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活著》:從三個角度淺析福貴精神形象的形成

2020-08-28 我是鄭小喵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曾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同時,由張藝謀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也曾榮獲第47屆嘎納電影節獎和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而這部享有盛名的文學作品,在餘華的筆下,卻是通過一位歷經磨難和艱辛、踏足生和死交界的老者,娓娓道來自己一生的苦與樂而誕生的。

當我幾年後再讀這本小說時,眼眶裡泛著淚光,內心裡感動激蕩。那個名叫「福貴」的老人一生悲慨,他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品質與苦難相依相伴,他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熱忱,總會讓人熱淚盈眶。

東野圭吾曾所說:「世界上有9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

可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面對生命中的事事不順,面對苦難的慷慨饋贈,他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結束生命,而是向死而生,默默地承受,溫情地活著。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餘華給我們塑造了一個飽經滄桑後,與命運相互依存、互相感激的智者形象。下面,我將從身份、經歷、時代背景三個角度,來淺析福貴精神形象的形成,以及從富貴的人生中得到的啟迪。


一、身份角度:身份轉變是塑造福貴精神形象的根源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環境能造就人才,同時也能摧毀人才。

正如維克多·雨果所言:人在逆境裡比在順境裡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保全身心。

福貴在自述中這樣描述自己:「我是我們徐家的敗家子,用我爹的話說,我是他的孽子。」

福貴以前是一個地主少爺:他小時候上私塾從來不走路,回家都是由一個叫「長根」的僱工背回去;他喜歡鑽妓院,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更誇張的是,有一次妻子家珍叫他回家,他為了賭博,動手打了自己懷孕的妻子。

用福貴自己的話講,「我年輕的時候,吃喝嫖賭樣樣在行」,是一個典型的「闊少爺」形象。

話說人一旦有錢了啊,很容易就會學壞。就像富貴一樣,年輕的時候靠著祖上留下來的基業好好風光了一陣子,每天無所事事,只知道吃喝嫖賭,根本不把家中的父母和妻子放在心上。既沒有盡到一個丈夫該盡的責任,又沒有盡好一個兒子該盡的孝道。

福貴年輕時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貪圖享樂是他當時最真實的寫照。現在讀起他曾經逍遙自在的生活,總不免讓人覺得心寒。

然而,生活的重擊終於還是敲在了福貴的頭上。嗜賭成性的他一下子輸光了祖上的家業,曾經備受尊敬的徐家大少爺,一下變成一貧如洗的農民。

福貴自此開始自己種田、開始孝順母親、開始懂得心疼妻子、寵愛孩子。

母親太勞累,他便讓娘到田埂上歇著;家珍得了治不好的軟骨病,他就讓家珍停下別幹活;龍四因為搶紅薯扇了鳳霞一耳光,他就拿起地上的鋤頭跟人家去拼命;有慶被爹訓斥了生氣不理他,他就用買了菜的錢給有慶買糖,攢夠錢給有慶買羊。

而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換成當初是闊少爺的福貴,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

而如今,他從曾經風光慣了,備受人家尊敬的地主少爺,一下子變成了被人嘲笑和同情的貧民,卻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僅懂得付出、懂得承擔責任,還變成了一個孝順的好兒子、盡責的好丈夫、被人羨慕的好父親。

可見,是逆境成就了不一樣的福貴,是磨難教會了福貴成長。也正是由「闊少爺」到「貧民」的身份轉變,才塑造了富貴如此可親可敬的精神形象。


二、經歷角度:命運多舛是福貴精神形象的投射

福貴輸光了祖上的家業,氣死家中的父親;為替母親請大夫,中途卻被國名黨抓了壯丁;兩年後回到家中母親早已因病去世,女兒鳳霞變得又聾又啞。

福貴原本想著只要能夠活著回來,就跟家人好好生活,雖然生活悽苦,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他便更加珍惜這份團聚。

然而,命運總是無情地摧毀著一家人的幸福,總是讓不幸的人雪上加霜。好像曾經你肆意揮霍的一切,它都會讓你用其它方式加倍償還。

兒子有慶為了救縣長的妻子產後大出血,被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平靜的生活被這當頭一棒打得支離破碎,而這僅僅是福貴悲劇命運的開始。

面對兒子的死,福貴只能把痛楚埋藏在心底,他看著妻子消瘦的臉龐,能做的只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福貴還想著看女兒風光出嫁,還想陪家珍度過往後餘生,他一直把娘的那句話牢記在心「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福貴還心存希望,他一直相信未來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可命運就是那麼無情,它總是拿別人的生活開玩笑。鳳霞產後大出血,就此離開人世;家珍久病不治,也匆匆離他而去;女婿二喜發生事故,因工傷而死;外孫苦根生病在家,青豆吃太多撐死。

親人相繼離世,留給福貴的只有一頭老牛,他比更多人擁有更多死去的理由,可他卻依然堅韌地活著。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心理投射」,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編制了一個人格測試的方式:他用5張黑白、3張彩色和2張除了黑色外還有鮮明紅色的墨跡材料去測試被試者,每張材料標好順序,每次出示一張詢問被試者想起什麼,同時記錄下被試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時間。

當被問及測試有什麼用時,羅夏卻說「卡片根本沒有任何寓意,被試所說的都是他們潛意識的想法,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投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態度等加到其他對象的身上,藉助一個中性的客體,去吐露出真情。

福貴一生的經歷,就是他精神形象的投射。他想承擔責任,便把自己全部的愛無條件地奉獻給他在意的人;他善良仁慈,便把自己的善意一次次地播撒給需要它的人;他想好好活著,便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晴天霹靂的打擊後堅韌地生活下去。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主人公安迪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這個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也正是因為福貴心存希望,才把他內心的期許一次次地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正是他的種種經歷,才使他的精神形象更豐富。


三、時代背景:時代變革是福貴精神形象形成的必然

有人曾說:世界上變革的最強推動力不是統治群眾的科學認識,而是賦予群眾以力量的狂熱,有時甚至是驅趕民眾向前的歇斯底裡。

福貴在為母親請大夫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告訴自己活著回去後一定要好好地活。

然而,回家後又趕上了土地改革,曾經福貴把祖業輸給了龍二,不料土改中龍二卻被判了地主成分,當了福貴的替罪羊。福貴在聽到龍二被五聲槍斃後,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接著便是人民公社化運動,雖然家家戶戶把自己家的鍋都砸了拿去煉鐵,但好在成立了人民公社,只要邁開腿,就可以吃到肉了,原本以為幸福的生活就此來臨,不幸的是大食堂散夥,人們又迎來了饑荒。

對於福貴來說,挨餓不算什麼,只要一家人好好生活在一起,他就覺得滿足和幸福。可接踵而來的是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

當時,人們生活在社會變革的年代,他們都經歷了戰亂、饑荒和苦難,而餘華筆下的福貴,也不過是當時那個年代裡具有代表性的底層人物之一。

他們渴望溫飽、嚮往幸福,所以,他們願意忍受命運帶給他們的一切苦難,也要心存希望,好好活著。

餘華在原著的韓文版自序中這樣寫道: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正因為時代的變革,賦予了福貴忍耐的力量,所以,他對命運更多的是心存感激,他和命運共存,既沒有埋怨對方,也沒有拋棄對方,這是令我最感動的。

從落後就要挨打,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都歷經磨難。然而,我們中華人民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而福貴的精神形象同時也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不怕壓迫、偉大崛起、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所以,在時代變革的過程中,福貴的精神形象,是必然會形成的。


四、從福貴的精神形象中,得到的兩點啟示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中,哪吒說了一句話:「去他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包括我們看到的很多電影和書籍裡,都有很多與命運頑強抗爭,不屈不撓,力圖徵服命運的英雄人物。

可餘華筆下的福貴並沒有與命運反抗,他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福貴與命運更多的是友好相處,他沒有反抗,但也沒有屈服,他把命運當做自己的朋友,他為了活著本身活著。

正是他對待命運的這種方式和態度,這種堅韌而頑強的精神所吸引了我,下面是從福貴的精神形象中得到的兩點啟示:

1.珍惜命運的洗禮和饋贈,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

福貴曾經瀟灑自在,任意妄為,他本可以靠著祖業安享晚年,卻從不居安思危,任憑自己肆意揮霍。

倘若他珍惜那時的幸福,並靠著自己的努力為後代謀福,也不至於最後慨嘆物是人非,只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好在命運給了他重新洗牌人生的機會,讓他學會成長,教他如何做人,也好在他痛改前非,珍惜生命,活在當下,才能看淡生死,隱忍生活。

倘若我們能從福貴的經歷以及他的改變和精神品質中取其精華,珍惜命運的所有洗禮和饋贈,在不同的位置扮演好自己不同的角色,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那麼暮年回首時,想必會多些欣慰,少些遺憾。

2.感謝苦難,與命運共存,好好活著

福貴在遭受了一系列苦難之後,並沒有放棄生的希望,而是選擇忍受,用豁達的心態看人生的悲歡,用堅定的信念好好活著。

善良的福貴不忍心看著牛被宰,於是買了一頭老牛,很多人都以為那頭老牛用不了多久就會死掉,可是它依舊陪伴著福貴好好地活著。

福貴給他的牛取名叫「福貴」,並用其他名叫「家珍、有慶、鳳霞」的牛來激勵自己的老牛好好幹活,他早已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苦難,他與命運友好相處,互相嫌棄、互相感激。

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有些人視它如珍寶,好好珍惜;有些人視它如草芥,白白浪費。

看多了那些經不住一點磨難和打擊就輕生的故事,才懂得珍惜生命,活著就好。


結語:

蕭伯納曾說:世上有兩樣悲劇, 一種是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另外一種是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

而福貴都做到了。他一生的悲劇命運讓人嘆息,甚至心生憐憫,但他又用自己獨到的方式,與命運相互依存;用自己睿智的雙眸,與苦難並肩同行。

福貴的身份轉變、命運多舛以及時代背景下隱忍生活的態度,塑造了他平凡而又偉大的精神形象,可歌可泣。

唯願世間美好,世人珍愛生命,好好活著。

相關焦點

  • 重讀《活著》:福貴,你配不上這麼好的家珍
    就如同作者在序言裡寫道的: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 豆瓣評分9.1《活著》:解析福貴人生中的三個成長階段
    在最初讀《活著》的時候,唯一的感覺是福貴作為倖存者,親人陸續離開,一生充滿坎坷,似乎他的人生除了苦難再無其他。而今年再讀的時候,忽然意識到這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是對福貴一生的記述,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看,這是生活,卻不是倖存。雖有苦難,但他在苦難中生存,在夾縫中成長。
  • 福貴與春生的三次交集,折射出活著的不同態度
    在《活著》中,這些都集中到福貴身上,或者與福貴產生了各種關聯。歷史是真實存在的,而福貴是一個時代百姓生活的縮影。 對於很多人來說,生下來,就活下去,沒有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活著的表現卻不盡相同。
  • 《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在精神文化建設尚不完善的時下,當代年輕人的享樂和福貴的別無二致,新興技術給了他們更多消費的可能,透支明天來滿足今天的消費,一場疫情下來,才知道自己窮得只剩褲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正全面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商家能夠通過網絡對我們進行無時不刻的廣告輸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溫飽,更是有品質、有個性的生活。
  • 《活著》活著不易,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想福貴的這幾個品質
    福貴其人,就是這本《活著》的主角,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痛苦從未遠離,可他對活著的態度卻也從未缺席。他始終都盡心盡力認真的活著。就如同這篇小說的創作背景,一首歌曲《老黑奴》,老黑奴一生經歷苦難,親人都一一離自己而去,卻依然平和友善的對待這個世界。
  • 《活著》:一生悲苦的福貴,教會我5個受用一生的道理
    《活著》這部小說中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也表現了主人公福貴面對死亡過程的堅強的態度。福貴悲苦的一生,教會我6個一生受用的道理。願與大家分享。落魄前的福貴,擁有人人羨慕的一切,除了一百畝良田,還有一間祖傳大豪宅,有三代同堂的家庭,上有二老,下有一女,身側有一門當戶對還懷著八個月身孕的美嬌妻,可謂是風光至極。可福貴偏偏是個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吃喝嫖賭樣樣來,而且還時不時地讓妓女背著自己在老丈人跟前晃悠。
  • 《活著》|福貴動蕩的一生,並不是他一個人這樣
    餘華的《活著》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動蕩的一生。我覺得不應該加上苦難,因為他那個年齡段的人都是這樣的,差別並不大,誰也不比誰更苦難。說起來我們村裡就有幾位這樣的老人,我小時候經常聽他們說這些事,和福貴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他們的經歷是有部分重疊的。
  • 小說《活著》的精神內涵是活著
    近日讀了餘華的小說《活著》。小說用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叫福貴的男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動蕩和苦難的,也是平靜和快樂。福貴的講述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時期到後毛澤東時期。那個年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 再讀《活著》,人最大的悲哀是沒為自己而活
    》是我人生中買的第一本小說,也是我唯一看過3遍的一本書,這次重讀給我帶給我不一樣的人生思考。前段時間重新拿起《活著》時,我發現這部作品描述的並不僅僅是福貴的悲慘命運,而是通過主人公的成長經歷來告訴讀者這個現實的社會。激勵人們用樂觀和坦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再一次讀《活著》,這次我沒有為福貴的悲慘命運感到惋惜,讓我心痛的是福貴背後的兩個女人(福貴的母親和家珍),她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 《活著》:讓福貴的悲慘命運告訴你,人為什麼要活著
    至今為止,我看過的書和電影裡最悲慘的一個人物,就是福貴。福貴是誰?他是餘華《活著》筆下的主人公。說起餘華,我曾一度不敢再看他的書,因為太殘酷了,看完心裡滿是震懾與說不出的鈍痛。那時候的他三天兩頭去酒樓,貪圖享樂,吃喝嫖賭,是個典型的大混帳。他混到什麼程度呢,妻子大著肚子去酒樓找他回家,他嫌妻子打斷了他賭桌上的好運氣,用腳踹開妻子,喊人把妻子拖出門,然後接著賭。就在那天,他被人設下賭局,把家裡包括田地、房產的全部家產輸了個精光。一夜之間,家道中落,親爹被氣得從糞缸上摔下,一命嗚呼。
  • 活著,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活著記得第一次讀餘華是在高中的時候,《活著》最近又拿起來重讀,那時尚且年幼不諳世事,如今再讀發現餘華著實厲害,整體上六年後,重讀還是會感到胸口悶。可是,我才二十五歲。我想,六年後在我而立之年再讀,想必又是另一番感悟吧,不知道那時候還會不會「老淚縱橫」。
  • 《活著》:看似一無所有的福貴,其實一直都是最幸運的那個人
    餘華的《活著》我至少看了有五六遍,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福貴真的很慘,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親人,最後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多看幾遍,卻又覺得福貴其實一直都挺幸運的。很多小說裡,總是會有反面人物來幹擾主角。《活著》裡幾乎沒有反面人物,唯一可恨的大概就是那個抽乾了有慶血的醫生,他不把窮人的命當命。福貴的命運確實坎坷,但圍繞在他身邊的一直都是好人,他感受到的一直都是別人的愛。他也曾享過榮華富貴,也經歷過貧困潦倒,人生百種滋味,他都這一生嘗盡了,也可以說不曾白活。
  • 一生坎坷的福貴,從電影《活著》我們能看出哪些儒家思想
    福貴的父親因為兒子賭錢欠下許多債,被氣昏後醒來仍然變賣財物替兒子還債。妻子家珍沒有嫌棄他,離開富裕的娘家生活,與福貴共患難。活著是一件難事,死去容易,活著的人難上加難。「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中國人慣有的一種思維,也是中國人對待生死的一種態度。
  • 《活著》:福貴對家珍拳打腳踢,家珍為何對福貴仍然不離不棄?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餘華曾經憑藉《活著》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這部作品先後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出版多年,時至今日,仍然長盛不衰。《活著》講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是大時代背景下一個小人物一生的辛酸苦辣。
  • 深度解析《活著》:福貴生前有多慘?「向死而生」就有多隨意
    ,他對此也並不知情,立馬衝淡了情節的批判精神。「我」和福貴聊天的場景頻繁的出現打斷福貴敘述中的苦難連續性。每次轉回到這個仍然堅持活著的老農身上時,悲劇的色彩就淡化了幾分。尤其是《活著》這本書,採用了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福貴的故事就變得非常的主觀,只是他自己的感受。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活著》由老人「福貴」與老牛「福貴」耕田的場景展開故事。老人自言自語的說出一個個名字,與形單影隻的老人形成反差,營造了一種荒涼和歲月流逝的閱讀氛圍,也同時預示著一個悲劇故事的到來。年輕時的福貴,遊手好閒,因為沉迷賭博,被賭場的龍二設計,輸光了家產,氣走了懷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氣死了父親。
  • 《活著》:三個女人三臺戲,戲說一生的幸福
    這句話像不像福貴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的一生寫照,他那連名字都沒有介紹過的小腳母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家珍、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鳳霞。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一邊說著不想活了,一邊又拼命地活著。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有因為戰亂而破裂的家庭,有因為饑荒而硬生生被撕開的家庭,也有因為類似於福貴這樣敗家之人,從內變質的家庭。可越是亂,越是難,越是可貴,越是幸福。
  • 《活著》:福貴從渣男變暖男,妻子家珍功不可沒,她有啥秘訣?
    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一個早年靠著家產吃喝嫖賭的少爺,最後變成了一個顧家,愛妻,愛子的溫情暖男。都說,要改變一個人其實很難。究竟是什麼原因,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福貴發生了這麼大的改變?後來福貴說:家珍是個好女人。
  • 梨熟了嗎——評《活著》
    讀到後面,福貴感慨「人也該熟了,就跟梨那樣熟透了該從樹上掉下來」,這才明白他們把人的「去世」稱為「熟了」。跟這個詞的意思相反,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活著的一生,不是生活,也不是生存,就是活著。有時候想「一生」這個詞語簡單到殘忍,無法傳達出來一絲一毫一個人從生到死的苦楚。
  • 現實版《活著》福貴:拋夫棄子,30歲貨車司機帶著患病兒跑長途
    讀到那位30後貨車司機親人相繼的離世和離開及他對病癱幼兒愛的點滴細節,我的思緒不由地把他與《活著》裡的福貴聯想到一起。人物、情節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有著相似和不同之處。都是經歷著各自的大起大落,各自的不幸和心酸!這種心酸是無法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