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曉芬 彭倩
因為一次團購賣車的活動,拼多多與特斯拉這兩家原本沒有多少關係的巨頭,火藥味再度升級。
8月14日,據新浪科技,一位在拼多多上購買了特斯拉的車主提車被拒。這位來自武漢的準車主轉述了特斯拉交付專員的原話,「我司懷疑此訂單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您的名義下單,實際上構成向我司隱瞞真實下單信息。」
雙方的矛盾源於一個月前,一家名為「宜買車」的拼多多商家發起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後驅升級版車型的「萬人拼團活動」,售價低至25.18萬,對比特斯拉官網上的售價,便宜了近4萬元。
這次的拼團活動明顯是「宜買車」和拼多多的一次營銷——限購5臺Model 3,除去特斯拉2萬元的官方補貼,只需要掏10萬元就可以借特斯拉的熱度做一次完美的營銷。
這一「瘋狂甩賣」的舉動很快惹怒了特斯拉。
7月份,針對拼多多的舉措,特斯拉官方迅速回應稱,並未與宜買車或拼多多有過任何形式的委託銷售服務,亦未就此團購活動向宜買車或拼多多銷售過任何本司生產的車輛。如消費者因上述團購活動產生任何爭議或權益受損,特斯拉官方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拼多多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選擇以簡單的聲明懟了回去:車是真品、補貼也是真實的。
不比其他在網店、網紅直播積極嘗試的汽車品牌,手握定價權和完整線下營銷渠道的特斯拉顯然不願意被拼多多破壞規則,所以對除官網以外的線上銷售渠道的態度很謹慎,也略死板。
此前特斯拉上線天貓旗艦店,只開放了車鑰匙、充電樁等等周邊產品購買,並沒有開放車源購買和第三方合作。在疫情期間,特斯拉算是一眾車企當中最早做直播的廠商,也是同樣,特斯拉基本只給出試駕機會,或者開放T恤衫等周邊產品的購買,沒有讓出購車優惠。
36氪發現,在特斯拉與用戶籤署的購買協議中也標明了「禁止轉賣」。協議中指出「直接向用戶銷售汽車,對於任何我司認為其目的是為了轉賣的訂單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我司有權單方解除本協議」。
特斯拉在購買協議中表明「禁止轉賣」
此次,也許是擔心交付專員的回覆不夠代表「官方」,針對今日的拼多多車主提車遭拒事件,特斯拉中國再次表明自己對於渠道的強硬態度:「特斯拉曾在多個渠道公開明確表示特斯拉官方網站為新車唯一正規購買渠道,且從未委託其他平臺或商家進行銷售活動。我們也請消費者留意,參與任何非官方授權活動都將存在權益可能受損的風險」,並且強調「針對轉賣訂單現象特斯拉中國將堅持一貫原則,並保留追究相關方法律責任的權利。」
8月14日晚間,拼多多「秒拼」事業群小二樂福表示,從這名消費者處已證實,該車輛系消費者本人與特斯拉籤了訂購協議,消費者本人自用且無任何轉賣意願和意圖,其購車用車也並未有任何「惡意」。樂福表示,對於特斯拉拒絕履行與消費者訂立的合同,作為「補貼」方的一名行業小二,對此表示遺憾,支持消費者依法維權,並將積極落實車輛交付工作。
其實,特斯拉並非第一個「打臉」拼多多的品牌,此前多個美妝大牌也曾數次下場否認在拼多多賣便宜貨。尤其在大促期間,雙方的矛盾變得更加激烈。
拼多多曾上架號稱全網最低價的海藍之謎和SK-II相關產品,但都遭遇了品牌的強烈反彈。2019年雙十一前夕,拼多多開始在多個渠道投放廣告,聲稱「Lamer 9月30日起正式入駐拼多多,並將開啟大促,全場一律五折」,但僅隔一周後,Lamer開始反擊,其在微博上發布了包括天貓官網在內的正品發售渠道,並未包含拼多多。
事實上,從品牌的利益考慮,這麼做無可厚非。一直以來,為了穩定價格帶、維持因品牌效應而建立的高利潤體系,幾乎所有國際品牌對渠道管控都十分嚴格,這令他們對於在拼多多上賣貨一直持謹慎態度。
因此,即使拼多多自掏腰包進行「百億補貼」,但這一舉措只能為平臺帶來新客和GMV,而利益受損的品牌對此並不買帳。
可以預見,特斯拉也絕不是最後一個「打臉」拼多多的品牌。而對拼多多而言,轉型之路上,最大的阻礙也仍然將會是大品牌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