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滿一周年。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記者 曹俊傑「使命擔當,奮楫前行。」這是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朱芝松為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走過的一年所作出的總結。
到今年8月2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滿一周年。在新片區「周歲」之際,8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話朱芝松。
對於新片區未來發展,朱芝松直言「信心滿滿」。他表示,臨港新片區,「新」在一體兩翼,它有全球單個港口第一大貨櫃吞吐港洋山深水港,有全球第三大貨運空港浦東機場。在空港、海港基礎上,臨港地區十多年的建設積累下來的園區開發、產業發展的大量經驗是新片區又一獨特優勢。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上海建設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兩大坐標下,朱芝松認為,臨港新片區要發揮橋梁作用,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在上海經濟發展中發揮增長極和發動機的作用。
到2035年,臨港新片區要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朱芝松表示,政策是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政策和制度創新是新片區努力要做好的事情。
接下來,新片區要打通任督二脈,盯緊一個目標。「臨港新片區的建設不是短期的,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我們這幾年要加大力度,通過前幾年的努力,為最後一個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朱芝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新」片區:一體兩翼、產業基礎臨港新片區不是原來自貿區的簡單擴區,更不是原先自貿區制度的簡單平移。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提到,臨港新片區要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區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領域,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
和其他自貿區相比,臨港新片區「新」在何處?朱芝松認為,一是區位優勢。臨江臨海大上海,空港海港自由港。臨港新片區一體兩翼,一體即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的陸上部分。而兩翼分別是洋山港和空港,也就是浦東機場南側。
「我們的洋山深水港是全球單個港口第一大貨櫃吞吐港,去年達到1980萬標箱。浦東機場是全球第三大的貨運空港。既然要搞自貿園區,沒有空港、海港作支撐是不行的。」
從海上講,臨港新片區處於蘇滬浙海上大通道的中間節點;從陸上講,沿海高鐵一路南下到上海東站,繼續向臨港新片區延伸,到臨港新片區四團樞紐拐彎向西通往杭州,高鐵樞紐的轉折點就在臨港新片區。
這裡也是上海最早看見日出的地方,朱芝松表示,「臨港新片區要打造一個現代化海港城市,打造一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解決上海人看不到海的問題。」
第二個優勢是產業基礎。自2002年臨港地區開發建設以來,臨港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基礎。「搞自由貿易港,搞自由貿易園區,沒有產業支撐,何來貿易?何來航運?」
朱芝松表示,新片區將產業發展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使命在推進,積累下來的園區開發、產業發展的大量經驗是新片區獨特的優勢。自揭牌至今,新片區共計籤約項目358個,涉及總投資2713.63億元。平均下來,這幾乎是一天籤約一個項目的節奏。
第三個優勢是,臨港新片區受黨中央、國務院、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強力推動。「臨港新片區的設立是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來推動臨港新片區的發展,這些支撐和保障就是發展的最重要動力。」
「所以我信心滿滿。」朱芝松直言。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橋梁作用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上海建設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兩大坐標下,臨港新片區的使命和挑戰是什麼?
朱芝松表示,臨港新片區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要發揮橋梁作用。
他表示,「五個重要」指示精神中,從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兩個角度看,就是要臨港新片區在未來發展中、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成為重要連接點。因此如何真正實現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以及數據的快捷聯通,臨港新片區還要實現更大的突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臨港新片區要在上海經濟發展中發揮增長極、發動機的作用。朱芝松特別提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使命。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5月16日正式掛牌運作,成為全國15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唯一一個特殊綜合保稅區,在制度體系設計上體現了「六特」的特點,即特殊的申報模式、特殊的貿易管制模式、特殊的區內管理模式、特殊的統計制度、特殊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特殊的協同管理模式。
朱芝松說,這六個「特」有利於臨港新片區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作用,同時在國內大循環中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如何用好這個六個 『特』,還得開展一系列工作。導入什麼樣的產業,航運物流怎麼發展,跨境貿易怎麼發展,跨境金融怎麼支撐發展,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中怎麼實現保稅研發,在圍網區內發展製造業,這是我們要去探索的。」朱芝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現在有 『特』了,放那兒,但它發揮的作用還要靠一項一項具體的項目落地才能體現。」
臨港新片區要建設成為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朱芝松說,新片區現代化新城建設是目前發展的薄弱環節,但也為新片區市政設施建設投資、交通投資、教育衛生事業投資、商業網點投資等現代化新城的功能性建設投資帶來新空間。除智慧城市、新基建外,在生態環境、交通投資、住宅建設,還有相關補齊城市功能方面,「我們自己也有個小目標。」
打通任督二脈,盯緊一個目標「我一直在總結怎麼說這一年走過的路。要說一句話,就是:使命擔當,奮楫前行。」朱芝松說。
到今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揭牌滿一周年。新片區的使命是始終要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地推進全方位的高水平開放。
「一張藍圖,一個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始終盯。」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朱芝松表示,要牢牢把握住這個目標,「這些都幹成的情況下,我們的經濟總量、經濟質量都會做大做強。」
「今年前沿科技產業的導入力度很大,但始終不能鬆懈,明年後年還得推進。」朱芝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綠色再製造七大製造業,以及跨境金融、航運服務等五大服務業如何進一步促進發展,人才聚集、創新資源、科技創新的策源功能、高端產業的引領功能要怎麼開展,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談及接下來臨港新片區的創新舉措和探索,朱芝松表示,「政策是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政策和制度創新是我們努力要做好的事情。」
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從總體方案中分解出的78項政策和制度創新任務完成過半,已落地45項,另有22項已形成方案。國家、上海市、管委會累計制定發布各類政策107個,形成典型創新案例32個,差異化探索的廣度、深度、力度不斷加大。
「我們要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必須瞄準國際國內,無論是自由貿易規則、自由貿易園區,還是國內自貿港建設的政策和制度方面來做工作,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對照國際上各個具有競爭力的自貿園區,對照CPTPP這些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朱芝松表示。
尤其是跨境金融、增值電信服務、智慧財產權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綠色再製造領域,這些領域還要在臨港新片區先行先試、擴大開放。他表示,要打通企業市場主體感受度不好的、影響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影響企業開展國際業務或離岸業務的堵點,「要打通多個任督二脈。」
「臨港新片區的建設不是短期的,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我們這幾年要加大力度,通過前幾年的努力,為最後一個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朱芝松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