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應該有體面地活著,更應該有體面地死去

2020-09-22 上山樵

「我」不是小說鑑賞家,想通過閱讀小說得到人生啟示!」

欺騙總是帶有貶義色彩,如果事情萬不得已,找個很好的理由,欺騙也會變成善意,只是我們不要忘記,它是謊言的實質不會改變。

讀者看《柏林之圍》,關注更多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軍人的忠烈精神在小說中體現著淋漓盡致。因為他的病情,作為一個醫生和他的孫女不得不採取撒謊來欺騙他,我們看到當上校聽到軍隊打勝仗的謊言時,兩眼有神,精神煥發出異樣的光彩。這個謊言有了效果,使得上校在精神上有極大的慰藉,這個作用是毋庸置疑,對他身體乃至精神方面的恢復都有一個積極作用。但在此情此景中,卻難掩一種悲哀情感籠罩著故事中的人物,誰都希望就這樣一直騙下去。在他們的眼裡,如實告訴上校實情,必將導致他身體惡化,甚至是死亡。可是,這只是作為旁人的期望,並不是上校的期望,他的心底深處,是要一個軍人的尊嚴,這比什麼都重要。

軍人要有體面地活著,也要有體面地死去。

我們看到普魯士進攻到巴黎城裡時候,上校一身戎裝,頭頂頭盔,腰胯馬刀,這是對祖國極度熱愛的情結的體現,這不是一個笑料。

欺騙人總是不好的,一句的謊言需要用十句來圓場,並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撒謊引出的一些事情來,這負面成本太大。真實能有助於解決任何的問題,把精力和時間都花費在對的事情上,不用做無用功。才能更好積極地對症下藥,尋找破解問題的突破口,這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我們看小說中故事的發展情節,當醫生和上校的孫女用軍人打勝仗的假消息欺騙他後,上校因此身體有所好轉。此時,應該是謊言收手的時候,謊言也許是逼不得已,也許是環境所迫,當環境事物發生改變時,就要把事物扭轉到正常軌道上來,而不是繼續行騙,製造了一個窟窿,這只是小傷害,我們尚能彌補過失,如果時過境遷,這個窟窿會越來越大,當大到無法彌補時,也就是我們說的「崩盤」,那是誰都無法挽回。

這就是我強調的謊言的惡性循環效應。並且這個惡果是巨大的,一次的謊言,需要人為製造虛假的條件,一個條件又會引申出無數個前提,如此反覆,導致人們在做些於事無補的事情,而且這個馬太效應猶如漩渦漩渦,讓人心理備受煎熬和打擊。我們提倡的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提早向有關的人說清楚,不要隱瞞,隱瞞是百害無一利。提早說明是有積極意義的,也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同時也能尋求外部力量共同來應付這個不利的局面。

我們看到那個清晨,上校看到這個事與願違的場景,他筆直地倒下去,再也起不來了。對他來說,這個瞬間一擊的殺傷力太大了,讓他失去生命,我在想,這甚至大於告訴他實情給他的傷害。不知道,當時那個醫生和他的孫女是何等的感受。

讓一個人有體面地死去,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相關焦點

  • 《陳情令》之藍湛: 體面
    藍湛,真體面。什麼是體面?刀斧加身顏色不大改;命運一時三刻薄待,也絕不露出瑟縮相;最清湯寡水的日常,過得緊湊、珍惜,步履不停,不負日月輪轉,時間來去。體面,還意味著,面對不體面人,絕不改自己的體面。比如對著幾次挑釁的蘇涉。藍湛只一句「你沒有資格同我講話。」便再也眼眸都吝於抬一下,心裡都惜於動彈一分。蘇涉盡情拈酸聒噪。覿面相逢不體面的人,也絲毫沒有擾攘藍湛的體面。
  • 如何體面的拒絕別人
    明蘭思慮了一下,回答的極為體面:此事都是二哥哥和爹爹做主,你應該去求二哥哥啊!如蘭馬上笑意吟吟:二哥哥從小最疼六妹妹你,不如你去幫我給二哥哥說吧!華蘭也在旁邊幫襯:是啊,二郎一向與侯爺交好,總不至於駁了侯爺的情面啊!
  • 《三十而已》裡林有有的結局,是編劇給女性最大的體面
    我是一位30+的母親,有一個3個月多的女寶,從養育女兒的視角去回想林有有的角色,忽而想明白了,林有有這個角色是編劇給女性最大的體面。在這個社會上就是有很多聖母心泛濫的女孩子,她們看著這個老男人好好,我們有很多推崇戀上大叔的歌和劇,那些女孩子想大叔真好,成熟男人的溫柔成熟穩重,然後那個大叔說他妻子怎麼樣怎麼樣。
  • 手撕小三,脫衣毆打,丟掉的何止是小三的體面?
    然而,現實中手撕小三,當街暴打小三的情節時有發生,圍觀的群眾樂此不疲地討論劇情走向,看著活生生的撕逼大戰,看到「小三」在街道上狼狽逃竄的模樣,「實在是大快人心」。你更應該去揍你的丈夫。」「毆打情婦並不能解決失敗的婚姻,你或許不知道自己正站在馬戲團的中央,大象在跳舞,小丑在木桶上走動。你惱怒的表情和發狂的雙手,給沒有爆米花和可樂的人消解了無聊。」
  • 死,或許是晁蓋最體面的結局
    新水滸電視劇,魔術師公孫勝在玉米地死皮賴臉地逼宋江跟他當劫匪。應該說,晁蓋本來有一手好牌。這麼容易被識別的一個人,萬一被人認出來,豈不是連累了宋三郎?種種跡象表明,晁蓋和吳用有意拉宋江入夥,故意給宋江挖了坑。當然,這個主意是吳用出的,事情也是吳用安排的,但是,作為梁山的一把手和吳用的鐵哥們兒,晁蓋至少是知道的,說明他並不反對這麼幹。畢竟公司在創業,能人越多越好啊。況且還是自己的好朋友。
  • 爸爸有「兩件小棉襖」,怎麼還會悽慘地死去?
    高老頭以為讓女兒嫁了體面人家高老頭要斷氣時,兩個女兒一個都不在,更別說女婿了。他含著淚長嘆一聲「愛了一輩子的女兒,到頭來反給女兒遺棄」後死去。一、如果把子女的成功和幸福完全等同於將來物質生活的富足,則很難保證他們真的幸福,更難保證他們會一定給父母幸福。
  • 故事:自己的理想和媽媽心中體面又穩定的工作永遠有衝突
    更難過的是,此時的顏溪,和他想像中的一點都不一樣,他一直以為她是個文靜優雅的人,沒想到如此暴虐。怎麼會這樣呢?那天在菜市場,面對那些人的胡攪蠻纏,她不是很有耐心嗎?上次見面,她不是很平易近人嗎?這才多久,怎麼就不分青紅皂白,把他打得皮青臉腫了呢?顏溪的記性還不壞,馬上想起來眼前這人是誰了:「邑驚塵!」邑驚塵捂著臉,氣呼呼地說:「你記性不賴,就是脾氣差了點。
  • 《生命的肖像》:請讓我有尊嚴地死去
    本書記錄了人的生命和死亡,他們中有科學家、官員、警察、作家、醫生、甚至剛出生的嬰兒在臨終關懷醫院,同樣的死亡等待著所有的人。沒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還能活過明天。攝影師記錄無一例外是他們的兩張照片:一張記錄他們活著時的狀態,另外一張則是他們死亡後的表情。
  • 再看《人民的名義》:表面越是體面的夫妻,生活得越不幸福
    人生中,往往是這樣,表面越是體面的夫妻,活得越不幸福。2、有時候,婚姻只是不想讓人笑話自己劇中最有名的,也讓人最感慨的,應該是高育良和吳老師這一對了吧。兩個人本來早已經離婚,卻依然住在同一片屋簷下,在外人眼裡飾演恩愛夫妻,甚至有什麼事情還要共同商量,跟沒離婚一樣。當大家知道真相時,問吳老師為什麼?
  • 《知否》原著中,為何說墨蘭用婚姻,給林姨娘的「體面」買單?
    林姨娘本來可以體面的嫁到外面的人家,做體面的正房夫人。卻為了盛紘,甘心為妾。王大娘子雖然管家理事可以給80分,但是在詩詞歌賦上,完全與盛紘是南轅北轍。所以,頗有才氣的林姨娘滋潤了盛紘那渴望「知音」的心田。
  • 穿金戴銀是農村人的體面
    農村人好事要說出來,壞事也要大聲地告訴大家。她一回來就跟所有人說:「我的金項鍊被偷了!在我們回來的路上,那兩個人也是騎摩託車,走對面,突然挨我們很近,嚇我一跳,我還以為要撞車呢,手就抓住了摩託車後座。哪知道是搶我金項鍊的,一下就被扯走了,等我反應過來大聲叫,他們就已經走很遠了。那地方又是拐彎,一下就看不見人影了,追都沒地方追。」有人說:「你們趕緊去報案啊。」
  • 《知否》體面的大娘子為何總是林小娘的手下敗將?
    要說這次盛紘是下了決心,至少要做出個樣子給孔嬤嬤看,十分有毅力的拒絕林姨娘的任何求見。林姨娘一看情形不對,終於使出絕招,讓兒子長楓趁盛紘考教學問時,遞上一副輕柔的青絹,上面用豔麗的硃砂寫了一首哀怨的情詩,什麼『朝朝思君心欲碎,暮暮啼血淚如雨』之類的,盛紘讀了之後頓時柔情萬千,某天半夜終於按捺不住去見了林姨娘。王氏知道後大怒,道:「就怕小妾有文化!」
  • 偶然地活著
    但是,你還是偶然地來了。 活在青春裡的時候,就覺得死是一件非常非常遙遠的事情。恍惚中居然會生出朦朧的錯覺,似乎活著是理所當然的,而死卻是偶然的。 第一次覺得死亡其實很近,是在部隊的一家野戰醫院裡。我那時住在傳染科醫治肺結核。
  • 王熙鳳把秦可卿後世張羅得很體面,為何把賈母后世辦得很潦草
    秦可卿與王熙鳳都算是賈府中內比較有本領的人,秦可卿去世後賈府重擔便由王熙鳳承著,王熙鳳也未辜負賈珍的拳拳盛意,總算是把秦可卿的後事張羅得很體面,下人們也極為服帖。見鳳姐將賈母喪事處理得極為潦草便忍不住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想老太太這樣一個人
  • 小說:應該用自己的身份活著了
    梁鈺也沒有拐彎,直截了當地問:「小悅,你對你那個親哥哥,是不是有什麼印象?」「他不是我親哥哥!」林悅白沒去看梁鈺。她想了這麼多天已經想明白了,她覺得自己應該對梁鈺坦白。他是她的救命恩人,給了她安身立命之所,連帶還給了她父母的關懷。梁鈺一愣。林悅白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慢慢說道:「說來話長,其實……我沒有失憶。
  • 《尋歡作樂》:反思馬太效應,每個人都有不那麼假惺惺活著的權利
    這除了小說中女主人公曾是毛姆愛而不得的戀人,大概還因為《尋歡作樂》較之其它作品,能更典型、更集中地表達毛姆本人的人生態度:每個人都有不那麼高尚生活的權利。而生命真正的樂趣正在於誠實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趣的是,毛姆還在小說中無意揭露了文壇上的「馬太效應」,對作家的地位和盛名及其真正的價值進行了反思和批判。
  • 我們沒有選擇生的權利,但至少給我們選擇體面死去的權利
    父母出了事,肖晴已經六神無主了,喬夏怎麼放心她一個人回去。  「沒關係,我通知田田讓她代替我去。」  來不及多耽擱,喬夏的車就拐進了高速。  一路上,肖晴就擔心地發抖,喬夏一直安撫著。  七個小時後,喬夏和肖晴趕到了B市的公安局,了解具體案情。  原來肖晴的外婆得了癌症,一直在進行治療。
  • 林有有應該有個怎樣的結局
    她孤獨一人,在這世上活著,活得沒有尊嚴,沒有意義,她的人生到處都是荊棘,扎得她渾身是傷,卻不能歡暢地哭泣。應大寶對她說過一句話「你這種人很可悲,活成這樣了,還沒攢夠死的勇氣。」她無言以對,是的!她不敢死,也不想死,她不服氣,也不甘心,她在等一個機會,她總覺得自己還會有這樣的機會。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鬆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閱讀《活著》,感受福貴一生中都與&34;相伴,但是《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 《活著》:影版和書版,希望與絕望地活著
    《活著》不僅是福貴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餘華用零度寫作的方式介入作品本身,客觀又不失溫度地敘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所存在的苦難。要說小說和電影的區別,那就是小說版《活著》給人抑鬱、悲觀和絕望,電影版《活著》給人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