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進展:有氧運動促進帕金森病患者腦內釋放更多「多巴胺」?

2020-12-23 騰訊網

北京天壇醫院

公眾號ID:tiantanhospital

關注

導讀

醫學專家一直在研究運動方式能否有益於帕金森病患者。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找到了運動有望治療帕金森病的科學依據。

運動促進PD患者腦內釋放多巴胺

2019年10月最新出版的國際著名帕金森病學術期刊《運動障礙性疾病雜誌》發表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Sacheli等學者撰寫的研究文章。

該研究通過功能核磁技術和分子影像技術檢測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後,腦內紋狀體代謝活動增強,尾狀核多巴胺釋放增強。

這項研究表明適度的有氧運動,有望調節紋狀體的神經可塑性、促進紋狀體多巴胺釋放,產生治療作用。

運動對PD有哪些防治作用?

從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的研究,以及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發現,適度運動有神經保護作用。

認知和步態障礙是帕金森病中出現的兩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症狀。近期國外學者回顧分析三種運動方式(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和伸展運動)對帕金森病患者步態的影響,大多數研究顯示步態有所改善。

適度運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情緒。有氧運動有益於老年人的大腦功能,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共識。

哪種運動方式適合帕金森病患者?

常見的運動形式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和柔韌性運動。

有氧運動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人體的有氧活動能力,這類運動有步行、慢跑、自行車、健美操等。

力量訓練是以增強力量、健美形體為主的運動,如利用啞鈴、彈力帶等負重法或阻抗法進行的力量練習。

柔韌性運動主要是拉伸肌肉和韌帶,並且伴有調整呼吸節律的運動,如瑜伽、太極、養生操等。這種運動形式以伸展和平衡運動為主要內容。

國外研究發現,早期和中期帕金森病患者進行為期16周的多模式運動項目,包括每周兩次的持續30-60分鐘的運動健身訓練,主要訓練敏捷性、平衡性和協調性,結果顯示這些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能力、認知功能和情緒均有改善。

帕金森病的運動鍛鍊應個體化

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需要個體化分析,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健康情況、以往運動能力等多種因素來綜合判斷,決定如何進行合理的運動鍛鍊和康復。

避免運動負荷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注意控制心率,加強運動中的保護,避免跌倒等外傷風險,熱身時間要有保障,運動後適度按摩恢復。

一般推薦在帕金森病症狀相對較好的「開期」進行運動鍛鍊。因此,運動應與藥物治療相互銜接好,在藥物治療比較到位的前提下進行運動,可以事半功倍。單純依靠運動,藥物治療不合理,很可能適得其反。

本文為基於文獻的分析和解讀,僅用於學術交流和討論,不能代替在醫院診治的具體方案。各類藥物使用時請嚴格遵守國家批准的藥物說明書和有關規定。

北京天壇醫院宣傳中心出品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運動併發症及其治療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紋狀體多巴胺水平明顯降低以及黑質殘存神經元胞質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如何正確認識帕金森病
    進行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以下共同特點:●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常選擇性損害一定解剖部位或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經元;●少數患者有遺傳家族史;●各種神經退行性病變之間有密切聯繫,常相互疊加;●目前無特效方法可以阻止病情進展
  • 帕金森病有哪些常見的首發症狀?是怎樣進展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帕金森病主要引起腦內多巴胺神經元變性死亡,臨床主要特徵是運動徐緩、肌強直及震顫,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近20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對帕金森病進行著不懈地研究,目前對這種疾病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帕金森病起病隱匿,累及中腦內黑質多巴胺神經元。
  • 帕金森病運動症狀治療的最新策略,聽聽權威怎麼說
    2018年3月23日,國際帕金森和運動障礙學會(MDS)循證醫學(EBM)委員會在《MOVEMENT DISORDER》(雜誌影響因子7.072)上發表了最新循證醫學綜述,旨在通過回顧循證醫學證據,更新對帕金森病運動症狀的幹預措施的建議。
  • 【知帕不怕】帕金森病的前世今生——帕金森病的由來和帕金森患者的權利
    雖然帕金森博士的描述不很全面(比如說沒有提到肌強直、面具臉),但Charcot認為帕金森博士是研究震顫麻痺的先驅,因此,他將此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其他常見稱呼有震顫麻痺綜合症、帕金森綜合症等,中國大陸稱作帕金森病,臺灣稱作帕金森氏症,港澳稱作柏金遜症。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資料表明隨年齡增長,正常成年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漸進性減少。但65歲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並不高,因此,年齡老化只是PD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P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該病一般表現為錐體外系統的症狀和體徵,與帕金森病的症狀體徵相似,大多數表現為肌張力的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比如症狀和體徵,一般情況下較帕金森病進展為快,主要症狀有震顫、肌肉強直、動作遲緩和姿勢反應異常,失眠等。目前RSHWHO渡氧腦細胞營養補劑腦細胞營養補劑進行了帕金森伴失眠的研究資料並明顯改善帕金森疾病進展導致的抑鬱、焦慮、失眠等症狀。
  • 手抖、震顫的帕金森病患者,如何正確服用左旋多巴?一文讀懂
    華子告訴這位患者,他的這種擔心,其實是在藥物認識上有誤區。很多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就是因為對藥物有顧慮而拒絕用藥,反而耽誤了疾病的治療。衰老是導致帕金森病的主要因素,年齡的老化使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退行性改變,大腦內多巴胺產生減少,從而導致帕金森病震顫麻痺的症狀出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還會漸進性的加重。
  • 初步了解調理帕金森病,紫薇星助您
    PD患者的預期壽命與普通人群無顯著差異。發病機制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歲以上發病,這提示衰老與發病有關。資料表明隨年齡增長,正常成年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漸進性減少。
  • 帕金森症研究進展一覽
    Move Disorders:帕金森患者因COVID19死亡風險更高DOI: 10.1002/mds.28325一項針對約80,000名患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死於COVID-19的風險比沒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高30%。
  • 患者的福音!幹細胞成為治療帕金森的關鍵
    全世界約有500萬患者正在受著帕金森病的困擾,近幾年,帕金森患者也趨於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佔據總患者人數的10%左右。 帕金森的患者不分國界,不分性別,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健康。 臨床現狀:尚缺乏根本治療的方法 目前,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細胞移植治療等。但是傳統的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只能緩解改善部分臨床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帕金森病,並不能阻止或逆轉帕金森病的病理進展。
  • 每個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運動併發症?不治療可行嗎?
    隨著對帕金森病的進一步研究,瑞典學者Arvid Carlsson進一步研究確認,帕金森病是大腦特定部位多巴胺缺乏所致,推動了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L-dopa)的研製。由此,左旋多巴應用於臨床,大大提高了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成為帕金病治療的第一個裡程碑。
  • 帕金森病早診斷,早治療,科學用藥不必「帕」
    帕金森病的治療方法 確定了帕金森病的診斷後,及早治療對於患者症狀的改善是極其重要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運動療法、心理疏導以及家人的照料護理等,而藥物治療為首選且為主要治療方式。
  • 帕金森病常用藥物,你都了解嗎?
    帕金森的藥物治療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症狀起到關鍵作用。由於很多患者起初並不了解帕金森病本身,所以對是否用藥、用什麼藥、何時用藥也都不了解,甚至有一些病友錯誤的認為:藥物一旦吃上就依賴了,而且越吃越多,以後就沒辦法再控制疾病了,因此故意不用藥。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不要「帕」,科技終將帶來奇蹟!
    生活環境、化學製劑、遺傳等都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怎樣知道自己得了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最典型的症狀是靜止時的肢體抖動、行動緩慢、四肢僵硬、無法保持穩定姿勢等。除了這些運動症狀, 患者還有抑鬱、疼痛、睡眠障礙、嗅覺減退、便秘等症狀,這些非運動症狀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期症狀。
  • 約5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會抑鬱,如何治療?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它對患者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靜止性震顫、肌僵直、運動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即帕金森病的「四主徵」。另一方面得影響是對患者的情緒、認知功能等的影響。
  • 告別「顫抖君」,攻克帕金森病!開源、節流,這麼用藥不再「帕」
    從1997年開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2020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題是「抗疫抗帕,你我同行」。有的寶寶好奇地問:為什麼叫帕金森病呢?有哪些症狀?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多發於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腦力勞動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較高,我國數學家陳景潤、作家巴金,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拳王阿里等,都曾被帕金森病困擾。帕金森病的病因仍然不明,可能與衰老、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
  • 帕金森病患者的第二次生命——帕金森患者在什麼階段植入腦起搏器
    一、腦起搏器--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eepBrain Stimulation,DBS)帕金森病是一種進展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位列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中老年人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1000萬,中國的帕金森病人佔全球的50%。
  • 帕金森病患者還應注意哪些身體變化?
    帕金森病一旦發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進性加重,有證據提示在疾病早期階段的病程進展較後期階段要快,因此一旦早期診斷,應儘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治療時機,不要等到生活質量下降的時候才開始治療,對今後帕金森病的整個治療成敗具有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