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優雅》:棲息於精神高地,是否就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2020-10-14 小梁同學798

「你需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不要太亮,有隻小貓陪著你,還有這本書,請慢慢讀,這樣你可以中間休息一下。你會思緒萬千,或許會哭那麼一小會兒,為你自己,為這些年。然後你會重新愛上自己,不會再覺得自己丑陋或幼稚。」——《小小的巴黎書店》

這本書,就是法國著名的長篇小說《刺蝟的優雅》。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的代表作。作品首次出版於2007年,以巴黎格勒內勒街7號的一幢高檔公寓樓為背景,描寫了同一棟樓裡兩位年齡、性格和身份迥異的女主角的日常行為和心理,表達了作者對現代文明和人類生存境遇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真諦與意義的追尋。2009年,法國女導演莫娜·阿查切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得了眾多觀眾的關注和好評。

妙莉葉·芭貝裡是法國女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哲學教授,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哲學的深刻,又兼具文學的美感。此外,她還擅長複雜細膩的心理描寫,在深刻洞察社會和人心的基礎上,揭露了現代人共同面臨的精神困境。

《刺蝟的優雅》小說封面

01 天才少女決定自殺,門房老婦躲進精神高塔,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空虛荒誕的現實

小說中有兩位女主人公,一位是天才少女帕洛瑪,另一位則是年逾半百的看門老婦米歇爾·勒妮。

帕洛瑪出生在富裕的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母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學博士。她還有一位同樣優秀的姐姐。帕洛瑪知道,「我的父母很富有,我的家庭很富有,我和我的姐姐也會變得很富有。」

米歇爾·勒妮的情況則完全相反,她年老、醜陋又肥胖,在高檔小區裡做著卑微且不起眼的看門工作,過著貧窮的獨居生活。她說,「我從未上過一天學,貧窮也從未遠離過我,我是一個平庸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刺蝟的優雅》電影劇照

雖然兩人的差距有如雲壤之別,但身處現代社會中,她們卻有著相同的精神困境,並且在用各自的方式抵抗著這個虛偽、空虛和荒誕的世界。

① 少女帕洛瑪試圖自殺,用死亡逃避現實的腐化

帕洛瑪自覺看透了紅塵俗世,她認為,人就像在窗戶上亂撞的蒼蠅,搖晃、掙扎、虛弱,最終墜落。大人們用愚蠢的行為消耗著精力,最後疲累、厭倦了,就只剩下空殼和自我麻痺。「人們總相信追逐繁星會有回報,但最終卻像魚缸裡的金魚一樣了結殘生。」

作者在書中用「魚缸」這一意象表達了深刻的隱喻。所謂魚缸,就是困頓著我們身體和心靈的牢籠,無論它外表看起來多麼明亮、美麗或寬敞,我們仍深陷於其中無法逃脫。帕洛瑪形容她那個奢華美麗的家,也不過是「一個400平米,配備有家具和書畫的大魚缸」,「而他們還自以為在海洋裡遊泳」。我們都生活在魚缸中,透過折射的光線來觀看外面的世界,這時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事物也大多是扭曲的、變形的。

為了逃脫精神的束縛,避免像所有成年人一樣踏入空虛無聊的社會,帕洛瑪做了一個決定:在她13歲生日那天,來一場悄無聲息又震撼人心的自殺行動。她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從現在起,每天偷拿媽媽的一粒安眠藥;到約定的那天,先把貓咪偷偷放出去,然後再在公寓裡放一把火,最後帶著安眠藥去外婆家靜靜睡去……

② 勒妮用音樂、電影和書籍搭建起了精神世界

自我了結生命是少女帕洛瑪用來對抗現實的極端方式。但是,對於早已成年的勒妮來說,她的選擇更為隱蔽和平和,那就是為自己構築一座精神的高塔。

勒妮的房間從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在走廊深處的神秘小屋裡,藏著她所有的秘密。她在那個狹小而安靜的空間裡讀書、看電影和聽音樂,度過了大部分閒暇時光。她讀康德、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聽《巨人》《復活》和《大地之歌》。她還養了一隻慵懶的大肥貓,這隻貓和她一樣特立獨行,不願融入同類之中。

勒妮的這種形象,就是作者形容的「刺蝟」。刺蝟渾身長滿尖刺,用堅硬的外殼抵抗危險,保護自己。勒妮也是一樣,她用冷漠、疏離的外表掩飾真實的自己,和所有人保持著安全距離,努力塑造著一個「大家不喜歡,但還能容忍」的門房形象。

刺蝟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

02 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外在的抵抗反映了人們內心存在的衝突

但是,孤立和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外在的抵抗其實反映了人們內心存在難以調和的衝突。

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指出:

在生活中,我們與周圍人的興趣、信念總會不時地發生碰撞。就像我們與環境發生的這種衝突一樣,我們內心的衝突同樣是難以避免的,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這些衝突可以是不同欲望的衝突,也可以是責任和願望間的矛盾,還可能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搖擺。

只有解決這些衝突,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內心世界的完整統一。

卡倫·霍妮又指出,當內心衝突激烈時,很容易形成三種人格,分別是屈從型、對抗型和孤立型。

  • 屈從型:屈從型人渴望得到別人的溫情和讚美,希望所有人都喜歡他、愛護他和認可他。儘管他們內心也會對人際關係充滿恐懼和不信任,但仍然會選擇去親近別人,並盡最大努力從對方身上獲得幫助、關心和愛護。
  • 對抗型:而對抗型人認為,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搏擊場,每個人都要經受激烈的苦戰和惡鬥,只有最後勝出的強者才能生存。他們看起來冷靜、理智,甚至冷酷、無情,但他們內心其實很脆弱。他們用拋棄痛苦、軟弱一面的方式,實現內心的虛假和諧。
  • 孤立型:孤立型人也稱迴避型人,他們遠離人群,既不依附,也不爭鬥,只想獨自一人生活。

小說中的帕洛瑪就是一種對抗型人。她的父親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一步步獲得更高收入和地位,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帕洛瑪的內心充滿矛盾和煎熬,一方面,她不想變得像家人一樣勢利、庸俗,表面繁華,實則內心空虛;而另一方面,她的血液裡流淌著與生俱來的對抗性。當內心的衝突無法調節時,帕洛瑪就發展出了破壞趨勢,也就是用自殺和縱火來破壞現有的秩序和世界。

而勒妮,就是典型的孤立型人。她躲進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享受著自己的孤獨。但是,在勒妮看似平靜的外表下,也掩藏著激烈的衝突。一方面,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外貌和財富都幾乎處於社會最底層,但同時,她也自認為具有高貴的精神,是現代精英們的「先知」。她也承認自己對權力的渴求,「沒錯,所有人,包括一個圈在狹小暗室裡的窮門房,她雖然放棄對現實中權力的追求,可是在她的內心深處不也是有著對權力的幻想嗎?」當她為自己的矛盾想法感到焦慮不安時,就會躲進自己的避風港中,尋求心靈的安慰。

孤島、高塔,是電影和小說中常見的意象,也是高潔精神的象徵

03 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真情實感的連接,收穫心靈的自由與平靜

用敵意對抗、自我孤立和封閉的方式,並不能緩解內心的衝突。只有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真情實感的連接,才能收穫心靈的平靜與自由。

在小說中,扮演情感橋梁角色,並且為勒妮和帕洛瑪生活帶來改變的,就是小津格郎先生。小津格郎是勒妮最愛的導演——小津安二郎的親戚,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藝術審美和高雅品味的紳士。他用洞察的眼神和細膩的內心看穿了勒妮的偽裝,發現了她不為人知的魅力。他這樣描述眼中的勒妮:

從外表看,她滿身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從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像刺蝟一樣細膩,刺蝟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在自己的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他也為勒妮的精神力量感到震撼:

這是第一次我遇到了一個能夠如此深刻探究他人心理、並且能夠打破世俗偏見的人。這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我看來卻極具深度。我們從來都是局限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感知之中,卻不能放眼看待周遭的世界。

他給勒妮送去了一本她最愛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還邀請她共進晚餐。兩人一起交談、看電影、品清茶、探討哲學和人生。他們發現,自己和對方是如此契合與相似,彷佛是擁有同樣靈魂的另一個自己。他們的親近、理解和關懷,超越了世俗的社會階級和身份差異,是真正意義上靈魂的碰觸,心靈的交流。

這種交流給勒妮帶來了很大震撼,她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像所有普通女性一樣去裝扮自己,挑選美麗的衣服、做好看的髮型。後來,勒妮又進一步把這種情感傳遞給了帕洛瑪。她向帕洛瑪講述了自己的精神創傷,包括她貧窮的身世、悲慘的經歷以及自己對富人懷有偏見的真實原因。

因為這次坦誠布公的交流,帕洛瑪和勒妮成為了好朋友。帕洛瑪從她身上看到了底層生活真實而殘酷的模樣,也意識到自己想自殺的想法是多麼幼稚。她並不是真的想死,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重視,從他們那裡獲得應有的關愛和關注。

在心靈得到救贖後,帕洛瑪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繼續拯救那些「可以被救贖的人」。她認為自己應該當個醫生或者作家,把救贖的力量繼續傳遞下去。

我們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要努力爭取人格的獨立性和整體性,同時也要在獨立的基礎上,與他人、世界產生真正的聯結。當我們不再對世界懷有疏離和敵意,不再總是感覺自己可憐無助,那麼我們內心的衝突才算真正被治癒,靈魂才能真正得到救贖。

04 寫在最後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極富精神魅力的小說。作者啟示我們,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並不能帶來心靈的滿意和富足,反而會讓人陷入精神空虛的陷阱之中。人類孜孜不倦地積累財富,就好像在親手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漂亮而牢固的「魚缸」。而年少的帕洛瑪和人到中年的勒妮,無疑都是看透了這一人生哲理的先知,她們努力想擺脫這種束縛,但卻採用了極端的方式,這也讓她們陷入自己的精神泥潭中不可自拔。最後,通過愛和藝術的滋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真情實感的交流,他們都獲得了各自的救贖。而這份力量也將繼續傳遞下去,讓每一個看到它、感受到它的人,都能獲得靈魂的解脫和精神的自由。

相關焦點

  •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從外表看,她滿身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從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像刺蝟一樣細膩,刺蝟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在自己的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刺蝟的優雅》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的代表作。
  •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刺蝟的優雅》影評三萬人打五星好評的電影《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該電影改編由法國作家莉葉·芭貝裡撰寫的小說改編而來。影片講述了一所高級公寓中居住的醜陋的門房米謝太太、十一歲的天才小女孩帕洛瑪以及新租客小津先生的故事,以女性視角反映了社會的不合理現實,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 小說和電影《刺蝟的優雅》:窮則獨善其身,閱讀讓人「富有」
    妙莉葉·芭貝裡/《刺蝟的優雅》最近,先看了2009年上映的《刺蝟的優雅》,又讀了2007年出版的原著。 一個54歲的寡婦,在27年的門房生涯中,裝笨、扮醜、粗俗;可一旦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便把每分鐘都用來讀書、看電影和聽音樂。她理智通達,從不抱怨和絮叨,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總結深刻的道理。門房是她的職業,這份工作能給她溫飽。
  • 送給所有孤獨而優雅的人
    在這個世界裡,希望自己是美麗、優雅、勇敢、自信、多才多藝、充滿希望、強大,富足。城市生活,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偽裝,卻同樣渴望被理解;每個人都是刺蝟,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一定優雅。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藝作品《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200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兩年後被拍成同名電影在法國上映。
  • 《刺蝟的優雅》:三兩根刺剛剛好
    不停止探索世界的美好,正是刺蝟也能保持優雅的關鍵。刺蝟心底沉睡的優雅而豐富的世界,在騎士前來探索前,請先自己找到心門的鑰匙。電影整體很文藝,法式風格十足,清晨巴黎的街道淡漠、凌亂而優雅對白言之有物,情節優雅但不拖沓。米歇爾車禍身亡的結局,帶來淡淡的遺憾,但不會覺得太過感傷。積極的面對世界的孤獨,更溫柔的撫觸內心的小刺。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刺蝟的優雅》,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出版於2007的長篇小說。
  • 刺蝟的優雅:通過獨特的視角、多重對比和隱喻,折射出生命的意義
    《刺蝟的優雅》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8。它是根據法國小說家妙莉葉·芭貝裡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1歲的早慧少女芭洛瑪,想通過自殺來擺脫自己荒誕的命運。但在死前,她想拍攝出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在等待死亡的日子裡,她發現了門房勒妮的秘密,遇見了來自日本的新鄰居小津格郎。
  • 豆瓣8.8《刺蝟的優雅》:人生的不同選擇,總是因「愛」而完整
    ——《刺蝟的優雅》《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米歇爾夫人,一個肥胖醜陋的54歲寡婦,她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粗鄙的門房形象,卻為自己在內心築起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新搬來的日本紳士小津格朗,幾乎同時細心發現這個孤僻女孩的獨特天賦和看門人的優雅之處,他的到來亦如一架橋梁,在他的帶領下,不僅米歇爾夫人逐漸卸下卑微的偽裝。帕洛瑪也開始重新審視生活與死亡。
  • 《刺蝟的優雅》:醜女配富男,法式瓊瑤偶像劇?
    看書的時候,我有好幾次都有身在豆瓣的感覺,就是那種文化人看世界的眼光,感覺全世界的人都是傻子,所有的人都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喝咖啡就是庸俗,喝茶就是優雅;自己看的畫和電影就是美的藝術,他人的就是浮於表面的笑話。 兩個人同時在生活中隱藏自己,一位哲學素養很深的女人偽裝成醜陋愚笨的門房,一位聰明絕頂的少女偽裝成普通好學生的樣子。
  •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電影《刺蝟的優雅》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裡創作的長篇小說,於2009年上映,豆瓣評分8.8,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 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雖然她從來沒上過學,但她密室裡的滿屋藏書早已填滿她的靈魂。
  • 《尋羊冒險記》:在救贖與被救贖的旅途中,經歷一場靈魂的洗禮
    把自己從虛無而百無聊賴的現實生活中救贖出來。生活中需要自我尋找一生流浪的吉卜賽人有這麼一個習俗: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快走後,他們會稍作停留,「身體走太快了,靈魂沒跟上,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十八歲之後進入成人世界,裹挾在人流中向上竄向前跑,再也不會有像少年一樣有豐富的時間去思考去做夢,於是他的靈魂永遠停留在十八歲。此後餘生都不過是對前一刻的複製粘貼,軀殼在世界裡漫無目的的晃蕩,直到軀殼也老去。人生,需要自我尋找去找到靈魂,與靈魂同行。
  • 什麼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 《肖申克的救贖》,在自由與希望面前,被救贖的靈魂更顯可悲
    安迪被法院判定殺害其妻子和妻子的情人罪名,把他送到肖申克的監獄裡面服刑,安迪進去之後遇到各種犯人,而後因得知殺害妻子的真實兇手後,他想盡一切辦法逃離監獄重新獲得自由的一個故事。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救贖自己的靈魂,但是想變回原來的那樣純潔似乎已經不可能,只有用這個「大熔爐」慢慢的著燒和洗禮。而漫長又痛苦的黑夜則是他們懺悔的最好時間。自由與希望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用石頭圍成。有些東西,在內心。
  • 豆瓣9.6《肖申克的救贖》:只有靈魂自由,才能得到徹底的救贖
    每一個掙脫了束縛的人就是因為心中永不消逝的希望,才獲得了自己想要的自由。一切都按照別人畫好的模型去做,無需操心費神,每天都過著重複昨天的日子,一眼就能預知的人生結局,不用擔心明天會有什麼變故。他們的思想和靈魂都被一種叫做「體制化」的網所掌控。希望是一種意識,看不見摸不著,它存在於人的靈魂中,有的人只是種下它的種子,而不願意為它的發芽開花付出勞動,這種希望是一種危險品,它會使人發瘋,因為你想得到但又一次次看著它枯萎,最後在痛苦中失去。
  • 《紅字》:一場婚外情引發的「原罪」,如何完成各自靈魂的救贖?
    從海絲特、丁梅斯代爾以及齊林沃斯等人在淪陷犯罪和完成自我靈魂的救贖當中,我們也解讀出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而作者霍桑用象徵的寫法向讀者展現了自己對於清教教義和人性的思考。他利用丁梅斯代爾因為沒有勇氣與海絲特一起站在行刑臺上的負罪心理,來折磨丁梅斯代爾的靈魂,最終,丁梅斯代爾在痛不欲生的情況下,走向了行刑臺,向眾人坦白自己的「罪行」。看似齊林沃斯最後取得了復仇的勝利,但是在他報復的對象死了之後,他的生活仿佛沒了重心,黑暗陰沉的心靈也因此失去了精神寄託,一年之後鬱鬱而終,把所有的財產贈予了「珀爾」。
  • 自由的靈魂:肖申克的救贖
    簡介:《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該片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 《肖申克的救贖》方向和努力,才是你我的救贖之道
    相信許多電影愛好者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作為豆瓣評分9.7分得高分影片,這部電影多年來經久不衰,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讓他們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精神,吸收一些人生養分。許多人之所以看好這部電影,不光是電影情節的跌宕起伏、是非善惡終有報,更為重要的是當面臨困境之時,當沉落谷底之後,我們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 在這裡,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 影壇奇蹟之作:肖申克的救贖
    (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於安迪不只是局限於讓自己逃生獲得自由,還不忘好友瑞德的人身自由,他幫助瑞德精心設計了獲得自由的路徑。當瑞德被監獄批准假釋後,由於在監獄中生活了四十年,在獲得自由之後對社會極不適應,他甚至想再回到監獄中。但是後來瑞德按照安迪暗地安排的指令,到一個莊園的牆邊,找到了安迪寫給他的信。
  • 肖申克的救贖:人性無法頓挫的稜角,靈魂難以泯滅的光輝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而改編成的《肖申克的救贖》劇本,並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
  • 《少女小漁》:如果你也是「邊緣人」,你還會選擇去救贖別人嗎?
    為了獲得永久居住權,江偉安排小漁與一個年屆六十的義大利老頭假結婚。為了應付移民局的檢查,小漁不得不與老頭同住一個房子,扮演假冒夫妻。這場假結婚的策劃者江偉,因小漁和老頭「同居」而心生怨恨,並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到小漁身上。小漁以善良包容了江偉的委屈和怨恨,並以同樣的善良感化了自甘墮落的義大利老頭。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布魯克斯雖然身體獲得了自由,但他已經成了一部按指令運行的機器,一旦沒有了指令,需要自己去運行時,身體的自由就成了束縛。看起來他是自由了,這種自由卻把他推向了死亡。其實他的精神早就死亡了。他感覺只有在監獄這種封閉、言行絲毫不能出格的環境裡才是舒適的、自由的,卻沒有認識到,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自由只是一種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