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
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公共服務部副主任侯建民說介紹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全國人民都急切的知道地震有多大,震中在什麼地方,當時這個權威地震消息是國家地震臺網。當時從測定震級,測定位置,把消息發出去,震後已經過去了14分鐘。
2015年6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2018年啟動實施。這意味著將在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地區、東南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薩周邊建立5個重點地震預警區,將臺站間距縮短至10-15千米。
2020年4月,中國地震局出臺了《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預計到2030年,構建包括3036個基準站、35580個基本站,覆蓋全國、重點加密的現代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測震站網,提升地震監測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這不僅將大大提升我國地震觀測能力,也將使地震觀測更直接地為地震應急救援、減輕地震災害和挽救生命服務,同時也將推動地震學乃至地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取得新發現。
曾經在海原大地震中浴火重生的寧夏,如今也形成了數位化自動化地震監測網,所有數位化自動化觀測儀器獲取的數據均由地震監測通信網絡實時傳輸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今天的寧夏正在建設完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項目,最快可提供秒級的地震信息服務,這必將成為地震監測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個項目建成以後,將實現在震後5到30秒內,產出並向政府機構、廣電媒體、重大工程、社會公眾,發布包括預警震級、定位、烈度、到達時間的地震預警信息,震後一到兩分鐘產出並向應急機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發布包括震級、時間、地點等基本參數的地震自動速報信息。
一百年,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對於中國地震事業而言,卻是風雨兼程、苦苦追尋的艱苦歷程。從篳路藍縷的鷲峰地震臺,到如今遍布全國的地震臺網;從以周為單位,到以天為單位,再到如今分秒必爭的實時監測;從建國前的蒼白無力,到世界領先的「超級地震觀測體系」;從借鑑外國之力,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7國建立53個地震臺;從用腳步丈量,到如今地震觀測科技上天入地、通江達海……
人們在探索地震奧秘這個課題上,取得了可觀可感的成就,不僅為生命安全構建保護網,也將推動人類研究地震、探索地球的腳步,不斷向前。
關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關於我們腳下的大地,還有無限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視頻由寧夏地震局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