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經「開元盛世」後為何迅速衰落?這三點原因才是最關鍵的

2020-12-15 香茗史館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歷史上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唐王朝歷經前期發展,到其在位前期國力達到巔峰,另一方面唐王朝又在其手中迅速由盛轉衰。唐朝如此迅速的由盛轉衰,自然不會是楊貴妃一個女人導致的,而是與李隆基本人息息相關,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之一:唐玄宗荒於政事,沉溺於酒色享樂

在一手締造「開元盛世」之後,隨著天下承平日久,李隆基也逐漸心滿意足,就此開始沉溺於酒色享樂之中不可自拔。李隆基荒於政事、沉湎酒色,其實在遇到楊貴妃之前便已經開始了。

早在楊貴妃之前,李隆基後宮之中便已經有了寵妃武惠妃,甚至在武惠妃的有意挑撥之下,最終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則在陷殺三王之後不久憂懼而死。正是在武惠妃死後,唐玄宗這才在他人進言之後將已經是兒媳婦的楊貴妃納入了後宮。

唐玄宗既然沉迷於享樂之中,難免對朝政有所懈怠,進而使得朝政混亂不堪,先是善於揣摩帝王心思的李林甫開始深受寵信,不僅導致宰相張九齡被罷免,更是在大權在握後大肆提拔親信、打擊異己。後來,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楊國忠又深得唐玄宗的寵信,結果楊國忠也是專權誤國、敗壞朝綱。

可以說,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堪稱一代明君,然而此後的他卻又與昏君別無二致,結果導致朝政極為混亂,為此後的動蕩局勢埋下了巨大隱患,安祿山正式通過出色的演技和賄賂各級官員,這才積聚力量最終發動了「安史之亂」。

原因之二:唐玄宗施政失誤,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

唐朝的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個標誌性事件,而這次動亂的爆發則完全可以說是唐玄宗的施政失誤,一方面他取消了對胡將的限制,導致安祿山等胡將大權在握;另一方面則使得節度使大權在握,促使了藩鎮的出現。

唐朝雖然歷來有使用胡將的習慣,但卻嚴厲杜絕胡人將領獨領兵權,而往往以漢族大臣予以牽制。然而,由於邊將中「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嵩、李适之等人紛紛以邊將身份直接躋身宰相之列,李林甫由於與李适之爭權,為了杜絕邊將對自己產生威脅,李林甫最終上書建議玄宗不再對胡將進行限制,從而使得胡人將領得以獨掌大權。

與此同時,由於邊境少數民族的威脅,唐玄宗恢復了都督府制度,在邊境設立大集團軍隊駐紮,進而形成邊鎮。而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各個邊鎮開始逐漸以募兵取代府兵,邊鎮節度使就此開始逐步掌握軍權。此後,為了解決邊鎮龐大的財政支出,朝廷又逐漸將財權交給了邊鎮節度使。而為了防止各級官員對軍事的掣肘,唐玄宗又任由節度使兼領採訪史,對轄內官員予以監察節制,從而使得節度使又擁有了治權。

正是施政失誤,導致了藩鎮的迅速崛起,到天寶年間時,已經掌握了軍權、財權和治權的各邊鎮,實際已經成為了國中之國。再加上對胡將限制的消失,最終直接引發了「安史之亂」。

原因之三:軍事制度的崩潰,導致中央朝廷衰敗

由於兩晉南北朝至隋朝以來的長期戰亂,唐初期面對人少地多的情況,在經濟層面推行了均田制,而在軍事方面則延續了前朝的府兵制。所謂府兵制,簡單來說就是平日裡以種地為主,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戰時從軍打仗,且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的軍事制度。

這種軍事制度,使得唐王朝在人口較少的情況下,保證了極為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和強悍的軍隊戰鬥力,要知道初唐時人口不過四千萬左右,而在冊的府兵數量便已經達到了80萬。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由於參戰時武器和馬匹需要自備,這就使得百姓們普遍負擔較大,在初唐對外擴張時期百姓們還可以憑藉軍功得到補償,隨著天下安定,再加上均田制的崩潰,百姓們的負擔可就越來越重了,因此導致百姓逃脫兵役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府兵制的崩潰。

府兵制崩潰之後,朝廷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便不得不採取募兵制,所謂募兵便是脫產士兵,就是單純為軍餉而參軍的士兵,且不提戰鬥力的問題,他們有個很大的問題,便是只會對發工資的人忠實。唐玄宗時期由於內輕外重的客觀現象,募兵制最早得以在邊鎮推行,而由於節度使掌握著邊鎮財權,這些士兵其實就相當於節度使的私兵。

府兵制崩潰之後,由於募兵制最初在邊鎮推行,進一步加劇了唐朝內輕外重的局面,這導致「安史之亂」爆發時朝廷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予以撲滅,這便是安史之亂持續時間較長的原因。而安史之亂後,為了平衡內外關係,朝廷又不得不在內地設立藩鎮,結果便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如上所述,唐朝之所以在「開元盛世」迅速由盛轉衰,主要便是由於唐玄宗沉溺玩樂,致使朝政混亂不堪,再加上施政的失誤和軍事制度的崩潰,導致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急劇動蕩之後,藩鎮割據現象開始出現,中央朝廷逐漸失去了對國家的統治。

相關焦點

  • 揭秘唐玄宗「開元盛世」後,大唐國勢迅速衰落的客觀原因
    開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單純的從疆域面積和人口這兩項指標來對比的話,「開元盛世」絕對是超過同一朝代的「貞觀之治」,並且毫無爭議地站在中華帝國時代的頂峰,但弔詭的是,「開元盛世」非但沒有維持多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而且徑直將大唐的國勢推入了衰落的快車道。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唐統一後,大唐周圍的小國都紛紛向大唐表示友好,向大唐王朝進貢,周圍小國也紛紛派出一些使者入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可見大唐當時國力之強盛,那又是為何讓剛剛經歷被後人評價為「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在短短二幾十年時間,讓一個強盛了幾代人的大唐王朝倒下,再也站不起來?
  • 縱觀歷史,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後期為何朝政混亂以至滅國?
    像唐朝初期的貞觀之治,就是因為有了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加上賢相良臣的輔佐;隋煬帝雖不算昏庸無能,但殘暴無道,賤民輕臣,所以亡國;北宋徽宗,醉心花鳥,使六賊禍國殃民才有了徽欽恥;宋孝宗平反嶽飛冤獄,用賢能遠奸佞,開創乾淳之治……
  • 古代盛世哪代最強:開元盛世,漢朝和宋朝居然都比不過?
    明清又有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那麼,論及這些盛世,究竟哪段最奪人眼目呢?從經濟體量上看,達到較高水平的,文景之治未免寡淡,康乾盛世又屬落日餘暉。宋朝雖然富庶有餘,政治和軍事上卻一直跪了300年。唯獨唐朝開元盛世,兼具富庶、繁盛、強大之美,是為古代盛世中最耀眼的。詩聖杜甫由衷地讚頌過開元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 李林甫是把唐朝帶入深淵的奸臣?還是維持開元盛世的能臣?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把姚崇視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開創者,而把李林甫視為「開元盛世」的終結者。故而,姚崇往往是「賢臣」的典範,李林甫往往是「奸臣」的代表。但李林甫對功業的渴望是十分強烈的,唐玄宗開元初年,李林甫曾主動向自己的親戚源乾曜求官升遷,源乾曜卻認為李林甫的品行和才望都不高,便沒有答應李林甫。故而,李林甫在開元初年的仕途雖有升遷,但不迅速。從開元十四年起,李林甫的事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
  •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為何後期判若兩人,變得昏庸無能?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君主,在位時間是唐朝最久的,在位44年,此人也是飽受爭議的一位帝王,前期政治清明,繼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外加上武則天的治理,唐朝國力強盛,民殷富強,後期奢侈放羈,將唐帝國帶入萬丈深淵,從此大唐朝再無輝煌之日,日漸衰落,直到907年朱溫誅殺唐哀宗李柷自立。至此唐朝退出歷史舞臺,唐玄宗起了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 野史裡的唐代奸臣,卻是開元盛世的重要功臣
    這個號稱「開元全盛日」的時代裡,大唐王朝橫掃四方的威武,「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庶繁榮,叫多少後人連呼心馳神往。這時代裡的大唐宰相們,自然也形象高光,比如姚崇宋璟張九齡張說等名臣,各個都圈粉無數。但要問誰是締造國家盛世的關鍵人物?呼聲極高的,卻當屬一位聲名寂寂的「短命」宰相。當然,說此人「短命」,是指他的宰相任期短,相位上滿打滿算,不過呆了九十九天。
  • 福禍盛唐(五章)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為何只當了四年宰相?
    開元盛世是唐朝的巔峰時代,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繁榮的時期。治理這個時期的帝王將相都名垂青史,其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宋璟便被認為是成就開元盛世的最大功臣。因此姚崇和宋璟也被並列如唐朝四大名相之中,與唐太宗年間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並稱。可是與幾乎貫穿整個開元年間的宋璟相比,姚崇在朝廷為相的時間卻非常短暫。
  • 開元盛世王皇后 ║王文超
    開元盛世王皇后 唐玄宗開元年間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時期。而這一時期的開創,卻是經歷了數次血雨腥風才得以實現的。這期間,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王菱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皇后是唐代下邽縣人,今屬渭南市臨渭區渭河以北。王皇后的先祖本是太原王氏。
  • 恕我直言,要論古代的盛世,或許只有「開元盛世」才真正夠資格!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大家對於「古代盛世」這一概念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 這其中就包含了好幾個關鍵詞: 「較長時間內」、「繁榮昌盛」、「文治武功」 那麼,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盛世」至少要包含以下三點: 百姓要吃飽穿暖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從盛世持續的時間長短看,漢朝盛世持續的時間比唐朝更長。但是,今天的外國人卻把中國人稱為「唐人」,遍布在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區被稱為「唐人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兩個盛世帝國對外交往的特點找到答案。
  • 荒誕不經的李隆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因為什麼走了下坡路?
    這個原因也導致了歷史的不斷更替。 我們來了解一下唐玄宗李隆基,一個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荒唐帝王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李隆基沒當皇帝以前就用強硬的「手腕」處理了朝中的一些大事。首先和太平公主聯合把妄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韋後」和其女兒「安樂公主」誅殺。可憐了這個韋後沒有皇帝命,卻有「皇帝想」。
  • 唐玄宗:剿滅太平公主,執政開元盛世,卻因「楊玉環」廢了大唐
    隨後,唐玄宗穩定朝政,外遷功臣,讓唐朝進入了一段時間的繁榮興盛時期。 後世稱這段時間為「開元盛世」。在開元盛世時期,唐朝的國力非常強盛。李隆基27歲登基為帝,以鐵血的手段來整治朝廷,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唐玄宗成功的讓唐朝的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 開元盛世,一個如夢似幻的時代!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對開元盛世的描繪。確實,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中國歷史都進入了一個巔峰的時代。
  • 這座唯一建於開元盛世的皇陵,墓主做過兩次皇帝
    唐,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尤以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為最。這些陵墓,歷經了千年的滄桑,有的已經所剩無幾,沒落於鄉野間,有的依然氣勢恢宏,保存尚好,其中蒲城縣的唐橋陵就是其中的精品,唯一一座建於開元盛世的唐皇陵。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在開元盛世時跨海遠徵唐朝是什麼體驗?渤海國對山東半島的突襲戰
    不速之客732年的一天,大唐治下的山東半島正沉浸在開元盛世的安寧之中,登州治所蓬萊附近的海域中悄然出現了一支規模浩大的船隊。上一次在這裡出現如此龐大的船隊,還是60多年前薛仁貴跨海徵討新羅的時候,此時的登州官民又有幾人有幸目睹過呢?
  • 金融五千年——《開元之治》
    此間,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賈雲集。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唐玄宗是如何造就開元盛世的?
    在唐朝時期,出現了多個盛世局面,開元盛世便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的又一盛世現象。在唐玄宗李隆基初步穩定政權之後,便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積極治理國家。經過他的勵精圖治,唐朝的國力達到鼎盛,出現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
  • 大海航行靠舵手,古代盛世是怎麼來的?
    請注意,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因果關係,時常被我們忽視了——先有善納諫的明君,然後才有敢直諫的良臣,而不是反過來。很多人講到唐太宗和魏徵這對CP,都盛讚魏徵的膽量與勇氣,忘了給唐太宗點讚。在唐太宗裝作要殺魏徵的這一年前後,大唐迎來了歷史上少見的治世。再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到唐玄宗執政前期,盛世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