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見彩虹。
特別適合拍照。
但那是白天。
如果是夜裡下的雨呢?
雖無彩虹,但有浮雲。
我勸你,一定要早起。
經過一晚夜雨的洗禮。
溫潤潮溼的清晨,伴著薄霧。
可是相當適合拍照的場景呢。
前期拍攝
昨天北京的大暴雨上了熱搜。
全民皆兵之後,換來的,卻是白天不到5分鐘的降雨。
但該來的還是會來。
入夜,大雨準時落下。
今晨,推開窗,一派江南煙雨的感覺,甚是迷人。
趕緊用手機拍了幾張。
照片從構圖上,我覺得可說的應該不多了。
跟以前分享的心得差不多。
簡明扼要提幾點。
第一,都是豎著拍的:
優點自然是放在手機上看,豎屏的照片比橫屏照可以放得更大,細節更清楚。
第二,兼顧雲與景
早上的雲霧是我主要想表達的對象,但是,與之「搭配」的景致是什麼,也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所以,可以看到這些照片,景與雲配,雲與景搭,兩者相融,互相依託,所以,照片看起來才不會很「空」。
第三,長焦
拍風光,尤其是在高處拍風光,居高臨下用長焦,一是能聚焦主體,二是能減少畸變,照片看起來也更緊湊。
這些照片,有的我用了5倍光學變焦,有的用了10倍數碼變焦。
相對來說,10倍的數碼變焦用的更多。
你可能會問,之前的推送不是說過,最好不要用數碼變焦,而是用光學變焦嗎?
是的,通常來說,使用更長的數碼變焦,相對光學變焦來說,畫質會有大幅度的降低。
但是,這幾張照片卻有它的特殊性,那就是「情深深雨濛濛」,所以,我的後期思路,就是讓它變得霧蒙蒙,讓它變得仙氣十足,那麼,對於照片的畫質和銳度,要求就會低上不少。
所以說,是我前期想到了後期的手法與步驟,所以才讓我決定使用了更長的焦段來拍攝。
後期思路
事實上,對於這這幾張照片,後期比前期,要重要得多。
可以看一下原圖對比:
一冷一熱。
明顯可以看到,相較於修改後的照片來說,初期的照片,要遜色許多。
對於陰天拍照來說,這是通病:曝光不足、色調暗淡。
因此後期是相當有必要的。
那麼,今天這幾張照片,我在後期處理的時候,都著重刻畫了哪幾點呢?
1.曲線
曲線是非常強悍的工具,我的視頻課裡,也著重用了兩章的課程,來介紹曲線的用法。
而這幾張照片,就用到了裡面教的非常典型的幾個用法。
首先,是這種地面植被,天空朝霞的照片,那麼,運用紅色曲線,就可以進行分區調整,暗部降低紅色曲線,亮部提高紅色曲線,這樣,朝霞更紅,綠地更綠。
而另一張照片,想讓照片顯得更冷一些,那麼,提高藍色曲線,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結構
結構這個東西,就是讓照片的明暗細節變得更加清晰。但是,剛才說了,因為想要刻意的塑造晨霧,所以,即便照片的畫質不OK也沒關係。
使用snapseed裡面的「結構」,選擇負向調整,這樣,照片就變得朦朧起來,然後,再使用「銳化」,將物體的邊緣勾勒清楚,就可以實現既清晰又朦朧的視覺效果了。
3.適當的合成
拍照時,不可能盡善盡美。
比如,這張照片,在原片中,兩座高聳入雲的大樓都有燈光閃爍。
但是,它們始終無法閃在同一頻率上。
那麼,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分別拍攝兩張。
然後,在後期的時候,使用snapseed的雙重曝光,將它們疊加在一起,就可以達到我的目的了。
4.細節的塗抹
細節真的可以影響到照片的好壞。
但細節的影響通常又是難以察覺的。
就像這張原圖,和處理後的照片。
你能察覺出有什麼不同嗎?
除了進行了剪裁之外。
我還用修復工具,把左側的幾處白色建築塗抹掉了。
這樣,畫面左側少了一些零散的幹擾物,就會更乾淨。
5.飽和度的增加
照片的飽和度肯定是增加了,但是,此飽和度,非彼飽和度。
我使用的,是潑辣修圖裡面的「自然飽和度」。
它和普通飽和度的區別,就在於,調整的色彩,是有所側重的。
「自然飽和度」會優先調整那些欠飽和的顏色,而不會或者弱化調整那些已經高飽和的色彩。
因此,使用「自然飽和度」調整以後,照片自然看起來,也就更舒服。
一張合格的照片,是前期和後期共同「努力」的結果。
而這幾張照片的前期後期思路,相信可以給你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