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要大結局,直擊30歲女性的焦慮

2020-10-12 未來電影局

眼看湖南衛視播出的《親愛的自己》就要大結局,每個人都在揣測究竟這些30+女人的歸途在哪裡?其實4個女人雖然各有不同,但其實殊途同歸,無非是30了,怎麼說也要「立」的住。


中國社會總是強調男人的三十而立,雖然從清末期開始,女性對於女權的爭鬥從未停止,但是迄今為止,仍然不可以說是男女平等。《親愛的自己》裡最讓人敬佩的是王子茹,雖然很多人評論她是腹黑、算計、精到骨子裡的女人,但是實際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男人想要在高處爭奪一席之地也許靠著一腔熱血就可以,比如劇中的陳一鳴,只要能力到位,總有人懂得欣賞他,重用他,即便他不會厚黑算計又如何?



但是女人不一樣,在男人的世界裡搶口飯吃,需要步步為營、需要處處深思熟慮、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這才是王子茹成為一個精英的原因。



相比之下,思想較為正義的李思雨為什麼做不到這樣的成就?能力上李思雨能夠在幾個月讓綠寶集團的銷售額一次次創新高,說明此人不但有勇而且絕對有謀略,否則一次次不可能完成的訂單,她都能給客戶分析利弊,給理順了籤約。


但是李思雨和王子茹比,輸的不是能力,是眼界。李思雨從來最在乎的都是證明自己,不願意承認失敗,不願意接受結果,從而要拼命折騰,只為了告訴世界「我沒有輸」。



而王子茹的眼界不在證明自己贏不贏上,她是在關注會不會輸上。也許有些讀者覺得這不是同一個意思嗎?我想說這絕對不同,關註失敗的人遠遠比關注成功的人要厲害得多,因為他們懂復盤、善於總結經驗、從不逃避自己的「輸」。而關注贏的人,永遠是不會再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的,只知道一頭往前衝,這就是這兩個人最大的區別。


除了李思雨這個女主角,估計演繹的最出彩的就是張芝芝這個角色了,她把女人全力照顧家庭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平時看似非常正常的生活,被搬到銀幕上後,不少觀眾才重新開始審視,女人真的要這麼活著嗎?



國外有一部電視劇同樣以女人作為主基調,叫做《致命女人》。其中三個女人雖然處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角色中,但是最關鍵的是她們身上沒有被泯滅的「暗黑攻擊性」,這也許是中國國產劇中人們最討厭的角色代表,人們眼中的「心機女」就屬於暗黑攻擊性的一種表達方式。



相信看過「武志紅」老師寫的書的人都知道,從心理學來看,其實攻擊性是一個正面的詞彙。人就好比一個能量球,當我們釋放攻擊性的時候,其實是在向世界伸手,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磨合。但是如果當我們隱藏攻擊性的時候,比如張芝芝之前的一味忍讓與逃避,實際上是對世界的拒絕,而失去這種與世界的心理聯繫之後,人會變得不理性,處理事情的角度往往圍繞著主觀意識,就像張芝芝發現小三的存在之後,大鬧工地現場的一幕就是如此。


從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攻擊性不一定是又打又罵,那樣的紙老虎沒人在怕的,想要釋放自己的攻擊力必須尚存理性。比如蛻變之後的張芝芝,她的攻擊性給了這個世界,給了工作,給了下屬,這樣就不再怨天尤人只把眼光放在丈夫孩子的了。



最後紀曉菱這個角色,相信很多觀眾又愛又恨,現實中的拜金女很多,大部分是遭人唾棄的,她們的共同點是不以追求愛情為目的,只要錢到位,嫁誰都一樣。比如最近頻頻上熱搜的「63歲上市公司董事長娶38歲妻子」的事情就是其中一個,女性依靠自己的美貌在社會上增加競爭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被人看作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而反之,男性依靠自己的顏值借女人上位也會被說成是「吃軟飯」的,似乎對待這一點,中國倒是做到了男女平等。



但是這類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榮華富貴,也知道自己需要犧牲什麼——青春愛情。既然得與失都這麼明了,也沒有什麼好指責的。


也許很多人會說,瞧不起拜金女不是因為她們用青春換金錢,而是因為她們為什麼喜歡不勞而獲,不靠自己雙手奮鬥。女性的奮鬥那樣口頭說說的那麼容易,就像劇中拼命奮鬥的李思雨,傾盡家產和自己的十年勞動契約也未必能得到結果,也許在劇中她確實是賭贏了,成了成功女人的標杆,但是現實中多少的李思雨都可能一敗再敗,或許永遠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了。



所以勸人奮鬥的前提是,人家得奮鬥到什麼程度才能擁有夢寐以求的萬貫家財啊。個人認為追求錢並沒有什麼不合理,唯一不合理的地方是在於「欺騙情感」和「插足家庭」,現實中很多敗家女打著不為了錢的名義談戀愛,實際上只是看上了對方的錢,一旦戳破那層窗戶紙,好像關係瞬間破裂。我認為只要誠實相告,一個為財,一個為錢也無可厚非。


劇中的紀曉菱說錢能夠讓她忘記那個夜晚,那個她媽媽低三下四求人卻被舅舅50塊錢打發的夜晚。這是她的童年陰影,也是她一輩子所等待的救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童年的烙印是會跟著人一輩子的,而且救贖的方式要麼是再次經歷相同的場景而結局不同,比如媽媽再次開口借錢,很容易就借到了,親戚朋友都充滿關愛。


要麼是經歷親密關係的拯救,也就是男朋友或者老公的拯救,這才是她把錢當作安全感的原因,一個男人擁有了財富之後,她就再也不會經歷童年的遭遇,再也不用為了借錢而惴惴不安。



《親愛的自己》演繹了敢想敢拼的李思雨、重歸自我的張芝芝、等待救贖的紀曉菱和理性獨立的王子茹,每個女性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各自的人生都指向一個方向,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一輩子為證明自己的李思雨找到了證明自己的辦法,並且成功之後,她的執念終將放下,也會開始回歸內心的第二需求——歸屬感。對她而言,成就感是人生第一個要追求的東西,甚至比家庭比婚姻都要重要,這就是她之前恐懼婚姻,不想在自己一事無成的時候結婚的原因。


而當第一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就要開始追求第二需求,就是有了成就之後,我該和誰分享?我該怎麼繼續我的人生?那麼這個時候陳一鳴成為了眼前最好的選擇,她有她的獨立和驕傲,他有他的理性和耐心。


兩個人本質上是非常合適的,一個感性主義必須要搭配一個理性主義的人,但是如果是王子茹那樣的理性主義,陳一鳴則會像看到了升級版的自己一樣覺得厭惡和喘不過氣,因為他最擅長講道理,但是永遠都不會比得過王子茹。



而關注張芝芝和劉洋這對的觀眾,我認為就像張芝芝自己說的那句話一樣,順其自然就好。對於眼前的張芝芝而言,她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如果不想再回到家庭的漩渦中去,那必須等到劉洋也脫胎換骨才行。離婚之後,還有愧疚和虧欠,說明仍然沉溺過去。只有真正的放下,才能真正地開始。



說到底,幾個女人殊途同歸,愛人先愛己,每個女人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樣,但是不斷創新和改變,每個當下都是最好的自我。


相關焦點

  • 《親愛的自己》:男人「30危機」,這部職場劇太真實了
    《親愛的自己》——順從、善待、擁抱、成長。只有順從自己的內心,善待身邊的人,擁抱親愛的自己,才能讓自己成長的更好。,每個人都會有迷茫焦慮時,焦慮迷茫時又該何去何從?相比工作經驗,招聘單位更在意她的年齡,30+的年齡被企業嫌棄,這就是職場人的心酸,年齡在現如今的職場中就是硬傷。
  • 《親愛的自己》:李思雨的恐婚,道出多少都市女性的心酸
    作者:愈姑娘《親愛的自己》這部劇已經接近大結局了,劇情也進入最精彩的部分。可是李思雨卻一直折騰,當不成銷售總監,卻要開始創業。或許很多人不理解李思雨,但是我在她身上找到了強烈的共鳴。恐懼婚姻有錯嗎?女性追求獨立有錯嗎?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30+最該看透,這8條扎心真相
    》大結局了。6.8分,這是《親愛的自己》大結局後的豆瓣評分,對於有劉詩詩、朱一龍這樣的頂級流量明星加持,以及導演丁黑和編劇蘇曉苑這樣的班底來說,它的評分不高。很多人說這部劇不爽,也不夠甜。可我說這部劇貼近現實,它把大城市青年打拼的艱辛描繪得真實而貼切,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其實,生活遠比電視劇呈現的還要殘酷。
  • 《三十而已》|羨慕完美的顧佳,才是女性焦慮的開始
    就算編劇敢寫,怕是也要冒著被寄刀片的風險。我問一個已婚已育的30+女生朋友,她怎麼看顧佳。朋友說,「小時候有別人家的孩子跟我做比較,現在有別人家的媽給我做示範,我能顧家就不錯了,我可成不了顧佳。」朋友的話挺寫實,現實生活裡的女性,真沒幾個顧佳一樣的遊刃有餘。
  • 《三十而已》大結局:偽精英女性和精英女性差在哪裡?
    《三十而已》的大結局,三個女人完成逆襲獨立,過上了想要的人生。從恐懼、彷徨崩潰的30歲中年危機,到自信獨立的華麗轉身,無非是集體開金手指,一人一個豪華大禮包。顧佳、王漫妮、鍾曉芹30歲遭遇的人生困境,固然有她們的遇人不淑,但從一開始她們就處於關係處理的困境之中。
  • 《親愛的自己》結局大反轉:女人捍衛家庭和忍辱負重,早就過時了
    中國的女性早就改變了,但市場上的(影視)題材還是在各種捍衛家庭、忍辱負重,這個題材應該out了。」這段話也詮釋了新時代女性的婚戀觀,她們不再把婚姻當成必需品,也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追求一個更獨立更灑脫的自己。《親愛的自己》大結局,也同樣呼應了這個點。這部劇我斷斷續續追了下來,很多情節都是出乎我意料的。
  • 《親愛的自己》關小唐大結局為什麼不播?原因很簡單,李思雨絕情
    很多人都關心關小唐的大結局,畢竟他算是這部《親愛的自己》裡面,最招人喜歡的角色。不僅沒有三心二意,還是個富二代,長相帥氣。其實李思雨並不想去找他,每次找他,都是為了要投資。簡而言之,就是缺錢了。》關小唐大結局為什麼不播?
  • 三十而已大結局,教會中年女性的6件事
    一直關注的《三十而已》大結局,從某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劇中,鍾曉芹孩子胎停流產老公不關心,失眠焦慮老公不聞不問,反而老公自己的魚死掉了還舉行了「厚葬」…被忽視、被冷落、無愛和沒有流動的婚姻,就像一潭死水。
  • 《親愛的自己》:李思雨的人設,沒有崩塌,恐懼婚姻沒有錯
    》這部劇已經接近大結局了,劇情也進入最精彩的部分。可是李思雨卻一直折騰,當不成銷售總監,卻要開始創業。或許很多人不理解李思雨,但是我在她身上找到了強烈的共鳴。恐懼婚姻有錯嗎?女性追求獨立有錯嗎?所以,在李思雨是否要回去當銷售總監的事情上,陳一鳴投的是反對票。當然,他有一萬個理由這麼做,比如為了李思雨的身體著想。可是,他根本不知道銷售總監這個職位對李思雨來說意味著什麼?李思雨不是傳統的女性,她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想要靠自己安身立命。可是,陳一鳴卻狠狠的剝奪了她的權利。李思雨抗拒婚姻,抗拒的不就是這種剝奪嗎?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
    編劇筆下六個人物,最終都還是堅持做了「親愛的自己」,沒跑題!李思雨——從最初要事業拒絕男友求婚,到和男友分手也要事業,拒絕小鮮肉示愛只要事業,編劇的筆下,李思雨是一個熱血無畏而又帶點天真的創業者,這是李思雨堅持的親愛的自己。
  • 《親愛的自己》已收官:我卻看到了推崇女性獨立背後的惡意
    文 | 彌生微樂《親愛的自己》電視劇已經結局了,可有些話憋在心裡,不吐不快。再比如《三十而已》中的顧佳,更是強大獨立到丈夫覺得自己是她兒子。這些宣揚女性要獨立的電視劇或者節目都很受追捧,乍一看確實很讓女人受鼓舞,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 《親愛的自己》完美收官 精雕細琢鑄就精品都市劇
    《親愛的自己》不刻意迴避這些問題,劇中關於職場、家庭、情感,處處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每一點,似乎都能發酵成引起觀眾廣泛共鳴與熱議的話題。 但導演丁黑並不希望《親愛的自己》是話題先行的作品。早在拍攝之初,他和製作團隊便已達成一致——要做一部有強烈生活質感的劇。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猜不到的劇情,編劇太厲害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終於出來了,陳一鳴揭開一切的真相,打人的那一刻帥到爆炸。陳一鳴還告訴思雨自己把婚房賣了,他說:「其實我一直都有一個遺憾,如果我當初支持你的夢想……」,思雨阻止了他:不要敘舊,不要談夢想!他說:「在我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給了我三十萬。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把男人留給女二號,我們要錢就好了
    《親愛的自己》已經大結局。這大概是我看過的唯一的一部女一跟男二深情在一起,女一過成了孤家寡人的劇。追了一個月的劇,也算是追了個寂寞。哈哈。或許編劇只是想告訴大家:願大家把男人留給女二,而我們只要錢就ok啦!男一跟女一分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愛了。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看似爛尾實則經典,顧曉菱王子茹心機不亞於甄嬛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目前可以說讓觀眾非常不滿意。主要還是因為大家的大結局都超出預期,而且一點也不符合邏輯,人設不完整。陳一鳴的大結局,是等待王子茹。王子茹傾家蕩產,李思雨很開心,但是陳一鳴並沒有放棄王子茹,讓很多人不滿意,甚至覺得爛尾。其實,王子茹一直到最後,還在利用陳一鳴。
  • 看完《三十而已》大結局,抱歉,我真的勵志不起來
    《三十而已》呈現高開低走,在看完大結局後,這種感覺尤其強烈。但是從後面的的主要劇情來看,篇幅主要講述30歲這個階段要處理的感情問題。她在一方面標榜要獨立,一方面卻又很能拿捏男性給自己帶來的價值。比如梁正賢的多金有趣,卻發現並不專情。
  • 《親愛的自己》大結局預告:陳一鳴賣房投資李思雨,王子茹的愛恨
    《親愛的自己》周日晚大結局預告搶先看:陳一鳴賣房支持李思雨被批無腦,無膜電池實驗終於研發成功。陳一鳴的行動打亂了王子茹的如意算盤,王子茹憤怒朝陳一鳴嘶吼「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要和我作對?你是不是還愛著她」?
  • 《親愛的自己》終其一生,不過是尋找最好的自己
    因為從小吃了沒錢的苦,所以她從八歲的時候起訂的目標就是嫁個有錢人,甚至不惜花大價錢去相親網站上找,年紀大也沒有關係,只要有錢就可以。可是他沒有自己想要的錢,所以她一直狠心講他屢屢拒之門外。大結局中,雷浩文為了她,為了錢,終於做出了眾叛親離的蠢事,這時候顧曉菱終於醒悟,只有在雷浩文面前自己才能做最真實的自己,她選擇了雷浩文,情理之外而又在意料之內,雷浩文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的確是愛顧曉菱愛到了骨子裡。
  • 《親愛的自己》碎碎念:陳一鳴求職受辱,氣抖冷
    《親愛的自己》陳一鳴(朱一龍飾演)持續失業中,昨天更新的2集,讓我代入感過強,大半夜氣到睡不著。畢業後即入職才金,從未跳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忠誠度plus加;崗位策劃總監,領導8個人的團隊,幹80個人的活兒,才金「老水牛」;一場策劃案,公司飆值2個億,職業能力堪比皇帝中的唐宗宋祖;名校畢業,30
  • 《親愛的自己》快大結局,會爛尾嗎
    《親愛的自己》就快大結局了,張芝芝從一個小小的行政助理,變成了自信滿滿的銷售經理,完成了她的蛻變;顧曉凌終於找到了一個有錢的男朋友,只是各種心酸只有她自己清楚;而李思雨做過銷售總監,開過公司做過老闆,最後選擇孤注一擲,還賭上了自己的未來十年,這樣的選擇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