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最近,全網幾乎都被一部高分熱劇《隱秘的角落》(豆瓣9.5分)刷屏,手沾多條人命號稱終極大boss的男主角竟然只是一個初中生,在看似最美好的年紀卻展現出了很多黑暗角落的故事和人性,也引發了很多關於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與反思。
關於劇中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也一度引發了熱議,她愛兒子朱朝陽,但她的愛卻幾近瘋狂,讓人窒息。她對於朱朝陽的教育只有一條衡量標準:那就是好好學習,成績好就行了。
第一集開家長會後,老師特意找了朝陽媽媽,跟她溝通朝陽性格孤僻、與同學關係疏遠的問題,周春紅非常不服氣,她說: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其它的都不重要。去告狀的學生才是有問題的。
這種【唯成績論】的教育方式難免會讓孩子在群體性的校園環境中走向孤僻,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校園裡,他被孤立、被嘲笑、被嫌棄,連大掃除都沒有任何同學留下打掃,他只能獨自完成。
學校裡的朱朝陽毫無幸福感可言,被孤立、不受歡迎,平時應該也沒少被同學嘲諷,可能聽過了各種冷言冷語,甚至嫌棄。朱朝陽很需要友情。
每一個經歷過學生時代的我們都深知,校園中每一個課間、每一次用餐時間、集體活動都是非常需要團體的。一個人形單影隻很容易和其他同學氛圍產生對比,從而產生自卑、嫉妒甚至更陰暗的心理。
回到家,也沒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在等待著他,反而,大多數時候,他還是一個人。
周春紅獨自撫養朱朝陽,但卻在離家很遠的景區上班,而且一去就是好幾天。對孩子的教育只有一句話:好好學習;生活上的關懷大多數時候也是停留在「冰箱裡有魚、燒賣,記得喝牛奶」。
長期的獨處和孤獨,讓小小年紀的朱朝陽內心有越來越多的渴望,對友情、對小夥伴、對別人的關心......所以,當那扇門推開,時隔多年的小夥伴出現在自己眼前,他心動了,他一直可望而不可及的友誼終於有一個落腳地可以生根發芽了。
但朱朝陽的交往是非常小心翼翼的,有一個細節,嚴良和普普在他家住下的第一夜,他將首飾藏進了衣櫃,在櫃門上用了一根頭髮來檢驗他們的人品。心思之縝密,完全超乎了他的年紀。
而劇中周春紅每次給朱朝陽零花錢,一直囑咐他記好帳,大概也是對於他心思細膩的一種傳承吧。
周春紅的【唯成績論】教育方式,讓朱朝陽失去了最渴望的東西——友情,還有很多屬於他那個年紀應該擁有的快樂源泉,比如第二名葉馳敏口中的「還珠格格」等。
反觀警察爸爸的教育方式,就要人性、開放多了,不僅常常主動要求葉馳敏出去玩,還開導她第二名有什麼不好,確實在中國長期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長都是成績、分數、名次第一的,打著愛的旗號逼迫孩子拼命學習,卻很少注重對孩子性格、人際關係、成長快樂的引導與關愛。
一個破碎的家庭如何撕毀孩子童年的夢,讓純真的兒童變成內心幽暗的壞孩子,進而滑向罪惡的邊緣?
「我愛你,你是我的驕傲、我的全部,所以你什麼都得聽我的。」
大家應該都對劇中周春紅喊朱朝陽喝牛奶的情節記憶尤深,尤其是當她和景區主任的戀情被以一種「大眾廣播」的極端方式被兒子發現時,那股羞憤交加的心情,跟兒子的一段喝牛奶的對手戲,讓這段窒息的母愛成為全劇的經典片段之一。
一位單親母親的孤獨無助,私情被孩子發現後尷尬恐懼,借喝牛奶表達對孩子對佔有欲和控制欲。
「大人的事你懂什麼?」戲裡戲外這都是大人常掛在嘴邊的。但事實是,很多孩子,什麼都懂。
馬主任事件暴露後,朱朝陽說,其實你可以告訴我的,說明他是願意溝通的,但周春紅不願意溝通,斷絕了朱朝陽的表達權和選擇權,並且認為這都是為朱朝陽考慮,事實上她根本沒有過問過朱朝陽的想法與感受,一切都是基於她自己所認為的「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要管」。
甚至,有人說,周春紅在失敗的婚姻中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強大的自尊心和報復心讓她已經無形之中把朱朝陽作為了一種「報復」的工具。所以她不在乎和關係兒子有沒有朋友,只是在意拿給前夫的成績單是不是第一名,能不能順利把小三關進牢裡。
朱朝陽劇中第一次去見爸爸時,周春紅特意交代讓他要帶著試捲去,似乎在挽尊:你看我一個人也能把兒子培養得比你還優秀;朱朝陽從水產廠被救回醫院後,周春紅沒有第一時間詢問兒子有沒有事,而是直接去了警察局狀告王瑤。
不能說她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她用錯了方式,站在自己以為的立場去愛他。
而另一方的朱永平,有了後媽,對朝陽的關懷就更少了,最多偶爾吃頓飯,或者是在牌桌上一邊炫耀兒子的成績,一邊讓兒子為自己摸牌。雖然做的更差勁,但是有一點,在車上那段關於「要和同學搞好關係,以後就都是你的社會資源」的話,是讓朱朝陽最需要的,點題了。
但朱永平的父親角色在朱朝陽的生活裡是幾乎隱形的,他沒有去給他開過家長會,沒有回過那個家,很少帶他買衣服買鞋子......就連那次買鞋,也意外帶上了後媽和女兒,讓心理最為敏感的朱朝陽再次經受了「嘲諷」。「他不像你天天有新鞋穿~」後媽這句話讓朝陽如坐針氈,如果不是離婚,這個每天可以穿新鞋的小孩就是自己。
最可笑的是,朱永平答應王瑤讓朱朝陽不要告發他,一邊教他做「誠實的孩子」,一邊卻叫他撒謊。果然有了第二個家庭的父親,立場有多麼自私、多麼只在乎自己。
一個唯成績論,一個讓兒子撒謊,生而不養、養兒不教,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的引導和教育作用無疑是致命性的。
單親家庭的孩子本就比同齡人懂事,再加上朝陽腦子好使,心細如髮,他總是懂事地讓人心疼。
爸爸問他為什麼總坐在車後座,他回答後面寬敞,一句話爸爸心裡就沒有疙瘩了。媽媽問他你要和爸爸一起過生日嗎?他對媽媽說,你想讓我去嗎,不如我們一起去吧。媽媽瞬間心生憐愛,眼神溫柔。他時刻照顧著父母的心情,不願讓他們受到傷害,可父母卻反過來,無形中傷害了他。
嚴良去便利店偷浴巾,因為普普生病了身體發寒;他想給朱朝陽送一支鋼筆,錢不夠,差點偷走,幸好聽見老闆需要搬貨,才用勞動力換來一支筆和兩瓶豆奶;敲詐勒索張東升那30萬,也是因為想治好普普弟弟的病......如果他們當下有更好的選擇,就不會「犯錯」了。
「全天下沒有任何爸爸媽媽會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這是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一句臺詞。但往往,很多家庭都忽視了原生家庭的教育與影響。
「生了孩子就能成為父母了嗎?」「父母為什麼沒有入學考試」,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頻發,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個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與完善,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不可分。
根據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12歲到18歲的孩子,他們面對的重要事件是同伴交往,這個時候他們的發展任務是角色同一對角色混亂,就是獲得自我認同。
強迫症的母親和隱形的父親,用錢和精神壓迫捆綁孩子的後果是內心毫無溫暖與愛,而年齡越小就越極端,一旦有刺激這些深埋的矛盾就會通過外在事件激發出來。朱朝陽的爆發便是源於此。
記者對該小說作者紫金陳進行專訪。言及《隱秘的角落》,紫金陳說看完覺得很驚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談及原著小說的創作,紫金陳透露,「除了犯罪的情節之外,朱朝陽的原型就是我自己。」
「朱朝陽就是我初中時候的狀態」,電視劇源自於生活,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劇中的朱朝陽一角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大弒母案。
吳謝宇從小就是典型的乖巧懂事的別人家孩子。成績好、孝順、從不闖禍、聽話,中考是狀元,高中提前被北大錄取,在他身上仿佛沒有缺點。而這一切的完美都要得益於他有個極度保守型的教師母親謝天琴。身為傳統中學教師的謝天琴對自己的品德修養極度克己與自律。
從小學起,吳謝宇也表現出了與常人完全不同的自律和規矩。放學後從不和同學一起出去玩,而是馬上背上書包回到家裡寫作業。自從吳謝宇父親去世之後,吳謝宇就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把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無時無刻關注兒子的成長。即使上了大學,也每晚保持聯絡。
現實中的父母常以為孩子完全是自己的塑造物,應該按照自己給孩子規定的路線去走。其實很多孩子缺乏對學習的真正熱情,於是就變成強迫式學習。由於父母的原因,他們只能通過強迫自己學習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真正的愛,從來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讓對方活得像自己。每個人來到這世間,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生的,父母都應該以引導為主,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提供一條更廣闊的人生之路。同時在這條路上像朋友導師一樣地指引、溫暖、陪同他們,用愛與行為去感化、引導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每一個,都可以成為最美的天使。
獻給童年。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一個溫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