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湖南衛視播出的《親愛的自己》就要大結局,每個人都在揣測究竟這些30+女人的歸途在哪裡?其實4個女人雖然各有不同,但其實殊途同歸,無非是30了,怎麼說也要「立」的住。
中國社會總是強調男人的三十而立,雖然從清末期開始,女性對於女權的爭鬥從未停止,但是迄今為止,仍然不可以說是男女平等。《親愛的自己》裡最讓人敬佩的是王子茹,雖然很多人評論她是腹黑、算計、精到骨子裡的女人,但是實際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男人想要在高處爭奪一席之地也許靠著一腔熱血就可以,比如劇中的陳一鳴,只要能力到位,總有人懂得欣賞他,重用他,即便他不會厚黑算計又如何?
但是女人不一樣,在男人的世界裡搶口飯吃,需要步步為營、需要處處深思熟慮、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這才是王子茹成為一個精英的原因。
相比之下,思想較為正義的李思雨為什麼做不到這樣的成就?能力上李思雨能夠在幾個月讓綠寶集團的銷售額一次次創新高,說明此人不但有勇而且絕對有謀略,否則一次次不可能完成的訂單,她都能給客戶分析利弊,給理順了籤約。
但是李思雨和王子茹比,輸的不是能力,是眼界。李思雨從來最在乎的都是證明自己,不願意承認失敗,不願意接受結果,從而要拼命折騰,只為了告訴世界「我沒有輸」。
而王子茹的眼界不在證明自己贏不贏上,她是在關注會不會輸上。也許有些讀者覺得這不是同一個意思嗎?我想說這絕對不同,關註失敗的人遠遠比關注成功的人要厲害得多,因為他們懂復盤、善於總結經驗、從不逃避自己的「輸」。而關注贏的人,永遠是不會再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的,只知道一頭往前衝,這就是這兩個人最大的區別。
除了李思雨這個女主角,估計演繹的最出彩的就是張芝芝這個角色了,她把女人全力照顧家庭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平時看似非常正常的生活,被搬到銀幕上後,不少觀眾才重新開始審視,女人真的要這麼活著嗎?
國外有一部電視劇同樣以女人作為主基調,叫做《致命女人》。其中三個女人雖然處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角色中,但是最關鍵的是她們身上沒有被泯滅的「暗黑攻擊性」,這也許是中國國產劇中人們最討厭的角色代表,人們眼中的「心機女」就屬於暗黑攻擊性的一種表達方式。
相信看過「武志紅」老師寫的書的人都知道,從心理學來看,其實攻擊性是一個正面的詞彙。人就好比一個能量球,當我們釋放攻擊性的時候,其實是在向世界伸手,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磨合。但是如果當我們隱藏攻擊性的時候,比如張芝芝之前的一味忍讓與逃避,實際上是對世界的拒絕,而失去這種與世界的心理聯繫之後,人會變得不理性,處理事情的角度往往圍繞著主觀意識,就像張芝芝發現小三的存在之後,大鬧工地現場的一幕就是如此。
從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攻擊性不一定是又打又罵,那樣的紙老虎沒人在怕的,想要釋放自己的攻擊力必須尚存理性。比如蛻變之後的張芝芝,她的攻擊性給了這個世界,給了工作,給了下屬,這樣就不再怨天尤人只把眼光放在丈夫孩子的了。
最後紀曉菱這個角色,相信很多觀眾又愛又恨,現實中的拜金女很多,大部分是遭人唾棄的,她們的共同點是不以追求愛情為目的,只要錢到位,嫁誰都一樣。比如最近頻頻上熱搜的「63歲上市公司董事長娶38歲妻子」的事情就是其中一個,女性依靠自己的美貌在社會上增加競爭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被人看作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而反之,男性依靠自己的顏值借女人上位也會被說成是「吃軟飯」的,似乎對待這一點,中國倒是做到了男女平等。
但是這類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榮華富貴,也知道自己需要犧牲什麼——青春愛情。既然得與失都這麼明了,也沒有什麼好指責的。
也許很多人會說,瞧不起拜金女不是因為她們用青春換金錢,而是因為她們為什麼喜歡不勞而獲,不靠自己雙手奮鬥。女性的奮鬥那樣口頭說說的那麼容易,就像劇中拼命奮鬥的李思雨,傾盡家產和自己的十年勞動契約也未必能得到結果,也許在劇中她確實是賭贏了,成了成功女人的標杆,但是現實中多少的李思雨都可能一敗再敗,或許永遠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了。
所以勸人奮鬥的前提是,人家得奮鬥到什麼程度才能擁有夢寐以求的萬貫家財啊。個人認為追求錢並沒有什麼不合理,唯一不合理的地方是在於「欺騙情感」和「插足家庭」,現實中很多敗家女打著不為了錢的名義談戀愛,實際上只是看上了對方的錢,一旦戳破那層窗戶紙,好像關係瞬間破裂。我認為只要誠實相告,一個為財,一個為錢也無可厚非。
劇中的紀曉菱說錢能夠讓她忘記那個夜晚,那個她媽媽低三下四求人卻被舅舅50塊錢打發的夜晚。這是她的童年陰影,也是她一輩子所等待的救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童年的烙印是會跟著人一輩子的,而且救贖的方式要麼是再次經歷相同的場景而結局不同,比如媽媽再次開口借錢,很容易就借到了,親戚朋友都充滿關愛。
要麼是經歷親密關係的拯救,也就是男朋友或者老公的拯救,這才是她把錢當作安全感的原因,一個男人擁有了財富之後,她就再也不會經歷童年的遭遇,再也不用為了借錢而惴惴不安。
《親愛的自己》演繹了敢想敢拼的李思雨、重歸自我的張芝芝、等待救贖的紀曉菱和理性獨立的王子茹,每個女性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各自的人生都指向一個方向,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一輩子為證明自己的李思雨找到了證明自己的辦法,並且成功之後,她的執念終將放下,也會開始回歸內心的第二需求——歸屬感。對她而言,成就感是人生第一個要追求的東西,甚至比家庭比婚姻都要重要,這就是她之前恐懼婚姻,不想在自己一事無成的時候結婚的原因。
而當第一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就要開始追求第二需求,就是有了成就之後,我該和誰分享?我該怎麼繼續我的人生?那麼這個時候陳一鳴成為了眼前最好的選擇,她有她的獨立和驕傲,他有他的理性和耐心。
兩個人本質上是非常合適的,一個感性主義必須要搭配一個理性主義的人,但是如果是王子茹那樣的理性主義,陳一鳴則會像看到了升級版的自己一樣覺得厭惡和喘不過氣,因為他最擅長講道理,但是永遠都不會比得過王子茹。
而關注張芝芝和劉洋這對的觀眾,我認為就像張芝芝自己說的那句話一樣,順其自然就好。對於眼前的張芝芝而言,她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如果不想再回到家庭的漩渦中去,那必須等到劉洋也脫胎換骨才行。離婚之後,還有愧疚和虧欠,說明仍然沉溺過去。只有真正的放下,才能真正地開始。
說到底,幾個女人殊途同歸,愛人先愛己,每個女人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樣,但是不斷創新和改變,每個當下都是最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