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到邊境,體驗了與外界隔絕的獨居生活| 成年人如何面對孤獨?

2020-08-10 知我心理學

大家好,我是作者47,今天我要給你們講個故事。

01.

前陣子,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項目招募:

在內蒙古與俄羅斯邊境接壤的草原上,有一棟黑色混凝土的方形小屋。被選中的駐留者,要在這裡度過三天完全不與外界聯繫的生活

期間沒有同伴,沒有手機,沒有鐘錶。任何電子設備、音樂、書籍都不能攜帶,覺得很有意思——我就鬼使神差的報名了。

朋友們紛紛表示震驚,因為他們都知道,其實我是一個挺難忍受孤獨的人。一到周末就聚會,一個人在家也會開著語音雲喝酒,這麼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獨自生活72小時?開什麼玩笑呢。

說實話我的確不太喜歡孤獨,可我從來沒有體驗過「徹底的孤獨」。平時就算一個人呆著,但只要拿起手機就能聊天,無聊了也可以刷劇看電影,從未與外界真正的斷聯過。

所以我在想,如果把一個人放到一個完全失聯,也沒有任何娛樂的空間裡,又會發生什麼呢?也許會被「逼瘋」吧,不過,說不定也會很享受。但無論如何,那一定是種很不一樣的體驗。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開始了這趟72小時的孤獨旅程。

抵達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存手機,和親人朋友們簡單交代後,我把手機鎖進了玄關的黑盒子裡。起初還有很多不舍,真正放進去那一刻心裡在想:好像也不過如此嘛。

我住的地方分為上下兩層,樓下是餐廳和廚房,樓上是臥室、工作間和洗浴室。

大多數時間我都在房間裡寫東西或是畫畫,廚房裡備有新鮮的食材,餓了可以給自己煮東西吃。有時候我也會去附近的草原散步、發呆,我憑藉日升日落去判斷度過的時日,但永遠不知道當下具體的時刻。

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完了三天。

三天後,當我走出小屋,重新與外界恢復聯繫的時候,我發現,我對孤獨這件事有了很多全新的、不一樣的感受。

02.

其實人們對孤獨的認知,普遍來說是比較負面的。

從情緒體驗來說,人們排斥孤獨。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活動。社會屬性的存在讓我們感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與他人的交流和連結讓我們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維吉尼亞大學Wilson教授(2014)曾做過一項實驗。220名受試者被要求存放好所有物品,包括手機,然後在一個房間裡獨自度過6-15分鐘的時間。結果,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寧願選擇輕度電擊,也沒有辦法接受被剝奪了外部刺激,什麼都不能做的獨處。

從科學研究方面來看,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孤獨會引發焦慮,弗洛姆認為,因分離體驗而來的焦慮是所有焦慮的來源。Hawkley 也指出,孤獨的人可能表現出更多抑鬱症狀,很多心理障礙都與孤獨感緊密相關。

更有許多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發現,孤獨不僅會損害我們的思維能力,甚至還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研究發現,孤獨的心理狀態會讓一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

所以,不論從什麼角度來說,孤獨都被認為是不好的,應該被避免,甚至消滅的東西。

03.

在三天和孤獨的深入接觸後,我卻發現孤獨也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相反,恰如其分的孤獨,還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心理收益。

孤獨其實是一種必要的社會隔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的情緒和生活步調不斷被外界影響。只有當人們從當前的生活環境中移開時,才能徹底脫離原有環境中令人迷失和焦躁的因素,才能看清自己是如何被這種環境所塑造和影響的,繼而對生活保持更高的覺察。

在孤獨中我們還有了向內聚焦、重構自我的機會。當一個人有充足的時間和自己相處時,所有的經歷和回憶都會湧入腦海。通過觀察、梳理它們,我們能找到自己的生命脈絡,看清來路和將要去往的方向。在孤獨中,我們的社會身份被消弭了,社會角色也得到弱化,這也是打碎自己,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但這也要求我們對情緒有一定的掌控力,否則,就很可能被負面的、消極的回憶淹沒,在孤獨中走向崩潰。)

此外,孤獨可以激發創造力的發展。獨處的72小時裡,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寫作或者畫畫,我感受到了久違的「靈感傾淌」的感覺。好像只要提起筆,我就能不斷的輸出。

孤獨讓我們暫時遠離了框架,思維不受束縛的延展和想像。Suedfeld 指出,當外部限制和刺激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人可能會開始產生(或更敏感地感知)內部刺激,如身體感覺、白日夢、新奇的想法等等,這都是孤獨對於創造力促進作用的體現。

不僅如此,孤獨還會提升我對於關係的親密感受。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可是,當我從社會關係中脫離後,反而能感受到一種更緊密的情感牽連。

我會更頻繁的想起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尤其是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孤獨開始變得濃烈。它會不斷激發起因隔離帶來的痛苦,還有孤立無援的恐懼。但是,通過回想現實社會中和自己關係緊密的朋友、親人,可以獲得力量感和心理支持。

所以,即便沒有真實的相伴,孤獨也會強化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感,讓我們認清對自己重要的人,並更加珍惜和他們的關係和感情。

04.

孤獨對成年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人都經歷了一段完全隔離、孤獨的狀態。可是,大多數人不僅沒有感受到孤獨的好處,反而出現了焦躁、抑鬱的情況。如何應對孤獨才能減小損傷,並儘可能實現它的功能?

首要的一點是:接受孤獨的存在。以前我總想著逃離孤獨,用各種辦法去迴避。但很多時候反而會因為暫時的無法改變,對眼下的生活產生更大的埋怨和厭惡。接受孤獨可以幫我們緩和焦慮感,至少,當它再出現的時候你能更平和的面對它。

然後,我們需要調整對孤獨的認知。正如之前提到,人們覺得孤獨是不好的,所以身陷其中時會放大那些負面感受。你要意識到孤獨也有它的好處和必要性。就算你暫時還無法認同這一點,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場與自我有關的冒險,帶著好奇心,看看會發生什麼。

然後,你可以試著投入孤獨。這裡所說的投入,指的是忘記孤獨的含義、形式、影響等一切與之有關的東西。用你的一切知覺和感官去接觸它,體會它。

我舉個例子,如果你抱著「孤獨會帶給人創造力」的想法時,你就會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去不斷印證自己是否發展了創造力。那麼,你可能會因為答案不夠滿意而沮喪,而且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對創造力本身就是種阻礙。

孤獨是一個充滿力量的場域,只有你將自己完全打碎,不抱任何預設的時候,才可能看到一些新的可能,那就是孤獨帶給你的驚喜。

但是,這不是說你可以毫無頭緒的一頭栽進孤獨。設置一些計劃、有準備地進入孤獨是必要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當人轉換到另一種生活模式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一些不適的身體和心理反應。比如疲憊的嗜睡,或是容易陷入思考的漩渦,情緒崩潰。

那時你沒有辦法通過傾訴或活動轉移,所以你需要給自己制定一些計劃。比如完成某個寫作任務,或是跑步、早起看一次日出。這些清晰的任務可以幫助你對抗孤獨中的失控,調節情緒和身體,確保安全。

最後,適時放棄。如果實在沒有承受孤獨的能力,不要強迫自己,去尋求同伴的陪伴。解除孤獨的狀態也是一種應對孤獨的方式。

你可以主動與好友聯繫,參加活動增進社交,或是尋找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也可以尋求諮詢師幫助。沒有說一定要體驗孤獨才是好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05.

從內蒙古回來後,我不是說完全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了,但這三天深入孤獨的體驗,確實讓我發生了一些改變。

回歸後的一段時間,我維持了超乎尋常高的工作效率。以前天天遲到的我,竟然可以在無鬧鐘狀態下早起,而且至少持續到了今天還沒有失效。我開始自己做飯,重油重鹽的食物讓我覺得難受不適……

朋友們聽起來都覺得有些過於玄幻了,但這就是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其實孤獨是一種私人化的感受,至今還沒有任何科學論斷指出究竟要以何種方式去實踐孤獨,或是達到什麼程度才可以起作用。

有的人會在孤獨中練習冥想,也有人會徒步、鍛鍊、或創作,當然,也有的人可能什麼都不做。也許,你只要去接納並感受這種狀態,然後順應著自己的心去行動,那些看似飄渺的好處也許就會恰如其分的發生。

所以,不如也讓自己體驗一次純粹的孤獨吧。看看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情發生。

相關焦點

  • 我,一個人在深圳生活,到達孤獨第十級
    我對照了一下,只有兩件事沒做過了:一個人去KTV。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超過7700萬的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會上升到9200萬人。2018年的時候我是那7700萬分之一。到2021年會是那9200萬分之一。感覺挺好,沒啥想改變的。沒覺得孤獨可怕,相反,覺得孤獨正是自己想要的狀態。
  • 《被光偷走的人》:對於消失的人,你會如何面對生活的變故?
    我最近剛好看了一部名叫《被光抓走的人》的電影,一開始勾起我觀影欲望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片中有黃渤,然後對比爛票房的反差現象,我推測這應該是個非主流的題材影片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黃渤最後開房的那段內容,劇情極端,臺詞頗令人回味,作為男性角度來說的觀影體驗可能更為衝擊。
  • 《紅鞋子》大膽向前走,體驗過孤獨你便懂了愛
    在一項關於個體孤獨感的體驗調查中,當問及最近一周,個體多大程度感受到孤獨時,17.8%的受訪者選擇了「絕大多數時候」感到孤獨,而選擇體驗到自己孤獨感特別厲害的比例為17.4%,同時選擇「絕大多數時候」感到孤獨且體驗到其影響非常厲害的比例佔受訪者的9.8%(見下圖),所以我們很多大人都會感到孤獨,都需要朋友。
  • 多次面對孤獨終老者的葬禮,他如何自我救贖,活出生命的意義
    主人公安德魯42歲了,時常厭惡自己,總覺得會孤獨終老,不知道如何愛任何人,不知道如何與姐姐相處,總是逃避見面,不想與異性交往,拒絕婚姻。最大愛好是下班後,在家獨處,喜歡收集火車頭模型,工資幾乎全用在這個業務愛好上,同時,與網友聊火車頭模型話題,偶爾聊聊生活。安德魯是議會工作人員,在殯儀辦公室上班,總是與死亡打交道。
  • 28歲這年,我開始了獨居生活(5)
    【28歲這年,我開始了獨居生活】是一個真實記錄的短篇系列,關於我「一頓操作猛如虎」的租房獨居故事,很想將這段經歷跟在意的人一起分享,歡迎圍觀。今晚享受完,就可以去新家住了,真好。進酒店之前,在樓下便利店買了2瓶RIO酒,3%的微醺濃度,剛剛好,用來慶祝自己即將開始的獨居生活。
  • 28歲這年,我開始了獨居生活(1)
    【28歲這年,我開始了獨居生活】是一個真實記錄的短篇系列,關於我「一頓操作猛如虎」的租房獨居故事,很想將這段經歷跟在意的人一起分享,歡迎圍觀。28歲這年,我開始了一個人的獨居生活,帶著一種義無反顧的氣勢,就像英雄要踏上未知的旅程,去徵服遠方的荒野!現在,立刻,馬上,就想一個人住一套房子,帶著大大落地窗那種,窗外綠草如茵或者江水深流那種,在明亮寬敞的房間裡能安靜寫出優美文字的那種。
  • 在拉達克家庭志願工作,換取免費食宿 | 偷渡到中印邊境
    小朋友們眾多,我通常被要求在小朋友這邊跳完舞,又要去長輩那邊跳,好幾首拉達克民族歌曲被我記得滾瓜爛熟。上至80歲老奶奶,下至3歲娃娃,各個都能歌善舞。他們骨子裡就流淌著熱愛生活的血液。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那位被男孩子打哭的領養少女,但她堅強的抹抹眼淚又繼續玩耍去了。
  • 《最後的精靈》:成年人世界的心酸,是越來越看不懂童話了…
    讀童話故事,我更喜歡那些以詼諧幽默的方式,成功偷走成年人眼淚的故事,就比如義大利著名童話《最後的精靈》。成年人的世界,總是用日漸厚重的防備心,覆蓋了本性的溫存善意。我們用疏離和提防給自己做了牢固的保護圈,看似安全得當,卻少了人與人的親密連接。但試著對外界傳遞善意和溫暖,是讓我們在瞬息萬變的命運中,擁有最堅實的錨點,以避免迷失在苦難和挫折中。
  • 《百年孤獨》:豐滿的人物名稱,貫穿時空的「鍊金室」,悲劇的雨
    因此在馬孔多的生活就完全像在一個看不見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人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讓馬孔多所有的努力都會幻化為泡影,以致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布恩迪亞家族從此消失。
  • 彷徨之刃:彷徨的人心,孤獨的決定
    每一個人看過「彷徨之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書中的人物與情節很有感觸。 三個少年:這三個少年,先說說敦也吧,由於他會在家裡施暴,於是父母給他租了另一間房子。我想他在獨居的日子,會不會有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可能正是因為感到父母拋棄了他,於是他也放棄了自己,成為了一個小混混。
  • 《82年生的金智英》:打不破外界的藩籬,就去衝破自我設置的枷鎖
    外界或許有許多的不公平因素存在著,但生活本身是公平的。本文不從性別的角度談女性的人生,而從「尋找自我」這個我們每個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來談一談金智英帶給我們的啟發。她一方面沒有說出真情實感的魄力,一方面又不能裝作對外界的不友好視而不見,她思想上的矛盾在於,既不肯表達,也不肯妥協。當懷孕的金智英聽見男同事語帶調侃地表示羨慕她可以享有上班晚三十分鐘的「特殊待遇」時,她心中氣憤,便咬牙回答同事,自己並沒有打算比別人晚到公司。
  • 邊境夜行人:錐指管窺,以小見大
    《邊境夜行人》是一部精彩的緝毒題材小說。作者田浩曾是一名緝毒戰士,退役後從事寫作,2015年發表《175封遺書》和《無夜邊境》,作者在知乎開有專欄,並對自己的創作經歷和作品有過專門介紹:「我真名不叫田浩,在還未成年的時候去武警雲南邊防部隊服役,所以我身份證是1988年出生,但實際上我是屬蛇的。在我服役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從事緝毒工作。
  • 老伴兒病逝之後,一個獨居老人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我將獨自前行》是一位日本老奶奶於63歲發表的自傳性質的小說,小說的情節很簡單,描寫一位叫作桃子的老奶奶在老伴兒病逝之後獨居的心路歷程,全書都是她與自己內心不同聲音的對話,最後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找到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字裡行間心思細膩,言辭質樸真切,充滿了對生活、對生命的反思與感悟。
  • 《水晶般晶瑩閃亮的唇印》:能打破孤獨的,是內心奔騰不息的渴望
    小說採用超現實的手法,結合略帶玄幻的題材,講述了畢業於文學系、內心孤獨、喜歡與書共枕的男主人公「侍者」的愛情、工作、生活,看似平凡、瑣碎,實則隱含著許多值得思考的人生問題。書中人物貼近現實,仿佛就是你我身邊的一個極其普通,但又有著自己獨特故事的朋友。
  • 挪威的森林:與其消滅孤獨,不如把玩孤獨
    可這漫長而又孤獨的徘徊讓我們失去了逃離的希望,有人高築圍牆讓自己不必受外界傷害,有人掌握了叢林法則在森林中如魚得水,也有人用死亡徹底的擺脫了這片森林。近幾年,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被選為了在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小說之一。但沒有人知道,當初這本小說曾遭到日本文學界的批評和憎惡,使得村上春樹與日本文學界徹底劃清界限。
  • 《百年孤獨》:一本讓莫言讀了20年的小說,究竟好在哪裡
    並習慣於講徵服者的神加入自己的眾神中,因為外界文化的入侵致使拉丁美洲的人民喪失了歸屬感,精神上的迷茫是他們感到孤獨而無助,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卻只能是越陷越深。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筆下的N種孤獨,哪一種屬於你?
    那時的馬爾克斯,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以及刻骨的孤獨。他筆下的《百年孤獨》,寫給自己,也寫給在他身邊,那些因為戰爭失去親人、失去自由的人們。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馬爾克斯說:「我們有權力相信——著手創造一種與這種烏託邦相反的現實還為時不晚,到那時,任何人無權決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時愛情將成為千真萬確的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到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馬爾克斯筆下那一個個孤獨的靈魂,讓我們聽到一個民族為了愛與自由而吶喊。
  • 軒轅青鋒:北莽蠻子足足百萬青壯就在邊境上,我離陽男人何在?
    在一天時間,軒轅青鋒從地獄到天堂,再到地獄,她不用給老祖宗做鼎爐,但她失去了父母。在軒轅敬城提前謀劃下,軒轅青鋒以女子身份當了軒轅家的家主,徽山牯牛大綱的新主人。軒轅青鋒開始練武。她練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以女子的身份登上武道一途的頂峰。替他的父親去看一看武道頂峰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