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等聯袂出演。
影片於2008年在日本上映,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
(《入殮師》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影片講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失業後從事入殮師工作,去觀察各式各樣的死亡,以及聽聞各式各樣的愛與人生的故事。
由於樂隊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就此失業。他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為避免高昂的生活成本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山形縣。然而除了拉琴啥也不會的大悟很難找到工作,一次看報紙發現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的招聘廣告,當他去應徵時卻得知對方要找的是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即納棺(入殮),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
大悟躊躇良久,NK(納棺)事務所的社長直接預支了豐厚薪資給他,為了負擔家庭支出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從事的是婚葬禮儀,讓她誤以為是婚禮助理。就此,大悟便在隱瞞中開啟了他的入殮師工作之旅,喜歡女裝的男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後和他發生爭吵,並為此感到羞恥。
(《入殮師》劇照)
直到常光顧的澡堂的親切老闆娘去世,美香跟著大悟到達入殮現場,親眼目睹丈夫的工作全程以後,瞬間明白了丈夫工作的偉大之處。
更是在丈夫父親去世,大悟在阻止火葬場的人粗暴納棺時,美香對火葬場的人說了一句「我丈夫是入殮師。」此時,美香已徹底認同了丈夫的職業。
從為逝者潔淨身體、不露出一寸皮膚的情況下更衣,到畫出與生者無異的妝容,到最後入館,影片為我們詳細展示了入殮師的工作全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喪葬文化中對逝者的尊重。
按照以往國人的觀念,死亡是一件晦氣之事,很多場合都不能提及「死」字,所以對《入殮師》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比較忌諱,但看完全片方知這是一部治癒系的片子,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入殮過程的安靜祥和、對往生者美好妝容的特寫,導演對死亡的刻畫是優雅靜謐的,無不展示日本人對於死亡這一生命節點的美的讚賞。
跳出影片,我們能從其他方面了解到大和民族文化中的死亡美學。
(日本風景,圖源頭條圖庫)
在中華文明之中,「死」向來是「生」的對立面,其基調往往是蕭瑟、灰暗、讓人忌諱、逃避的。古人往往更傾向於「永生追求」,譬如道家的修仙煉丹。因此,將「死」與「美」聯繫在一起,在我們的文化中是比較少見的。
那麼「死」與「美」到底有著怎麼的關係呢?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陸揚的著作《死亡美學》提及:死亡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在於人類怎樣以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死亡美學想用充滿哲理和詩歌一樣的語言探討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觀念以及死亡與崇高、悲劇、宗教、靈魂鬼怪世界的審美關係,並解析死亡的現代意識和種種自殺現象。
簡言之,死亡美學就是用美學的角度看待死亡,欣賞它、歌頌它。
日本文化中很多方面都有死亡美學的影子,今取文學、電影、武士道精神進行簡單闡述。
01 文學
日本死亡美學的出現可追溯到平安京時期的《源氏物語》(成書約1001年至1008年間),其書從開卷的「桐壺」篇便以光源式的母親和外祖母的死來展開宏大的敘事,其後夕顏的死、葵上的死、父帝的死、紫上的死、柏木的死,以至最後以浮舟的入水自殺結尾。《源氏物語》以絕美的筆觸將日本以死而始、以死而終的死文化展現的華麗又透徹。
「物哀」理念也起源於此。「物哀」即情感主觀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產生的幽深玄靜情感。《源氏物語》的作者本居宣長這樣闡述:「世上萬事萬物的千姿百態,我們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身體力行地體驗,把這萬事萬物都放到心中來品味,內心裡把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源氏物語紀念碑,圖源頭條圖庫)
日本死亡美學起於文學之「物哀」。從《源氏物語》到村上春樹,接近上千年的時間總在孜孜不倦地談論死亡以及死亡之美。
在現代文學史中,有關「死亡美學」的作品有很多。
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通過武士之死揭露人性的黑暗;三島由紀夫的《假面自白》中的塞巴斯蒂昂殉教之美體現了極至美學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則展現了有別於大和民族歷史上「物哀」的意境之美,是另一種色調的陰暗之美。
許多文學大家如芥川龍之介、有島武郎、田中光英、牧野信一、太宰治、北村透谷、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都是死亡美學的追尋者,極端者更是採用「自殺」形式去追尋美的體驗,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的黑色風景線。
02 電影
從文學過渡到電影,不得不提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結合了川龍之介小說《竹林中》的情節,採用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一記叢林中的死亡事件。通過每個人物的獨白,多角度反覆呈現武士死的過程,以不同的人物視角、拍攝角度展現作為武士是否死得 「有尊嚴」。但這些獨白本身並不可靠,每個人都隱瞞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各執一詞中,死亡的真相漸遠,武士之死或自私或偉大,眾人並未可知。電影通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
在其他日本電影中,死亡也各具不同的美感。電影《春之雪》中女主角棺木撲騰出來的蝴蝶,暗含了死即另一種生的美學概念;在電影《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中通過花期非常短暫的野花「夕顏」來隱喻女子紅顏薄命的悲慘命運,表達出一種浮生若夢的感嘆;《情書》中博子和秋葉對著遙遠潔白雪山大聲呼喚對逝者藤井樹的思念,表達了死亡如同雪一樣純淨無聲。
(電影《情書》中女主角博子在雪地緬懷已逝的未婚夫)
03 武士道精神
其實在日本文化中涉及死亡美學最明顯,眾人最容易想到的還是日本武士中盛行的「切腹文化」。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行為被認為是光榮赴義,雖然痛苦,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這種直觀生死瞬間的是對美近乎畸形的極度追求,但也印證了死亡美學在日本是滲透在方方面面的。
04 美的死亡意象
不論是文學還是電影,死亡總是繞不開幾個意象,即風、花、雪等稍縱即逝的事物。日本國民常把櫻花比擬高尚的人的生命,櫻花剎那芳華間消逝。我們常常能從影視作品中看到,不管是武士自盡,還是公主病逝,消逝的那一瞬間總是伴隨著櫻花飄落。如本片《入殮師》中前半部分的飄零雪花以及春天的落「櫻」繽紛,總會出現在大悟前往逝者家庭進行入殮工作的前後出現。
(《入殮師》劇照)
而其他意象也有電影化場景可以例證。如《春之雪》男主人公死後,化作那隻起死回生的蝴蝶與他的伴侶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蝴蝶是生命也是短暫飄零的。又如情書博子對著雪花寄託對未婚夫的思念。
還有一種悽厲的死亡通常與狂風相伴,動漫電影《春宵苦短》中,一夜之間的狂風四起預示著老頭李白的病入膏肓,而少女探望老人給老人悉心照料之後漸晴的環境也意味著老人身體的好轉。用一場風預示生命的好壞,也是日本電影中常見的意象表達。
日本民族悲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其歷史文化中存在一種追尋自我毀滅、自我升華的傳統,並形成一種 「物哀」情緒,而死亡是平息這種壓抑情緒的最終解決辦法,如同落櫻在最美的時刻隨風而逝,人的死亡也因瞬間的零落而變得唯美動人。
日本這個國度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多災多難,人多地少造成的物質匱乏也使得歷史上常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況,後來佛學的傳入似乎為他們悲天憫人的愁緒找到了精神寄託。
01 地理因素
地震與火山。
日本列島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因此位於多板塊交界處的日本國土不僅處於地震帶,還擁有大大小小許多火山。
(日本國土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
颱風與海嘯。
而四周環海,且位於太平洋季風區,每年出現多次颱風,偶然的地震引發的海嘯,都能給日本帶去災難性的損失。
本憑農耕和魚獲為生的大和民族,在地震、火山、颱風和海嘯帶來的多重傷害中,農作和捕魚都成了聽天由命的營生,長期以往便形成其整個民族對生死的淡然處之。如果他們把死看得過重,就沒有信心應對未來的生活。
(日本季風氣候圖)
02 歷史因素
日本地少人多,長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爭奪時期。12世紀源氏家族的源賴朝在關東起兵成功討伐平氏,並軟禁了天皇,自稱幕府大將軍,日本大權由天皇轉入幕府將軍手中,武士階級取代公卿集團成為統治階級。此後各地區武士集團爭相割據,一直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政治權力才回到天皇手中。
可以說,日本平民除了要面對天災,還要應對戰爭此等人禍的傷害,也就形成了日本民族悲觀的性格。
地理位置的多災多難、歷史上的諸侯戰爭,足以促使日本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有別於其他民族,而在文學家長期的美學渲染之後,死亡更是同零落的櫻花、易逝的雪花、悽涼的北風等一系列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象緊密聯繫起來。
(東京夜景,圖源頭條圖庫)
在近幾十年,日本社會充斥著流行和快消,現代的日本人除了關心世俗和金錢,根本不關心自身文化的沉澱和積累,也就根本不會在意古代人視為如同自身生死一樣的審美意識。
這在電影《入殮師》中也有體現,例如大悟在工作的過程中除了受到來自逝者家屬的感謝,也會遭受歧視。有一次是在給一位遭遇車禍的女學生入殮時,家屬斥責載她的男學生:「你要怎麼彌補她?要一輩子像他(指大悟)一樣嗎?」還有來自妻子的不解,嫌棄大悟「髒」等等,當代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理解已經沒有歷史上對於「死亡」的美的歌頌,這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初衷:不僅表達出職業無高低貴賤,要想要喚醒日本民族對於「生」的珍惜、對於「死」的尊重。
正如影片中殯儀館負責火葬的老頭所言:「死亡就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而我作為那個世界的守門人,能夠對他們說一聲路上小心,後會有期。」
在日本文化中,生與死不是二元對立的,死亡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之始。
(《入殮師》劇照)
四、死亡美學對生活的指導意義
01 消極影響
死亡美學的消極影響在日本是顯而易見的。對其過度的推崇,導致全民過度看淡死亡,進而漠視死亡、漠視生命。這就是日本近年來自殺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2016年世界各國自殺率排名,日本排名第九)
02 積極影響
不過「死亡美學」看似悲觀的四個字也並不是只有消極的一面,當我們將「死」與「美」緊密聯繫時,「死亡」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兩個字。這也是電影《入殮師》帶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更奇妙的是,導演將小林大悟的前職業設定為大提琴手,也暗含著大提琴手與入殮師的互通性,即都是手部工作、都是通過溫柔的雙手給他人美的感覺,一個是生者傳達音樂之美,一個是給逝者描繪往生之美。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只有當我們客觀地看待死亡,尊重逝者,才能理解生者。
每個人一出生就已是走向死的過程,學會欣賞逝去的魅力,不僅僅是人的逝去,就如同日本人對櫻花飄零的謳歌,我們也應當學會欣賞枯萎的美,那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四月是緬懷先人的時節,希望我們能夠重新審視死亡,審視生命,緬懷逝者的時候別忘了笑對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