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一場空夢,賭場紛雜中,家財散盡。世事變遷風雨中,歸家已數載,物是人非。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
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
《活著》這本書,以零度介入的方式描繪了富家子弟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以極度冷靜的旁觀者的眼光進行敘事,但這旁觀者眼光背後,又掩藏著餘華對於人間的脈脈溫情,深沉而凝重。
福貴原是富家子弟,娶到了門當戶對的妻子家珍,本是幸福和美,可福貴嗜賭成性,家財萬貫輸的精光,連妻子也被老丈人帶回娘家。
給生病的娘抓藥途中,被敵對黨抓了壯丁。數載歸家後,娘也走了,女兒也聾啞了,所幸家人得以團圓,可不敵天災人禍。
兒子輸血被抽乾了血,女兒難產死在手術臺上,妻子鬱鬱而終,女婿被水泥夾板壓死;唯一的外孫,吃多了豆子,撐死了,只剩他孤身一人和一頭牛在陽光下惆悵。
福貴本也是有錢人家的少爺,從小不缺衣不少食。生活於富足中的他沒什麼追求,最大的追求就是享樂,沒什麼文化的他,追求的享樂也自然是最淺薄低俗的層面:物質上的享樂,追求刺激,於是福貴走上了嫖賭的道路。
賭場的人知道他的家底,從來都是給他賒帳的,這樣,福貴每一次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輸了多少,到底還剩多少,在一次次超前消費中透支了自己。
福貴前半生的生活實際上就是當下年輕人的縮影:被消費主義的廣告洗腦,人生信條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輕奢成了一種時尚,花唄白條永遠欠著錢。
在精神文化建設尚不完善的時下,當代年輕人的享樂和福貴的別無二致,新興技術給了他們更多消費的可能,透支明天來滿足今天的消費,一場疫情下來,才知道自己窮得只剩褲衩。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正全面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商家能夠通過網絡對我們進行無時不刻的廣告輸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溫飽,更是有品質、有個性的生活。
商家正是抓住的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向消費者灌輸輕奢的理念,仿佛用了奢侈品,就能使一個人從996上班族變成中世紀貴族。
追求個性的當代年輕人顯然對於這種廣告很受用,但仔細想想,100塊的包和1000塊的包,除了品牌還有什麼差距呢?中國傳統美德有一點:勤儉,勤儉方能持家立身。
這裡的勤儉並不是說要節衣縮食,而是要量入為出。在自己能夠承受住的範圍內可以最大化消費,有多少工資,消費多少,不要為了虛榮三個月吃泡麵只為了買一個包。
在超前消費觀念盛行的當下,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這樣的消費與享樂,福貴在輸光家產之前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沒剩多少積蓄了。
在經濟形勢逐漸緊張的今天,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另一次諸如疫病、次貸危機的天災人禍降臨,明天會不會停工停產,經濟會不會突然崩潰,自己會不會突然失業,欠下的花唄白條是否還能還得上。
小說中的福貴,在他的人生中幾經波折,先是破產一無所有,妻子離他而去,然後又一次一次迎接親人的死亡,經歷了很多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值得絕望的黑暗時刻。
但是福貴很堅強,在面對一次次挫折和打擊時,儘管有絕望,有悲傷,但還是一次次地挺過艱難時刻,像塊石頭一樣頑強地存活在這悲涼的世間,這也正是餘華先生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活著才有希望。
隨著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國中青少年都普遍存在著抑鬱情緒,從30-40歲人的中年危機,再到20多歲青年面對工作生活的迷茫,再到10多歲少年在逐漸加大的升學壓力中的崩潰,在這種幾乎全民焦慮的狀態下,死亡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歷程,在對死亡這個話題的探討下,起到的作用是讓人更加珍惜生命,明白死亡的沉重,也明白死亡並不可怕。
沒有死亡教育的成長是可悲的,因為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懂得死亡的意義,也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由於不懂,所以過分看清死亡與生命,在脆弱時更容易把死亡看作解脫。
因此,對死亡教育的重視應該提上日程。對於死亡教育不能避諱,當下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有些家長認為不提死亡與自殺,孩子就不會有焦慮,不會有自殺的念頭。在這種想法下,這些家長提議下架所有和死亡、自殺有關的文學作品,其中不乏經典名作。
在面對文學作品中的死亡,家長更應該做的是正確引導,不能把缺位的家庭教育讓文學作品來承受。
正確地進行死亡教育,才能讓孩子明白活著才有希望,活著就是希望這個道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其他事物,所以當失去身外之物之時,也不值得我們為之捨棄「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正確地認識死亡,才能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的挫折的時候能夠更珍惜生命,更堅強,更不容易被挫折打垮,不至於尋死覓活。生命是值得敬畏的,只有活著,才有明天,才有更好的生活值得我們去享受,才有希望值得我們為之努力。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一件事都有兩面性,就比如小說中福貴的破產,反而讓他保全了性命;給縣長的夫人輸血本可能是得財得名獲得人脈的好事,卻讓有慶死在手術臺上;能吃上豆子也是好事,卻讓福貴的孫子苦根吃撐了丟了性命。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的成功與挫折。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成功或者挫折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的後果。所以,在我們遇到挫折時,要多想想它的好處,想不起來時也要相信它最終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好的結果,這樣面對挫折時,才不會絕望悲傷。
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能高枕無憂,隨時警惕可能的危機,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之間。
勝不驕,敗不餒。當人生順風順水時,不要太高調招人白眼,有可能你的炫耀最終會變成利劍刺傷你自己。要學會自謙,學會低調。在低谷期時,也不要自卑,也許有人會看不起你,但不能看不起自己,要相信光明的那一天總會來到,只是早晚的問題。
不要氣餒,暗自發奮,向著光亮瘋長,終會度過水逆期,迎接好消息。
福貴的一生可謂傳奇,跌宕起伏如同戲劇,有大喜也有大悲。故事的最後,福貴和牛緩緩走在田埂上,消失在一片晚霞中,和其他的老頭並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在說起往事時,總有很多故事可以回憶,這也是人生給他的饋贈。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但無論是苦是甜,都是生活給你的禮物。正是這所有的悲歡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所有的往事都是我們血肉的一部分,捨棄掉任何一段都不是完整的我們。
所以不要抱怨不愉快的過去,珍惜愉快的曾經,當我們變成老頭老太太時,也許也可以像福貴一樣,在夕陽下和後輩談起過去,就像在讀一本小說。
風風雨雨走過,晚霞時分才有平淡和回憶的美好,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