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小說鑑賞家,想通過閱讀小說得到人生啟示!」
欺騙總是帶有貶義色彩,如果事情萬不得已,找個很好的理由,欺騙也會變成善意,只是我們不要忘記,它是謊言的實質不會改變。
讀者看《柏林之圍》,關注更多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軍人的忠烈精神在小說中體現著淋漓盡致。因為他的病情,作為一個醫生和他的孫女不得不採取撒謊來欺騙他,我們看到當上校聽到軍隊打勝仗的謊言時,兩眼有神,精神煥發出異樣的光彩。這個謊言有了效果,使得上校在精神上有極大的慰藉,這個作用是毋庸置疑,對他身體乃至精神方面的恢復都有一個積極作用。但在此情此景中,卻難掩一種悲哀情感籠罩著故事中的人物,誰都希望就這樣一直騙下去。在他們的眼裡,如實告訴上校實情,必將導致他身體惡化,甚至是死亡。可是,這只是作為旁人的期望,並不是上校的期望,他的心底深處,是要一個軍人的尊嚴,這比什麼都重要。
軍人要有體面地活著,也要有體面地死去。
我們看到普魯士進攻到巴黎城裡時候,上校一身戎裝,頭頂頭盔,腰胯馬刀,這是對祖國極度熱愛的情結的體現,這不是一個笑料。
欺騙人總是不好的,一句的謊言需要用十句來圓場,並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撒謊引出的一些事情來,這負面成本太大。真實能有助於解決任何的問題,把精力和時間都花費在對的事情上,不用做無用功。才能更好積極地對症下藥,尋找破解問題的突破口,這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我們看小說中故事的發展情節,當醫生和上校的孫女用軍人打勝仗的假消息欺騙他後,上校因此身體有所好轉。此時,應該是謊言收手的時候,謊言也許是逼不得已,也許是環境所迫,當環境事物發生改變時,就要把事物扭轉到正常軌道上來,而不是繼續行騙,製造了一個窟窿,這只是小傷害,我們尚能彌補過失,如果時過境遷,這個窟窿會越來越大,當大到無法彌補時,也就是我們說的「崩盤」,那是誰都無法挽回。
這就是我強調的謊言的惡性循環效應。並且這個惡果是巨大的,一次的謊言,需要人為製造虛假的條件,一個條件又會引申出無數個前提,如此反覆,導致人們在做些於事無補的事情,而且這個馬太效應猶如漩渦漩渦,讓人心理備受煎熬和打擊。我們提倡的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提早向有關的人說清楚,不要隱瞞,隱瞞是百害無一利。提早說明是有積極意義的,也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同時也能尋求外部力量共同來應付這個不利的局面。
我們看到那個清晨,上校看到這個事與願違的場景,他筆直地倒下去,再也起不來了。對他來說,這個瞬間一擊的殺傷力太大了,讓他失去生命,我在想,這甚至大於告訴他實情給他的傷害。不知道,當時那個醫生和他的孫女是何等的感受。
讓一個人有體面地死去,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