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死亡

2020-09-05 鄴都書生

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快七十歲的父親,因為最近不能好好吃飯,去醫院檢查,結果檢查是胃癌。他傷心的同時,也很迷茫。究竟是為父親開刀動手術,還是進行保守治療。如果開刀動手術,會讓那麼大年紀的父親遭大罪,不做手術的話,難道就眼睜睜的看著父親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臨嗎?這要做兒子的情何以堪!在五年前,我也遇到過這樣情景,也曾經很迷茫,對於生命和死亡產生了困惑。我七十七歲的老父親,由於常年抽菸,(而且菸癮特別大,早晨起來點燃煙,中間不滅火,一直到睡覺才恰滅。),而導致的咳嗽和咳血,去醫院檢查說是肺癌。我同大多數做兒女的一樣,不敢接受這個事實,可事實就毫無爭辯的擺在你的面前。我相信每個人,每個作為兒女的大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短暫的迷茫和無助,而且這種無助是任何人都不能幫你解決的。

於是,我和妹妹商量,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治療。我妹妹的意見是保守治療,理由很簡單,畢竟父親七十七歲了,那麼大的年紀,開刀動手術怕他的身體承受不了,也怕他承受太多的痛苦。還有一點,癌症是絕症,即使做了手術,在當時復發率也是很高的,希望很渺茫。不如趁著父親在有限的生命裡,去帶著他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去旅旅遊,享受一下生活。無可質疑,作為女兒的,永遠比做兒子更疼愛父母,因為她們的情感更細膩,所以愛護父母就更加周到,用心。

而我的觀點卻恰恰相反,那就是儘快的給父親做手術,儘可能地延長他生命的長度。當時我想到的是,小時候我們生病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感冒,父母都心急的不行,都是全力以赴,哪怕是傾家蕩產也給我們看病,從來都沒有拋棄過我們。而父母老了,病了,我們卻無能為力,有了病不去盡全力爭取,而去拋棄他們,這一點我是做不到的。能讓他多活一天,我們就能在他身邊多陪伴一天。因為人一旦去了,就再也不可能見著面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因為怕花錢而拋棄父母,這種做法是可恥的,是永遠在人面前抬不起頭的,你的餘生永遠是會受到良心譴責的。所以作為兒女的唯有向死而生,全力以赴!

父親的開胸手術,進行了整整七個小時!這漫長的過程無疑是極度煎熬的。在手術室外,我和妹妹靜靜地站著,沒有親戚和朋友的陪伴與安慰,人到了這一刻,才明白是多麼的孤單和無助。大約快六個小時的時候,手術室的門開了,醫生拿出用塑膠袋包裝著的,一塊大約半斤左右的血淋淋的肉,告訴我這就是腫瘤。我無言的,呆呆的望著。過了一段時間,手術室的門開了,當父親除了頭和腳外,軀幹都被雪白雪白的紗布包裹著,像個蠶繭一樣,渾身插著各種管子,被推出來的時候,我和妹妹壓抑的情緒再也無法控制了!

通過多半年的放療化療等後期治療,父親恢復的很好,就是咳嗽時感覺胸腔裡面一緊一緊的老是疼,我明白,那是術後胸痛所導致的。畢竟從肺部切除了那麼一大塊肉,然後再把鮮嫩的傷口縫合到一起,咳嗽時一用力,整個肺就像撕裂一樣,不疼痛才怪呢!而且那種疼是普通人難以忍受的。為此,我專門諮詢過醫生,醫生說,術後胸痛大多數病人都存在,甚至會一直伴隨著你,是對病人的另一個折磨和考驗。就這樣,大約過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父親的疼痛一直沒有減輕,甚至越來越嚴重。我一度懷疑父親的癌細胞擴散了,期間去了幾次醫院,經過認真仔細的檢查,醫生說沒有復發,恢復的很好,原因還是術後胸痛。這是沒有辦法的,只有使用藥物來減少病人的痛苦。

後來,父親每天晚上都疼的哎呀哎呀的叫,作為兒女看在眼裡卻不能代替,那種滋味更是難受!無奈,只有想盡一切辦法,讓他減少病痛。開始吃德國進口的止疼藥戴芬,慢慢的就效果不太好了,然後醫生說只有打嗎啡或者杜冷丁了。但是容易產生依賴性,容易上癮,可誰當時還能顧得上那些呢!那十多天我和妹妹,通過各種途徑甚至高價去買,到處尋找那兩種針劑。開始一天打一針,後來每天兩針,最後的幾天只要父親喊疼,那就趕緊打!就是靠著這兩種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他的疼痛,算是提高了他的死亡質量。就這樣過了半個月,有一天夜裡,在我身邊被窩裡躺著的父親,突然裸著身子站起來,走下床去,然後從牆邊拿起一根棍子,指著房梁喊到,你下來!別再藏著了,我看見你了!……,我感到一陣莫名的恐怖,父親這是怎麼了???我下去,把他扶到床上,問他是怎麼了?他說看見我的爺爺奶奶還有老姑,他們看見他遭罪,不忍心,都來叫他回家。我含著眼淚,對父親說,咱可不能跟他們走,你一旦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再也看不見你的兒女和兩個可愛的孫子了……(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術後胸痛,那種深在性的疼痛,把一個快八十歲的老人的意志力給摧毀了),第二天我又帶著他去醫院檢查,結論還是一樣,沒有別的問題,還是術後胸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五六天。

回家後,我的母親說,不行你就去找個陰陽先生看看。說實話,以前我是不迷信的,但是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了。那個瞎先生(我不知道那個陰陽先生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個瞎子,就姑且叫他瞎先生吧),住在一個叫武紅旗村子裡,我早上到先生家裡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個人在等候了。等了半天輪到我了,我多了個心眼兒,問您看看我有幾個孩子,先生讓我報了生辰八字,掐著手指口裡念念有詞地算了算,然後對我說,你這一生是有兩個兒子,半個女兒的命,我心裡不由的一驚,兩個兒子是確定無疑的,半個女兒?我想了很久終於也明白了……我開始從心裡佩服和尊敬這位瞎先生了。然後我報了父親的八字,他告訴我,這個人正在難處,這一關不知道能不能過得去。我接著問,那怎麼辦,瞎先生說,你回家吧!到二月底,如果你父親能過得了二月,那麼他今年就沒事了,過不去,你就準備後事吧!

我提心弔膽的過到了二月二十八這一天,(那一年,我還蓋著房子,白天忙一天,晚上去父親的屋裡睡,二十八這一天正好是打房頂,所以特別清楚),我心裡有了一絲輕鬆,心想就剩一天了,應該沒事了。但是情況也不容樂觀,父親那時候已經不能進食了,就靠著輸點營養藥持續著,然後中間還用湯勺往嘴裡經常餵水,怕長期不吃東西,食道粘連到一起。就在這天傍晚,平時老是喊疼的父親也沒有喊疼。大約到了夜裡十點多,我感到身邊的父親,突然傳來深深的呼氣聲,我騰地爬起來,把父親抱著,我害怕的事情到底發生了,這一刻終究還是到來了。在父親還有意識的情況下,我輕輕地趴在他的耳邊,把他得的是什麼病告訴了他。我父親一生是個明白人,我不想讓他稀裡糊塗,不明不白地就那樣走了,同時他也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況,(儘管我們瞞著他很久,但那欺騙終究是善意的,畢竟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也是對病情有影響的),那是對他生命的最後,也是唯一的尊嚴和尊重。父親聽到後,眼睛靜靜地盯著房頂,到晚上十一點多,父親就死在了我的懷裡……那一刻,我並沒有太多的難受和流淚,反而心裡有一絲輕鬆,或者說是解脫。(這也讓我想起莊子的夫人過世,他為什麼擊盆而歌了),為他的肉體不再遭受那麼大的苦難而輕鬆,為他的生命和靈魂早登極樂而解脫。那一刻,我也深深的自責,看到父親身上那一尺來長的刀疤而自責,為沒有讓父親自己選擇生死的方式而自責,為做兒子的為了盡孝道的自私而自責!

在中國大地上,大多數人的最後,都是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的。兒女決定了父母的生存和死亡方式,而他們卻無法自己決定生死。這不得不說一種悲哀。有時候我在想,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樣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翻閱了很多書,終於想明白了,是我們的文化以及文化屬性。眾所周知,儒家文化對我們的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仁,義,禮,智,信,孝,等,其中,仁和義就包含了愛以及博愛,孝文化也是禮的一個表現。愛和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這個人不愛自己的家人,不孝敬父母長輩,他無疑會被世人所唾罵,會被社會所遺棄。在中國,孝文化是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是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的,甚至成為了一種信仰。當然,這種文化是作為正能量的存在的。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認為,讓親人接受病痛的折磨是不可接受的,是虐待父母的一種表現,甚至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對生命和死亡的價值觀念的不同。

如果說,有尊嚴的死是為了尊重生命,那麼,能夠儘可能地延長生命的長度,同樣也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一個人沒有了生命的長度,那麼生命的寬度的存在將毫無意義。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最大最大的努力讓他在減少病痛的同時,讓親人能夠多出一天的生命,因為,有些親情,人一旦失去就再也體會不到了……

鄴都書生2019.10.18

相關焦點

  • 人的生命,死亡與尊嚴
    在五年前,我也遇到過這樣情景,也曾經很迷茫,對於生命和死亡產生了困惑。我七十七歲的老父親,由於常年抽菸,(而且菸癮特別大,早晨起來點燃煙,中間不滅火,一直到睡覺才恰滅。),而導致的咳嗽和咳血,去醫院檢查說是肺癌。我同大多數做兒女的一樣,不敢接受這個事實,可事實就毫無爭辯的擺在你的面前。我相信每個人,每個作為兒女的大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短暫的迷茫和無助,而且這種無助是任何人都不能幫你解決的。
  • 生命 是向死亡暫借的一段旅程……
    生命,那點微弱的生命,此刻就蜷伏在殼裡,掙扎著。妗子說:最後了,想回家,就推著、抬著回來了……我們無語,退出了臥室。2表妹端來茶水和切好的西瓜,我們在客廳陪著妗子。這家裡,表面上雖然空氣凝重,但已經沒有了我想像中的悲傷。畢竟,兩三年了。
  • 生存與死亡的模糊邊界,是母親孤獨而漫長的溫情;寓意生命的希望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它:死亡指喪失生命,生命終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但什麼是真正的死亡呢?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明確且清晰的判斷方法。不管死亡是多麼神秘,這個星球的每一個生命總會走向終結,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每一個人。對於生存和死亡的提問,東野圭吾在《沉睡的人魚之家》中就有了深刻的思索。
  • 《人都是要死的》:永生與死亡的矛盾,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
    最後雷吉娜放棄了永生的想法,坦然面對死亡。波伏瓦通過故事探討生存,死亡和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認為存在主義思想,並不是像反對者所指責的那樣,是虛無和消極的,而是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而面對生命裡不可逆轉的死亡,人們還是找不到突破的辦法,在生命將至的時候,人們心裡還是充滿了恐懼。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在尋找長生不老的良藥,魏晉時期的玄學,民間傳說裡秦始皇派徐福東渡,《紅樓夢》裡一心只想煉丹的賈敬,都是為了找到長生不死的方法。
  • 澤塔勒《大雪將至》:一個小人物一生的愛、生命和死亡
    死亡沒有孕育任何東西!死亡就是那個寒冷的女人。羊角漢斯從艾格爾的背椅裡爬了出來,然後轉身向山上跑去。艾格爾用盡力氣喊:「停住,你這個大笨蛋!沒有人能逃過死亡!」羊角漢斯的消失和他關於死亡,關於「寒冷女人」的說辭讓艾格爾感到懼怕。他到村裡的客棧,想喝點酒,撫慰受驚嚇的魂靈。
  •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花季少女墜入愛河,最後,逃不過死亡的宿命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約翰·葛林 · 著這是一部好作品,至少它賺了我不少眼淚,如果一本書是在賺取讀者的眼淚的話,那這本書就已成為暴發戶了—— 一夜致富。對她而言,她的生命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面對死亡,她只想走得輕巧,不想活在太多人的記憶裡,以免讓她愛的人受到傷害。奧古斯都是個開朗、自信的男孩,即使骨肉瘤害他失去半條腿,仍然肯定生命中簡單的喜悅。只是,他害怕被人遺忘,希望可以累積更多美好的回憶,並且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 《入殮師》:如何優雅地看待死亡?日本死亡美學告訴你
    按照以往國人的觀念,死亡是一件晦氣之事,很多場合都不能提及「死」字,所以對《入殮師》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比較忌諱,但看完全片方知這是一部治癒系的片子,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入殮過程的安靜祥和、對往生者美好妝容的特寫,導演對死亡的刻畫是優雅靜謐的,無不展示日本人對於死亡這一生命節點的美的讚賞。
  • 《哈爾的移動城堡》|三種愛,救贖衰老和死亡,隱喻生命的重生
    文|樂評壹提圖|來自網絡有一種東西能讓一個人重生,也可以讓一個國家重生,即使面對衰老和死亡第一次進入哈爾城堡的時候,發現紅紅一團烈火卡西法也因為魔法存在而賦予了生命,還希望蘇菲的到來,能解開他與哈爾的契約,從而獲得自由,也獲得生命的重新。
  • 邱晨在《奇葩說》裡說:「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難怪邱晨在《奇葩說》裡說:「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一個視愛情為生命的人,最終也走上了獨立成長的道路。
  • 故事: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消磨掉的生命意志力
    沒有關心,沒有安慰,沒有陽光,他的心靈徹底被陰暗佔領,陰鬱的氣氛壓制住他任何一個可能去反抗的細胞,讓他喪失了生命中最後一絲意志力,在一個陰雨的夜晚,他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此文章的靈感來自吳淡如《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蹟》裡邊的一句話: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個人的生命力與意志,逐漸在陰暗的無人角落裡,黯淡、冗長地消磨,一點反擊能力也沒有。(文/潮水山河)
  • 生命的高度
    對於老鼠而言,這缸米就是一塊試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據為已有,其代價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稱為「生命的高度」。而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裡,它多留戀一天,多貪吃一寸,就離死亡更近了一步。
  • 死亡真的是生命的終結嗎?輪迴是有可能的嗎?
    也有資料顯示,大部分有前世記憶的孩子,似乎都能夠準確地說出前世的姓名,家庭背景,家住地址,個人經歷,甚至死亡日期和過程而且這些有前世記憶的孩子,似乎在上一世有過非正常死亡或身心受到很大的創傷。那是不是代表沒有前世記憶的我,上一世活得還不錯。
  • 《生命的肖像》:請讓我有尊嚴地死去
    畢竟滿眼都是死亡,心底一陣拔涼拔涼。正經講,挺酷的一本書,包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本書記錄了人的生命和死亡,他們中有科學家、官員、警察、作家、醫生、甚至剛出生的嬰兒在臨終關懷醫院,同樣的死亡等待著所有的人。沒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還能活過明天。
  • 與《小王子》相媲美的小說,跨越悲傷,溫婉的教孩子直面「死亡」
    這句話經常出現在朋友圈,以示珍惜當下,它也折射出一個事實,就是死亡是非常正常的,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事情。耶魯大學一位醫學教授說:死亡只是生命自然歷程的一環。萬物生長,都會走到凋零的地步,如此平常的科學真理,但是大多數人不願意面對。
  • 小說:死亡
    這個女人,這個女人,為什麼會真的選擇了死亡,還是以跳樓如此慘烈的方式!她明明已經答應了他提出的所有無理的要求,為何偏偏這個時候反悔了,還選擇了死亡,就是因為自己的那條簡訊嗎?她何嘗如此脆弱過,沒有他的允許,她不能如此脆弱!慕子墨心急如焚的跟著來搶救的醫生一起朝手術室跑去。
  • 從死亡第一線來看死亡和活著
    《你好,我是接體員》大師兄這本書借著死亡的外殼來講人性和生命的思考。4.對於死亡的認知:一個生命的消逝,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消失,一段緣分的結束,最後只剩一具冰冷的遺體。這本書很好,死亡第一線的故事,藉助靈異故事的外殼,來講述生命和活著。
  • 別怕,認識「死亡」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恐懼,一種對生命的無力感的恐懼。社長第一次讓大悟感受死亡,是從做遺體模特開始。當冰涼的棉布擦拭著他的每一寸肌膚,大悟用自己的身體感受著這份恐懼和煎熬。社長不愧是社長。他知道如何打破大悟的心理障礙,只有自己的身體有了感覺,才能以同理心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才能更好地從事這一份職業。對身體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對死亡的敬畏。
  • 《小小的願望》揭露死亡教育的缺失,這門必修課,家長別忽視
    孩子對生命的不尊重沒有進行死亡教育的家庭,孩子可能會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麼的寶貴,生命又有多麼的脆弱和短暫,只知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用自殺這樣的方法來逃避問題。不僅如此,還會有家長進行不正當的死亡教育,說死亡以後就能投胎轉世,你還有下一輩子,孩子聽了這話,當然不會在意自己的生命,反正還有下輩子,這輩子過得不如意即使死掉也沒問題。
  • 《入殮師》:死亡並非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分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但導演又並不止步於死亡,無論是其對工作價值的探討,亦或者是對家庭、父子、夫妻這種情感關懷的思索,都給予了觀眾一定的思考。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於豆瓣評分8.8,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觀眾對都它有著極高的評價。
  • 凍結的希望 | 續寫生命:守住千風的愛
    詩句中流露的不是對死亡的憤怒,也不是痛徹心扉的悲傷,而是生命間綿延不絕的愛,給予生者慰藉與信念。影片記錄了一個泰國科學世家為因腦癌「去世」的女兒延續生命的故事。在得知女兒愛因茲罹患致命腦癌後,父親薩哈託恩曾嘗試研發能夠挽救女兒生命的特效藥,但醫學技術的突破需要長久的時間,家人的努力擋不住疾病侵略的步伐。不願放棄女兒的薩哈託恩說服家人,決定對愛因茲實施人體冷凍,期望未來的生物和醫學技術能夠使她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