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年號與道教的關係

2021-02-07 天機錄


年號作為古代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漢書·卷六·武帝紀》「建元元年」句,顏師古注「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




太初(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


釋義:語出《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漢書·卷六·武帝紀》應劭注曰:「初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故改年為太初也。」


曆法重新開始的意思。太初元年五月改歷,使用太初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即農曆正月)。此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因此太初元年前一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也算在太初元年裡,這一年共有15個月。


太始(公元前96年1月-公元前93年12月)


釋義:語出《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漢書·卷六·武帝紀》應劭注曰:「言蕩滌天下,與民更始,故以冠元。」訂閱號:天機錄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春,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等率領二十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擊匈奴,卻慘遭失敗,漢武帝決定次年改元「太始」,意為「回歸本來開始」。





神爵(公元前61年三月-公元前58年)


釋義:漢宣帝下詔曰:「朕承宗廟,戰戰慄慄,惟萬事統,未燭厥理。乃元康四年嘉穀、玄稷降於郡國,神爵仍集,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奇獸,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朕之不明,震於珍物,飭躬齋精,祈為百姓。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幸萬歲宮,神爵翔集。朕之不德,懼不能任。其以五年為神爵元年。」


紀念神雀。爵:通「雀」。朱雀即為道教的護衛神靈。


黃龍(公元前49年)


釋義:紀念黃龍。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淮南子·精神訓》載:「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餘何憂於龍焉?龍俯首低尾而逝。」





青龍(公元233年——公元237年)


釋義: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郟之摩陂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二月六日,明帝親自到摩陂觀龍,並改太和年號為青龍。青龍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二個年號,也是曹魏的第三個年號。青龍也是道教的護衛神靈。



太清(公元547年——公元549年)


釋義: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陶弘景交往甚密,武帝即位之初,國號未定,陶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於是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太清」是道家三清之一,為道德天尊所居。



大象(公元579~公元581年)


釋義: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本指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原。後指舊時帝王一統天下。《文選·幹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云:「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開皇(公元581年二月—公元600年十二月)


釋義:自楊堅建立隋朝,便十分重視道教對社會的作用,他自稱「朕祗奉上玄,君臨萬裡。」他的開國年號「開皇」,即是取材於道教靈寶派。


《隋書·經籍志》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雲笈七籤》卷六亦曰:「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訂閱號:天機錄


依此,則「開皇」為道教的一「劫」之始,表明天地間又一個新紀元的到來。楊堅取此為年號,正是力圖證明他依天運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而他自認為自己可以像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那樣濟度眾生,開劫度人。時朝臣王劭在上楊堅的書中曾說:「又年號開皇,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三洞珠囊》卷八亦稱:「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這些都說明,隋文帝楊堅的開皇年號具有道教神學的象徵意義,並直接取自《靈寶經》文。



弘道(公元683年十二月),共計1個月。


釋義:唐高宗李治篤信道教,幹封元年(666年)封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於西京、亳州設太清宮。天下各州皆置宮觀,他在位期間道教影響進一步擴大。弘道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久視(公元700年五月—公元701年正月)


釋義:聖歷三年(700年)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始成。太后服之,疾小愈。五日,赦天下,改元久視。「久視」即長生久視之意,詞出《道德經·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共計9個月。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計15年。


釋義: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八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說:見玄元皇帝於丹風門空中,告云: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於是玄宗遣人於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尹喜臺旁求得之。群臣上表,以為函谷靈符,潛應年號,請於尊號前加「天寶」二字。玄宗從之。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詔號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之《三寶大有金書》記載:天寶君,為大洞之尊神,而天寶丈人,則是天寶君之祖炁;天寶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後,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



元和(公元806年——820年)


釋義:元和本為道教修煉術語,出自《太清中黃真經》。在道教聖地武當山建有元和觀。



至道(公元995年——997年)


釋義:《素問·氣交變大論》:「餘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莊子·在宥》曾載: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明道(公元1032年——1033年)


釋義:《道德經》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莊子·外篇·天地》載:「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治平(公元1064年——1067年)


釋義:《抱樸子》:「又於治世隆平,則謂之有道,危國亂主,則謂之無道。」寓意國家安和需要用道來治理。訂閱號:天機錄



上德(公元1076年)


釋義:《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隋書·徐則傳》:「可道非道,常道無名。上德不德,至德無盈。」



元符(公元1098年——1100年)


釋義:據載宋哲宗皇后遇疾,茅山元符萬寧宮道士劉混康以符咒將病治癒,哲宗對劉混康感謝有加,敕賜玉印、玉符、玉圭各一,翌年,改號元符。紹聖四年(1097),敕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鮑慎辭所撰《茅山元符觀頌碑》稱,「茅山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以道業聞於東南,乃遣中謁者致禮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辭,既朝,遂住持上清儲祥宮。恩數頻頻,為國廣成。已而求還故山,許之,賜所居為元符觀。」


宋徽宗即位後,更為信重。敕令擴建茅山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六甲神符》賜之。數召至京,並贊曰:「爾衝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救危難以積善,觀德業以養高。小大之事,常所訪問,盡規極慮,頗勤忠恪。濟人利物,功莫大焉。」


淺析中國古代帝王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至元(公元1264年——1294年)


釋義:取自《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須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表明符合天意,至順合德。


元世祖非常崇信道教,相傳他曾問道於天師道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問詢前景如何,張天師答曰:「善事爾主,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張可大羽化,元世祖敕贈其為「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至治(公元1321年——1323年)


釋義:《道德經》:「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元英宗17歲即位,次年便改元至治,可見其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良好願景,可惜這樣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在元英宗的治理期內。


結語:本文簡單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帝王年號作為案例,來分析與透視歷史上道教與政治的關係。當然這些只是典型的一少部分內容,更多的還需要長久和深入的考察。


道教講求「無為而治」,就是要以德治天下,用道風去感染人,然而歷朝歷代妄作妄為者有之,也得到了其相對的報應。對於年號的更迭和改換,歷朝歷代皆以祥瑞為第一考慮因素;但是也應該看到,天下太平才能夠有祥瑞,重要的要施仁政。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才得以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休養生息,史稱「文景之治」。也由此奠定了基礎,開啟了大漢王朝四百多年的基業。


道家期望治理國家的人是聖人,《道德經》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就明白闡釋了一國之君「無為」、「無私」、以道化天下的真諦。所以歸根到底,以道治天下者終善其身,國祚永昌。









     掃碼關注天機錄


相關焦點

  • 古代很多皇帝的年號跟道教有關,你知道嗎?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朱雀即為道教的護衛神靈。黃龍(公元前49年)釋義:紀念黃龍。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 中國古代年號與道教文化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朱雀即為道教的護衛神靈。黃龍(公元前49年)釋義:紀念黃龍。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 中國古代年號命名有什麼規則?為何有的皇帝統治時期不只用一個年號?
    此時,一般都是皇帝自己擬制,或交由臣下提出後核定。由於年號被視為國家君主福祚的標誌,故而務必選擇吉祥好口彩字詞。正是在這種原則的指引下,古代封建王朝給後世留下了花樣繁多的年號。按《辭海》的統計,如果把各種雜七雜八的小朝廷、邊疆少數民族政權都算上的話,中國古代一共使用過911個年號,其中正統王朝使用過的年號大約是310餘(根據對正統王朝的認定有出入)。
  • 中國以古代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一個瓷器之都,一個江南水鄉
    年號,最早始於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登基的新皇帝為區別上一任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擬定一個新的年號,比如康熙、乾隆。在我國很多城市的名字和皇帝年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你知道在中國有多少個城市是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嗎?
  • 古代皇帝的「年號」都是怎麼制定出來的?方法有六種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年號,其實都是從《易經》中查出來的。比如唐太宗的「貞觀」年號,就是取自《易經》中的原話:「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還有,某地的田裡種出來了一株奇異的稻穗,也就是禾苗,也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天兆,所以就有了「嘉禾」這個年號。這些祥瑞事件一般可以和皇帝的德政聯繫起來,說明上天對皇帝的認可,所以常常被大加宣傳,以至於體現在年號上。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由王凱所扮演的宋仁宗趙禎,更是千萬粉絲心目中的當之無愧的宋朝皇帝。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啥人們喜歡用「宋仁宗」這個稱號來稱呼宋朝皇帝趙禎,而不是「宋文帝」之類的?在關於皇帝的稱呼方面,古人又有什麼準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誰?  是不是有點蒙圈,是不是都回答不上來?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總結歸納下~先做名詞解釋,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
  •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三宜:祭祀 作灶 沐浴忌:修飾垣牆 平治道途====================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公元2019年4月1號,我們的鄰國日本老天皇退位,舊年號「平成」自然也成為了歷史,日本選用了「令和」作為新年號。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 為何明清皇帝多是一人一個年號,之前皇帝都一人多個,主要是方便
    說起年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裡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年號是在西漢時期由漢武帝首創,之後一直用到清朝滅亡。當然後來的中華民國紀年法也是年號的一種。而目前日本仍舊在使用年號紀年法,這都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我們看我國古代皇帝年號能夠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明清之前的皇帝,幾乎都是一人有很多個年號。
  • 為何古代皇帝大多都信奉道教,而民間百姓大多信奉佛教?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人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古代似乎很多皇帝都信奉道教,而平民全都信奉佛教,這其中原因何在?圖片:平民信佛劇照一、需求問題其實,之所以老百姓選擇信仰佛教,皇帝信仰道教,主要原因就在於各自的需求不同,既然需求不同,當然選擇也就不同。
  • 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不同於之前,明清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在中國古代,人們記年往往是通過皇帝制定的年號來進行的,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但是他在位的時間整整用了11個年號,而之後的帝王也都有年號,比如唐高宗就用過16個年號。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 從漢武帝劉徹到宣統帝溥儀,哪個皇帝年號最好聽?
    年號是中國古代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不過並非如同「皇帝」這個稱號一般起於秦始皇,而是由漢武帝劉徹始創,第一個年號為
  • 為什麼漢朝皇帝稱「帝」,唐朝皇帝稱「宗」,清朝皇帝卻用年號?
    在這之中,包含的幾位帝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再加一位著名的康熙,這幾乎涵蓋了古代帝王稱呼的所有形式。 漢朝用諡號,源於有廟號的皇帝太少了,西漢一共15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四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東漢一共14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三個: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姓名廟號諡號年號陵墓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朱允炆惠宗皇帝畫像:相關簡介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於1398年,時年71歲。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由新君登基開始計算,到皇帝駕崩結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武則天36個。明清皇帝大多一帝一號,在封建時代,年號制度往往和正朔問題聯繫在一起,是一件具有宣政統、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紀始元等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件。所謂「正朔」,就是合法,順天應地。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體現。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皇帝,在古代中國是最高統治者,有著尊號、諡號、廟號、年號等形形色色的「號」,學問之大,千萬不能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