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地活著

2020-09-03 作家楊東明


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在三億左右精子參與的一場激烈競爭中,讓你得以成為你的那一個精子僥倖勝出。於是,你在被攻佔的卵子中孕育生發,最終脫胎而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如果,如果,如果……那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就是另一個人,而並非一定是你。三億分之一,你成功的概率低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你還是偶然地來了。

活在青春裡的時候,就覺得死是一件非常非常遙遠的事情。恍惚中居然會生出朦朧的錯覺,似乎活著是理所當然的,而死卻是偶然的。

第一次覺得死亡其實很近,是在部隊的一家野戰醫院裡。我那時住在傳染科醫治肺結核。同科的幾位病友們都很年輕,而肺結核也不是什麼治不好的絕症,所以大家每天晚飯後都會到醫院附近的小山上散步,互相調侃著取樂。

「這棵樹是我的。我要是肺結核死了,就用這棵樹做我的棺材板。」老兵平時最操蛋,嘴巴也最尖利。

「這棵是我的。」

「我的,這一棵——」

……

大家都快樂地拍打著各自挑選出來的樹幹。

「老貓,你還不趕快挑。來不及了,好樹都被挑完了。」老兵嘻笑著對「老貓」說。

「老貓」並不老,卻是病友中唯一結過婚的連職幹部。他是「二進宮」了,第一次住進來的時候吐血,空洞型肺結核。說是治好了,他就請了探親假。探親回來不久,再次吐血,病情復發了。

「老貓」下意識地退縮著,「嘿嘿,我不用,我用不著。」

「你怎麼用不著?咱們這幾個病友裡,就你用得著!」老兵咄咄逼人地笑著,「醫生告訴你,不讓和老婆睡覺。你探家一回去就和老婆睡,看看又吐血了吧,這一次要把命給睡沒了。」

「嘿嘿,不會,不會。」「老貓」連連搖手,連連晃腦袋,似乎這麼一搖一晃,他就離什麼東西遠了。

回到醫院,往病區走,有哭聲忽然傳過來。哦,那邊是太平間!心裡有些怯,卻還是忍不住要打問。這才知道,一個小學快要畢業的男孩子死了,白血病。

從那一天起,病友們到山上散步,仿佛彼此默契,仿佛諱莫如深,大家再也不看「棺材樹」,再也不提「棺材板」的事。

人都是念舊情的,當眼前事成為了舊事,眼前人了成為舊人,就會搞搞聚會,懷念懷念同學少年時。那實質,不過是在懷念自己的舊影,憑弔已逝的青春罷了。

第一次看到中學老同學聚會後發放的當年名冊,有曾經熟悉的名字被黑框圈著,猶如看到了掛在靈堂裡的遺像。感覺怪怪的,那人居然離自己遠了,——當然,自己離他也還遠著。

比中學老同學聚會更有歷史感的居然還有幼兒園老同學聚會。我因故末去,當年幼兒園的一位老同學事後親自登門,送來了一張翻拍的幼兒園畢業時的全體合影照。我認不出照片上的自己,當然也無從辨識他在哪裡。但他父親的名字卻是熟悉的,那名字經常出現在我父親的嘴裡。

幼兒園的老同學後來在高中時「選飛」去做了空軍,身體應該是很棒的。後來他又轉了陸軍,曾經兩次參加對越南的戰爭,是一條響噹噹的好漢。好漢見我的時候,已經患了癌症,他說同病區的十幾個同類病人都已先後在火化場變做青煙,只有他還活著,每天還要開著車去遊泳館。

好漢去的那家遊泳館我不敢去,水涼。

然而,一年之後,好漢的夫人告訴我,他走了。

老幹部休養所最初入住的時候,林蔭道上都是些興衝衝蹓彎兒的「一刀切」下來的父輩們。這些「一刀切」下來的老幹部也不過剛剛六十出頭罷了。蹓著蹓著,父輩們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是些陪護的子女們。

那一代人幾乎都走了。

僅餘的個位數,都是將近百歲的老人。

救護車鳴笛開進幹休所,拉到醫院急救的不是百歲的父輩,而是陪護父親的「奔七」的兒子。父親尚在,兒子卻已心梗走了。

已經屢見不鮮了,六、七十歲的兒女們走了,消息不敢告訴九十多歲的母親們。

院子裡有一棵大柿子樹,是父親當年搬進幹休所時栽種的。父親早已不在,柿子樹卻仍舊年年掛果。每年入冬,高枝上總有幾個無法採摘的柿子瑟瑟地掛在那兒,在表達了頑強之後,不知何時相繼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只留下雜亂的冷灰色的疏枝。

那是一茬柿子們的寂滅。

一茬人與一茬柿子一樣,都只是偶然地活著罷了。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本能。西人信教,臨終前必有牧師做祈禱,說些升入天堂之類的話,人就能平靜地走了。牧師起到的作用,大抵與心理疏導師相類。

其實,人在離世之際應該想想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罷了。想透了,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心靈牧師。

(作者楊東明,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焦點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鬆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閱讀《活著》,感受福貴一生中都與&34;相伴,但是《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 《活著》:影版和書版,希望與絕望地活著
    《活著》不僅是福貴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餘華用零度寫作的方式介入作品本身,客觀又不失溫度地敘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所存在的苦難。要說小說和電影的區別,那就是小說版《活著》給人抑鬱、悲觀和絕望,電影版《活著》給人帶來了希望。
  • 《活著》|苦難中尋覓光明,才是活著的意義
    ——顧城活著究竟為了什麼,活著究竟有何意義。我想,讀一讀餘華的《活著》,或許你會有所感悟。這本書是我在前段時間偶然翻到的,趁著閒來無事便認真閱讀了一遍。或許從生活的苦難中尋覓光明,才是活著的意義。這本書雖然大篇幅都在講生活的悲慘,但也有星星點點的光芒照亮了富貴的心,給予他活著的勇氣。比如他虧欠的家人,他的父母,妻子,這些人對富貴都很好。比如當兵途中遇上的老全,甚至是間接害死有慶的春生,這些人對他也都是不薄的。
  • 餘華《活著》活明白,沿著想要的目標努力地活著,幸福總會光臨
    餘華代表作品《活著》活著,活明白,活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沿著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努力。,活著,活明白,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你才不會迷失,你一定要活著回來。 餘華的活著故事講述 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不爭氣的紈絝弟子,把自己的家底兒全輸光了。 養了這麼一位不爭氣的孩子,老爹也很生氣,活著福貴的爹就這樣被福貴活活地氣死了。
  • 再讀餘華《活著》,解讀活著的意義(之一)
    >二十多年前,我通過電影《活著》認識了張藝謀導演鏡頭下的福貴和家珍,我當時有種被震撼的感覺,認為它是一部難得的國產好片,是張導電影裡最值得看的一部。,在作者筆下,從開始兩人的偶然相遇,到聽他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的情節渲染,更沒有褒貶評判,只聽他記憶猶新地說著仿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一般,竟然散發出對「活著」的深刻理解:活著不需要理由和意義,普通人的活著僅僅就是活著,是經歷了滄桑苦難生死離別後,依然對生抱有執著的信念。
  • 《活著》:人生沒有過多意義設定,生活是無奈選擇,活著就是英雄
    追問活著的原義,或能給我們以直抵靈魂的價值觀照。一個偶然的撞日,網絡上一邊冷一邊熱的悼念態勢,源自於對意義的認定。富貴的一生雖然只是在一個低起點上往更低點的慣性滑行,但他以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活脫脫地活著。他的一生雖然只是一段波瀾不驚的旅程,但同樣也詮釋了生命的存在和對世界的感知,它是一個真實的、只屬於富貴自己的完滿人生。
  • 故事:想真實地活著,有時真難
    想真實地活著胖女子激動地招呼店員,這魔鏡俺要了請問在哪裡付錢。望著胖女子離去的背影,體重計無奈地搖頭感嘆:>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啊,想真實地活著,有時還真難。
  • 偶然 有時是個好東西
    一聽到嗚嗚的風聲,想到離開被窩,她就不停地打著冷顫。但晚上喝的湯太多了,急得不得不上廁所。臥室離洗水間只有十幾步路,她準備一尿完就爬回床上。因此,女人咬了咬牙,極不情願地把熱烘烘的被窩一掀,也不加衣服,穿著一條三角褲赤裸著上身下床,趿上棉鞋開了門就往廁所裡跑。人還沒到廁所,只聽見『』砰『』地一聲巨響,回灌風狠狠地把臥室的門給鎖死了。
  • 關於死亡的小說,教你如何更好地活著
    人生該如何抉擇,才不會孤獨地走向死亡?我們很可能花一輩子思索也無法透徹其中,但若真實地站在死亡面前,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可見。9本關於死亡的小說,有生命掙扎,有溫暖人情,更有震撼的人生體悟!這些小說將給你從未有過的生命力量,教你更好地活著1.
  • 偶然的認識
    跟她認識純屬偶然中的偶然,當然後來的結束也是必然。故事就從我們的一頓餃子這麼開始了。。。下班沒事去逛附近的公園本來也沒啥心情,疲憊不堪的一天,也就是行走在公園的小路上得到幾分的愜意。
  • 《活著》全家八口人最後只剩一人苟活,女人對婚姻的選擇有多重要
    可是,餘華偏偏就這麼安排了,像劇中的「上帝之手」般地安排了他們一家人的命運,如此悽慘,如此讓人痛徹心扉。兒子死了,女兒死了,女婿死了,孫子死了,家珍也死了,他們被一起埋到了房子背後的村西頭,團聚了,最後只剩得福貴一人孤零零地在這個人世間的煉獄裡煎熬。這難道不是上天給予福貴前半生作孽最大的懲罰嗎?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相比於原著《活著》的結局,在情感上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同名電影《活著》,因為二喜和苦根都活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倒不至於太過悲愴。
  • 一個人應該有體面地活著,更應該有體面地死去
    軍人要有體面地活著,也要有體面地死去。才能更好積極地對症下藥,尋找破解問題的突破口,這是我們該有的態度。我們看小說中故事的發展情節,當醫生和上校的孫女用軍人打勝仗的假消息欺騙他後,上校因此身體有所好轉。
  •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無數個偶然造就的必然
    許多年前,有部電影《修女也瘋狂》備受歡迎,我在後來也去看了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裡的一首讚美詩,詩的名字是 《follow him》,詩的內容是在一遍一遍地宣告:「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命運)」。
  • 智力超常並非偶然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智力超常並非偶然」。同學們,大家一定都讀過《阿凡提的故事》吧?有一天,阿凡提被請到清真寺去演講。一走上講臺,阿凡提就大聲地問聽眾:「你們知道我要說什麼嗎?」「我們不知道!」臺下的聽眾說道。
  • 瞄準:池鐵城的和好如初,就是斷了蘇文謙的退路,讓他卑微地活著
    所以說《瞄準》中池鐵城所謂的和好如初,就是斷了蘇文謙所有退路,讓蘇文謙退無可退,他想讓蘇文謙活著,但是如今的他是想讓蘇文謙卑微地活著,池鐵城的計劃是讓蘇文謙身敗名裂,被專案組針對,這樣的話,蘇文謙就只能投靠池鐵城才能活命了,可以說池鐵城從未想過蘇文謙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 小說《活著》的精神內涵是活著
    近日讀了餘華的小說《活著》。小說用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叫福貴的男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動蕩和苦難的,也是平靜和快樂。福貴的講述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時期到後毛澤東時期。那個年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 《活著》:倖存,還是活著?
    《活著》是作家餘華先生寫的一本充滿血淚的小說,自1993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至今出版700萬冊,獲得義大利格林納.卡佛文學獎。餘先生也因這部作品獲得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作家餘華,出生於1960年,主要作品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翻過戰壕,福貴看到了遍地死去的傷兵,春生對福貴說要活著回去,福貴說回去要好好活。家珍望著遠去的春生喊道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要好好活著,春生回身站了半晌,轉身離去。餘華就給了張藝謀《活著》的清樣,張藝謀看完小說後,被深深感動,於是決定改拍《活著》,之後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和主創人員溝通,最後張藝謀用最平常的方法講了一個平常家庭的故事。電影沒有過分渲染,一切都是平靜的,生或者死,喜或者悲,一點都不喧囂吵鬧,那些坎坷就像是每個人都會常見的,電影就用這種平靜的方式展示著一家人的經歷。
  • 重溫《活著》,「重溫」活著。
    讓我不禁想起讀書時候看過的餘華的一本書《活著》,當時讀完的感受,是讓我感覺到主人翁富貴,隨著個人境遇的改變而不斷改變,「頑強」地生存著。富貴的一生,隨著每個親人的離去,不管被迫還是自願,都要做出改變,從而能「頑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