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有希望

2020-09-03 自由行走的雲

富貴出生在舊社會的財主家庭,家境殷實。富貴嗜賭如命 ,父親勸告無用,妻子家珍勸告也無用。

富貴雖然吃喝嫖賭,但心地善良,最後被皮影戲班主龍二算計。同時家珍見富貴不聽勸解,對他失望至極,帶著女兒紅霞回了娘家。

富貴輸掉了家產房屋,氣死了老爹,帶著母親租房,賣掉母親的首飾做了小本生意,艱難度日。

一年後,家珍帶著兒子有慶女兒紅霞回來,一家人團聚了,又有了希望。

為了生活,富貴找龍二借錢準備開個小店,龍二卻把皮影借給了富貴。

富貴和同村春生等人唱皮影養家餬口。不幸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被同鄉有全照應,有全有中彈身亡。富貴和春生成了共產黨的俘虜。至此 富貴得到回家的機會,春生留在了部隊。不論發生什麼事,富貴都保護皮影,記著還給龍二。

富貴回到家,家裡發生了變化,老母親去世,紅霞變成了啞巴。家珍給鎮上的人家燒開水為生,半夜娘仨燒水送水,很是辛苦。富貴為大煉鋼鐵的人們唱皮影鼓勁。

龍二因贏了富貴的家產被定為地主,放火燒了房子,挨五顆槍子,死之前對富貴說:我是替你死的。富貴嚇的尿褲子了。

看到這裡我想起了我的公公。他家就是以前的地主,後來賭輸光家業,後來要飯。新中國成立後被定為貧民。這也不塞翁失馬吧。

正當一家人團聚歡欣的時候,家裡遭遇了不幸。有慶被撞倒的牆砸死了。兇手竟是當上區長的春生。本是難兄難弟見面竟成了仇人。春生很難相信砸死的是富貴的兒子。富貴也難過的質問春生:有慶是我兒子,我就這一個兒子你還給撞死了,你開的什麼車?春生想得到原諒是不可能了。即使富貴原諒了,家珍也不原諒。

在以後的日子裡,春生總是找機會希望能被諒解,但是家珍心裡很難跨過這道坎。

後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春生被定為反動派,受不了折磨偷跑出來,把積蓄送給富貴,希望能被原諒,然後自己死去。家珍此時原諒了春生,為了讓春生活下去,家珍對春生說:你欠我們家一條命,你得好好活著。

幾年後,紅霞出落成大姑娘。鎮長做媒找了一個殘疾工人二喜做女婿。倆人生活美滿,孝順富貴和家珍。沒多久,紅霞生孩子。醫生都被關進牛棚 一群毫無經驗的學生接生。家珍不放心,二喜利用職務之便從牛棚接來老教授醫生,醫生三天沒吃飯 有氣無力的。富貴給他買了七個饅頭,導致老醫生撐暈。紅霞生孩子大出血,未能救治。

孩子取名饅頭,饅頭幾歲了,去墳上看紅霞,富貴還在後悔給醫生買七個饅頭。家珍和富貴還是對饅頭充滿希望。富貴把對有慶說的話對饅頭說起來: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家珍說羊變成牛的時候饅頭也長大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生活的希望又燃起來了。

小說原作結尾是家珍和饅頭也都死去了,剩下富貴對生活茫然。你們更喜歡哪個結局呢?

相關焦點

  • 《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人生的第二個道理:重視死亡教育,活著才有希望
  • 活著不易,唯有堅強才有希望
    如果你問呼蘭河的人:「這人活著是為什麼?他們會說:吃飯穿衣」。對於呼蘭河的人們,吃飯穿衣是活著最重要的事。哪怕是生死離別,也會在幾天後淡忘了,然後依然平靜地過日子。 餘華曾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活著》:影版和書版,希望與絕望地活著
    《活著》不僅是福貴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餘華用零度寫作的方式介入作品本身,客觀又不失溫度地敘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所存在的苦難。要說小說和電影的區別,那就是小說版《活著》給人抑鬱、悲觀和絕望,電影版《活著》給人帶來了希望。
  • 我希望他再一次出現,我希望得到確認——他還活著
    完成一件任務,他的表情有了一種嬰兒似的自足。 交談中得知,老人八十歲高齡,住在三公裡之外的Danvale區,獨居。自從兒子一家搬去雪梨定居不久,老伴兒就離世了,他的身體出現變化,仿佛被接通電源,時不時地抖一陣。 講完自己的故事,他朝我多望了幾眼,確定我沒有再和他說什麼,拎著一隻烤雞,拄著拐,他走向停車場。
  • 餘華《活著》:命運多舛孤苦無依,你讀到的是絕望還是希望
    作者用一次次的死亡,粉碎富貴希望的同時,還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1把錘子1幅畫20年救贖 詮釋在人間活著一定要有希望
    主人公安迪30歲來到肖申克監獄,他用一把錘子,一幅畫,20年的時間成功越獄,他本無罪,他向人們詮釋了在人間活著要有希望,要麼忙著活,要麼趕著死,是我聽過的最為震撼的吶喊。如果你渴望自由,且對未來充滿希望,那麼這本書我推薦你閱讀。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翻過戰壕,福貴看到了遍地死去的傷兵,春生對福貴說要活著回去,福貴說回去要好好活。福貴則怕落後背有慶去了學校,並給有慶帶了餃子。家珍望著遠去的春生喊道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要好好活著,春生回身站了半晌,轉身離去。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相比於原著《活著》的結局,在情感上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同名電影《活著》,因為二喜和苦根都活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倒不至於太過悲愴。
  • 深度解析《活著》:福貴生前有多慘?「向死而生」就有多隨意
    苦難並不是有某種社會現實帶來的必然,而更像是一種帶有偶然性的宿命。小說擺脫了古典小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限制,這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在海外屢獲殊榮,在國內卻屢屢與大獎無緣的原因,它借著中國故事的外殼,討論了一個人類共同的問題。
  • 《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有慶出生在家族落寞之後,與福貴不同,有慶從小就有超越了年齡的成熟和善良,他吃得多跑得快,喜歡跑步,充滿活力,是福貴家未來的希望與寄託,而也正是他的善良害死了他。當廣播中鼓勵大家去給縣長夫人獻血時,他衝在第一個,卻因為醫生的失誤,讓他幾乎被抽乾了血液而死。電影的改編讓有慶的死更顯人性化,死因從人禍變成意外——有慶是被春生開車撞倒的牆砸死的。
  • 《活著》: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我們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變遷,才能看到四季的輪迴,才能欣賞花開花落,潮起潮落。活著,我們才能感知這個世界的溫情,感知愛與被愛的幸福。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基於你還活著。如果連命都沒有了,美好是什麼呢?又與你有何關係呢?活著,有時候真的很難。在這個世界上,面對挫折,最難的不是逃避,而是堅持。有多少人,面對苦難的時候,選擇逃避,甚至有人會放棄自己生存的權利。
  • 防疫期間再讀《活著》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生活的艱難和人生的不易。讀書、行路總要有一樣在路上,防疫抗疫宅在家不能行路,那就讀書。再讀《活著》,讀過以後清楚明白,活著真好!活著,一切都有希望。全國疫情不斷更新,每天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那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背後,不是痛苦的呻吟就是垂死的掙扎,更讓人害怕的是「死亡人數」的背後,那可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結束;悲痛之餘我們也應該看到越變越大的「治癒人數」唯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數字,這是一次重生,這是一個奇蹟,也是一個個不斷出現的希望,這個消息是給所有患者活著的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活著,就有希望!
  • 《活著》:為什麼那麼苦還活著?因為人間值得
    第一次打開《活著》這本書是在高中。我在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試圖通過讀《活著》探尋活著的意義。可《活著》只讓我看到了無盡的悲苦和無限的沉重。我不能理解餘華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我選擇合上了書。再次翻開《活著》已經是好多年以後了。
  • 豆瓣9.1分《活著》:所謂英雄,就是有活著的意志
    《活著》正如餘華說的那樣,這是在他努力接近真實後所完成的故事,故事的真假自然無可考證,但那些悲痛的往事,一定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次又一次沉浮。作者在韓版《活著》的自序裡寫道:「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我們在小說中也不難看到許多人性的黑暗。實際上,那些死去的人無一不是受到時代的打壓與人性的戕害。在這幅時代的掛毯上,厄運接踵而至。
  • 《活著》:親人一個一個死去,僅為了「活著」而活著
    1 每讀一次餘華的《活著》,都會淚流滿面,福貴的一生太過悲慘了。日子稍微緩解一點時,有慶卻又被閻王給帶走了。那時,有慶剛上五年級,縣長夫人產後大出血,叫了學生去獻血,當有慶得知他的血型符合時,有慶那個高興啊,可誰知卻被大夫抽血時給活活抽死了。家珍一病不起,好在鳳霞孝順貼心,幫著福貴分擔了大部分的活。
  • 張藝謀的巔峰之作《活著》,即使「生」如螻蟻,也當有大象之軀
    因此可以說明《活著》這部小說被拍成電影之後,給更多人帶來的是感受是生活下去的希望與動力,並不只是生存而已。影片採用了張藝謀導演最棒的攝影設備,拍攝以及後期製作團隊也是非常強大,並且還有女影帝鞏俐的加盟參演。
  • 《活著》:在兵荒馬亂年代裡,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在物資富裕的今天,要是沒有一點追求,活著就是沒有意義的,如同行屍走肉。在兵荒馬亂的時代裡,活著比登天還困難,各種疾病,各種天災,各種禍不單行,都可能讓你隨時喪命,影片《活著》就很好詮釋了活著的意義。因為他們還活著,慶幸自己還活著。而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則認為活著的意義是就要為自己的生命尋找一點希望,一個夢想,並為之奮鬥,以及如何把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這些才是我們的追求,可是在四十年代中,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
  • 陳光:也談「活著」
    後來,我應邀到一所大學作抗震救災專題講演,談到最深的體會,就是「活著最好」。我講得情真意切,聽者唏噓不已。靜下心來想想,的確是這樣。人之所以誕生,目的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看到世上美好的景色,才可以喜歡自己最愛的人,才能品嘗人間的酸甜苦辣,感受快樂,享受人生。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有活著,才能創造奇蹟。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人的欲望往往是無止境的,享樂的,貪圖的。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卻不了了之。當我讀到餘華老師的《活著》這本書時,我才迎刃而解。他用犀利的眼光挖掘了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活著》|心理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死亡恐懼中艱難生存
    整部小說以低沉、陰鬱為主基調,希望伴隨著絕望。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縮影,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艱難的生存狀態。接下來我會從男女主人公(福貴、家珍)的心理角色,死亡恐懼,以及生死哲學三個方面來解析本書。兒子有慶和女兒家珍,看似意外死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保護了福貴,否則他在動蕩的年代不會安然無恙。即使社會有劇烈變革,身邊的人如春生、隊長等人,都未能倖免,只有他憑藉巨嬰的心理角色,逃過各種劫難。雖然最後陪伴身邊的,只有一頭老黃牛,貌似悽慘,但卻能頑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