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2020-09-05 華夏九州紀

繁華一場空夢,賭場紛雜中,家財散盡。世事變遷風雨中,歸家已數載,物是人非。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

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

《活著》這本書,以零度介入的方式描繪了富家子弟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以極度冷靜的旁觀者的眼光進行敘事,但這旁觀者眼光背後,又掩藏著餘華對於人間的脈脈溫情,深沉而凝重

福貴原是富家子弟,娶到了門當戶對的妻子家珍,本是幸福和美,可福貴嗜賭成性,家財萬貫輸的精光,連妻子也被老丈人帶回娘家。

給生病的娘抓藥途中,被敵對黨抓了壯丁。數載歸家後,娘也走了,女兒也聾啞了,所幸家人得以團圓,可不敵天災人禍。

兒子輸血被抽乾了血,女兒難產死在手術臺上,妻子鬱鬱而終,女婿被水泥夾板壓死;唯一的外孫,吃多了豆子,撐死了,只剩他孤身一人和一頭牛在陽光下惆悵。

人生的第一個道理:警惕超前消費,警惕享樂主義

福貴本也是有錢人家的少爺,從小不缺衣不少食。生活於富足中的他沒什麼追求,最大的追求就是享樂,沒什麼文化的他,追求的享樂也自然是最淺薄低俗的層面:物質上的享樂,追求刺激,於是福貴走上了嫖賭的道路。

賭場的人知道他的家底,從來都是給他賒帳的,這樣,福貴每一次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輸了多少,到底還剩多少,在一次次超前消費中透支了自己。

福貴前半生的生活實際上就是當下年輕人的縮影:被消費主義的廣告洗腦,人生信條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輕奢成了一種時尚,花唄白條永遠欠著錢。

在精神文化建設尚不完善的時下,當代年輕人的享樂和福貴的別無二致,新興技術給了他們更多消費的可能,透支明天來滿足今天的消費,一場疫情下來,才知道自己窮得只剩褲衩。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正全面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商家能夠通過網絡對我們進行無時不刻的廣告輸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溫飽,更是有品質、有個性的生活。

商家正是抓住的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向消費者灌輸輕奢的理念,仿佛用了奢侈品,就能使一個人從996上班族變成中世紀貴族。

追求個性的當代年輕人顯然對於這種廣告很受用,但仔細想想,100塊的包和1000塊的包,除了品牌還有什麼差距呢?中國傳統美德有一點:勤儉,勤儉方能持家立身。

這裡的勤儉並不是說要節衣縮食,而是要量入為出。在自己能夠承受住的範圍內可以最大化消費,有多少工資,消費多少,不要為了虛榮三個月吃泡麵只為了買一個包。

在超前消費觀念盛行的當下,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這樣的消費與享樂,福貴在輸光家產之前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沒剩多少積蓄了。

經濟形勢逐漸緊張的今天,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另一次諸如疫病、次貸危機的天災人禍降臨,明天會不會停工停產,經濟會不會突然崩潰,自己會不會突然失業,欠下的花唄白條是否還能還得上。

人生的第二個道理:重視死亡教育,活著才有希望

小說中的福貴,在他的人生中幾經波折,先是破產一無所有,妻子離他而去,然後又一次一次迎接親人的死亡,經歷了很多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值得絕望的黑暗時刻。

但是福貴很堅強,在面對一次次挫折和打擊時,儘管有絕望,有悲傷,但還是一次次地挺過艱難時刻,像塊石頭一樣頑強地存活在這悲涼的世間,這也正是餘華先生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活著才有希望。

隨著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國中青少年都普遍存在著抑鬱情緒,從30-40歲人的中年危機,再到20多歲青年面對工作生活的迷茫,再到10多歲少年在逐漸加大的升學壓力中的崩潰,在這種幾乎全民焦慮的狀態下,死亡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歷程,在對死亡這個話題的探討下,起到的作用是讓人更加珍惜生命,明白死亡的沉重,也明白死亡並不可怕。

沒有死亡教育的成長是可悲的,因為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懂得死亡的意義,也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由於不懂,所以過分看清死亡與生命,在脆弱時更容易把死亡看作解脫。

因此,對死亡教育的重視應該提上日程。對於死亡教育不能避諱,當下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有些家長認為不提死亡與自殺,孩子就不會有焦慮,不會有自殺的念頭。在這種想法下,這些家長提議下架所有和死亡、自殺有關的文學作品,其中不乏經典名作。

在面對文學作品中的死亡,家長更應該做的是正確引導,不能把缺位的家庭教育讓文學作品來承受。

正確地進行死亡教育,才能讓孩子明白活著才有希望,活著就是希望這個道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其他事物,所以當失去身外之物之時,也不值得我們為之捨棄「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正確地認識死亡,才能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的挫折的時候能夠更珍惜生命,更堅強,更不容易被挫折打垮,不至於尋死覓活。生命是值得敬畏的,只有活著,才有明天,才有更好的生活值得我們去享受,才有希望值得我們為之努力。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的第三個道理:勝不驕,敗不餒

《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一件事都有兩面性,就比如小說中福貴的破產,反而讓他保全了性命;給縣長的夫人輸血本可能是得財得名獲得人脈的好事,卻讓有慶死在手術臺上;能吃上豆子也是好事,卻讓福貴的孫子苦根吃撐了丟了性命。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的成功與挫折。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成功或者挫折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的後果。所以,在我們遇到挫折時,要多想想它的好處,想不起來時也要相信它最終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好的結果,這樣面對挫折時,才不會絕望悲傷。

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能高枕無憂,隨時警惕可能的危機,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之間。

勝不驕,敗不餒。當人生順風順水時,不要太高調招人白眼,有可能你的炫耀最終會變成利劍刺傷你自己。要學會自謙,學會低調。在低谷期時,也不要自卑,也許有人會看不起你,但不能看不起自己,要相信光明的那一天總會來到,只是早晚的問題。

不要氣餒,暗自發奮,向著光亮瘋長,終會度過水逆期,迎接好消息。

走過風風雨雨,終將歸於平淡

福貴的一生可謂傳奇,跌宕起伏如同戲劇,有大喜也有大悲。故事的最後,福貴和牛緩緩走在田埂上,消失在一片晚霞中,和其他的老頭並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在說起往事時,總有很多故事可以回憶,這也是人生給他的饋贈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但無論是苦是甜,都是生活給你的禮物。正是這所有的悲歡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所有的往事都是我們血肉的一部分,捨棄掉任何一段都不是完整的我們。

所以不要抱怨不愉快的過去,珍惜愉快的曾經,當我們變成老頭老太太時,也許也可以像福貴一樣,在夕陽下和後輩談起過去,就像在讀一本小說。

風風雨雨走過,晚霞時分才有平淡和回憶的美好,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再悲催的人生,都有幸福的存在
    多年以前,看電影版《活著》,唯一的印象大概就是,福貴的人生太慘了。而周圍看過原著的人紛紛都說,原著更慘。活著的確是一種力量,比起輕易的死去,活著更不容易。閱讀《活著》這本書,讓人對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豆瓣評分9.1《活著》:解析福貴人生中的三個成長階段
    如果生活如此繼續,雖貧苦,其樂融融,可這時,老母親經常頭暈,糊塗,必須馬上請郎中,命運好像故意和福貴開玩笑,請郎中的途中遇到國民黨,不僅郎中沒請來,自己還被抓去做壯丁。在槍林彈雨中,福貴始終不放棄活著的希望,除了求生本能,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對家人的責任,因為母親和妻女還在家裡等著自己回去。後來在戰場中,他結識了春生和老全,並成為相互扶持的朋友。
  • 《活著》:讓福貴的悲慘命運告訴你,人為什麼要活著
    如果說有哪本書是我逢人就推薦的,那大概就是《活著》吧,畢竟它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讓你一拿起來就放不下。餘華因為這首歌,寫下了這本《活著》。雖然老黑奴身處的國家,所經歷的時代與中國大不相同,但是人類的悲歡卻可以跨越國界與種族相互連通。那麼,同老黑奴一樣,福貴的一生到底有多慘呢?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人的欲望往往是無止境的,享樂的,貪圖的。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卻不了了之。當我讀到餘華老師的《活著》這本書時,我才迎刃而解。他用犀利的眼光挖掘了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從電影《活著》讀懂人生的「生與死」
    電影《活著》是著名導演張藝謀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活著》演繹著福貴的人生苦難,記錄了福貴從年輕到老中間經歷過的種種,電影中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是用「死」來折射「生」。本文從生與死的角度上去探討電影《活著》傳遞出來的思想。
  • 重讀《活著》:從三個角度淺析福貴精神形象的形成
    下面,我將從身份、經歷、時代背景三個角度,來淺析福貴精神形象的形成,以及從富貴的人生中得到的啟迪。面對兒子的死,福貴只能把痛楚埋藏在心底,他看著妻子消瘦的臉龐,能做的只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福貴還想著看女兒風光出嫁,還想陪家珍度過往後餘生,他一直把娘的那句話牢記在心「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福貴還心存希望,他一直相信未來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可命運就是那麼無情,它總是拿別人的生活開玩笑。
  • 《活著》活著不易,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想福貴的這幾個品質
    父親的離世是一個少年從荒唐到懂得責任,從賭徒變成有擔當的人的救贖。代價很大,痛苦很深,可是成長卻也深刻。02 擁有家珍這樣一個好女人,是福貴活著的另一個救贖娶到家珍這樣的女人,我覺得是福貴最幸運的事情。她溫柔,執著,良善,有著最平和的姿態和最堅強的內心。福貴混蛋的時候,她或許是懦弱的。
  • 深度解析《活著》:福貴生前有多慘?「向死而生」就有多隨意
    「我」和福貴聊天的場景頻繁的出現打斷福貴敘述中的苦難連續性。每次轉回到這個仍然堅持活著的老農身上時,悲劇的色彩就淡化了幾分。活著有別英文中的「live」或者是中文中的生存、生還這些詞,它本身就非常有力量,活下去就有希望。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苦難、無聊和平庸。
  • 一生坎坷的福貴,從電影《活著》我們能看出哪些儒家思想
    主人公福貴是一個賭徒,並且嗜賭成性,雖然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裡,但是很快就被他敗光了,他的父親被氣死。福貴一家成了貧困戶,後來由於時局動蕩,他被國軍抓去當了壯丁,捲入了國共兩黨的內戰,又來有糊裡糊塗的成了共產黨的戰俘。建國後,隨著社會變革,他的苦難並沒有停止,所以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了一頭牛與他相依為命。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活著》由老人「福貴」與老牛「福貴」耕田的場景展開故事。老人自言自語的說出一個個名字,與形單影隻的老人形成反差,營造了一種荒涼和歲月流逝的閱讀氛圍,也同時預示著一個悲劇故事的到來。
  • 《活著》:影版和書版,希望與絕望地活著
    《活著》不僅是福貴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餘華用零度寫作的方式介入作品本身,客觀又不失溫度地敘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所存在的苦難。要說小說和電影的區別,那就是小說版《活著》給人抑鬱、悲觀和絕望,電影版《活著》給人帶來了希望。
  • 《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中年人:成家立業,或經濟上或心理上還依靠父母福貴的戰友春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忍受不了受刑之苦,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一個人心裡總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那他就能活成生命本來的樣子,來去了無牽掛。 生活中我們總會經歷挫折和坎坷,身處困境中,越是想忘記越是忘不掉,越是想擺脫越是會糾纏。和長輩聊聊天,或是看看人物傳記,站在未來的角度,把時間拉長,回頭看現在的事情,會釋懷很多。
  • 《活著》:福貴對家珍拳打腳踢,家珍為何對福貴仍然不離不棄?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餘華曾經憑藉《活著》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這部作品先後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出版多年,時至今日,仍然長盛不衰。《活著》講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是大時代背景下一個小人物一生的辛酸苦辣。
  • 《活著》:一生悲苦的福貴,教會我5個受用一生的道理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就是一個在一夜間失去一切的落魄者。曾經,福貴家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擁有五百畝地,而他是鼎鼎有名的徐家少爺。可是徐家出了倆敗家子,一個是福貴他爹,另一個就是福貴。五百畝地被福貴他爹敗得只有一百畝,而福貴則把最後的索性都敗光了。
  • 現實版《活著》福貴:拋夫棄子,30歲貨車司機帶著患病兒跑長途
    相遇即是緣,喜歡我的文字,請點擊右上角紅標添加我哦「活著,就是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當人在遭遇苦難和挫折時,說著這樣安慰的話,聽著的確是有」站著說話 不腰疼「的嫌疑。但人生就這樣,只要不是終點,一切都可以想像。
  • 《活著》:倖存,還是活著?
    從而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深度思考,在經歷悲喜之後,我們算是倖存,還是活著? 那麼,我們走進徐福貴的人生裡,看看是否順境就是活著了,逆境就是只是倖存,而我們不喜不悲的人生呢? 福貴還戀上賭博,很快敗光所有家產。做局贏了他家產的龍二,接手了他的房屋田產,也接替了他原本的人生,結果土改時被拉去槍斃,臨死哭喊:福貴,我這是替你去死啊!」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讓福貴明白自己才是這場紙醉金迷的災難的倖存者。 所以,一個人擁有所有讓人羨慕的東西時,不是感激享受這些美好,充實自己,卻失去良知,把自己活的像個孽障,這樣活著也只能叫「倖存」。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翻過戰壕,福貴看到了遍地死去的傷兵,春生對福貴說要活著回去,福貴說回去要好好活。福貴則怕落後背有慶去了學校,並給有慶帶了餃子。影片跨越年代較長,涵蓋了內戰以及新中國後幾次政治運動,通過福貴一家的坎坷遭遇,反映出了一代中國人在面對無情命運時頑強且堅毅的民族韌性。福貴從富家公子養尊處優到身無長物嘗盡疾苦,他失去父母,經歷戰爭,之後兒子早夭,女兒也死在自己面前,他就這樣被命運的車輪一遍遍攆過,然而他依然頑強的活著,不曾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 《活著》|福貴動蕩的一生,並不是他一個人這樣
    餘華的《活著》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動蕩的一生。我覺得不應該加上苦難,因為他那個年齡段的人都是這樣的,差別並不大,誰也不比誰更苦難。說起來我們村裡就有幾位這樣的老人,我小時候經常聽他們說這些事,和福貴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他們的經歷是有部分重疊的。
  • 大連開發區檢察:「好書我推薦」——《活著》(餘華)
    在某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一口氣看完了餘華的小說《活著》,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灰濛濛的腦海裡總是浮現出福貴那一張平靜又蒼老的臉,怎麼會有如此悽慘可悲的人生。經歷了戰場生死,歷經辛苦回到家的福貴,本應過上平靜的生活,然後自己的兒子有慶卻被送去給縣長夫人獻血,血被抽乾而死,女兒鳳霞生子難產而亡,一直重病纏身的妻子家珍也病重離他而去,女婿二喜幹活被水泥板夾死。接連痛失多個親人的福貴,把他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外孫苦根的身上。
  • 《活著》:假如沒輸光田產,福貴也不會像龍二一樣被斃,原因有2
    文|若水餘華的《活著》,無疑是一部史詩小說,它記錄了主人公福貴從解放戰爭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人生經歷與命運跌宕。家有貢田上百畝,有寵愛自己的爹娘,有知書識禮的妻子。但敗家子福貴荒唐事做盡,一夜豪賭后將家產輸得精光不剩,包括那上百畝貢田。他輸給了奸詐的龍二。因為龍二買通了跑堂,在骰子上做了手腳,沒有心機的福貴稀裡糊塗被騙了。龍二不僅霸佔了福貴家闊氣的磚石大宅院,還有那方圓上百畝的貢米田,過上了逍遙自在的大地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