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2020-07-16 浮世人物誌

「將真實的自己展露給別人,就意味著受傷的可能性越高;而偽裝著生活,意味著能理解自己的人就會越少。」——《刺蝟的優雅》影評

三萬人打五星好評的電影《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該電影改編由法國作家莉葉·芭貝裡撰寫的小說改編而來。

影片講述了一所高級公寓中居住的醜陋的門房米謝太太、十一歲的天才小女孩帕洛瑪以及新租客小津先生的故事,以女性視角反映了社會的不合理現實,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影片在09年上映的同時,便獲得了開羅國際電影節「銀金字塔獎」,是一部法國標準式的慢節奏影片。

這部十一年前的影片,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8.8分的高分,要好於96%的劇情片。

電影中沒有特別複雜的情節,但這樣一部法國式電影卻選擇以日本文化作為故事的載體,不禁讓人思考日本文化在法國社會中究竟有何地位?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一、禪意與恬適:《刺蝟的優雅》表現了日本的傳統文化

在電影《刺蝟的優雅》中,電影人物蕾內和帕洛瑪都在不經意間表達了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之情。

影片伊始,辛苦工作了一天的蕾內在閒暇之時,隨手拿起了一本書籍,而這本書籍正是古崎潤一郎的隨筆集《陰翳禮讚》。

無獨有偶,影片中主要人物十一歲的天才少女帕洛瑪在自己的錄像中不止一次提到了日本登山運動員古口佳,並對其永不放棄的精神表示欽佩。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自從新租客小津先生搬進公寓之後,這部法國影片儼然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種載體:

無論是天才少女帕洛瑪與小津先生學習日語,還是蕾內與小津先生共同觀賞日本電影的情節,都是在全方位展示日本的藝術、文學等人文特徵。

小說的作者芭貝裡曾經在日本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日本文化有著很深的了解,影片中側重對日本文化表達固然有芭貝裡的偏愛因素存在。

但是,之所以能夠在法國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還在於法國大多數人都對日本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事實上,法國人對於日本文化的推崇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在19世紀中期,日本開展明治維新之後,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並且允許西方傳教士在日本傳教。

緊接著日本與法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逐漸頻繁起來,在這種頻繁的交流之中,法國逐漸對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家熟悉起來。

1867年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成為日本文化展示的一個窗口,日本人甚至為此準備了自己國家的展館。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一些法國的藝術家在對日本的文化進行研究時,逐漸創造出帶有「和風」的藝術作品。

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的藝術家們往返於歐洲和亞洲之間,各種介紹日本藝術文化的文章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與此同時,日本的各種工藝製品大量流入法國社會,類似於木雕繪畫更是成為法國貴族身份的一種標誌。

影片中帕洛瑪繪製日式禪畫的場面更是日本文化砸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其中,日本的浮世繪對歐洲的印象畫派影響巨大。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1886年,第一次在法國巴黎看到日本浮世繪的梵谷,就被其中大膽的構圖以及濃厚的色彩深深吸引。

帶著對日本浮世繪的良好印象,梵谷又在法國著名日本藝術品商人西格菲爾德·比英的畫廊瀏覽了幾千部日本繪畫作,並且其中學習了日本的一些畫風。

次年,梵谷接連臨摹了著名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木刻作品《雨中的橋》以及畫作《花魁》,並且在不斷地臨摹當中獲得自己畫作的靈感。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梵谷後期畫作當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不正是對日本畫作風格的一種繼承嗎?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自二戰以後,日美關係的改善,日本強烈地表達出一種「脫亞入歐」的傾向,將歐美等國視為自己的同盟,自然也包括了法國。

日本人的開放心態以及日本政府的積極扶持,使得日本文化在法國得到了迅速的傳播。

《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中的一個細節更是將日本人的這種態度展現的淋漓盡致,新租客小津先生在第一次見到天才少女帕洛瑪主動詢問她是否在學習日語。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當帕洛瑪主動展示了自己的日語之後,小津先生對於少女的發音進行了友善的糾正。

與西方其他電影當中塑造的冷酷東方面孔相比,小津先生的面孔無疑具有特殊的親和性,這也在側面表現了法國社會中日本文化的一種發展狀態。

二、《刺蝟的優雅》:日本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的一種滲透

在《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當中不僅展現了日本的傳統文化,更是表達了對日本通俗文化的一種嚮往。

電影中人物蕾內第一次在小津先生家做客時,便一眼認出了小津先生家所掛畫作描寫的是日本京都的群山。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不僅如此,蕾內更是直接說出了日本電影《宗方姐妹》中的經典臺詞:「京都山脈擁有紅豆布丁的顏色」,這讓小津先生都為之驚訝。

提到日本電影在法國社會的影響,自然離不開日本的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具體來說在小津安二郎在生前一直在歐洲社會都是寂寂無名的存在,這種情況發生改變是在他去世近二十年後。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電影評論家大衛·裡奇第一次將這個名字帶入歐洲社會,直接讓小津安二郎成為在歐洲社會著名的亞洲電影人。

小津安二郎的榮譽不止於此,在 2012 年全球著名電影雜誌《影像與聲音》評選出人類電影史上的最優秀影片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更是位列電影導演票選第一位。

小津安二郎電影克制而內斂的風格與好萊塢戲劇化的風格格格不入,但是卻十分契合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氣質,這也成為小津安二郎作品能夠在法國社會獲得認可的重要原因。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當然,在法國赫赫有名的日本導演不止小津安二郎一個人,黑澤明、小林正樹和溝口健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被譽為20世紀50年代黃金一代的三人的成名比起小津安二郎來說要更加順利,當然也更早。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就成功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諸多獎項,更是成為日本電影打開世界窗口的一把鑰匙。

緊接著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也不甘落後,成功斬獲了威尼斯電影銀獅獎,並且得到「每一個鏡頭都充滿詩意」的極高評價。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巖井俊二、北野武和宮崎駿更是橫空出世,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日本導演。

與此前的傳統文化相比,日本電影中的通俗文化在法國社會的受眾面則顯得更為窄小,只集中在有著獨特品味的藝術圈內。

但是這並不妨礙日本電影展示東方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當然也少不了日本電影獨特的審美體驗。

三、《刺蝟的優雅》:日本商人形象的一種演變

在《刺蝟的優雅》這部影片中,還隱藏著一個難以覺察的因素,那便是日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業文化。

而商業文化的最直接表現自然是商人形象。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小津先生不僅是電影中公寓的新租客,同時他還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大商人。

他擁有著常人難以觸及的財富,能夠入住法國社會最昂貴的場所,甚至與法國的外交官成為鄰居。

在電影的一些細節中對於小津先生的財力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例如他送給蕾內價值不菲的高檔服裝,並且以遠高於法國社會的價格僱傭當地的人作為傭人。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與一般商人富而驕、貴而奢的性格相比,小津先生可以稱的上是一個完美的人。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對於服務都彬彬有禮,並且自己的居室也十分簡樸。

影片當中,小津先生的法語也有很高的造詣,與法國人交流完全看不出任何差別。

並且小津先生還具有很敏銳的觀察力,可以通過一些細枝末節得出交流之人背後的故事,例如通過他通過與蕾內的隨意交流,便得知其喜歡託爾斯泰。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這一切都使得小津先生這個商人形象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當然小津先生的商人形象可以看作是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公司戰略調整的一個方向。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深,日本人的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為了經營的方便,通常會選擇僱傭當地人在公司裡工作,甚至是成為執行長。

很多日本本土公司的員工在歐美工作時,都至少要掌握一門外國語言,最起碼對於英語的精通有著嚴格的標準。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商人一直給歐美人留下的印象是高傲冷酷,因為他們不斷兼併歐美國家的公司,給歐美人造成了很深的憂慮。

所以在當時的法國電影中,日本商人的形象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大多數的日本商人被描繪成行為粗鄙、嗜酒如命的樣子。

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商人一直在改變自身孤傲刻板的形象,對於日本資本的運作來說,就是一改長期以來的高調策略,以期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現實中,日本商人的這種形象改變或許沒有完全成功,但是在電影中,這種商人形象的轉變無疑是令人驚嘆的,小津先生則是其中的典型。

  • 結語

《刺蝟的優雅》一部典型的法國慢節奏風格影片,體現的卻是日本文化中價值觀以及審美。

在影片當中,日本文化成為與歐美文化對標的產物,是影片中主人公嚮往的存在,這一點與法國社會現實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和諧共生的典範。

相關焦點

  • 小說和電影《刺蝟的優雅》:窮則獨善其身,閱讀讓人「富有」
    妙莉葉·芭貝裡/《刺蝟的優雅》最近,先看了2009年上映的《刺蝟的優雅》,又讀了2007年出版的原著。 原著作者為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女門房」勒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文學史上有許多有名的「門房」,「女門房」似乎僅此一例。
  • 《刺蝟的優雅》:三兩根刺剛剛好
    公寓裡搬來一個叫小津格朗的日本人,一個風度翩翩的老紳士。他們談論電影情節、文化差異,但不涉風花雪月。一種微妙的情愫悄然瀰漫,濃淡適宜,未來可期。對於歷經風霜有了年紀的人,金風玉露一相逢,不必火花四射,像茶湯慢慢篩,比年輕時加倍的情深意重。議員家的小女孩,有時呆在米歇爾的秘密書房裡,有時跟著小津格朗學兩句日語。
  • 《刺蝟的優雅》:棲息於精神高地,是否就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小小的巴黎書店》這本書,就是法國著名的長篇小說《刺蝟的優雅》。《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的代表作。作品首次出版於2007年,以巴黎格勒內勒街7號的一幢高檔公寓樓為背景,描寫了同一棟樓裡兩位年齡、性格和身份迥異的女主角的日常行為和心理,表達了作者對現代文明和人類生存境遇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真諦與意義的追尋。2009年,法國女導演莫娜·阿查切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得了眾多觀眾的關注和好評。
  • 刺蝟的優雅:通過獨特的視角、多重對比和隱喻,折射出生命的意義
    《刺蝟的優雅》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8。它是根據法國小說家妙莉葉·芭貝裡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1歲的早慧少女芭洛瑪,想通過自殺來擺脫自己荒誕的命運。但在死前,她想拍攝出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在等待死亡的日子裡,她發現了門房勒妮的秘密,遇見了來自日本的新鄰居小津格郎。
  •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從外表看,她滿身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從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像刺蝟一樣細膩,刺蝟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在自己的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刺蝟的優雅》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的代表作。
  • 《入殮師》:如何優雅地看待死亡?日本死亡美學告訴你
    按照以往國人的觀念,死亡是一件晦氣之事,很多場合都不能提及「死」字,所以對《入殮師》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比較忌諱,但看完全片方知這是一部治癒系的片子,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入殮過程的安靜祥和、對往生者美好妝容的特寫,導演對死亡的刻畫是優雅靜謐的,無不展示日本人對於死亡這一生命節點的美的讚賞。
  • 《刺蝟的優雅》:醜女配富男,法式瓊瑤偶像劇?
    這本書作者是用日記的形式表達的,寫日記的是兩位聰明的女士,一位五十多歲的門房與一位十幾歲的富家小姐。她們都生活在不同頻的圈子中,因為一為日本商人的到來打破了各自打開封閉的世界。喜歡喝茶,喜歡電影,喜歡日本文化。
  • 送給所有孤獨而優雅的人
    在這個世界裡,希望自己是美麗、優雅、勇敢、自信、多才多藝、充滿希望、強大,富足。城市生活,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偽裝,卻同樣渴望被理解;每個人都是刺蝟,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一定優雅。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藝作品《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200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兩年後被拍成同名電影在法國上映。
  • 豆瓣8.8《刺蝟的優雅》:人生的不同選擇,總是因「愛」而完整
    ——《刺蝟的優雅》《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裡撰寫的小說,後被拍為同名電影。之前聽朋友介紹挺好看的,心想,劇情應該就如電影名字一樣「優雅」,而開篇出現的卻是,小女孩帕洛瑪計劃自殺的畫面,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為什麼要自殺呢?是什麼讓她想到自殺呢?是生活孤苦無依?是失去親人?……我帶著這樣的疑問,一直不停的看下去。或許這正是作者給我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正這個問題,整個影片才體現出它的意義,讓我們帶著這樣的追問,去思考,去體驗。
  • 日式審美下的中國詩人什麼樣?日籍華裔文史作家陳舜臣為諸位講述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妖貓傳》,改編自日本知名小說家夢枕貘的小說《妖貓傳》。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因恐怕是在日式的審美中,白居易的詩歌更加讓他們喜歡。平安時代的日本讀書人把元稹為白居易所編的《白氏長慶集》作為必讀書目。
  • 難忘譯製片之日本電影《追捕》
    我想中國觀眾最能記住的臺詞之一就是這個——《追捕》裡的經典臺詞,這部根據日本作家西村壽行小說《穿越激流的人》改編的影片,以及主演高倉健的「硬漢」形象,作為上世紀80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現象之一,曾影響了無數國人。小說改編後的電影在情節上更加跌宕起伏。
  •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電影《刺蝟的優雅》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裡創作的長篇小說,於2009年上映,豆瓣評分8.8,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 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帕洛瑪在自殺前還有一項計劃,就是拍一部電影來記錄人類無意義的生活,她一邊走一邊拍一邊自白: 「我的珠穆朗瑪峰是拍一部電影,一部揭示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還有我的生活如此荒誕的電影。如果一切毫無意義,那麼至少靈魂需要勇敢面對。」
  • 《清平樂》:庭院深深深幾許,年畫風格下的線索表達與鏡頭運作
    人物服飾與道具線條利落、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是典型的年畫風格場景與服化道的設計上,參考年畫線條單純一方面,風格的整體感可以構造出非常完整的沉浸式觀劇體驗,讓場景具備說服力與感染力,另一方面,統一風格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提升了整體層次,為劇中的人物提供直觀的形象性的同時,更生動的向觀眾傳達了劇集主題。
  • 一碗蕎麥麵,解剖日本人的文化
    ,日本人普遍有個通病,就是文學創作和電影拍攝虎頭蛇尾,結尾總給人與很倉促匆忙的樣子…… 除過音樂以外,到是音樂把握的力度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但凡是文學小說方面有時候該描寫的不會描寫,該敘述的不會敘述,這一點我覺得中國比日本要強得多!……我有時候還想,難道是只有僅50個片假名的局限還是文化底蘊不夠,我想兩者皆有之吧。
  • 典型的中國
    按照這個標準,你還是「典型」的中國人嗎?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中式園林是中國具有極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代表他作為針對中國和日本「黃禍」的化身,帶著明顯的清朝特徵。涉及傅滿洲的西方作品極多。
  • 電影《敦煌》,解讀日本人獨特的尋根情節,摸摸你的下巴還在不?
    在當時日本電影總投入排行榜上,到現在為止也是高居第五的位置。這畢竟是花了2億人民幣的電影,首先從場面氣勢上而言,那確實過於太壯觀,儘管劇情相對比較狗血。因此,現代日本人對唐文化極其重視,認為唐文化才是他們的文化之根。曾有兩位日本前首相發表過對敦煌表示無比尊敬的話,一位是海部俊樹,他說:「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
  • 《源氏物語》:末世輓歌與文化寶庫,三個角度分析這部偉大經典
    全書敘事體大思精,其中融入諸多漢文化和大和文化藝術元素,尤其是大量漢詩與和歌的引用創作,使得作為小說的《源氏物語》呈現出散文化傾向,也兼具詩性特色。同時作者旁徵博引,將民間傳說、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園藝等文化因子有機地收納於作品之中,更加突顯出本書作為「日本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文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