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是牙買加運動員尤塞恩·博爾特,他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上以9.69秒的速度跑完100米,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們本以為這已經很難被超越了,結果他又在2009年的柏林世錦賽上,在100米項目中跑出了9.58秒的成績,順手打破了自己創下的紀錄。
根據統計數據,現在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三男三女短跑運動員,男子除了博爾特(10.44米/秒)以外,排在第二的是泰森·蓋伊(10.32米/秒),第三的是阿薩法·鮑威爾(10.29米/秒)。女子則分別是:弗洛倫斯·喬伊納·格裡菲斯(9.53米/秒)、卡梅利塔·傑特(9.40米/秒)、馬裡恩·瓊斯(9.39米/秒)。
所以,這就已經是人類速度的極限了嗎?顯然不是。雖然我們都不知道下一個刷新記錄的人是誰,但是鹿角網和大家一樣都堅定不移地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
作為一種體育活動來說,跑步和步行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跑步時,人的腿是彎曲的,肌肉在加速過程中被強制拉伸,然後收縮。一個人體內潛在的重力勢能和動能會隨著身體質心的變化而變化。這被認為是由於肌肉中能量的交替釋放和吸收。
科學的角度認為,跑得最快的運動員,是那些跑得最「經濟」的人,也就是說,是那些每單位距離消耗的能量最低的人。這種能力受到肌纖維分布、年齡、性別和其他人體測量因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優秀的短跑運動員中,跑得最快的往往是年輕人。
一個跑步者的「可能速度」還受到生物力學變量的影響,這多少有點爭議地歸因於跑步者步態的周期。人們認為影響一個人速度的因素之一是更短的接觸地面時間,更低的步幅頻率,更長的擺動時間,更大的步幅角度和更大的步幅。
特別是,短跑運動員通過施加更大的與質量相關的地面力量,尤其是水平腳踝速度、接觸時間和步速來最大化他們的加速和最大衝刺速度。
同時,在考慮速度時,我們還需要關注長跑運動員,也就是那些跑5到42公裡的人。這些跑步者中跑得最快的人,需要承受相當大的足底壓力,同時還要承受生物力學參數的變化,以及隨著時間和空間變化而發生的腿部運動。
馬拉松跑得最快的人群和短跑運動員一樣,是年齡在25到29歲之間的男性。根據2012年至2016年在芝加哥和紐約舉行的馬拉松比賽數據,這些人的平均速度在170 – 176米/分鐘之間。
因為紐約市馬拉松比賽是波浪式的,也就是說,有四組選手以30分鐘的間隔開始比賽,所以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可以獲得在5公裡處的速度統計信息。體育研究人利用這些數據,分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速度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競爭,選手們一般都會在在比賽結束時加快速度,以及更頻繁地變換位置。
那麼,人類究竟能跑多快呢?總有你不知道的事,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動作簡直是緩慢他媽給緩慢開門——緩慢到家了。有史以來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其速度可達112公裡每小時,就連尤塞恩·博爾特也只能達到它的幾分之一。
運動醫學專家彼得·韋安德和他的同事曾經對最優秀的跑步者進行了研究,他們在新聞報導中指出,跑步者的上限可能是每小時35到40英裡。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位學者願意在同行評審的出版物中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