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

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公共服務部副主任侯建民說介紹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全國人民都急切的知道地震有多大,震中在什麼地方,當時這個權威地震消息是國家地震臺網。當時從測定震級,測定位置,把消息發出去,震後已經過去了14分鐘。

2015年6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2018年啟動實施。這意味著將在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地區、東南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薩周邊建立5個重點地震預警區,將臺站間距縮短至10-15千米。

2020年4月,中國地震局出臺了《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預計到2030年,構建包括3036個基準站、35580個基本站,覆蓋全國、重點加密的現代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測震站網,提升地震監測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這不僅將大大提升我國地震觀測能力,也將使地震觀測更直接地為地震應急救援、減輕地震災害和挽救生命服務,同時也將推動地震學乃至地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取得新發現。

曾經在海原大地震中浴火重生的寧夏,如今也形成了數位化自動化地震監測網,所有數位化自動化觀測儀器獲取的數據均由地震監測通信網絡實時傳輸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今天的寧夏正在建設完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項目,最快可提供秒級的地震信息服務,這必將成為地震監測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個項目建成以後,將實現在震後5到30秒內,產出並向政府機構、廣電媒體、重大工程、社會公眾,發布包括預警震級、定位、烈度、到達時間的地震預警信息,震後一到兩分鐘產出並向應急機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發布包括震級、時間、地點等基本參數的地震自動速報信息。

一百年,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對於中國地震事業而言,卻是風雨兼程、苦苦追尋的艱苦歷程。從篳路藍縷的鷲峰地震臺,到如今遍布全國的地震臺網;從以周為單位,到以天為單位,再到如今分秒必爭的實時監測;從建國前的蒼白無力,到世界領先的「超級地震觀測體系」;從借鑑外國之力,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7國建立53個地震臺;從用腳步丈量,到如今地震觀測科技上天入地、通江達海……

人們在探索地震奧秘這個課題上,取得了可觀可感的成就,不僅為生命安全構建保護網,也將推動人類研究地震、探索地球的腳步,不斷向前。

關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關於我們腳下的大地,還有無限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視頻由寧夏地震局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紀念海原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920年12月16日晚8時6分一場「寰球大震」突然降臨海原幾乎全球有感27萬人不幸罹難一封以「十萬火急」打頭的地震電報卻在一個月後才被北洋政府發現在海原大地震的血淚中中國人踏上了地震觀測的求索之路……百年後的今天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探索大數據時代的密集地震觀測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寰球大震(三)——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966年,河北省邢臺地區相繼發生6.8級和7.2級兩次強烈地震,山崩地裂,數百村鎮化為廢墟。華夏大地再次遭遇創傷,中國的地震事業在邢臺地震的廢墟和血泊中矗立起劃時代的裡程碑。1975年海城地震後,為加強對京津及華北地區和其它多震地區的震情監視,以及對破壞性地震的快速應急響應,國家地震局啟動了768工程,研製了PTY-8遙測地震設備、768型6路自動換紙墨水記錄器等二十多種用於地震遙測臺網的設備,使我國的地震遙測臺網發展到新的水平。
  • 寰球大震(四)——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地震學家認識到數字地震臺網對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並掀起了一個開展數字地震觀測與研究的熱潮。從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震觀測系統一直在國家地震局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數位化方向發展。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了8.5級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約27萬人遇難,傷亡慘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震」。自此,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也由此展開並持續發展。今天,就讓我們在回顧這場災難的同時,也一同重溫地震科學發展的百年曆程。
  • 「白銀—海原大地震百年祭」登上《美國國家地理》
    1920年大地震,哈思山南麓多處山脊和衝溝水平錯斷7米以上,窩子灘西最大錯位達11米,垂直錯斷最大2.5米。「搖路」由此得名。一百年前的12月16日晚八點五分,甘寧大地發生了8.5級寰球大震。巨震持續了十幾分鐘,極震區面積兩萬多平方公裡,斷裂帶從寧夏固原硝口村到甘肅景泰喜泉鎮綿延237公裡,釋放的總能量為2.2億噸TNT當量。
  • 海原大地震:會寧死亡1萬多人的震災,100周年祭
    會寧老家 2020年12月16日第302期總第802期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  任繼榮兄對海原大地震斷裂帶遺址的探求,可以說到了痴迷的程度,痴迷的背後,一是希望能為家鄉多做點事,再則,作為一名從事物理學教學研究的學者,他也極想了解這場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究竟有多麼強烈。  不過,讓我費解地是,這場大地震就要100年了,還能看到明顯地震遺址嗎?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這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寧夏海原:100年前,這裡的山走了!
    當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山體開裂、滑坡。寰球大震海原海子震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海原縣城西門外有個「萬人墳」。現任海原縣地震局局長的劉剛今年54歲,他還記得8歲初見這裡時的情景。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集中,樓房越來越高,活動越來越頻繁,這個時期發生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農耕時期,所以,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的關注,應該超過以往。就在人們關注半壁山落石的這一天,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地震100年紀念日。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青江驛:大地震百年祭
    ——考察青江驛大地震遺址貟守勤(2019年5月28日)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我考察了青江驛海源大地震遺址。資料記載:民國9年(1920年)12月16日(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晚8時許,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8.5級,烈度10度。
  •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震」驚世界!
    海原縣地震局和海原縣人民政府編寫的 《海原大地震1920》 一書記載 此次地震震級8.5級,波及17個省市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刻畫出了地震波
  • 紀念尼泊爾大地震兩周年
    14時45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又監測到在尼泊爾(北緯28.3度,東經84.8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我國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等地震感明顯,樟木口岸通訊中斷,聶拉木縣、吉隆縣吉隆鎮有房屋倒塌。震中位於博克拉,最大烈度為X度,重烈度區從震中向東延伸。截至2015年5月1日,地震至少造成7040人死亡,14123人受傷,中國西藏、印度、孟加拉國、不丹等地均出現人員傷亡。
  • 會寧作家長篇小說中的會寧百年大地震
    編者按:2020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是民國九年海原大地震百年紀念日。特摘發王維德先生的長篇小說《隴上人家》第一章,真實地再現當年震驚中外的這一人類災難,以示紀念。等地震過後,他們這才發現這條地縫長兩千多米,寬一尺有餘,深不見底,貫穿於柳家岔當灣,如果地震持續時間再長一些,有可能柳家岔也會像西吉縣党家岔震湖一樣山走地陷,山河移位,變成堰塞湖,人為魚鱉。這條地縫,雖經過百年的耕作填埋癒合,到現在還清晰可見。老秀才二叔柳如璧主持了全族會議,處理善後事宜。
  • 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
    【導讀】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   江西人事考試網同步安徽人事考試網招聘信息: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