2020-12-18 1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磁窯古鎮南山屲山脊錯斷
1920年12月16日,我國西北地區發生了舉世震驚的8.5級寰球大地震。從甘肅白銀到寧夏固原,237公裡的大地震斷裂帶,27萬多同胞不幸遇難,甘寧大地失聲痛哭。大地震一百年之際,蘭州大學教授任繼榮與《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歷時兩年,走訪倖存者後代,深入斷裂帶沿線考察,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地球曾經的裂痕,並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上。
大地震中,甲盔山下卞家臺砂巖大拉牌一半巖體塌陷
哈思山「搖路」。1920年大地震,哈思山南麓多處山脊和衝溝水平錯斷7米以上,窩子灘西最大錯位達11米,垂直錯斷最大2.5米。「搖路」由此得名。
一百年前的12月16日晚八點五分,甘寧大地發生了8.5級寰球大震。巨震持續了十幾分鐘,極震區面積兩萬多平方公裡,斷裂帶從寧夏固原硝口村到甘肅景泰喜泉鎮綿延237公裡,釋放的總能量為2.2億噸TNT當量。
紅山峽黃河平行的哈思山搖路、紫紅山斷裂和化子溝褶皺
黃家屲南麓高窯灣東的山梁陡坎
據多種地震目錄和文獻記載,震中在現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紅山到寧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西安州一個長六十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上。據統計,這場大地震中死亡二十七萬多人,當時靖遠縣、平川區和海原縣「死亡人口達六成」,中國鹽政實錄記載「甘鹽池鹽民死十之六」,而處於這個地帶中間位置的平川區「打拉池周邊死十之八九」。
李家溝戲窯遺蹟 靖遠縣李家溝戲窯遺址。1920年12月16日晚,李家溝楊姓窯主為慶祝家嗣五世同堂,邀請鄉間鄰裡和親朋好友30多人在大窯裡看秦腔皮影戲,觀眾中一魏姓攜孫出窯洞,準備回家休息,這時,地震發生了,窯裡其餘30多人全部遇難。
遲至1921年4月,北洋政府才派翁文灝、謝家榮等勘察災情。1922年5月,美國人阿普頓•克洛斯和艾西•麥克密克以「在山走動的地方——最近摧毀了10萬條生命的中國甘肅地震報告」為題在《國家地理雜誌》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導了這次大地震。
米家山大地震斷裂帶
1922年8月,第十三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翁文灝代表中國地質界在會上宣讀了論文《中國某些地質構造對地震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多批次派學者對1920年甘肅大地震進行了深入考察,取得了中國地震學研究的多項第一。
砂泉子古村
大地震一百年之際,在白銀市返鄉創業的甘肅匯勤生物工程公司董事長、北京大學賈存勤博士、甘肅勇盛律師事務所周文杰主任和平川區慈善總會的資助支持下,蘭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任繼榮與《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廣泛閱讀地震科研文獻,走訪倖存者後代,向地震專家諮詢探究,循著學者們的研究足跡,歷經兩年時間二十多次深入237公裡斷裂帶沿線,用無人機鏡頭記錄下地球曾經的裂痕,用影像和文字為這段歷史正名。
塌掉峴峴
《一百年前的今天,甘寧大地失聲痛哭》為題的圖片集,發表在「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當日的(2020年12月16日)《美國國家地理》上。這些航拍巨幅長卷攝影圖片場面壯觀磅礴,氣勢恢弘,有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性,以示對1920年12月16日「白銀—海原」大地震遇難同胞的紀念,以慰亡靈、以昭後世。遙祭百年,願大地永遠平靜,永無天災。
(圖片為《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拍攝)
來源:白銀日報
原標題:《「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登上《美國國家地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