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年號,只有兩個字,卻有大寓意

2020-12-14 木頭人侃歷史

清朝有12位皇帝,共有13個年號。清朝所有的年號均為二字,其最特別之處在於清朝年號具有滿語、漢語兩套年號。通過分析年號的含義,深度了解清朝年號隱藏的歷史信息。

天命,天之有命。寓意著女真為將來入主中原予以君權神授的必然性。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的貴族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率領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逐漸統一了建州女真的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

天聰、崇德,前者是聰明的汗,後者是崇高的才德。天聰是對皇太極文韜武略的真實描述。崇德的年號是皇太極得到元朝的傳國玉璽後變更的。他崇尚漢族的文化,博覽群書,在軍事和政治上均有所建樹。

順治,順利統治。清朝入關,希望皇帝能順利地治理朝廷,政權得到穩固,統治的基業長治久安。

康熙,平安、太平。由孝莊太后所取,是她對當時的歷史環境寄予了期望,平定三藩,營造太平盛世。

雍正,柔和、公正、正直。雍表明雍正皇帝在即位前低調處事的原則。正也符合他嚴苛、公正的統治手段。

乾隆,天的扶助。

嘉慶,幸福福祉。希望天下得到幸福和福祉,扭轉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局面。

道光,禮道光明。祈望治政的道路光輝軒昂,表明了道光帝遵循禮道。

鹹豐,一切豐足。期望天下豐收,人民吃飽。

同治,共同治政。這個年號是慈禧改封的,意義是君臣同治大清,兩宮同治大清。

光緒,開展禮道。開展禮道,以禮治天下。是一種政治指導原則,一種思想。

宣統,光明之路。是想延續清朝曾經的輝煌,延續光明的大國之路。

年號是王權政治專制性的反映,並由統治階級隨心所欲地自行確定名稱,因此,年號映射了帝王心理、政治策略。也會將本人的宗教信仰滲透到年號中,想藉助吉祥的年號祈求上天庇佑能夠風調雨順。

清朝皇帝年號就像一面鏡子,它充分反映了滿族歷史文化內涵。無論是整體縱向的年號變遷還是每一個年號的具體含義,都透露出許多歷史文化信息。

相關焦點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到1644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統治時間長達276年。在這276年中,明朝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又出現了十七個年號,這十七個年號又有著不同的寓意,今天我們聊一聊明朝十六位皇帝年號中的美好寓意。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清朝共有十二位君主,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那麼,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呢?
  • 宋朝皇帝主要年號的寓意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自漢武帝創建年號以來,歷朝歷代新皇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有多個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除明英宗復闢更改年號和清太宗建立清朝改元外,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武則天但是明朝以後的皇帝就比較令人省心了,一般都只有一個年號,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用年號來稱呼他們,比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為什麼漢朝皇帝稱「帝」,唐朝皇帝稱「宗」,清朝皇帝卻用年號?
    在起初,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首個「惡諡」是來自於周厲王,源於其奢侈荒淫,又兼「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典故,故被諡為「厲」 。 漢朝用諡號,源於有廟號的皇帝太少了,西漢一共15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四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 清代皇帝年號,都有哪些含義
    漢武帝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軍元,而後形成制度。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清朝共有12位皇帝,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那麼,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呢?
  • 為何明清皇帝多是一人一個年號,之前皇帝都一人多個,主要是方便
    說起年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裡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年號是在西漢時期由漢武帝首創,之後一直用到清朝滅亡。當然後來的中華民國紀年法也是年號的一種。而目前日本仍舊在使用年號紀年法,這都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我們看我國古代皇帝年號能夠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明清之前的皇帝,幾乎都是一人有很多個年號。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各有什麼含義?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稱皇帝,改元「崇德」。皇太極認識到後金政權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要實現長治久安,並進一步開疆擴土,必須吸收漢民族的優秀文化。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清朝12位皇帝年號中的涵義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稱皇帝,改元「崇德」。皇太極認識到後金政權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要實現長治久安,並進一步開疆擴土,必須吸收漢民族的優秀文化。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十三年號,十二帝,另外的皇帝是被誰開除了呢?
    實際上,清朝的皇帝只有12位,傳說中的13個皇帝,是因為清朝有12個皇帝,13個年號,形成13朝。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後金太祖努爾哈赤,他確實是清朝實打實的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年號是天聰和崇德。清朝第三位皇帝是福臨,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福臨能夠成為皇帝,完全得益於其父親皇太極去世後沒有指定繼承人,當時的條件也很有可能皇太極直接指定繼承人。比較有實力繼位的是福臨的叔叔多爾袞、福臨的大哥豪格,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六歲的福臨繼位成為雙方妥協的產物。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她在位21年,就換了17個年號,不得不承認,女人心海底針,難猜啊。由於一些皇帝在位期間更換過年號,所以後世在稱呼他們時,往往就用廟號加上朝代區分,就好比漢武帝、唐高宗等等。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個年號,所以這時稱呼他們,大多就用年號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號除了用來紀年外,一般還會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會用。
  • 封建時代哪位帝王創立了年號,武則天的年號挺有趣,意味深長,末代...
    一般認為我國第一個年號為漢武帝的「建元」年號,而最後一個年號則為清朝溥儀皇帝的「宣統」年號,年號在中國橫跨兩千多年的歷史,對後世也頗具影響,比如新羅、日本、越南等國後來也受影響開始使用年號紀年。年號創立之初時,有些皇帝時常更換年號,故而一個皇帝在位時期有好幾個不同的年號,比如武則天在位時期年號則多達17個。
  • 清朝12位皇帝年號所取的含義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稱皇帝,改元「崇德」。皇太極認識到後金政權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要實現長治久安,並進一步開疆擴土,必須吸收漢民族的優秀文化。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
  • 古代皇帝的「年號」都是怎麼制定出來的?方法有六種
    還有,某地的田裡種出來了一株奇異的稻穗,也就是禾苗,也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天兆,所以就有了「嘉禾」這個年號。這些祥瑞事件一般可以和皇帝的德政聯繫起來,說明上天對皇帝的認可,所以常常被大加宣傳,以至於體現在年號上。
  • 有何講究?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在中國古代,人們記年往往是通過皇帝制定的年號來進行的,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但是他在位的時間整整用了11個年號,而之後的帝王也都有年號,比如唐高宗就用過16個年號。
  • 清朝歷代皇帝,你知道多少?
    清朝由鼎盛走向衰敗,其中的君王一定有相對的責任和貢獻,清朝歷代的皇帝你又知道多少呢?小編帶你一同去認識認識吧!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皇帝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清朝時,諡號的擬定愈發嚴格。曾國藩因為其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績,死後的諡號也是「文正」(整個清朝只有8個人獲此殊榮)。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知道後覺得連曾國藩都能得「文正」這樣的諡號,他死後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誰知他死後只得了個「文襄」的諡號;別說「文正」了,連李鴻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諡號高十多個級別。
  • 從漢武帝劉徹到宣統帝溥儀,哪個皇帝年號最好聽?
    年號可以說是皇帝的專屬待遇之一,一般來說,新君繼位以後,會在次年改元。諸如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於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以後,在1426年才改元為宣德。除此之外,一般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其他內憂外患的大事,皇帝也會改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