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區,經常見一個拄拐老太太,顫微微的挪出挪進,手裡提著個小馬扎,身後跟著一條毛皮黑油油的小笨狗。
老太太經常呼喊這條狗,嘴裡叫著不知是「貝貝」還是「伴伴「的名字,狗就溫順的跟在老人身前身後,非常聽話的任她呼喝。
老人年紀大約70多歲了,滿頭白髮,面容憔悴,聽說老人幾年前曾得過一場大病,從此一蹶不振,身體狀況日漸下滑,到後來連走路也成了問題,只能靠一根拐棍兒挪出挪進。
聽說老人的老伴在老人60多歲的時候,因一個急病早早離開了老伴。老人一生有4個兒子一個女兒,到現在都已經娶得娶聘的聘,都已成家立業,都有了自己一個美好的小家庭。
大兒子倒是有情可原,家庭經濟情況不好,老婆有病,兒子在上學,就靠大兒子一人上班獨力支撐,確實也再沒什麼能力照顧老人。
二兒子呢,在外省上班,經濟條件不錯,接老人去住過幾個月,怎奈二媳婦嫌棄老人,老人用的盤碗都是單獨的,睡的床,被單經常也不洗,黑的都掉渣兒。這還罷了,兒媳對老人不是冷冰冰的眼神就是呼來喝去的態度,老人活的好累,住了幾個月後,傷透了心,只好又回到了自己住的小區。
三兒子呢,早早離了婚,一個人獨居,按說,他和老人住一塊正合適。
然而這三兒子是個好酒之徒,脾氣是那種一點就著之人,沒說兩句話,就和人吵起來,老人堅決不和這三兒子住,住在一起還不夠生氣的呢!
四兒子呢,做著一個小生意,開著一個小飯館。夫妻兩起早貪黑,一心只撲在掙錢上,忙的連自己孩子也沒工夫管,哪有工夫照看他的娘呢!
女兒呢?這個媽媽的小棉襖,又是怎樣照顧媽媽的呢?
女兒和丈夫自結婚後,就鬧不到一起,兩人打紅鬧黑的,湊乎過日子,原來是兩人到現在都沒孩子,去醫院查了,是女方的毛病,吃了多少藥,看了多少醫生,只是不濟事。由此兩人經常吵架生氣,日子過的寡淡,自然也沒心情照看老人了。
怎奈老人身體每況愈下,只能自己勉強做頓飯,下樓買點面,饅頭什麼的,回家煮,一煮就是兩天的量,上頓面下頓面,今天面明天還是面,吃的人難受。
兒女們也摳門,也不給老人請個保姆來侍候,只二兒子經常瞞了老婆給打點錢接濟一下,其餘幾個兒女都各顧各的小家庭,誰又肯伸手幫一下老人呢!
女兒倒是隔三岔五也來給作頓飯,但每次來,不是臉上被打的烏青麻黑,就是悶悶不樂,臉色不好。老人心裡煩呀,來了還不如不來呢!
老人每每思想,自己上輩子到底做了什麼孽,什麼糟心事都讓自己碰上了,還不如讓老天爺早早收了去才好。
這條狗,是老人下樓買面時遇到的,一路跟隨老人到家。老人看它可憐,就給餵了點水和剩飯,沒想到這一餵之下,這條狗就再不肯離去了,老人索性就把他領回家養了起來。
她給狗洗了個澡,這狗皮毛黑黝黝的,眼睛炯炯有神,還挺精神的,招人喜歡。老人不由的喜歡上這條狗了。於是做飯時就多做點,自己吃什麼就給狗吃什麼,到最後就連睡覺時,也摟著它睡。
這條狗倒也乖巧懂事,非常聽話,和老人形影不離,成了老人的一個伴兒。
老人把狗喚做「貝貝",聽起來和」伴伴「一個音,老人老年孤單,兒女不來照看,確實缺個伴兒!有條狗作伴兒,也算是心裡有一點安慰了。
老人去時,兒女們表面上哭哭啼啼裝的很難過很孝順,實際內心裡都笑開了花,終於把老人打發走了,終於省心了,可以安安心心的過自己的小家庭的小日子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那條狗,自老人去後,整日嗚嗚咽咽的哀啼,不吃不喝,沒有幾日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