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過一個問題,大意是你看過的最震撼的照片是哪一張,我立馬想起這本陪伴我高三生涯的神書——每次翻一翻都刺激著我去學習刷題——對鎮靜心神有奇效。
畢竟滿眼都是死亡,心底一陣拔涼拔涼。
正經講,挺酷的一本書,包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
本書記錄了人的生命和死亡,他們中有科學家、官員、警察、作家、醫生、甚至剛出生的嬰兒
在臨終關懷醫院,同樣的死亡等待著所有的人。沒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還能活過明天。
攝影師記錄無一例外是他們的兩張照片:一張記錄他們活著時的狀態,另外一張則是他們死亡後的表情。
在這些人的臉上,你會看到滿足、平靜、滿懷希望,還有絕望、放棄、哭泣、害怕,以及深深的哀傷…
艾爾米拉·桑·巴斯蒂安 17個月
延斯·帕拉斯 62歲 漢堡光火臨終關懷醫院
埃德格特·克維拉 67歲 漢堡海倫施蒂夫特臨終關懷醫院
烏蘇拉·阿派東 57歲 漢堡光火臨終關懷醫院
臨終前,病人往往是被陌生的醫生和護理人員包圍著。醫護人員的換班時間和醫院員工辦公室的鑰匙往往能左右病人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節拍。在醫院裡親屬和朋友往往變成了隔著籬笆牆的客人。他們和瀕死的病人一樣無助的面對著他身體的不斷衰弱其他伴隨而來的各種來勢洶洶的痛苦;而這和我們模糊的,多多少少有些幼稚的「在尊嚴中結束生命」的設想完全不符。
人們總是在迴避死亡,而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即使到了無法迴避的時候,人們往往仍繼續迴避。
一個臨終者只要意識還清醒,就仍會對生命保持幻想。
這種對死亡的否認和拒絕,既是出於求生的本能,也是出於死亡的恐懼。
不但臨終者本人,而且周圍的親戚、朋友、探視者,也往往對死亡持迴避的態度。通常他們言不由衷的鼓勵病人繼續與病魔作鬥爭,預言他會好起來,假裝一切正常。
米歇爾·蘇爾曼 56歲 裡卡姆臨終關懷醫院,柏林
海納·施密茲 52歲 漢堡光火臨終關懷醫院
艾莉·根特 82歲 裡卡姆臨終關懷醫院,柏林
這種虛偽的氛圍把臨終者逼入了徹底孤獨的境地,使他越發感到自己和繼續活下去的人們之間隔著一條鴻溝,只有他絕望地面對著自己的死亡。
事實上,雖然心懷恐懼,臨終者更不能忍受的是虛偽。出乎本書作者意料的是,所有的受訪者都願意談論死亡,而這個話題一直是來探視他們的親友避之唯恐不及的。
臨終者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恐懼和拒絕死亡,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必死,不接受也得接受。誠實的談話會有助於改變兩者的比重,幫助他們達成人生最後一項成就——平靜的接受死亡。
因而,二十一世紀以來,臨終關懷運動和姑息陣痛醫學成了重症病人的福音。在這方面,我們差距甚大,有待改善。當生命確定不可挽救時,坦然面對死亡,無論是病人,醫生,還是親屬,目標都不應該是延長生命,而是使病人在最後的日子裡得到人道的關懷,減除肉體的痛苦,能夠以尊嚴的方式死去。
結束語:
希思黎·薩德斯說:「只有當我們不再把死亡當作禁忌,我們才能建立起一種與自己死亡之間的人性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