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多年來專注考古,致力於講述青島的前世今生。
【林玉海】
習總書記講,要讓文物講話,那就是我們用考古的成果講青島故事。
他用實際行動打破外人對青島歷史的偏見,將青島的歷史推至5萬年前。
【林玉海】
青島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沒有把他發掘出來,需要考古工作者去做。
他把考古當做畢生的事業,承擔起青島歷史傳承的責任。
【林玉海】
青島歷史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把他復原起來,挖掘出來。
他,就是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
神秘莫測的墓穴,突然移動的屍體、能發掘出無數刀劍的棺槨,這是很多小說中描寫的考古學家的工作現場。在小說中,考古學家總是會遇到各種離奇詭異的事件,在暗藏機關的墓穴中和盜墓者鬥智鬥勇。這些情節讓地下的世界變得更加神秘莫測,也讓小說更加驚險刺激。可是,真實的考古現場真的是這樣嗎?
【林玉海】
考古工作者也是工作者,這是一種行業。就是和墓葬打交道是有,但是不是整天這樣。墓室裡有機關的這種現象,我們還沒有發現。即使當初是有機關,恐怕多少年以後也就失靈了。有人講秦始皇陵有機關,目前秦始皇陵還沒打開,還需要打開的時候來驗證。
小說中描寫的盜墓賊多為俠盜,救世扶貧,俠肝義膽。但實際上很多盜墓賊都是以錢財為目的,挑點值錢的東西就離開,甚至有時候不惜破壞墓室。碰到這種情況,考古學家也只能無奈的嘆口氣,轉過頭還要處理盜墓賊留下來的爛攤子。
【林玉海】
歷史長河當中,盜墓各朝各代的都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利益驅動,盜墓賊就很猖獗了。因為他的目的去拿東西。他跟考古不一樣,他就是直奔主題,拿完東西就走了,這是破壞性的,他弄了就破壞了整個墓室結構。盜墓賊有時候用炸藥,一炸很多東西都給毀壞了。把一些相關的信息丟失了,歷史考古信息不完整了。我們考古碰到盜洞,需要清理盜洞。盜洞半途而廢了就很高興,沒有到墓室,墓室應該就是好的。遇到盜洞特別影響情緒,但是時間長了就習以為常了,十墓九盜。沒有被盜,你就覺得很慶幸了。這個一點沒有被盜,保存很好,那就萬幸中的萬幸了。
實際上考古發掘並沒有小說描寫的那樣驚心動魄,沒有機關,也沒有鬼怪,更沒有屍變。現實中的考古現場大部分都在荒郊野嶺,十裡望出去,都是黃土一片。考古學家要經曆日曬雨淋,風餐露宿。常常在這種環境中,一待就是幾個月。
【林玉海】
考古基本上就是三部曲。一個就是調查,然後就勘探,第三步就是考古發掘了。考古發掘完了以後,我們就迅速地整理一下報告。因為這個項目做了以後回過頭來很難再室內整理、研究,不斷地考古、不斷地整理、不斷地研究、不斷地出成果。
考古發掘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負責一個探方。有時候蹲在小小的探方裡,一呆就是一上午。碰到太陽火辣的夏天,被汗水浸溼的衣服還會沾滿塵土,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整個人都是灰頭土臉。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林玉海卻從來沒有後悔選擇這份職業。因為考古帶給他的驚喜,要遠遠勝過身體上的疲憊。
【林玉海】
考古專業是特別適合把工作當成事業做的一項工作,多去工地多鑽工地,一個一個去積累以後也會產生很多聯想的東西。很多新的發現,很多認識。點線面一串,有些共性的東西。你會不斷的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就會感到很愉快,這是我理解的考古這個行業。
1986年,林玉海從山東大學考古學專業畢業後,來到青島從事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接觸青島考古。和年輕的林玉海一樣,那時候的青島,考古工作也才剛剛起步。
【林玉海】
我當時畢業分配到青島文物局的前身,當時是青島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它主要是文物保護、管理,加上考古。考古當時大部分還是社科院考古所、山東省考古所,他們過來做,我們配合一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的歷史一直受外界質疑,很多人說青島沒有歷史沒有文化。林玉海對這些言辭卻有些不服氣。他始終堅信青島不是沒有歷史,而是沒有被人發現。作為青島考古人,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去補全青島的歷史拼圖。
【林玉海】
我剛來青島不久,還是社科院的專家講,青島是文化沙漠,青島沒有文化。青島不光是有文化,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很多東西不是沒有,是沒有發現。這就需要考古去發現,我們開展的「探源青島」項目,就是這個意思。
說幹就幹,在林玉海的帶領下,考古團隊奔波在青島的各個區縣。在田間地頭,山林石縫裡尋找有價值的線索。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3年大珠山遺址考古發掘中,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發現,青島的歷史一下子向前推進到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所有對青島歷史文化的質疑全都不攻而破。
【林玉海】
2012年,我邀請了國內頂尖的舊石器專家,北大的王幼平教授,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搞舊石器的,王社江、陳國友、高星,這些專家過來,還有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研究舊石器的沈辰教授。經過一番鑑定,層層篩選出104件舊石器,我說青島歷史可以推到萬年以前了。專家一致發聲,這不是1萬年的事情,應該至少兩三萬年。然後2013年我們就又在大珠山挖掘了一個點,挖了35平方,發掘出來了一千四百多件標本。大珠山它是一個小溪流似的,我們考古上叫河湖相,地質上的一個名稱。原來是一個小灣,舊石器時期石器、動物的骨骼標本,水衝下來都沉積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35平方就挖了1400多件標本。日本的幾個搞舊石器的專家,說這是離日本最近的舊石器點,我們一共做了5個點的年代測定,包括拿到美國機構去測定,都測定年代不晚於距今5萬年。
如果沒有像林玉海的堅持,幾萬年前的青島歷史又會有誰人知曉。歷史和現代總會在某一時刻相交,而站在交點上的就是考古學家。今年,林玉海和他的團隊又開始投入到新的考古項目,這次他們把地點選在琅琊臺這個神秘的歷史場所。
【林玉海】
琅琊臺已經聞名海內外,但是琅琊臺的正式的考古發掘。2019年那是第一次,這個是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的。青島市考古所和山東省考古院我們聯合,首次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我們)分了兩個發掘點,一個是在琅琊臺的臺頂,一個是在臺下面,那臺西頭村的海邊上。這兩個發掘點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發掘成果。臺頂上的發掘點,這個發掘點發現了兩個臺階地的三排式排水管,這個是十分罕見的。加上周邊出土的磚瓦片,包括那些鋪地磚。我們推測這個應該是秦漢時期很重要的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居住的建築,直白一點講,我們推測這和秦始皇三登琅琊有關聯。
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時期,琅琊郡是最繁盛最發達的時期,它是青島歷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們從2014年-2015年集中兩年的時間搞這個海上絲綢之路與青島這一系列考古活動,那麼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從琅琊臺開始。
去年,在時間緊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已經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今年本來計劃上半年三月份開始,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馬上就要開始了,肯定會有更新的成果、新的發現。我們也在期待當中。
今年,已經是林玉海參與考古工作的第34個年頭。在三十多年的考古工作中,林玉海大大小小地參與主持了近百項考古發掘工作,見證了青島考古的發展。但是在這其中,讓林玉海印象最深的還是板橋鎮考古發掘,既有驚喜也有遺憾。
【林玉海】
為什麼板橋鎮考古印象很深刻,有激動的時候,期盼多少年終於見到曙光了。又有很遺憾的東西,我們想保存下來,慢慢地研究。但是時間緊,當時又到了冬天,當時考古難度很大,再加上開發商又擠壓我們,多方的困難重重。回過頭去看,有遺憾也有喜悅的地方,印象太深刻。
歷史和現代的碰撞總是來得那麼漫不經心,就像很多重大歷史發現都是偶然一樣,誰也沒想到板橋鎮遺址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竟然是源自於一次房地產開發。但是對於林玉海來說,板橋鎮的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他考古生涯的必然,為了這一刻,他已經準備了四年之久。
【林玉海】
我是1986畢業的,1988年就開始搞文物普查,當時是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我們騎自行車去普查,我負責膠州和平度,那時我就開始接觸板橋鎮了。
直到05年成立考古所,我就幹所長了。然後就集中精力搞考古了,就要去考慮青島考古怎麼做,去做什麼。這時候就想到了板橋鎮考古,2006年我開始著手板橋鎮考古,叫板橋鎮尋蹤,尋找它的蹤跡。
到2009年,說偶然不偶然,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膠州市政府大樓搬遷了,一家房地產要開發了,但他沒有進行考古。當時是2009年9月6號,當時半島都市報的記者接到群眾舉報,當時叫東苑福地小區,房地產開發項目。當時發現了好多的鐵錢。當天,當地博物館的人就去了。7號那天我也去了,一看,必須要考古了。
我們挖掘了5000多平方的面積,清理到宋代的文化層就清理了兩座大型的公共建築群。一個大的建築群是儲存的功能,我們就推測是不是和市舶司有關聯,因為板橋鎮這個市舶司是很有名很有名的,歷史上是有記載的,當時北宋設立的市舶司是北方唯一一處,存在了26年,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大家都很興奮,包括省裡專家組也來,開現場會,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組都來了,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但是很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板橋鎮並沒有原址保護下來,只是進行了保護性的回填。昔日商賈林立,繁榮一時的板橋鎮差一點就可以展現在世人眼前,這也是林玉海最遺憾的地方,可能考古生涯再也碰不到這麼好的機會了。
【林玉海】
2009年的時候是板橋鎮的核心區,應該離板橋鎮市舶司的衙署不遠了,揭開它的面紗就差一點點,很遺憾沒有完全揭露出來。
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很多歷史遺蹟並沒有很好的被保存下來,留下了很多遺憾。作為青島老一代的考古人,林玉海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年輕一代營造一個更好的考古環境,讓板橋鎮的遺憾不再重演。
【林玉海】
現在我們特別常用的詞叫搶救性考古,就是搶救它,和救火似的。這個地方發現破壞了,趕快去清理。
青島要搞考古前置,就是國有土地在拍賣之前,要把考古這個事情做了,淨地出讓。不要等到土地拍賣給別人之後,發現文物後停下來考古。這樣企業風險加大,我們還要快點幹完,很多矛盾在裡面。
這樣一來,很多被動性的工作都會變成主動性的工作,我們考古可以更加從容一點。我們慢慢地做思考,一邊思考一邊考古,慢慢的考古的環境越來越好,希望年輕人熱愛考古。
考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島考古人的努力。現在我們驚嘆於林玉海和他的團隊的考古成果,但卻不知他們背後要付出少的努力。考古講究用材料說話,每一個新的考古成果都需要考古學家不斷反覆地去驗證,容不得半點的虛假。踏實做事,是林玉海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考古研究所所有年輕人的要求。
【林玉海】
我們新人來了後,就是基本上三點。第一這個人勤不勤快,不光是手腳勤快,要喜歡思考勤於思考勤於動手。第二,要謙虛一點,態度要謙虛。第三關鍵是腳踏實地一點。它要拿東西來講話,用文物來說話。考古來不得虛假,大躍進更不行,必須腳踏實地一點點的慢慢來。所以說這三點,就是說一個考古工作者應該具備的。
三十四年,致力於青島考古。林玉海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一片片拼湊起青島的歷史拼圖。從象牙塔到研究所,守住歷史的光,開闢明天的路。一腔愛,一探方,一場歷史之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