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影版和書版,希望與絕望地活著

2020-08-29 薇醬

《活著》不僅是福貴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餘華用零度寫作的方式介入作品本身,客觀又不失溫度地敘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所存在的苦難。要說小說和電影的區別,那就是小說版《活著》給人抑鬱、悲觀和絕望,電影版《活著》給人帶來了希望。


不同的時間敘事

小說採用了倒敘的手法,通過福貴的回憶而展開,最後又回到當下;而電影採用的是順序的手法,直接截取小說的故事展開。因此,在兩版《活著》中,小說結尾寫到「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預示著福貴和老牛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這是一個完整不留想像空間的結尾,註定了這就是一個令人無法挽回的悲劇;而在電影中,結尾更加開放,一家四口人在圍坐在屋子裡,給人一種以後會越來越好的盼頭。

福貴和饅頭看著小雞,預示著苦難之後的希望


除了開頭和結尾,小說的時間線大體沒有什麼變動,都是從福貴的青壯年開始到老年結束,保證了整個故事的連貫性,突出了不同背景下人所面臨的苦難,有種循序漸進的意味。

細節的體現

在細節的處理上,小說是更加細緻的,小說中的有慶是為縣長春生的媳婦獻血而死的,當時因為縣長媳婦在生產時大出血,所以就號召學生獻血,結果醫生不顧有慶的難受直接抽血過多把人活活給抽死了,那只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一個年輕的生命。我想小說中有慶的死所反映出來的東西是很多的,犧牲一個孩子救一個幹部的妻子,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生命在特權下的隕落,這很虛偽也很自私甚至是草菅人命。如果春生不是福貴的老戰友,有慶不是福貴的孩子時,當他看到有慶為了救他妻子活活抽血抽死,他會自責和痛苦嗎?而在電影中,有慶是被春生無意中撞死的,把有慶的死歸為意外事故,就缺乏了小說的深度。

命運與時代的關係

小說中人物去世的順序是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而電影中只有有慶和鳳霞去世了,並且把苦根的名字改為饅頭。電影中鳳霞的死是歸結為醫生的失誤,但在小說中隱隱可以感覺到是因為醫療水平有限。小說中說到苦根名字的來源,是因為「這孩子的命太苦了」,出生時母親大出血死去,沒過多久父親被水泥板夾死了。父母雙亡是原生家庭的帶來的苦,但很顯然時代帶來的苦難更加令人揪心。苦根長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和福貴努力攢錢買牛,日子很有盼頭。很不幸,苦根因為吃豆子太急了噎死了。正如小說中所說,不是苦根貪吃,是家裡太窮了,連豆子都是不常吃的。窮是原罪,但在那時候,窮是整個社會的原罪。


結尾

小說中,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縮影,福貴所經歷的苦難,是整個社會正在經歷的苦難,與其說這是一個人的悲劇,不如說是時代的悲劇,結尾處,是在面臨苦難之後的人的悲觀絕望和迷惘。而電影中,時代只是一個背景,人的命運和時代的命運被割裂開來,人的命運受到社會的不可抗力影響較小,所以在結尾處,更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意味,饅頭養的小雞是生活慢慢變好的苗頭,說不上大團圓,但絕對給人希望。

相關焦點

  • 《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小說中的福貴,在他的人生中幾經波折,先是破產一無所有,妻子離他而去,然後又一次一次迎接親人的死亡,經歷了很多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值得絕望的黑暗時刻。
  • 《倚天屠龍記》:影版、劇版,那些活在金庸筆下的女子
    19版《倚天屠龍記》下面盤點的這些女子,針對書中對於容貌的描寫,結合以上幾個版本的演繹,主要以個人喜好排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最優。張敏版趙敏影版的黎姿、賈靜雯扮演的趙敏也挺不錯的,個人更傾向於黎姿,那時正值她的顏值巔峰期
  • 餘華《活著》:命運多舛孤苦無依,你讀到的是絕望還是希望
    富貴送走了所有的親人,最後只剩下他自己和一頭老牛。 撇開主人公的歷史背景所給予的苦難。「活著」,我們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這不是一本反應當時社會歷史的書,我相信那個年代一定還有很多像富貴一樣的難人或倖存者。作者用一次次的死亡,粉碎富貴希望的同時,還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活著》: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
    >》裡,餘華通過平靜的語氣,不遺餘力地向世人展示了命運是如何摧毀人的生活的一個過程,以及人在面對苦難時的承受能力和對人生的態度。小說創作來源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一生都在經歷苦難,親眼看著家人陸續先他而去,而他依舊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甚至連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歷盡人間滄桑和苦難,在面對親人一個又一個離去時,儘管內心湧現著無數的痛苦,但他選擇了樂觀,選擇了活下去。
  • 《活著》:在人世間最令人絕望的情境下,體會生活的意義
    《活著》是餘華的一篇代表作,是作者聽到美國民歌《老黑奴》,由老黑奴一生悲苦,家人相繼離開卻仍善待世界的經歷,有感而發創作的。作者曾說他和現實關係緊張,甚至以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的使命不應該是發洩,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書中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地主家的闊少爺,外人看來,他的一生應該是肥土沃田,坐吃租金過著油膩膩的生活。可他的人生恰恰與他的名字相反。他曾經「福貴」,貪圖享樂,品嘗過人間百味,卻又看破紅塵,勇於直面人生。他,本是一個地主家的闊少爺,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和富貴。但卻偏偏好上了吃喝嫖賭,出入青樓。最後,終於輸光了家產,一貧如洗。
  • 小說、電影、話劇,如果《活著》如此艱難...
    是的,雖然餘華的《活著》已經出版了20多年,但一直知道是一個特別悲情的故事,就不怎麼敢去看。但今年,2020年,庚子年,發生了太多不像是真事的真事,大家紛紛戲謔地劃掉了各種年度目標,合成了唯一一個——「活著」。
  • 活著就有希望
    一年後,家珍帶著兒子有慶女兒紅霞回來,一家人團聚了,又有了希望。富貴和同村春生等人唱皮影養家餬口。不幸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被同鄉有全照應,有全有中彈身亡。富貴和春生成了共產黨的俘虜。至此 富貴得到回家的機會,春生留在了部隊。不論發生什麼事,富貴都保護皮影,記著還給龍二。
  • 關於死亡的小說,教你如何更好地活著
    人生該如何抉擇,才不會孤獨地走向死亡?我們很可能花一輩子思索也無法透徹其中,但若真實地站在死亡面前,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可見。9本關於死亡的小說,有生命掙扎,有溫暖人情,更有震撼的人生體悟!這些小說將給你從未有過的生命力量,教你更好地活著1.
  • 《活著》:讓福貴的悲慘命運告訴你,人為什麼要活著
    至今為止,我看過的書和電影裡最悲慘的一個人物,就是福貴。福貴是誰?他是餘華《活著》筆下的主人公。說起餘華,我曾一度不敢再看他的書,因為太殘酷了,看完心裡滿是震懾與說不出的鈍痛。如果說有哪本書是我逢人就推薦的,那大概就是《活著》吧,畢竟它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讓你一拿起來就放不下。
  • 活著不易,唯有堅強才有希望
    城裡最有名的是十裡街,然後,是有東二道街和西二道街。最惹人注意的是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下過雨後,會變成泥河,泥水流著滿街都是。這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栽進去過馬車,淹死過雞鴨和豬,可卻沒有人說要把泥坑填平。而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成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趣事。
  • 《活著》|心理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死亡恐懼中艱難生存
    整部小說以低沉、陰鬱為主基調,希望伴隨著絕望。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縮影,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艱難的生存狀態。接下來我會從男女主人公(福貴、家珍)的心理角色,死亡恐懼,以及生死哲學三個方面來解析本書。如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人不可能活著體驗死亡。生和死作為生命的兩種形態,不能同時存在。人不能活著,同時又死了。在生命旅程中,人都是向死而生,死亡陰影時刻籠罩著人們。
  • 餘華《活著》活明白,沿著想要的目標努力地活著,幸福總會光臨
    ,活著,活明白,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你才不會迷失,你一定要活著回來。 餘華的活著故事講述 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不爭氣的紈絝弟子,把自己的家底兒全輸光了。 養了這麼一位不爭氣的孩子,老爹也很生氣,活著福貴的爹就這樣被福貴活活地氣死了。
  • 《餘華》活著,為啥富貴把全家人的名字,全集和予一頭牛上呢?
    這些人看似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卻離餘華的書很近很近,他們帶著不曾有過垂憐的命運,一躍而進餘華的書裡。活著,《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相比於原著《活著》的結局,在情感上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同名電影《活著》,因為二喜和苦根都活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倒不至於太過悲愴。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活著》是一部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與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在餘華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餘華加諸敘述的那種冷酷的意志,使小說超出了常規。
  • 《活著》:為什麼那麼苦還活著?因為人間值得
    讀餘華的《活著》,初讀全是裂痕,再品才覺有光。第一次打開《活著》這本書是在高中。我在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試圖通過讀《活著》探尋活著的意義。可《活著》只讓我看到了無盡的悲苦和無限的沉重。我不能理解餘華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我選擇合上了書。再次翻開《活著》已經是好多年以後了。生活有些苦,我企圖在書中尋找慰藉。於是我又讀《活著》。這次,竟真的有些懂了。
  • 品《活著》:悲慘徐富貴——百鍊成鋼,活著才是王道
    就是為生而活,延續生命和活著的過程。》韓版自序中解釋道:「這部作品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和平。」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翻過戰壕,福貴看到了遍地死去的傷兵,春生對福貴說要活著回去,福貴說回去要好好活。原來二喜帶人來修理房子,見福貴回來,幹完活的二喜帶人離開,臨走時,二喜問老兩口自己和鳳霞的事,家珍說鳳霞命苦,若是不為難希望二喜辦的熱鬧些
  • 偶然地活著
    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但是,你還是偶然地來了。 活在青春裡的時候,就覺得死是一件非常非常遙遠的事情。恍惚中居然會生出朦朧的錯覺,似乎活著是理所當然的,而死卻是偶然的。 第一次覺得死亡其實很近,是在部隊的一家野戰醫院裡。我那時住在傳染科醫治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