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在兵荒馬亂年代裡,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2020-09-07 百劍爭鳴

在物資富裕的今天,要是沒有一點追求,活著就是沒有意義的,如同行屍走肉。在兵荒馬亂的時代裡,活著比登天還困難,各種疾病,各種天災,各種禍不單行,都可能讓你隨時喪命,影片《活著》就很好詮釋了活著的意義。

影片是根據一本小說改編的,講述了四十年代地主家少爺福貴坎坷的一生,福貴含著金鑰匙出生,視賭如命,他自認為家底厚實,於是一整夜一整夜在賭房裡過日子,直到把家底敗光,親爹被氣死,妻子帶著女兒離開,福貴一無所有,才徹底清醒。

倘若心裡不夠強大的人,早就以死謝罪了,可是福貴沒有,他還是好端端活著,儘管家裡已經揭不開鍋,福貴拿自己的本領來賺錢,雖然一無是處,可皮影戲還是自己的拿手戲,福貴拿著皮影箱子到處賣唱賺錢,又遇上了國民黨,被抓去充軍。

能夠在戰爭中保全自己性命的,少之又少,福貴膽小怕事,看到一堆堆的死人堆,他慶幸自己不是其中的一個,他憑藉頑強的意志力回到家中,自己的母親卻去世了,對福貴來說,這是一個打擊,而自己女兒也成了啞巴,更是一個大打擊,生活就是這樣,當你順風順水的時候,它總能如猛虎般給你一個大大的傷害,然後告訴你,這才是生活。

福貴回到家裡,生活並沒有就此好轉,兒子被車碾死了,女兒也在生孩子時大出血死掉,這一打擊足以摧毀一個人的鬥志,可為什麼沒有摧毀福貴的鬥志呢?因為經過種種困難的他,覺得自己的命是撿來的,從戰場能夠安然無恙就是上天對自己的饋贈。

福貴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不是地主,沒有當官,在那個年代裡,活著就是自己最大的意願。

更別說有能力去攪動風雲,卑微的生命,就像路邊的小草,很可能下一秒就會消失不見,福貴只是兵荒馬亂下極力自救的小人物,他們就是風中搖曳的沙塵,沒有選擇權利,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命喪黃泉。

在那個背景下,謹小慎微是他們的日常,外面發生的一切好像和他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又有很大的關係,福貴一家住在巷子裡,四面都是牆,就像一個牢籠把他們困在裡面,外界的消息由其他人來傳達,這樣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極其滿足的。

因為他們還活著,慶幸自己還活著。而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則認為活著的意義是就要為自己的生命尋找一點希望,一個夢想,並為之奮鬥,以及如何把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這些才是我們的追求,可是在四十年代中,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

有句話這樣說:有的人活著,可是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他還活著。

這句話雖然看著只能形容現代人的生活,細細一品,也很適合兵荒馬亂的時代,活著的人繼續活著,可是唯獨沒有自己的想法,隨波逐流,只要活著就好,而有的人已經是死人了,卻有一片丹心照玉壺的俠肝氣膽,令人敬佩。

活著對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對於每個年代來說也不同,對於福貴來說,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對於我們來說,活著是奮鬥、拼搏的見證。

相關焦點

  • 品《活著》:悲慘徐富貴——百鍊成鋼,活著才是王道
    就是為生而活,延續生命和活著的過程。母親病逝時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身在何方?是死是活?接著,就是悲劇接憧而來。兒子有慶因過量抽血失去生命,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死在醫院,妻子家珍積勞成疾離開了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夾死。身邊至親一個個離他而去。面對兵荒馬亂的世界,前方是痛苦的深淵,絕望的境地,富貴一路逃亡,只為活著,別無選擇。
  • 餘華:《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每本小說,每一個故事也許都帶著些許時代的氣息,我知道作者生在一個有很多故事的年代,我不知道作者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但我相信,不管時代平靜還是混亂,人的情感和人性,是一脈相傳的。餘華很少寫愛情,但是在《兄弟》中,他寫下了自認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愛情。
  • 《活著》:我已經有過這世上最好的東西
    因此電影《活著》,更像是那個年代背景下,以福貴為代表的普通農民的眾生相。 而餘華的小說《活著》,就像他自己說的,是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是回歸到人本身。 餘華用福貴自己的口吻,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少年紈絝,輸掉萬貫家財,從大地主家的少爺淪落到貧農。輸光家底的福貴,並沒有自暴自棄,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以及女兒鳳霞的乖巧懂事,都是他重新開始生活的動力。就像福貴他爹之前跟福貴說的,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許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四十年代,嘈雜的賭場裡,富家少爺徐福貴正在和皮影班主龍二賭錢,再次輸了一晚後,福貴若無其事的從夥計春生手裡接過筆記下帳。福貴看著臺上的皮影說龍二隻惦記贏錢戲唱的不行,隨後福貴來到後臺,彈唱起了風花雪月的曲子。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餘華的家住在醫院對面,因為家裡沒有廁所,所以每次上廁所都要到醫院去,醫院廁所旁邊就是太平間,每次餘華上廁所時,都會從太平間經過。那時候的餘華不過十歲左右,但他一點也不害怕。由於家裡距離太平間很近,餘華經常睡到半夜時,被太平間裡失去親人的哭聲吵醒,那時候的他就已經可以分辨很多類型的哭聲。不僅如此,餘華還曾在夏天的時候去太平間裡睡過覺,只因為那裡面涼快。
  • 活著本身,就是意義!這個特別的春天裡,我真正讀懂了《活著》
    傍晚從書城回到小區,因為是異地身份證,被兩個戴紅袖章的老師傅盤問很久,最後打電話找來了房東,證明我確實一直住在小區裡,才得以回家。手裡剛買的餘華的小說代表作《活著》,封面已經被紛紛揚揚的雪花打溼。活著真難啊!《活著》的封面,好像正沉默地作證,這是我購買的第十本《活著》。
  • No.1《活著》1:講述餘華的《活著》
    出身富裕的福貴,賭博輸掉了所有的家當,氣死了他爹,老丈人恨鐵不成鋼,接走了懷有身孕的自家姑娘,家裡只剩下老母親、女兒和福貴自己一起過日子。恰巧村裡搞土改,分了五畝地,眼見日子有點盼頭了,想不到善良的兒子因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死亡,而縣長就是曾經的戰友春生。饑荒年代的到來,福貴不得不把唯一的聾啞女兒送給他人,折騰了幾回,最終留在了身邊。
  • 《我是餘歡水》&餘華的《活著》:活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人的使命就是活著。活著去接受命運賦予你無力改變的一切,活著去改變你可以改變的,活著去承擔你的身份不斷變化帶來的責任,活著去接受幸福,連同苦難一起。當他見到自己敗光家產的時候買下自家地的龍二解放的時候被當成惡霸地主而槍斃的時候,慶幸道:幸好自己和父親是敗家子,不然如今自己小命都不保。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想著自己的後半生應該越來越好吧。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就像他的心裡,永遠住著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子女,最好的女婿和外孫,還有那個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幫過他的朋友,記錄著他人生的點點滴滴。1.貪念,讓福貴越陷越深,就為了不讓福貴不去賭博,懷著身孕的家珍挺著大肚子,去縣城裡跪地求他,卻被福貴扇了兩個巴掌,自己走著夜路,踩著泥濘的土路,挺著大肚子回到了家中,那時的他可謂豬狗不如。完全被貪念衝昏了頭腦。他也曾想:放棄賭博,如果贏了錢,就再也不玩了。
  • 活著,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餘華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冷峻,這個詞想了很久,才覺得比較恰當,他就像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師在一旁看著悲劇的發生,極其冷漠暗淡,似乎這一切都不是他寫得一樣,他是一個冷峻的旁觀者,這也能看出餘華的筆鋒的控制上有著極強的自控力,克制自己的情緒。
  • 活著就已經盡全力了
    最近在追一本書《活著》當時會選擇這部作品主要是推薦人跟我講這部作品很慘,忍俊不禁幾次悄然淚下。我當時還半開玩笑說:希望我不要給男生丟臉。後來更有人幾次提出這部作品如何悲慘,導致我一段時間其實很有壓力,擔心看完後整個人心態崩了。所幸我沒有落淚,相反覺得其實蠻歡樂的,而且我在這部作品看到了不同於他人眼光的「雜草精神」。我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好壞是非並非完全區分開。
  • 《活著》|心理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死亡恐懼中艱難生存
    《活著》講述了一個悲劇故事餘華的小說《活著》,真實再現20世紀中國社會從解放戰爭,到五、六十年代,一個生活在中國農村,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福貴坎坷的一生。福貴因嗜賭輸掉全部家產,卻因此在文革中,躲過一劫。
  • 《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生活於富足中的他沒什麼追求,最大的追求就是享樂,沒什麼文化的他,追求的享樂也自然是最淺薄低俗的層面:物質上的享樂,追求刺激,於是福貴走上了嫖賭的道路。賭場的人知道他的家底,從來都是給他賒帳的,這樣,福貴每一次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輸了多少,到底還剩多少,在一次次超前消費中透支了自己。
  • 小說《活著》的精神內涵是活著
    近日讀了餘華的小說《活著》。小說用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叫福貴的男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動蕩和苦難的,也是平靜和快樂。福貴的講述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時期到後毛澤東時期。那個年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 豆瓣9.1分《活著》:所謂英雄,就是有活著的意志
    《活著》出版於1993年,或許連餘華自己都沒有想到,凡是看過原著或是電影的人,幾乎無人不下淚,它也成為今後近三十年的中國文學裡最為人稱道的一部作品。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活著》正如餘華說的那樣,這是在他努力接近真實後所完成的故事,故事的真假自然無可考證,但那些悲痛的往事,一定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次又一次沉浮。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這首歌深深的打動了作者,決定寫下這篇小說,就是《活著》,他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在寫作的過程中,餘華明白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他爹一聽就火了,他明白,福貴是在賭博,因為他年輕的時候也這樣回答過自己的父親。當福貴輸光了家產後,他爹對他說:&34;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
  • 《活著》:倖存,還是活著?
    從而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深度思考,在經歷悲喜之後,我們算是倖存,還是活著? 那麼,我們走進徐福貴的人生裡,看看是否順境就是活著了,逆境就是只是倖存,而我們不喜不悲的人生呢?可是福貴在這段春風得意的日子裡活的並不像個人。
  • 《活著》:一人來,也終要一人歸,或許這就是"活著"的定義
    這本小說的起點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主人公叫福貴。福貴原來是一個吃喝嫖賭的浪蕩子,在賭博中輸光了家產,後來經歷了不斷的歷史變遷和家庭變故,最後孑然一身,只有一頭老牛相伴。餘華通過濃縮的苦難,來表達活著的意志、生命的頑強。
  • 《活著》:人生沒有過多意義設定,生活是無奈選擇,活著就是英雄
    《大話西遊》裡有這麼一段經典臺詞:「曾經有一分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看似與自己有搭,但沒有生命體的即時存在,一切都是臆想和痴妄。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這個時代,寄希給這個社會,希冀不期而遇的幸運和上蒼憐惜的眷顧,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即自發自為地自否定。
  • 花事日記2020.10.3:活著,難道只是活著嗎?
    今天,又翻出老電影《活著》看了一遍。《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可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不是你想安穩就能安穩的。一次,福貴和春生在街上表演,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他們又糊裡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福貴和春生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一定要回到家鄉見到親人!最後,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