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

2020-10-17 唐拾玖

爸爸住院了,需要手術。

得知這個消息時,我正準備和同學出去,嚇得整個人都在哆嗦。

手術當天下午,我請了假,和我媽還有家裡人一齊等在手術室門外。手術前,醫生說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實際情況卻是將近四個小時。從第二個小時開始,我媽就時不時起身看一下,嘴裡念叨著怎麼還不出來。即使我們都在安慰她,術前需要做造影花費時間呀、血管太細處理費勁呀、大夫有事兒就喊你了,我媽依然間隔幾分鐘就起身,走到手術室門前,想辦法向裡面望一眼,好像透過嚴絲合縫的門,能看見我爸在床上的樣子。

謝天謝地,四個小時後,醫生出來告訴我們,手術成功。

我很不喜歡醫院,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喜歡這個地方。

進到醫院的一瞬間,就覺得很壓抑。白藍交織的色調,形色匆匆的病人家屬,空氣裡充斥著消毒水的味道,再仔細聞聞,依稀可以聞到血液的鐵鏽味兒。在這裡呆久了,好像連影子都變成了藍色。即使醫院外是豔陽高照的夏天,一邁進醫院的大門,就會感受到一股陰冷,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疾病和死亡的氣息。

我們不喜歡醫院的冰冷,因為醫院往往意味著傷病,甚至死亡。當然,也有新生和痊癒,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抵消離別和死亡帶來的恐懼。

我第一次經歷親人死亡,是年初的時候外婆過世。

我常常想親人之間可能真的有心靈感應,要不然我為何會在凌晨時分驀然醒來,醒來後不久便聽見我爸呼喊我告訴我外婆走了,我便匆忙的穿衣出門。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是沒什麼感覺的,並沒有像書裡或者電視中常出現的那樣,接到噩耗後便痛哭流涕。我更相信的是,人在經歷死亡時刻時,整個人是懵掉或者是空掉的。

到了外婆家,跪拜,磕頭,披麻戴孝。聽著農村辦白事兒時特有的嗩吶聲,有難過,也覺得詭異。白事兒的過程著實繁瑣,幾時幾刻磕頭,幾時幾刻燒紙,幾時幾刻出門呼喊亡人的名字,卻只覺得哭也不得痛快。好像儀式一過,辦儀式的人也會覺得多少有些心安。逝者安息,活著的人未嘗不想安心。

到了半夜需要守靈,我守著前半夜。坐在外婆身邊時,只覺得安心。棺木裡躺著的是疼愛我的人,朋友在屏幕另一端問我怕不怕,我不知道要怕什麼。其實直到這時候,我依然覺得不真實,即使坐在棺木旁邊,即使聞著香火的味道,即使嗩吶聲依然撕裂夜空。還是無法意識到,外婆已離世。

坐在外婆身邊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就是死亡嗎?所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如果真的有亡魂的話,外婆的靈魂會不會正在天空看著我。

自外婆家回來後,工作和生活逐漸將人淹沒。我倒是沒有再哭過,也很少想起以前的日子。唯獨有一次,整理手機相冊時,翻到一張舊時外婆家的合影,竟不敢多看幾眼,只怕再看下去,就會哭出來。甚至光是回憶一下照片的場景,也止不住的難過。

直到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親人離世這件事,即使提起來雲淡風輕,即使逐漸淡忘,傷痛卻始終存在。偏偏生老病死這事兒,躲不開,更躲不得。縱使五行八卦奇門遁甲告訴你你有天縱之才,也依然逃不脫這命運。

外婆去世後,我經常想,究竟是死者難過,還是生者更難過。仔細想來,還是生者吧,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接下來的生活。縱使逝去的人有諸多不甘願或者諸多的掛念,其實也沒什麼用處,倒是活著的人,怨懟也好,情誼深厚也罷,除了一抔黃土,都不再有訴對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最殘忍的地方。

爸爸手術成功後,又逐漸恢復病前活蹦亂跳的樣子,媽媽這幾日提到他也不復心疼的狀態,日常的埋怨倒是又逐漸多了起來。我卻覺著這樣才更真實些。畢竟,至親之人纏綿病榻,是任誰都不想看到的場景。

如果說外婆的離世是讓人覺得整個人發空,爸爸這次的病一場才真的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害怕。即使知道一萬遍,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真的面對的時候,還是會希望,疾病和災禍距離自己遠一些再遠一些。

我們活這一世,經歷諸多欣喜和苦痛,是為了什麼呢,大概就是逐漸磨礪自己的內心,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任何事情罷。

0閱讀

相關焦點

  •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平靜地直面死亡
    即使我們都在安慰她,術前需要做造影花費時間呀、血管太細處理費勁呀、大夫有事兒就喊你了,我媽依然間隔幾分鐘就起身,走到手術室門前,想辦法向裡面望一眼,好像透過嚴絲合縫的門,能看見我爸在床上的狀態。謝天謝地,四個小時後,醫生出來告訴我們,手術成功。我很不喜歡醫院,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喜歡這個地方。進到醫院的一瞬間,就覺得很壓抑。
  • 《凍結的希望》中的人體冷凍技術,能夠打開永生的魔盒嗎?
    儘管人體冷凍之父——羅伯特·埃廷格在他的著作《永生的期盼》充滿希望地寫到,「醫學科技將最終能夠修復人體的任何創傷,包括自然衰老和死亡」,但現實是,直到目前還沒有一例冷凍人體被成功復活。即便充斥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為什麼還有成千上百人前赴後繼想要被冷凍?有數據統計,全球申報登記的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已達3000多人。
  • 《神秘島》即便沒有獲勝的希望,我也能夠堅忍不拔
    這項工作充滿樂觀,並相信人類的無限創造力和科學力量將使人類能夠建立理想的社會。他們多麼勇敢和機智!當種種困難伸向他們的魔爪時,他們平靜地回應,沒有驚慌。這難道不是我想向他們學習的內容嗎?他們是不同的。他們越努力,就越勇往直前,竭盡全力克服困難,永不退縮和放棄。我想應該像那些主角一樣,勇於克服困難,以勇氣和智慧逆流而上。
  • 別怕,認識「死亡」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大悟從未想過,他拉大提琴的手,有一天會不斷地觸摸著遺體,感受著死亡的氣息。他手下的每一個動作,和拉琴一樣,和諧精準。 死亡是一場新的旅行,我們都要學習為此做好準備。社長第一次讓大悟感受死亡,是從做遺體模特開始。當冰涼的棉布擦拭著他的每一寸肌膚,大悟用自己的身體感受著這份恐懼和煎熬。社長不愧是社長。他知道如何打破大悟的心理障礙,只有自己的身體有了感覺,才能以同理心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才能更好地從事這一份職業。對身體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對死亡的敬畏。
  • 生存與死亡的模糊邊界,是母親孤獨而漫長的溫情;寓意生命的希望
    我們對死亡的探討,總是諱莫如深。但什麼是真正的死亡呢?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明確且清晰的判斷方法。不管死亡是多麼神秘,這個星球的每一個生命總會走向終結,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每一個人。對於生存和死亡的提問,東野圭吾在《沉睡的人魚之家》中就有了深刻的思索。
  • 《更大的希望》:猶太兒童眼裡的死亡遊戲,只為尋找更大的希望
    主人公埃倫對世界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讀者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埃倫面對家人的離棄、朋友的誤解讓讀者感受到了孤獨、死亡與絕望;而她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又讓讀者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更大的希望》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讓我們從小女孩埃倫的角度體驗納粹黨時期猶太兒童的生活。
  • 希望和悲傷是一縷光;總有一天,我們會再相遇《雲邊有個小賣部》
    張嘉佳說:「這本小說,寫給我們內心卑微的自己,寫給我們所遇見的悲傷和希望,和路上從未斷絕的一縷光。寫給每個人心中的山和海。寫給離開我們的人。寫給陪伴我們的人。寫給我們在故鄉生活的外婆。」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有些人一分開就是一輩子。最可惜的是,人們常常不知道,哪一次分別是最後一次相見。很多人就像混濁的水,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分清楚他們對自己的意義,而成長就是把所有的人生細節沉澱出不一樣的味道。「最美不過少年時,不是少年美,而是回憶美。」
  • 《入殮師》:如何優雅地看待死亡?日本死亡美學告訴你
    大悟躊躇良久,NK(納棺)事務所的社長直接預支了豐厚薪資給他,為了負擔家庭支出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從事的是婚葬禮儀,讓她誤以為是婚禮助理。就此,大悟便在隱瞞中開啟了他的入殮師工作之旅,喜歡女裝的男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
  • 《生命的肖像》:請讓我有尊嚴地死去
    畢竟滿眼都是死亡,心底一陣拔涼拔涼。正經講,挺酷的一本書,包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本書記錄了人的生命和死亡,他們中有科學家、官員、警察、作家、醫生、甚至剛出生的嬰兒在臨終關懷醫院,同樣的死亡等待著所有的人。沒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還能活過明天。
  • 當人類與機器人通婚被永久禁止,我的妻子平靜地提出了離婚
    光頭旁的年輕人給他搬了張椅子過來,讓他能夠和許安面對面坐下。「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彭坦,黑衣社的社長。」淪陷新世界彭坦笑了笑,他的聲音相當渾厚,如果許安見過他絕對不會忘記這樣有特色的聲音。「這是我的副手,李安琦。」
  • 凍結的希望 | 續寫生命:守住千風的愛
    作為觀眾,我們無法也無需評述事件的對錯,只需跟隨影片去感受和理解愛因茲一家彼此相愛的方式,便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人們難以接受這項技術的原因之一在於,截至目前,科學尚且無法證明被冷凍的人真能復活,而實施冷凍手術的Alcor專家們也在片中陳述了這一事實面對疾病、衰老和死亡,人們的倫理觀念正在變得愈加複雜多樣:一方面,醫學界近年來致力於向公眾傳播姑息療法的理念和重要性,推廣設立臨終關懷病房,希望人類能夠平和地接受生命的凋零,並在最後時刻保留生活質量和尊嚴;另一方面,倡導延續生命的科學家和未來主義者則狂熱地擁抱著未來的不確定性
  • 幾乎沒有人能平靜地合上這本圖像小說
    故事講述了在一個剛剛經歷過戰爭的邊陲小鎮上,「另外的人」突然造訪,卻在某一天離奇死亡。村長點名布羅岱克就此事撰寫報告,隨著報告的深入,村裡的往事、婦女的遭遇、戰爭的殘暴、人心的黑暗……全部浮出水面。為了更好地走進這個故事,我們編譯了部分拉瑟內的採訪,藉此讀懂那些線條背後的內心世界和對生活的妥協。漫畫家簡介拉瑟內生於1969年,1994年加入《寒流》雜誌,後在多家出版社出版短篇和系列漫畫近40部。
  • 生命與死亡
    還有一點,癌症是絕症,即使做了手術,在當時復發率也是很高的,希望很渺茫。不如趁著父親在有限的生命裡,去帶著他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去旅旅遊,享受一下生活。無可質疑,作為女兒的,永遠比做兒子更疼愛父母,因為她們的情感更細膩,所以愛護父母就更加周到,用心。而我的觀點卻恰恰相反,那就是儘快的給父親做手術,儘可能地延長他生命的長度。
  • 人的生命,死亡與尊嚴
    還有一點,癌症是絕症,即使做了手術,在當時復發率也是很高的,希望很渺茫。不如趁著父親在有限的生命裡,去帶著他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去旅旅遊,享受一下生活。無可質疑,作為女兒的,永遠比做兒子更疼愛父母,因為她們的情感更細膩,所以愛護父母就更加周到,用心。而我的觀點卻恰恰相反,那就是儘快的給父親做手術,儘可能地延長他生命的長度。
  • 《死亡的視線》:如果我們要不要持續受苦得由他人來決定
    我會擺出不止一個惡劣的表情,直直地看著那位家庭成員——孩子,配偶,或者是家長——我告訴他們,這不是患者必須要做的,因為你,他們當然也不是必須這樣做。」支持姑息醫療的醫護人員認為,患者是否要持續接受治療應該由患者自己決定。即便是家人——尤其是家人——不應該以情感或道德綁架患者,強迫他們接受本不願承受的身心痛苦。
  • 再讀《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死亡書寫盡顯人的堅強與勇敢
    在她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來自北極村,來自漠河,來自哈爾濱等的黑土地的故事。東北的天氣一年有一半都是寒冷的,而她的作品在嚴寒的外表下帶給我們的更多惡是溫暖。就像她曾執著於書寫死亡,卻從不忘記告訴我們生活裡的苦難不能消磨我們的意志,她書寫了很多惡人,卻不忘記描寫惡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面帶笑容,端詳著這個世界,用筆和你講述著世間的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打不倒我們的永遠是我們的信念
    從書中你可以讀到努力能夠成功,也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命運的不公。信念的力量,心懷自由的信念,最終能夠得到自由。 讀到心懷希望,做好最壞的打算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人生。讀到希望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是誰都想要的。
  • 《烈日灼心》:然後用死亡救贖良知
    影片最後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一致選擇了死亡。我不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因為我國影片中如果罪惡得不到懲罰,審核就過不了。他能夠像談論菜市場的西紅柿多少錢一斤一樣,陳述自己的殺人過程。生命於他而言可隨意踐踏,徹底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可是他看上去是那麼的平易近人。而現實生活的確很多連環殺人案的罪犯,都看上去相當憨厚,他們太像一個好人了,讓人防不勝防。這一切讓我們懷疑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算好人?
  • 關於死亡的小說,教你如何更好地活著
    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畢生追求的呢?人生該如何抉擇,才不會孤獨地走向死亡?我們很可能花一輩子思索也無法透徹其中,但若真實地站在死亡面前,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可見。9本關於死亡的小說,有生命掙扎,有溫暖人情,更有震撼的人生體悟!
  • 《沉睡的人魚之家》:這次東野圭吾放棄了懸疑推理,開始講述死亡
    這一次,東野圭吾放棄了反轉再反轉的懸疑推理案件,開始討論死亡。 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尤其是親人的死亡。 死亡已經很難面對,那麼難以界定的死亡,又該怎樣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