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重樓高闕巔,天安門上舞翩翩。
袂連桃季花爛漫,袖拂雲霞彩萬千。
霹靂晴空競震擾,滂淪冷雨更相看。
冰霜不減嫣紅色,路轉峰迴見新天。」——曾聯松《七律·詠五星紅旗》
小時候看升旗,只覺得伴著國歌緩緩升起的五星紅旗充滿了莊重感,又有一種新生的力量在其中,紅旗上4顆小星圍繞著大星,更讓人想到團結一致。但那時候並不明白這個設計更多的寓意,也不知道它的設計者到底是誰,純粹從一種審美角度出發,覺得五星紅旗大氣好看。
其實,五星紅旗圖案從被設計到入選也有一段故事。
1917年,五星紅旗圖案設計者曾聯松出生於浙江瑞安。曾家是書香之家,但不算富裕,相比當時大部分孩子,曾聯松算是比較幸運,從小就有書讀,他也很珍惜寶貴的機會,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他還特別喜歡了解美學。在瑞安中學念書的時候,他就因為老師的影響喜歡上研究書畫。
19歲那年曾聯松成為了一名大學生,當時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就在他的學校擔任教授,曾聯松經常去聽他的課,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他雖然沒往藝術設計這條路走,但這些課程卻無形之間提高了他的審美水平,也讓他思維變靈活了。
21歲時曾聯松便光榮入黨,此後他積極從事地下工作,為抗戰做貢獻的同時,他和萬千同胞一樣,無時無刻都在渴望著和平。1949年,正在上海通訊社工作的他夢想實現了,曾聯松激動不已,他總想著為國家多做點什麼,很快,機會就擺到了他面前。
新中國需要新氣象,設計國旗、國徽等圖案的工作被提上日程。7月,曾聯松從報紙上看到了公開徵集國旗圖案的消息,他興奮不已,立刻把國旗圖案相關要求默記下來:要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歷史人文特徵、主要色彩選用紅色等等。
那段時間下班回家後,曾聯松哪也不去了,就埋頭塗塗畫畫,畫一遍不滿意,十遍還是覺得彆扭,房間裡堆滿了廢棄的圖紙。他之前做的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工作,這種考驗個人藝術設計水平的工作,對他而言其實挺難的。
但古語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某天,曾聯松聽到外面傳來「盼星星,盼月亮」的歌聲,靈感突發,設計出了4顆小星環繞旗面左上方一顆大星的基礎圖案,原本他想將星星放在旗面中央,但總覺得這樣看著反而不夠開闊,落了俗套,而挪到左上方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看起來就像星光灑向大地,輝煌燦爛。
而且4顆小五角星的設計也花了心思,各有一尖對著大星的中心點,緊湊美觀同時表現出人民團結;大星中間有鐮刀錘子交叉的圖案。曾聯松的設計和其他2991份設計被寄給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經過層層考慮,起初票數最高的卻不是他的「紅地五星旗」,而是4號圖案的一條黃色橫槓配一顆星的設計。
毫無疑問,黃色橫槓代表的就是孕育了早期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了。4號圖案當時獲得了185票,曾聯松的設計卻只獲得15票。但關鍵時候,有人指出這黃色橫槓在旗面上非常突兀,旗面被一分為二,成了兩部分,豈不暗含了分裂的意思?
於是,包括4號圖案在內的所有帶黃色橫槓的圖案都被剔除,曾聯松的32號設計圖案卻被注意到,經討論之後,考慮到大星中鐮刀錘子圖案重複其他國家的國旗設計,也去掉了,最終,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莊嚴大氣、簡潔美觀、寓意深刻的五星紅旗圖案樣式。
10月1日那天,五星紅旗首次在天安門廣場伴著人們的歡呼聲緩緩升起。當時曾聯松還不確定這全新的國旗和自己的設計有關係,之後接到通知,得知採用的正是自己的作品後,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作為設計者,曾聯松在當時獲得五百萬元人民幣酬謝,他的名字也和五星紅旗緊緊聯繫在一起。
儘管為新中國做出了意義非凡的貢獻,但曾聯松並沒有因此驕傲,而是一直努力工作,即使年老退休,享受好待遇,他也閒不下來,常常去學校和部隊做愛國主義教育。
直到1999年病逝,他一直住在上海的弄堂小屋,家裡陳設簡單,沒添置任何值錢東西,連件沙發他也捨不得買。唯有門上掛的那面鮮豔五星紅旗,被他視為一生中最為珍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