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坊間傳說,李縣令竅制刁財主,故事的由來

2020-07-28 黎城文化

康熙繼位年間,有個縣官名喚李文明,這個人的性情有些古怪,但深受勞苦大眾的愛戴。至今在黎城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故事。黎城坊間傳說,李縣令竅制刁財主,故事的由來有一年寒冬臘月的清晨,李文明起床,忽聽有人擊鼓,隨即便聽到:冤枉啊,冤枉!李縣令立即吩咐升堂,i並叫衙役把擊鼓者帶上堂來。一看,原來擊鼓者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農婦。李縣令問:「為何大清早擊鼓喊冤?」老農婦哭訴道:」我的兒子給本村的一家刁財主打長工,昨天擦桌時不小心把人家的泥菩薩碰碎了。人家說他的菩薩是一百兩影子買的?要我兒子當天把銀子賠清、這怎能賠得起!由於交不出影子,那財主帶領狗腿子,砸斷了我兒子的雙腿和右臂。因此,擊鼓伸冤,望大老爺替民婦作主。「

李縣令聽後道:「你可有人證嗎?」那農婦道:「我一家獨居在村外一孔破土窯內,那怎麼可能有人證?」李縣令聽後,二話沒說甩袖而去。農婦見縣令怒衝衝而去,嚇得也不敢再說什麼,垂頭喪氣地除了縣衙。一路哭著回去了。刁財主得知這件事情後,非常自得。隨值隆冬,鵝毛般的大雪下個不停,一乘轎子在刁財主的門前挺住,走出來的竟是李縣令。刁財主又驚又喜,趕忙備酒席款待,李縣令也不推辭,兩人吃了個痛快。臨走時,李縣令吩咐衙役雙手捧來個精緻的盒子,對刁財主說:「這是我為家母購買的一件稀奇寶物,叫」觀音菩薩」,說著便打開盒子讓財主看。刁財主一看,果然是一件難得稀寶。小巧玲瓏,晶瑩無比。李縣令又說:「由於縣衙正在修繕,放在那裡有些放下部下,所以想暫寄存在你這裡,明年秋天我來取。刁財主滿口答應,隨即把盒子包了又包,裹七又裹,然後小心地把它放進金銀保險柜裡,終日有人看守。黎城坊間傳說,李縣令竅制刁財主,故事的由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就到了秋天。一日,縣令又乘轎來到財主家,財主早就準備好了酒菜。李縣令下得轎來,第一件事就看那寶物,刁財主說:「保險無妨,我把它放在保險柜中,看守很嚴。」說著便叫家人把柜子打開,取出寶物,刁財主雙手接住寶物,小心地把一層層綢緞解開,打開盒子一看,一屁股坐在地上,面如土色直打哆嗦,原來那個菩薩不翼而飛了。李縣令見無寶物,大怒,並指著刁財主罵道:「大膽的奴才,竟敢巴老爺我兩千兩銀子買來的寶物給昧了,真乃罪該萬死,你要如實招來,如不然大刑侍候。」那刁財主跪在地上,一個勁地叩頭說:「小人實在不知道:『你是願死,還是願罰?」刁說:「小人願罰。」李縣令嘆了口氣說:「看在你我平時的份上,兩千兩銀子你賠上一半算了。」刁財主忙叩頭謝恩,取出一千兩銀子交給了縣令,李縣令長嘆了口氣說:「起轎回去吧!」

李縣令回到衙下,從中取出三百兩銀子親手交給了農婦。剩下的七百兩銀子,蓋了座學堂,並立了學規!此學堂只收窮人子弟。

過了數年,李縣令酒醉黎城坊間傳說,李縣令竅制刁財主,故事的由來之後,才對心腹說了實話。原來那觀音菩薩是用水冰製成的,到了夏天,那有不化之理。

相關焦點

  • 黎城坊間傳說,黎襄傳說,故事的由來
    黎城和襄垣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兩縣的熱播儘管是素不相識,但一見面,不管是七旬老人或十餘歲的孩子,如同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相稱親家,十分親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說起來是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美妙傳說。居於黎城地界,是太行山的高峰之一,素以山勢高聳,風景美麗而馳名,當地人說:上了廣志腦,離天一得腦;可見其有多高了。故有一學者,登上峰頂,明筆題詞曰:「觀漳水一條纖似發,望屏峰幾疊小於拳」。真乃一覽群山小,似與天比高,當你站在山頂,朵朵浮雲在腳下深邃的山谷中中飄忽,騰雲駕霧,如同登天,雲霧迷離似臨仙境。
  • 黎城坊間傳說,牛王盤,故事的由來
    黎城有個漆樹村,山大溝深,森林茂密。山中常有狼蟲虎豹。深溝裡邊有條小路,需過幾十個彎才能到達武鄉縣,當人畜路過此地時,常被野獸吃掉,從此這一帶就路段人稀。傳說漆樹村村有一個老農夫,餵著一頭大黃牛,早晨放出,傍晚回家。有一天,發現牛回來時滿身大汗。第二天早晨,牛一放出就飛跑而去。老農夫暗地觀察。當他跑到山頭上一看,原來是牛與老虎正在格鬥。直到傍晚黃牛又滿身大汗回來了。
  • 黎城坊間傳說,二仙瑙,故事的由來
    黎城東南,濁漳河畔,有兩座宏偉的高山,每座山上的各有一座方圓三丈,高達三丈的土堆在搖搖相望,兩山相接的馬鞍處,有三株兩人方可合抱的垂柳,柳樹下有一水池,嫩綠的柳條輕拂池提,池水清澈見底,無數指甲瓣大的河畔在水中嬉戲,這座美麗的山崗叫二仙瑙。
  • 黎城坊間傳說,石門懷,故事的由來
    說起石門壞,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很早以前,本村有一個農夫,忠厚老實,勤勞儉樸,由於人多地少,每年打的糧食,不能餬口,但他每天上山砍柴,燒成木炭賣了糧食吃。 從此,這石門再也沒有開過,人們傳說是那個道士有鑰匙,在雲遊時丟了。所以叫石門懷。
  • 黎城坊間傳說,九龍王廟,故事的由來
    傳說在遠古時傳,玉皇大帝有九個太子,這九個太子厭倦了天上的生活。
  • 黎城坊間傳說,茶壺山上的娃娃參,故事由來
    傳說茶壺山有一座寺院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和尚,小和尚天天上山打從柴,還要受老和尚的氣,經常吃大受罵,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一天,小和尚回來的很晚,老和尚邊打邊問小和尚:為什麼今天回來的很晚?小和尚說:當我要回來的時候,有一個穿紅衣的小孩和我,總纏著不讓我走,就回來的晚了。老和尚聽後思索半響說:莫是遇到了妖怪,她會纏死你的。小和尚聽了很害怕。
  • 黎城坊間傳說,神雞,故事的由來
  • 黎城坊間傳說,布穀鳥,故事的由來
  • 黎城坊間傳說,杏樹傳聞,故事的由來
    相傳現在的杏樹灘樹,樹的種類雖然多,但沒有杏樹,那為什麼還叫杏樹灘,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 黎城坊間傳說,對詩許親,故事的由來
  • 黎城坊間傳說,東關二進士,故事的由來
  • 李縣令戲民
    我是芬芳,隨筆生香,說個故事大家分享。李有福是湘城的縣令,遇到了敵情,就擊鼓召集老百姓來守城。過了幾個月,真的有敵人入侵,李有福擊鼓發出警報,老百姓以為又是李縣令鬧著玩的。因而就沒有象上次那麼多人趕來守城了。
  • 明月講故事之中國土特產的傳說:鎮江「拆燒鰱魚頭」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鎮江「拆燒鰱魚頭」的傳說。話說在清朝末年,鎮江有一個姓錢的財主,出名的吝嗇。他想砌一座樓,連一個泥瓦匠也找不到,當地人人都知道他的刻薄,不願和他來往。湊巧,有一天,一批蘇北來的工匠倒願意接這個活。錢財主一看個個身強體壯的很是開心,心裡想這幾個鄉巴佬還不好對付嗎?便僱下來。第二天天沒亮,錢財主就去喊工匠出工,等太陽升到竹竿高時才送早飯,工匠們一看是一桶照的見人的稀飯和一碟臭鹹菜。
  • 故事:貪心的財主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因為自己太過貪婪,被困寶藏裡,一直未能出來。大家欲知詳情,就一起來看看這則民間小故事吧!村裡一直有這個傳說,但卻很少有人能生夠10個兒子,這扇石門也就很少打開過。旁邊村子裡住著一個姓韓的男人。他給財主家做工,妻子料理家務,常常做些針線活。這對夫妻生了10個兒子,因為沒有啥收入,日子過得很清貧。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傳說故事的由來
    在當地的傳說中,這裡的橘子還跟一個神話故事有關。這個故事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陝西漢中城固縣的升仙村傳說很久以前,在村子裡有一個年輕媳婦,婚後不久死了丈夫,接著,公公癱瘓,婆婆又雙目失明了。這就是傳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這個村子也改名為「升仙村「!  就在女子升天后,即將離開家鄉時,她又很捨不得母親,低頭一看,母親正站在村頭的石橋上望哩。她叫了一聲「娘」。母親抬頭看見了她,驚喜地流著淚說:「我女兒成了神仙了!」望仙橋由此而得名。
  • 醋和鹽的傳說
    鹽又有何傳說?閒聊時有些人問我,對這個天天接觸的東西,我也一時答不上來。翻閱資料,尋到一二答案,也不知是否正確或另有所出。錄來與眾共賞。後來,杜康邊釀酒邊制醋,同時上市出售,但他覺得「調味漿」應該像酒一樣,有個專用名字為好。他考慮許多時候,才聯想到二十一天後的酉時,便將其合起來稱呼取名曰:「醋」。從此,醋名大振,配製技術也傳了下來,至今人們很愛食用它。
  • 神話傳說:忘川河孟婆湯的傳說
    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裡,孟婆是地府中主要負責把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流傳最多的通常有三種說法:死後魂魄仍然痛苦萬分,為了能忘記這些哀怨痛苦的記憶,孟姜女就熬製了能使人忘記所有記憶的孟婆湯。後來她的舉動感動了上天,上天就免了她的輪迴之苦。
  • 民間故事——桑杈的由來
    傳說, 世上的第一把桑杈是一個叫桑元的人製成的。桑元是個何許人呢,他又是怎麼製成了第一把桑杈呢?想要知道這些,就得從桑杈的起源地——馬 脊嶺說起。小青馬遛到小桑樹根前,隨便啃了 一嘴,正好被趕集回來的王 財主看見,就高聲嚷道:「桑元,你怎麼讓馬吃了我家的桑樹?」桑元急忙起身,拉住小青馬, 抱歉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實在沒有看見這裡還有棵樹呢!」王財主眼骨碌一轉,計上心來,就說要扣掉 桑元一個月的工錢作為賠償。桑元不同意,二人就爭吵起來。王財主瞪著眼嚷道:「好!不 賠錢償樹命!」說著從腰裡抽出匕首,一下子把小青馬捅死了。
  • 晉道文化,黎城傳說,闢邪獅的由來
    在東水洋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東水洋有母子二人,過著窮苦的生活,後來母親也得病去世了,只剩下小夥子孤身一人每天靠打柴過日子。 有一天,他打柴回家,正在做飯,突然走來一個年輕美貌的姑娘,小夥子問她:「你找誰?」她說:「就是來找你的。」
  • 故事:民間故事:朱財主不思報恩遭惡報
    武玉從背簍裡取了一些草藥搗碎,然後給朱財主敷上,然後背著他回到了村子裡。回家後給他換了一身衣服,並且又煎熬了一些草藥給他喝,經過一個月的調理,朱財主傷口痊癒,對武玉千恩萬謝一番後,離開了。 第二年,武玉的兒子生病了,村裡的郎中無法救治,在村裡長輩的勸說下,武玉帶著他的兒子去荊州城請名醫治療,不料費用太高,沒幾天就把帶起的銀子用完,沒有銀子自然被醫館趕了出來,武玉苦悶,帶著他的兒子準備離開荊州城回家聽天由命,沒想到在荊州城的一個酒樓外遇見了昔日搭救的朱財主,本來武玉不想求朱財主借銀子,不過為了他的兒子活命,他只好求朱財主借十兩銀子救命,沒想到那朱財主不但不借銀子反而認為武玉是故意找以前的一點事情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