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登上《美國國家地理》

2020-12-22 澎湃新聞

「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登上《美國國家地理》

2020-12-18 1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磁窯古鎮南山屲山脊錯斷

1920年12月16日,我國西北地區發生了舉世震驚的8.5級寰球大地震。從甘肅白銀到寧夏固原,237公裡的大地震斷裂帶,27萬多同胞不幸遇難,甘寧大地失聲痛哭。大地震一百年之際,蘭州大學教授任繼榮與《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歷時兩年,走訪倖存者後代,深入斷裂帶沿線考察,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地球曾經的裂痕,並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上。

大地震中,甲盔山下卞家臺砂巖大拉牌一半巖體塌陷

哈思山「搖路」。1920年大地震,哈思山南麓多處山脊和衝溝水平錯斷7米以上,窩子灘西最大錯位達11米,垂直錯斷最大2.5米。「搖路」由此得名。

一百年前的12月16日晚八點五分,甘寧大地發生了8.5級寰球大震。巨震持續了十幾分鐘,極震區面積兩萬多平方公裡,斷裂帶從寧夏固原硝口村到甘肅景泰喜泉鎮綿延237公裡,釋放的總能量為2.2億噸TNT當量。

紅山峽黃河平行的哈思山搖路、紫紅山斷裂和化子溝褶皺

黃家屲南麓高窯灣東的山梁陡坎

據多種地震目錄和文獻記載,震中在現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紅山到寧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西安州一個長六十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上。據統計,這場大地震中死亡二十七萬多人,當時靖遠縣、平川區和海原縣「死亡人口達六成」,中國鹽政實錄記載「甘鹽池鹽民死十之六」,而處於這個地帶中間位置的平川區「打拉池周邊死十之八九」。

李家溝戲窯遺蹟 靖遠縣李家溝戲窯遺址。1920年12月16日晚,李家溝楊姓窯主為慶祝家嗣五世同堂,邀請鄉間鄰裡和親朋好友30多人在大窯裡看秦腔皮影戲,觀眾中一魏姓攜孫出窯洞,準備回家休息,這時,地震發生了,窯裡其餘30多人全部遇難。

遲至1921年4月,北洋政府才派翁文灝、謝家榮等勘察災情。1922年5月,美國人阿普頓•克洛斯和艾西•麥克密克以「在山走動的地方——最近摧毀了10萬條生命的中國甘肅地震報告」為題在《國家地理雜誌》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導了這次大地震。

米家山大地震斷裂帶

1922年8月,第十三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翁文灝代表中國地質界在會上宣讀了論文《中國某些地質構造對地震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多批次派學者對1920年甘肅大地震進行了深入考察,取得了中國地震學研究的多項第一。

砂泉子古村

大地震一百年之際,在白銀市返鄉創業的甘肅匯勤生物工程公司董事長、北京大學賈存勤博士、甘肅勇盛律師事務所周文杰主任和平川區慈善總會的資助支持下,蘭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任繼榮與《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廣泛閱讀地震科研文獻,走訪倖存者後代,向地震專家諮詢探究,循著學者們的研究足跡,歷經兩年時間二十多次深入237公裡斷裂帶沿線,用無人機鏡頭記錄下地球曾經的裂痕,用影像和文字為這段歷史正名。

塌掉峴峴

《一百年前的今天,甘寧大地失聲痛哭》為題的圖片集,發表在「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當日的(2020年12月16日)《美國國家地理》上。這些航拍巨幅長卷攝影圖片場面壯觀磅礴,氣勢恢弘,有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性,以示對1920年12月16日「白銀—海原」大地震遇難同胞的紀念,以慰亡靈、以昭後世。遙祭百年,願大地永遠平靜,永無天災。

(圖片為《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王生暉拍攝)

來源:白銀日報

原標題:《「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登上《美國國家地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  1920環球大地震,我過去隱約聽父親講起過。父親楊清枝生於1924年,他出生時,這場地震已經過去了4年。但直到幾年前,我讀了著名散文家梁衡寫的《百年震柳》後,對這場大地震的烈度,才真正有所了解。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青江驛:大地震百年祭
    ——考察青江驛大地震遺址貟守勤(2019年5月28日)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我考察了青江驛海源大地震遺址。資料記載:民國9年(1920年)12月16日(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晚8時許,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8.5級,烈度10度。
  • 海原大地震:會寧死亡1萬多人的震災,100周年祭
    會寧老家 2020年12月16日第302期總第802期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紀念海原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920年12月16日晚8時6分一場「寰球大震」突然降臨海原幾乎全球有感27萬人不幸罹難一封以「十萬火急」打頭的地震電報卻在一個月後才被北洋政府發現在海原大地震的血淚中中國人踏上了地震觀測的求索之路……百年後的今天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探索大數據時代的密集地震觀測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了8.5級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約27萬人遇難,傷亡慘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震」。自此,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也由此展開並持續發展。今天,就讓我們在回顧這場災難的同時,也一同重溫地震科學發展的百年曆程。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寰球大震(三)——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派出李鳳傑等14人組成地震調查隊,奔赴地震現場,開展地震科考和觀測工作。當時,由於數據傳輸問題,從地震發生到震級、方位等參數測定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時間,許紹燮和張奕麟等人開創性的提出了建設專用電話線傳送地震信號的方案。之後,由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及周邊選臺,郵電部門架設地震專線。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芮氏規模8.5級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餘震維持三年時間。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魯迅很忙,但他在北京的生活很舒適,地震的第二天,12月17日的日記是「下午得高等師範學校信」,在以後的日記裡,似乎也沒有這次地震更多的記錄。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魯迅先生從日本留學回來,可能是對這樣的地震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了,麻木了。
  • 寧夏海原:百年震柳見證脫貧躍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7)    本報記者 何玲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地處寧夏中南部,曾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國定貧困縣,曾因100年前的8.5級大地震,被外媒形容為「山走動的地方」。    作家梁衡筆下「地震能摧毀一座山,卻不能折斷一株柳」的500年樹齡的柳樹,如今依然空谷挺立,華蓋如雲。百年震柳,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功業無涯的脫貧奇蹟。    2020年3月,海原縣通過檢查驗收,脫貧摘帽出列,完成了從不適宜人類居住到走向小康的歷史躍遷。
  • 寧夏海原:100年前,這裡的山走了!
    當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山體開裂、滑坡。海原縣地震局和海原縣人民政府編寫的《海原大地震1920》一書記載:此次地震震級8.5級,波及17個省市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刻畫出了地震波。時稱「寰球大震」。
  • 會寧作家長篇小說中的會寧百年大地震
    編者按:2020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是民國九年海原大地震百年紀念日。特摘發王維德先生的長篇小說《隴上人家》第一章,真實地再現當年震驚中外的這一人類災難,以示紀念。馬鈴叮噹,辮子搖晃,更加重了柳金鬥的睡意,在朦朦朧朧似睡非睡的狀態下,柳金鬥的思緒又聚焦在民國九年的海原大地震上。事發當天,柳金鬥在距柳家岔十餘裡的馬家灣考察他的農莊,這兒有他的二百多畝中等地,一百多隻綿羊。
  • 會寧青江驛百年大地震
    這次以海原縣縣域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北緯36.5度,東經105.7度),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波及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內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微、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市有震感,有感面積251萬平方公裡。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之罕見的大地震。
  • 寰球大震(四)——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地震學家認識到數字地震臺網對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並掀起了一個開展數字地震觀測與研究的熱潮。從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震觀測系統一直在國家地震局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數位化方向發展。
  • ​環縣至海原至中川鐵路
    環海中鐵路,是環縣至海原至中川鐵路是一條以運輸煤炭、礦產、化工產品為主,兼顧客運的鐵路幹線,途經甘肅慶陽市、白銀市、蘭州新區及皋蘭縣,穿越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和中衛市。線路正線全長402km。該項目的建設將為慶陽地區煤炭外運、海原地區國土開發、解決白銀市礦產資源來源、促進白銀市工業經濟和蘭州新區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效的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