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變形記》觀後感

2020-11-14 花開花謝花不見

初讀卡夫卡的《變形記》,清晨醒來格裡高爾變成一隻甲蟲,我的內心就隨著他的內心獨白而起落,我以為這只是一個噩夢,格裡高爾在做一個奇怪的夢,隨著情景的帶入,我慢慢的感覺這不是一個夢,這是一個事實,這樣的事實怎麼發展下去的問題緊緊的扼制著我的心跳。在家裡人察覺之前,那麼多的心理描寫我都沒仔細讀,我只想趕緊讀下去探尋最後的結局。後面家裡人的態度讓我有點兒失望,有點兒理解,有點兒困惑,妹妹起初的表現讓我欣慰,後面讓我內心一陣悸動。我邊讀邊猜,我猜想最後格裡高爾一定會重變成人形,讓這樣對待他的人羞愧,從而原諒了他們,讓他們得到教訓,最後這個小說就完結了,可謂皆大歡喜。當讀到格裡高爾悄然死去的時候,淚水滴到書上。後面的的情景再也沒有細讀。這部短篇小說就此擱置了。後來去讀了卡夫卡的其他小說,了解了卡夫卡的生平,讀了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莫言的《豐乳肥臀》等這些荒誕文學、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才開始從這部小說中走出來,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遇到走不出去的環節,就會安慰自己「這都是假的,全是作者編造的」。

這次有機會重讀《變形記》,也是一種緣分,好的經典要常讀,溫故知新而已。十多年後重讀,少了少年氣,多了滄桑感,套用一句俗語,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親朋好友的離去都已見慣,內心早已波瀾不驚。《變形記》對細節的掌控,對內心波動的描寫,就像《變形記》的中文譯者楊周翰所言:「他對待故事的嶄新的態度和敘述故事的技巧,使這些盡人皆知的故事得到新生命,時而引起人的同情,時而引起人的厭惡,時而悲慘,時而滑稽,使故事的情調生動而有變化。」他在結尾寫到「於是他們三個一起離開公寓,已有好幾個月沒有這樣的情形了,他們乘電車出城到郊外去。車廂裡充滿溫暖的陽光,只有他們這幾個乘客……」。他們毫無喪子之痛,只是作為一次值得放鬆的事來做。格裡高爾的死去也成全了他們,讓他們過的很好,這也是格裡高爾所希望看到的,但這樣的情景讓我高興不起來,我們應該緬懷那些為了我們而失去自己的人,成為蟲的格裡高爾依然時時刻刻關注著一家人的生計和妹妹的前途,他不遺餘力的一次又一次的去跨越自己的屋門去表達自己的責任和對親人的關愛之情。他想重新成為家庭支柱的迫切心理跟父母的行為形成極大到的反差,妹妹隨著走上社會掙錢,也開始變得不耐煩了。平時在一個家庭中經濟之維與親情之維相互並行不悖,當經濟之維與親情之維相互衝突時,最後經濟之維衝破了親情之維,他表現的很乖,還是導致了父親不斷盛怒,最後被父親用一顆蘋果砸下了致命傷。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下,在為格裡高爾哀傷的同時,也看清了親情的本質。

法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批評家加洛蒂曾經說:「一切真正的藝術作品都表現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種形式。」卡夫卡的小說正揭示了現代人一種真實的生活處境——卡夫卡式——一種任人擺布、無法自主、障礙重重、亦真似幻,充滿孤獨與恐懼、荒誕而又極其真實的生活處境。美國文學批評家喬治·斯坦納曾經斷言卡夫卡是一位預言家,因為卡夫卡早就預言現代社會中作為個體存在的荒謬性,揭露官僚機構和工業機器的邪惡性,預言了西方人文主義將被災難性地毀滅的的前提,斯坦納寫道「卡夫卡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得到啟示,把人描繪成受折磨的害蟲。薩姆沙的變形記(初次聽到這個故事的人認為這是一場噩夢)將是上百萬人的真實命運」。我們應該反思西方的人文主義應該走向何處,個體應該如何才能生存。《變形記》中「老兩口幾乎同時突然發現,雖然最近女兒經歷了那麼多的憂患,臉色蒼白,但是她已經成長為一個身材豐滿的美麗的少女了。他們變得沉默起來,而且不自然地交換了個互相會意的眼光,他們心裡打定主意,快該給她找個好女婿了。仿佛要證實他們新的夢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終結時,他們的女兒第一個跳了起來,舒展了幾下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擺脫了格裡高爾的三個人迎著溫暖的陽光走在了幸福的大道上,這種對悲劇主題的反襯和深化,用輕鬆的筆調對沉重的靈魂進行了凝重的拷問。格裡高爾作為一個小人物出現,也作為一個小人物悄然的死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聊齋志異》中成名的小兒化為促織,最後用「非人」的行為為家庭掙得榮華富貴,《促織》中也透露著深深的無奈和悲哀,但囿於中國人的世界觀,最後以大圓滿的結局達到大和諧。促織的悲劇讓人感嘆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變形記》讓我們從個體的人出發認識資本主義下的黑暗即無助。有這樣的經典讓我們去思考,我們的人生才會完整。

相關焦點

  • 真香記之《變形記》太好看了吧!
    高中課本中收錄了《變形記》,但是當時我完全看不上這篇小說:「一天早晨,格裡高爾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蟲子。」從開頭我就看不下去,這也太扯了吧!這篇小說到底好在哪裡啊?為什麼被馬爾克斯、村上春樹等小說家熱烈追捧呢?偶然機會下,我重讀了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大星文化全案策劃的作家榜版《變形記》。讀過之後,不禁感慨:真香!《變形記》太好看了!卡夫卡真是個天才!
  • 頑石變形記
    又是半個小時過去了,終於等到店老闆開了門,這才開始了石頭變形記。
  • 《變形記》如果有一天你變成了甲蟲
    《變形記》是卡夫卡1912年寫完,於1915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一百多年來,這不小說已經成為文學史上最具偉大的作品之一,對中國和世界文學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毫不誇張的說,卡夫卡堪稱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被其它一些學派奉他為先驅者。
  • 耐耐老師講故事 |《小豬變形記》
    耐耐老師講故事《小豬變形記故事欣賞小豬變形記
  • 徵文選登 | 夏筱容:變形記
    同步作文」徵文大賽作者:夏筱容學校:黃埔怡園小學年級:六年級變形記結尾處很自然地回歸主題,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讀來發人深省!就如何讓孩子們正確使用手機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11月期徵文大賽火熱進行中,快來上傳你的課堂作文參賽吧~下一位幸運刊登的作者就是你!
  • 如何寫觀後感?這裡有家長們值得借鑑的地方,
    這個是5年級的學生寫的作文觀後感 題目是觀:西虹市首富有感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也增加了很多娛樂項目,有些也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同學們,你們都看過很多的電影,相信你也看過:【西虹市首富】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三流球員
  • 卡夫卡《變形記》:如果有個變形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敢變形嗎?
    引言:《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1915年首次發表。這是一部融入作者個人生活感悟的寓言體小說,一改傳統童話公主吻青蛙的美好結局,以親人對甲蟲的徹底放棄揭示了人性無情的一面。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靈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自身。
  • 《變形記》: 一場關於人性美、醜的試驗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公司的小職員,有一天一覺醒來,變成一隻甲蟲的故事。隨後他的公司和家人的態度都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首先是公司對他的不管不問。其次是家中親人由開始理解同情他,到最後討厭他,把他當成了累贅。最終,他在這種極大的失望和悲憤中死去。
  • 乞丐變王子,馬克·吐溫的花式「變形記」
    某衛視甚至開設了一檔真人秀節目《變形記》,讓城裡的孩子到農村去吃吃苦,希望能夠改造嬌生慣養的孩子。而早在100多年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就創作了一個最大跨度的「變形記」——王子與貧兒。讓王子變成了乞丐,乞丐變成了國王,玩了一把花式大反串。
  • 變形記|世人要求窮人做的一切 我們都竭盡全力去做
    我們要致敬流派的先驅者他們使我們得以拼湊自己的語言我們為什麼總要嘲笑那些純粹的人世人要求窮人做的一切我們都竭盡全力去做這就是我平靜的晚年嗎是我用全新的倔強的敏感極力維護的特權最近讀了卡夫卡的一部中篇小說《變形記》,做了以上的一首短詩。
  • 《變形記》,那巨大黝黑的甲蟲,就是你心中的另一個自己
    因為是中篇小說,所以昨天開始看,今天就結束了…卡夫卡用《變形記》預言了一百年後的人性…剛開始的確會有些不適,無法想像一個人突然變成一隻有著粘液的巨大甲蟲,是何其損人胃口…但是格裡高爾讓我開始同情所有的甲蟲,我甚至覺得每一隻黢黑的,賣力推著糞球的老屎殼郎都像一個被人侮辱和嫌棄,毫無價值的變形人…當格裡高爾還是人類時,替父母還債,想要供妹妹上音樂學院,養家餬口的重擔一人承擔
  • 卡夫卡《變形記》:人類只有深陷苦難,善良和醜惡才能被真正看清
    《變形記》是一部瀰漫著悲傷和孤獨的小說。我們都知道故事很荒誕,但仍然會不由自主代入其中,覺得自己就是卡夫卡筆下的那隻甲蟲。小說講述的是一名叫格裡格爾的推銷員,為了替父還債,養活家人,一直勉強自己,做著不喜歡的銷售工作,並且忠誠勤勉,任勞任怨。因為他的犧牲和努力,家人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當他在某個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後,一切都改變了。
  • 「書評-言情-07/23」糙漢大叔和叛逆少女,管教熊孩子,變形記
    劇情有一個晉江的評論讓我特別印象深刻,說這篇文裡的女主是去參加變形記了吧但是別忘了前面說了這個是個變形記女主。她後面親眼見到大家的不容易之後會改的,其實就是個叛逆少女,但是心不壞。
  • 卡夫卡的《變形記》,終究還是沒能阻止每個人的變形
    《變形記》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卡夫卡的作品,小說的劇情很是奇幻:講的是名叫格裡高爾·薩姆沙的男主角,他的工作本來是一名旅行推銷員,靠一點微薄的薪水負擔起了全家人(父母和妹妹)的日常花銷。他很愛自己的家人,其中尤其寵愛小妹格蕾特。
  • 讀《審判》
    卡夫卡,很喜歡他的』變形記』。這,又是一篇無釐頭的滑稽鬧劇,不過更悲慘可人。
  • 丹心向陽處,風雨夜歸人——電影《秀美人生》觀後感
    丹心向陽處,風雨夜歸人——電影《秀美人生》觀後感 黑沉沉的夜空,電閃雷鳴伴隨著瓢潑大雨,一輛風塵僕僕的小車毅然衝進了大雨之中
  • 為什麼在讀王小波之前,要先讀莫迪亞諾?
    因為這個緣故,我希望大家都讀讀《暗店街》,至於我的書,讀不讀由你。」我沒有辜負王小波的「嘮叨」,重新拿起《暗店街》讀了起來。 2016年,我曾讀過莫迪亞諾的《暗店街》和《青春咖啡館》。當時這兩本書並沒有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但這一次重讀,終於感受到了《暗店街》的魅力。
  • 《琉璃》觀後感:整體還行,只是有一點,不太明白是怎麼想的?
    看完了更新,今天就來說說《琉璃》的觀後感吧!我只有一點想吐槽的。
  • 讀《追憶似水年華:在斯萬家那邊》:法國階層的千姿百態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一副滿長的畫卷,長到只能像電視劇拍續集一般,分卷寫出觀後感。當然,篇幅宏大遮住了我狹隘的視野不假,更多則是因為意識流小說太過「高處不勝寒」,只能在片言隻字中表達一些淺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