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其氣勢之恢宏磅礴,場面之波瀾壯闊,人物之多姿多彩,情節之曲折離奇,令人心動神馳而不知美味佳餚。該書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寫盡了武當派弟子的情與義,著力表現的主題是人性中的善惡衝突,幾乎讓人難以評說孰是孰非。
少林、武當、峨眉、華山等是名門正派,理所當然代表著善的一方,而明教自然而然代表著惡的一方。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兩件神秘兵器倚天劍和屠龍刀引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武林故事。倚天劍在名門正派峨眉派掌門人滅絕師太手中,而屠龍刀卻在明教四大護法之一的金毛獅王謝遜手中。
滅絕師太不但武功極高,而且性情剛烈,舉止很有風範。可是,可是,作為名門正派的峨眉派掌門人,她卻教唆女弟子紀曉芙用色相引誘明教楊逍然後殺之,紀曉芙不答應就慘遭毒手。她手段之毒心腸之狠,令人咋舌。她認為正邪不兩立原本沒有錯,但她卻用非常手段迫使女弟子周芷若發下毒誓,活活拆散周芷若與張無忌的愛情關係。
謝遜一聲長嘯,使白龜壽等幾十人成了白痴。他在冰火島上差點殺死武當派弟子張翠山與明教的殷素素。更令人震驚的是,武林中許多兇殺懸案居然也是他假冒師父成昆之名製造的。許多無辜者死於他手,連仁慈的空見大師也未倖免。
謝遜的所作所為,確實令人髮指。可是,可是,看到後來,才發現他是一個值得同情的英雄。他本是正直善良之人,只因師父成昆見色動心,殘殺了他一家,連幼兒也不放過。他遭受了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從此改變性格成了叛逆者。
謝遜從好人變為惡人,最終由惡人回到好人的陣營中,是因為他聽到了剛出生的張無忌的一聲啼哭,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兒子。這一聲啼哭,喚起了他內心的柔情,喚醒了他內心的溫暖。於是從此以後,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謝遜的轉變,是因為受到了善的影響。無論是空見還是張翠山、張無忌,他們的品行都曾對他改變性格產生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見,善的感召力是巨大的。
類似滅絕師太的名門正派人物,在書中有很多:武當派弟子宋青書竟然害死武當第七俠莫聲谷;峨眉派周芷若在被迫發下毒誓成為新的掌門人後,變得陰險狠毒無情,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華山派掌門人鮮于通害死過胡青牛的妹子……
明教呢?卻又是這樣的表現:常遇春願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張無忌一命;殷素素改邪歸正後難以求生,與丈夫張翠山雙雙自刎於武當山;楊逍得知紀曉芙死訊後突然暈倒,差點喪生在何太衝與班淑嫻的雙劍之下……
《倚天屠龍記》以人出戲,通過個性與偶然性來展示人生世界的複雜性,通過偶然中的必然來展示人性中的複雜與難測。
在書中,善與惡形成了一種反差,名門正派中也有許多惡徒,邪魔外道中也有許多善者,從而將人性中的複雜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由讓人大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