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號」都是怎麼制定出來的?方法有六種

2020-12-16 大宋蘇老泉

2019年4月,日本公布了新的年號——令和。從此,日本進入了「令和時代」。

「令和」一詞,出自東漢張衡《歸田賦》中的一句「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可見,日本人在制定年號時,也參考了源自中國的漢字和詩賦文化。

相比日本,年號在中國有著更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封建王朝就開始了年號的傳承。

那麼,作為「年號」的最初發明者,咱們中國的老祖宗們又是如何給「年號」起名字的呢?

一、查「字典」。

咱們父母給小孩起名的時候,經常會查字典,從裡面挑一些好聽的字來組成名字。其實,古人給年號起名字,也會用到同樣的方法。

只不過,他們查的這個「字典」不是我們今天用的《新華字典》,而是《易經》

《易經》,是古人闡述天地萬物變化的一部哲學經書,所以,裡面隱含著非常多的吉祥話和吉祥字。例如貞、亨、鹹、乾、利、元等等。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年號,其實都是從《易經》中查出來的。

比如唐太宗的「貞觀」年號,就是取自《易經》中的原話:「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還有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是「鹹寧」,取自「首出庶物,萬國鹹寧」;以及唐高宗李治的「鹹亨」,取自「含弘廣大,晶物鹹亨」。

除了這些,還有非常多的年號是依據《易經》命名的,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的「乾隆」、隋煬帝的「大業」、宋神宗的「元豐」等等。基本上講,只要年號中帶有「乾」、「元」、「貞」等字的,都是參考了《易經》。

二、祥瑞

中國人總是愛說吉祥話,其實起年號也一樣。古人會根據當時發生的一些祥瑞事件,來制定年號的名字。

所謂祥瑞,就是上天出現的一些吉祥的徵兆。比如久旱之後下了一場雨,就被稱為「天降甘露」,於是便有了「甘露」這個年號。

三國的東吳時期,曾經有人看到一棵樹上站著五隻色彩斑斕的鳥,於是就有人說這是五隻彩色鳳凰,所以就把年號定為了「五鳳」

還有,某地的田裡種出來了一株奇異的稻穗,也就是禾苗,也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天兆,所以就有了「嘉禾」這個年號。

這些祥瑞事件一般可以和皇帝的德政聯繫起來,說明上天對皇帝的認可,所以常常被大加宣傳,以至於體現在年號上。

歷史上,最喜歡用祥瑞來定年號的,當屬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他的年號有「黃龍」,意思是有人看到了一條黃龍降世;還有「赤烏」,意思是有人看到了一種赤色的大鳥,等等。

三、看皇帝的臨場發揮

年號,有時候還可以從皇帝的臨場發揮中誕生,最喜歡這樣做的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不僅是第一個發明年號的人,而且還喜歡隨心情更改年號。比如,他曾經出門狩獵,途中發現了一隻白色的麒麟,所以就把年號改成了「元狩」。漢朝某個地方挖出來一個青銅大鼎,就又把年號改成了「元鼎」。後來,漢武帝還曾去封禪泰山,所以又把年號改成了「元封」

可見,年號的更改和制定,一度曾是某種不太嚴謹的行為,完全由帝王的個人心情和喜好來決定。

四、年號還可以表達某些特殊的政治寓意

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古代的政治家們會用年號來表達一些特殊的政治寓意。

比如清朝的「同治」,誕生於辛酉政變之後,寓意著兩宮太后和大臣們共同治理朝政的意思。

再比如說皇太極的年號叫做「崇德」,完全是和明朝「崇禎」的年號對著幹。「崇德」代表著崇尚德政,而「崇禎」的意思是崇尚禎祥。德政是以民為本,而禎祥是靠天保佑,所以言外之意是大清比大明更勝一籌。

還有宋高宗的「建炎」,誕生于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以後。宋朝五行屬火,所以也被稱為「炎宋」。這裡的建炎,就暗含著「重建炎宋」的意思。

還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叫「武德」,表示停止幹戈和戰爭,專心德政的意思,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政治背景是完全相符的。

五、宣示皇位的合法性

當然,年號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幫助皇帝來宣示皇位得來的合法性。

一般情況下,越是皇位繼承有問題的,越喜歡起這種年號。

比如雍正皇帝的皇位就有很多爭議,在即位之前他的爵位是雍親王,即位後,他把年號定為「雍正」,代表雍親王是正統的意思。

還比如,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稱帝的時候也飽受非議,於是她一度把年號定為「天授」,表示她的皇位是由上天授予的,誰再議論,那就是和上天過不去。

六、對前代帝王表示紀念

最後,古人還有一種起年號的方法,那就是通過年號來表達對前代賢明帝王的懷念。

這種年號,一般由兩個年號各取一字,組合成一個新的年號。

比如唐德宗的年號是「貞元 」,其實是「貞觀」和「開元」兩個年號的組合,代表著唐朝兩個最輝煌的時期: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還有,宋孝宗的年號是「隆興」,分別是是宋太祖的「建隆」,和宋高宗「紹興」兩個年號的組合,宋太祖和宋高宗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懷念之情。

結束語: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對中國老祖宗們制定年號的方法多了一層了解吧。可以看出,比起日本的」尋章摘句「,中國的古人們在起年號方面的想像力還是更加豐富許多的,真稱得上是方法五花八門。

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有趣的年號呢?不妨來評論區說一說。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年號命名有什麼規則?為何有的皇帝統治時期不只用一個年號?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曆法是農事最重要的依據,也是國家秩序的象徵,因此「頒正朔」往往被視為是「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禮記正義》孔穎達)的大事。只不過自漢武帝採用太初曆後,人們都習慣於正月為年初,月首為朔日,除了王莽、武瞾、太平天國等極少數政權真的改過正朔,後世帝王在實際操作中都是只改年號不改正朔。從這個意義上講,年號就承擔了「正朔」功用,因而制定年號並監督天下所有人使用。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為何明清皇帝多是一人一個年號,之前皇帝都一人多個,主要是方便
    說起年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裡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年號是在西漢時期由漢武帝首創,之後一直用到清朝滅亡。當然後來的中華民國紀年法也是年號的一種。而目前日本仍舊在使用年號紀年法,這都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我們看我國古代皇帝年號能夠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明清之前的皇帝,幾乎都是一人有很多個年號。
  • ​古代皇帝年號與道教的關係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淮南子·精神訓》載:「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餘何憂於龍焉?龍俯首低尾而逝。」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公元2019年4月1號,我們的鄰國日本老天皇退位,舊年號「平成」自然也成為了歷史,日本選用了「令和」作為新年號。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 中國以古代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一個瓷器之都,一個江南水鄉
    年號,最早始於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登基的新皇帝為區別上一任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擬定一個新的年號,比如康熙、乾隆。在我國很多城市的名字和皇帝年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你知道在中國有多少個城市是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嗎?
  • 有何講究?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在中國古代,人們記年往往是通過皇帝制定的年號來進行的,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但是他在位的時間整整用了11個年號,而之後的帝王也都有年號,比如唐高宗就用過16個年號。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皇帝,在古代中國是最高統治者,有著尊號、諡號、廟號、年號等形形色色的「號」,學問之大,千萬不能用錯了。
  • 為什麼有「龍」字的皇帝年號壽命都短
    從西漢武帝開始,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紀年方法———年號紀年,這種紀年是指古代帝王在即位改元或執政過程中改元的同時,對這次改元冠以一名字,頒布四方,
  • 清代皇帝年號,都有哪些含義
    漢武帝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軍元,而後形成制度。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清朝共有12位皇帝,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那麼,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呢?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一年號,諡(shi)號,廟號說年號前,我們先說一說與年號密不可分的兩個歷史名詞—諡號和廟號。在封建王朝時期,提到皇帝的稱呼時,往往會將年號,諡號,廟號這三者相互聯繫起來。例如廟號有明太祖,唐高祖,清世祖等。諡號有周幽王,孝惠帝,隋煬帝等。年號有洪武,順治,康熙等。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誰?  是不是有點蒙圈,是不是都回答不上來?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總結歸納下~先做名詞解釋,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
  • 為什麼漢朝皇帝稱「帝」,唐朝皇帝稱「宗」,清朝皇帝卻用年號?
    在這之中,包含的幾位帝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再加一位著名的康熙,這幾乎涵蓋了古代帝王稱呼的所有形式。 漢朝用諡號,源於有廟號的皇帝太少了,西漢一共15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四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東漢一共14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三個: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由新君登基開始計算,到皇帝駕崩結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武則天36個。明清皇帝大多一帝一號,在封建時代,年號制度往往和正朔問題聯繫在一起,是一件具有宣政統、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紀始元等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件。所謂「正朔」,就是合法,順天應地。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體現。
  • 古代很多皇帝的年號跟道教有關,你知道嗎?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淮南子·精神訓》載:「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餘何憂於龍焉?龍俯首低尾而逝。」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廟號有褒貶之分,舉例來說,褒義的有世祖、聖祖、成祖等,代表有承上啟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說明是仁愛孝順的賢君,貶義的廟號有肅宗是指中興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轉衰的君主。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中國古籍對日本年號的影響
    本文努力從「中國的文化典籍對日本年號的影響」這一角度,以小見大,思考在文明交流的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中國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為表示統治時間的一種紀年方式,由西漢武帝劉徹首創,經後世歷代帝王採用,都在其統治期間使用年號,直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年號制度在中國廢止,長達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