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改編自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講述的是失業的小林大悟無意間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其主要工作就是幫死人清洗、化妝、入館、下葬,他從最開始的排斥到後來的慢慢接受,真正意識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但導演又並不止步於死亡,無論是其對工作價值的探討,亦或者是對家庭、父子、夫妻這種情感關懷的思索,都給予了觀眾一定的思考。
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於豆瓣評分8.8,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觀眾對都它有著極高的評價。
小林大悟是一名大提琴手,但是由於樂隊解散,他只好另謀他路。
在小林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拋棄了他們母子,留下的只有一幢房子。兩年前母親去世,小林就和妻子再一次搬回了這棟鄉下的小房子裡。
尋找工作的小林無意間看到了一份高薪水,低要求的工作,抱著一試的態度過來面試,沒想到社長只問了他一個問題「能全職工作嗎?」就選擇錄用了他。
莫名其妙的小林這時才被告知,這是一份與死人打交道的職業,入殮師。
入殮師的工作就是幫已死去之人體面的入葬,這需要與死人打交道,甚至還必須接觸死者,因此這也是一份雖然高薪,但鮮有人願意去從事的職業。
由於家裡的確不富裕,小林只好勉為其難的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時的他也並沒有打算長久地幹下去。
在一次次解除死者,入殮後,他慢慢發現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可恥的工作,反而十分神聖。
獨自居住死亡兩個星期後才被發現的老奶奶;明明是女裝模樣打扮,實際卻是男人的年輕人;壽終正寢的一家之主;小時候小林經常去的澡堂看管阿姨;以及那位拋棄了自己母子的親生父親……
這些數不盡的經歷讓這份工作被重新賦予意義。
各個家庭情況都不盡相同,但在死亡面前卻又十分相似。
年輕人明明是男生卻打扮成女子的著裝,他的父母從言語中就得知十分厭惡自己的兒子這樣,但在詢問是以男裝還是女裝下葬時,卻選擇了兒子最喜歡的女裝;
失去妻子的丈夫態度惡劣,言語中充斥著對入殮師的不滿,但在妻子合上棺後泣不成聲,事後反覆向他們道歉;
在澡堂阿姨死亡的前幾天,他的兒子還和她吵架爭執,面對突然離世的母親,不知這時他的眼淚中是否飽含著歉意……
小林沒想到,自己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會是對方的遺容,當年口口聲聲要暴打父親的他,現在竟不知以何種情感來面對,哪怕是早已見慣了死亡,這也是一種複雜的感情。
這種感情並不是死者為大, 並不是一個人死去後,他生前所有做一切都可以被原諒,這是一種生和死突然模糊的對比。
這個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父親,他的所有身份在一瞬間統統消失,證明他存在的證據只剩下了回憶。
無論是入殮師也好,亦或者是是家人的安葬流程也罷,於死人而言真的毫無意義,棺材是否豪華,墓地風水多好多壞,可能僅僅是屬於活著的人的一場儀式,這是一次盡孝的機會,這是表達感情的機會,這也是一次贖罪的機會,死人沒有選擇的餘地。
入殮師這份工作,聽著偉大,實則總是被人嫌棄。
其實這樣不難理解,每天與你接觸的愛人或者家人,他時時刻刻與死人接觸,心裡自然會不舒服,更何況,又不是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快要餓死的時候,選擇這樣的職業會被牴觸也非常正常。
除了外人的看不起外,入殮師這種職業常常還會被死者的家屬看不起,「你們不就是靠著死人吃飯的嗎?」這種話也需要入殮師自己承受。
小林慢慢接受這份工作的原因就是來自社長,他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新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他溫柔的動作,仿佛是在於一位老友在做最後的告別。
就像電影中小林幾十年裡一直帶著的那塊石頭,這就是一塊普通的在河邊撿到的石頭,對於外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
但這是小林父親離開前給予他的唯一的禮物,其背後被賦予了巨大的意義。
入殮師也是這樣,它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普通且冰冷的工作,但是當人在其中賦予情感時,它就變成了一份崇高的職業。
所謂的匠人精神大概也是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這份動力可能就是源於背後被賦予的那些情感。
電影的主題是死亡,但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卻沒有因此將這部電影定格為陰暗,反而處處表現著生命。
綠樹成蔭的春天,生機盎然的夏天,寂靜舒適的秋天,以及潔白無瑕的冬天,這裡抬頭有白雲藍天,低頭有一望無際的田野,景色的每一幀都仿佛是從漫畫中精心繪畫而成,大自然的美在電影中完美地呈現。
家門前養著的各色鮮花綠草,河裡遊著魚,小林的妻子孕育著他們的孩子,這是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將大自然的「生機」和電影的主題「死亡」交替出現,這就是人生的兩大主題,存在與滅亡。
正如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雖然是一個嚴肅並充滿哲學性的話題,但導演並沒有刻意讓主角們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將電影變得文藝範十足,反而用最樸素的方式客觀的將其所要表達的東西呈現出來。
比如攝像大量使用固定鏡頭,再比如無論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石頭亦或者是魚白,都簡單明了地向觀眾表述其寓意。
色彩柔和的畫面,加上久石讓的配樂,將死亡的恐懼感化成對生命的敬畏。
「死亡是一扇門,它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個階段。」
而入殮則是生者最後的告別,亦是死者最後的體面。
生與死可以同樣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