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奸不商,這是商人從古至今給世人留下的形象。可誰說商人都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之輩?在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就有這麼一位與眾不同的商人。
這位商人就是《鏡花緣》中主人公唐敖的妻兄林之洋。林之洋雖然生性恢諧幽默,看上去玩世不恭,,總有滑稽之舉、捧腹之語,令人忍俊不禁。但是他為人卻並非表面看上去那般不正經,反而十分的善良樸實、知恩圖報、還格外的重情重義。
林之洋雖然是商人,但是心地卻十分的善良。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他終是會盡其所能。在他和妹夫唐敖遊歷海外時,唐敖救助那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他終會全力支持,且毫無怨言。
《鏡花緣》第三十回,在一行人準備離開歧舌國時,來到船上,正要開船,誰知通使忽又帶著女兒,也不命人通報,匆匆忙忙,滿眼滴淚,走進艙來。
唐敖等人看見,還以為是自己治錯病了,最好才知道,原來是這位通使是來求藥的。原來這位通使的女兒枝蘭音得了怪病:「晝夜不安,屢尋自盡。」本來唐敖之前給她開過藥方,但是其中兩味最關鍵的藥雷丸、使君子,歧舌國沒有。而想要治好此病,就必須要雷丸、使君子不可。
又因為曾經有過一個異人曾預言枝蘭音必須離開本土,遠走外鄉才能活下來,又說如果遇到一個姓唐的仙人,或許可以延長起性命。而唐敖又剛剛好姓唐,與是他便央求唐敖能夠將枝蘭音收為義女,帶回大唐。
但是唐敖礙於枝蘭音是別人的獨女,自己貿然帶走便這一家人再難團聚,老人晚年孤苦無依必然思念女兒,且一個女兒必然想念家人和故鄉,一時間既然難下決斷。
最後還是林之洋看著可憐,為了安慰這父女二人,替敖應承了下來,說:「妹夫素日最喜做好事,如今這樣現成好事,你若不應承,俺替你應承了。」
可見林之洋雖然是個商人,心地卻十分的善良樸實,樂於助人。見人有難需要幫助,他必然會伸出援手拉人一把。
一行人到達女兒國時,林之洋覺得此必有商機,雖不能如長人國、小人國大獲其利,看來也不止兩三倍利息。
唐敖還對他玩笑道:「舅兄今日滿面紅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約貨物定是十分得彩,我們又要暢飲喜酒了。」
可是當林之洋拿著貨單,滿面笑容的去賣貨時,卻遭了大難。
原來在這女兒國是把男子當做女子看的,而林之洋本就生的面如傅粉,之前在厭火國的時候,又把臉上的鬍鬚燒了,顯得更加少壯英俊。因此被女兒國的國王看上了,要將其納為妃子。
這可苦了林之洋了,不僅是為他換了襖褲,穿了衫裙,畫眉穿耳,甚至因為嫌棄他腳大,要給他纏足,硬生生的想把林之洋的一雙「大金蓮」裹成「三寸」。如此一來可是疼死林之洋了。
林之洋實在是受不了裹足之痛,看林之洋但有不從,便要受竹板打肉之刑,一起一落,竟向屁股、大腿,一路打去,肉綻皮開,血濺茵褥。
不足半月,林之洋的兩隻「金蓮」已經是腳面彎曲折作兩段,十指俱已腐爛,日日鮮血淋漓的悽慘模樣、他實在是百般忍耐,又和唐敖、多九公音信不通,便想著不如一死,倒也乾淨。便讓人去奏請國王:情願立刻處死,若要纏足,至死不能。
可是女兒國國王卻並不吃這一套,下令道:王妃不遵約束,不肯纏足,即將其足倒掛梁上,不可違誤!林之洋此時已將生死付之度外,心生死意。
幸好女兒國王儲陰若花幫助了林之洋,幫他和唐敖等人通風報信,成功的把林之洋救出去了。
逃出生天的林之洋不忘其恩情,他知道陰若花今有大難:陰若花八歲就被女兒國國王立為儲君,如今已經有六年之久了。可是她的嫡母去年去世,而如今女兒國國王專寵西宮妃子。西宮妃子想要自己的孩子繼位,便屢次陷害陰若花。而國王也聽信讒言,痛恨兒臣,不僅不管陰若花的死活,還一樣有要殺她之意。如果繼續留在女兒國,必然難逃毒手。
於是便和唐敖、多九公多人合謀,成功將被後母陷害的陰若花救出,帶著陰若花離開了女兒國。
雖然大家都是商人總是見利忘義,但是林之洋卻並非如此。在他明明可以及時抽身離去的時候,卻為了報恩甘願再次置身於險地。如此行為,大有捨身取義之意。
首先從《鏡花緣》故事的開始,就可以看出林之洋重情重義的秉性。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之後,他絲毫沒有嫌棄疏遠唐敖,在唐敖提出想要跟隨自己出海暢遊以解愁悶是,林之洋絲毫沒有猶豫,直接爽快地答應了。
不僅如此,林之洋還拒收唐敖的舟船飯食之費,還勸唐敖留著錢財,也好買鞋貨物到海外銷售,賺點錢貼補家用。可見林之洋是盡心盡力的唐敖著想。
在一行人行至小蓬萊山時,唐敖被山中的美妙仙境吸引,入山不返。大家都認為這是唐敖自己的選擇,想要出世修仙,遠離紅塵俗世,超凡入聖。
唯獨林之洋一個人放心不下妹夫唐敖,不聽大家的勸阻,足足尋找了一個月都不甘心。直到他看見唐敖寫在石碑上的一首七言絕句,表明了自己不再還俗意願後,林之洋才終於死心,含淚返回,承認唐確已經得道修仙。
可後來唐敖的女兒唐小山得知後,堅持要出海尋父,林之洋就又帶著侄女小山出海唐敖。一路上他擔心唐小山思親成病,對其格外體貼,想盡辦法討小山開心,為她消愁解悶。可惜此次出海,也沒有如願見到唐敖,唐敖只是通過山中的樵夫給小山捎了一封信,告訴小山要她中了才女後,父女才能相聚。
與是在唐小山中了才女之後,林之洋又再次陪侄女到海外尋親,所幸這次成功的見到了唐敖。
林之洋不僅對對不離不棄,在唐敖不在的時候,還竭盡所能的照顧和幫助他的女子,可見可見林之洋是如何的重情重義。
你要說林之洋不愛財不,他也免不了商人的通病:在賣貨時,總是釘是釘,鉚是鉚,容不得半點含糊,深諳物以稀貴的道理,將商人的作風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他為人卻非常直率,全然沒有大多數商人那麼多的彎彎腸子。
只是對林之洋來說,該賺的錢他一定賺,但是不該賺的錢,他卻分文不取。
比如多九公治好歧舌國王子與王妃的病的時候,國王送來了不少賞謝的銀子。見多九公不收,他便勸
多九公對此推辭的九公:與其學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從實收了。
在朋友有難和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時,林之洋又能慷慨解囊,分文不取。
如此行為到真的不像我們印像裡的商人,反而更加是君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的商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商人。
所以雖然人們討厭商人,但是卻並不討厭林之洋,反而感到此人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