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死亡並非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分

2020-09-24 餘古

《入殮師》改編自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講述的是失業的小林大悟無意間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其主要工作就是幫死人清洗、化妝、入館、下葬,他從最開始的排斥到後來的慢慢接受,真正意識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但導演又並不止步於死亡,無論是其對工作價值的探討,亦或者是對家庭、父子、夫妻這種情感關懷的思索,都給予了觀眾一定的思考。

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於豆瓣評分8.8,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觀眾對都它有著極高的評價。

死亡被重新賦予意義

小林大悟是一名大提琴手,但是由於樂隊解散,他只好另謀他路。

在小林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拋棄了他們母子,留下的只有一幢房子。兩年前母親去世,小林就和妻子再一次搬回了這棟鄉下的小房子裡。

尋找工作的小林無意間看到了一份高薪水,低要求的工作,抱著一試的態度過來面試,沒想到社長只問了他一個問題「能全職工作嗎?」就選擇錄用了他。

莫名其妙的小林這時才被告知,這是一份與死人打交道的職業,入殮師。

入殮師的工作就是幫已死去之人體面的入葬,這需要與死人打交道,甚至還必須接觸死者,因此這也是一份雖然高薪,但鮮有人願意去從事的職業。

由於家裡的確不富裕,小林只好勉為其難的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時的他也並沒有打算長久地幹下去。

在一次次解除死者,入殮後,他慢慢發現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可恥的工作,反而十分神聖。

獨自居住死亡兩個星期後才被發現的老奶奶;明明是女裝模樣打扮,實際卻是男人的年輕人;壽終正寢的一家之主;小時候小林經常去的澡堂看管阿姨;以及那位拋棄了自己母子的親生父親……

這些數不盡的經歷讓這份工作被重新賦予意義。

生和死之間

各個家庭情況都不盡相同,但在死亡面前卻又十分相似。

年輕人明明是男生卻打扮成女子的著裝,他的父母從言語中就得知十分厭惡自己的兒子這樣,但在詢問是以男裝還是女裝下葬時,卻選擇了兒子最喜歡的女裝;

失去妻子的丈夫態度惡劣,言語中充斥著對入殮師的不滿,但在妻子合上棺後泣不成聲,事後反覆向他們道歉;

在澡堂阿姨死亡的前幾天,他的兒子還和她吵架爭執,面對突然離世的母親,不知這時他的眼淚中是否飽含著歉意……

小林沒想到,自己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會是對方的遺容,當年口口聲聲要暴打父親的他,現在竟不知以何種情感來面對,哪怕是早已見慣了死亡,這也是一種複雜的感情。

這種感情並不是死者為大, 並不是一個人死去後,他生前所有做一切都可以被原諒,這是一種生和死突然模糊的對比。

這個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父親,他的所有身份在一瞬間統統消失,證明他存在的證據只剩下了回憶。

無論是入殮師也好,亦或者是是家人的安葬流程也罷,於死人而言真的毫無意義,棺材是否豪華,墓地風水多好多壞,可能僅僅是屬於活著的人的一場儀式,這是一次盡孝的機會,這是表達感情的機會,這也是一次贖罪的機會,死人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謂的匠人精神

入殮師這份工作,聽著偉大,實則總是被人嫌棄。

其實這樣不難理解,每天與你接觸的愛人或者家人,他時時刻刻與死人接觸,心裡自然會不舒服,更何況,又不是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快要餓死的時候,選擇這樣的職業會被牴觸也非常正常。

除了外人的看不起外,入殮師這種職業常常還會被死者的家屬看不起,「你們不就是靠著死人吃飯的嗎?」這種話也需要入殮師自己承受。

小林慢慢接受這份工作的原因就是來自社長,他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新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他溫柔的動作,仿佛是在於一位老友在做最後的告別。

就像電影中小林幾十年裡一直帶著的那塊石頭,這就是一塊普通的在河邊撿到的石頭,對於外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

但這是小林父親離開前給予他的唯一的禮物,其背後被賦予了巨大的意義。

入殮師也是這樣,它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普通且冰冷的工作,但是當人在其中賦予情感時,它就變成了一份崇高的職業。

所謂的匠人精神大概也是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這份動力可能就是源於背後被賦予的那些情感。

死並非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分

電影的主題是死亡,但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卻沒有因此將這部電影定格為陰暗,反而處處表現著生命。

綠樹成蔭的春天,生機盎然的夏天,寂靜舒適的秋天,以及潔白無瑕的冬天,這裡抬頭有白雲藍天,低頭有一望無際的田野,景色的每一幀都仿佛是從漫畫中精心繪畫而成,大自然的美在電影中完美地呈現。

家門前養著的各色鮮花綠草,河裡遊著魚,小林的妻子孕育著他們的孩子,這是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將大自然的「生機」和電影的主題「死亡」交替出現,這就是人生的兩大主題,存在與滅亡。

正如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雖然是一個嚴肅並充滿哲學性的話題,但導演並沒有刻意讓主角們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將電影變得文藝範十足,反而用最樸素的方式客觀的將其所要表達的東西呈現出來。

比如攝像大量使用固定鏡頭,再比如無論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石頭亦或者是魚白,都簡單明了地向觀眾表述其寓意。

色彩柔和的畫面,加上久石讓的配樂,將死亡的恐懼感化成對生命的敬畏。

「死亡是一扇門,它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個階段。」

而入殮則是生者最後的告別,亦是死者最後的體面。

生與死可以同樣的溫柔。

相關焦點

  • 《入殮師》:如何優雅地看待死亡?日本死亡美學告訴你
    在中華文明之中,「死」向來是「生」的對立面,其基調往往是蕭瑟、灰暗、讓人忌諱、逃避的。還有來自妻子的不解,嫌棄大悟「髒」等等,當代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理解已經沒有歷史上對於「死亡」的美的歌頌,這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初衷:不僅表達出職業無高低貴賤,要想要喚醒日本民族對於「生」的珍惜、對於「死」的尊重。 正如影片中殯儀館負責火葬的老頭所言:「死亡就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而我作為那個世界的守門人,能夠對他們說一聲路上小心,後會有期。」
  • 生存與死亡的模糊邊界,是母親孤獨而漫長的溫情;寓意生命的希望
    死亡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個過程。燻子對瑞穗的愛變成了抗爭死亡的利器,也只有這種純粹且濃烈的感情才擁有對抗死亡的力量。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顆心臟被捐獻給了需要它的人,這就是死亡的意義。死亡是必定的結局,但是如何讓生延續,是我們的抉擇。器官捐獻可以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存活,瑞穗的死亡並非是悲劇,相反的,尋子的希望和愛意始終在這個世界上延續,這也是人類發展的基石。
  • 向「死」而生
    人們習慣於貪戀生,畏懼死。對死亡敬而遠之、心生恐懼、避而不談。對於生,可以用希望、喜悅、多彩、充盈等詞彙來描述。但是對於死亡,似乎只能讓人聯想到悲傷、分離、恐懼、落寞、無助……於是,這個為往生者送行的職業——納棺夫(或入殮師),便成為一個容易遭到世俗鄙夷的職業。小說中,納棺夫遭到叔叔的痛罵:從事這樣的職業讓家族蒙羞。
  • 第五人格入殮師推演故事:扭曲了生死,埋葬於墓園之下的」屍體」
    伊索·卡爾看著母親的墓碑,無聲地哭泣著,身後年長的入殮師將雙手輕輕地搭在他的肩上,似在安慰著他。等到一切都結束後,年長的入殮師牽著卡爾的手走出了墓園,卡爾看向身後的墓碑,最終走出了墓園。逝者已逝,活者仍存。卡爾感受著手掌上被大手包裹的溫度,他知道那將是自己未來的父親。
  • 別怕,認識「死亡」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她說:我的丈夫是入殮師。 他是樂團裡的大提琴手,剛剛花了重金購置一把專業演奏琴,琴弦還沒捂熱,樂團就宣布解散,他失業了。死亡究竟意味著什麼?身體的枯竭,還是永遠的離別?人們通常很避諱談論這樣的話題。實際上,無論你是誰,貧窮還是富有,都會死。死亡隨時到來。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這個悲劇讓人有些心疼,也有點惋惜,那位同學身處巨大的壓力之中,卻無處求助,因此,他認為死亡是自己的唯一解脫。我所明白的只是:由於木月的死,我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技能便永遠徹底地喪失了。 因為她也經歷了母親的死亡、照顧患病的父親,直到他離世。
  • 小縣城的入殮師,他想讓每個死者都能體面離開
    我細想了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習武不就是掌管著「死」這一環節嗎?還真得罪不起。我便睡眼惺忪地爬上了他由麵包車改裝的「靈車」。習武看出了我的不適,笑說:「是不是怕了,幹這一行很辛苦,我也搞不懂為什麼,很多突發事故都發生在半夜,就算是正常死亡,很多人也是在半夜去世。剛開始半夜出車我也害怕,總感覺身後涼颼颼的,但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 澤塔勒《大雪將至》:一個小人物一生的愛、生命和死亡
    死亡沒有孕育任何東西!死亡就是那個寒冷的女人。羊角漢斯從艾格爾的背椅裡爬了出來,然後轉身向山上跑去。艾格爾用盡力氣喊:「停住,你這個大笨蛋!沒有人能逃過死亡!」羊角漢斯的消失和他關於死亡,關於「寒冷女人」的說辭讓艾格爾感到懼怕。他到村裡的客棧,想喝點酒,撫慰受驚嚇的魂靈。
  • 大了(liǎo):行將消亡的民間入殮師
    很多人都看過日本電影《入殮師》,其實中國大了也會做同樣的事情。換好壽衣後,老畢會主持三天葬禮的多個儀式,維持葬禮秩序,保證整個葬禮順暢結束,把死者最後也最重要的一件事了結。老畢說,雖然大了處理的都是死者的事,但真正要了的其實是活人。「比如老頭去世了,老太太一直哭,怎麼辦?大了要去勸,怎麼勸是個學問。別哭了,知道嗎?
  • 茉莉能否回來,影兒是否變成對立派?
    以下的推論,從火星之前回復讀者留言和小說中的一部分按時中推理,不喜勿噴,歡迎留言討論.今日斷更否?再加上夏傾月一直針對千影,一開始以為是應為殺母之仇,可後來她一再強調,似乎是預見了什麼未來,感覺千影會對雲澈不利,尤其強調不要有孩子,千葉的愛在扭曲中產生,之前某個章節提到過(變態的愛,感覺後面會演化成,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到,當沐玄音,神曦,雲澈的家人一個個出現的時候,這個女人的情敵就多了,尤其對於一個愛情菜雞而言,女人的妒忌心尤其可怕),後續有機率和詭異生靈一起,破開,雲澈對她的能力限制,不經意間和雲澈對立
  • 武庚紀:光暗對立,天使聖王與不聞不問竟是源出一體?
    而且在天使聖王不聞不問一光一暗互相對立且面貌相同的情況下,她們源出一體的可能性極大!一、從四極陣法與女魃來看,天使聖王的尊貴血脈已經昭然若揭。老實說,以神眼髒心臟肺的心性,他絕不會關心神族成員的死活,只會把神族成員當作棋子,是生是死他都不會太過在意,一如他絲毫不關心神族忠犬天魁的死一樣。但逆天而行收服不聞不問,竟然能令神眼詫異,這是一個埋下的伏筆。「既相連,又對立,一個光明天使,一個墮落獄使。
  • 《在路上》:離經叛道的追逐自由,矛盾對立中成長蛻變
    現實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這種複雜和多元常讓認定非黑即白的人無所適從,因為他們無法感受熱鬧人群中孤獨的一隅;無法體會黑暗中的光明;不能理解一念善惡;也無從談及懂得歷史和人類靈魂的渴望。
  • 豆瓣 9.1,惹哭數百萬人,我害怕死亡,但更害怕被你忘記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在我看來,它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最好生兩個,一個多孤單呀~」等等。因為孩子只有離開了父母,自己去這個社會裡闖過以後,才知道「到底什麼該堅持,什麼不該堅持」,如果只是為了照顧家裡人的感受,便把自己的夢想扼殺在了萌芽中,這不是孝順,而是愚孝
  • 為啥有些人失蹤後,其配偶不願申請宣告死亡!真的是為了等候嗎
    大郎和金蓮生下一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得很帥氣,一家三口過得很幸福。不過傳言金蓮和食品廠總經理西門有不正當關係,但是也沒有實錘證據,風言風語的只有大郎不知道!一次外出談業務,大郎乘坐的車在偏僻地段出意外了,其他人都死亡,只有大郎生還,不過大郎也失憶了,由於地處偏僻,大郎只好漫無目的的走路到當地的小城市,從此過著流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