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了(liǎo):行將消亡的民間入殮師

2020-12-16 BOSS直聘

大了(liǎo):民間白事會一條龍總儀官。大了不僅總攬人生最後一程禮、事、情,一了百了,平息圓滿,更為生者「了除」送行逝者的種種勞心費神。在民間的傳承,傳說裡,大了作為「陰陽跨界」溝通者,更多承擔、化解了虛擬又實際的「放不下」,這一點,既有心理醫生的作用,又有原始薩滿的味道。

這就要求一位合格,有本事的大了,通曉人情世故,自然道理,如本文採訪的畢大了,師傅所講:大了大在德,了在行(本領)。缺一不可,否則,人生的最後一刻就只能是不了了之。

BOSS直聘行業洞察紀錄片之「天津大了


老畢說彌留之際的人是最聰明的,在那一刻他能想起所有的事情,也能看透這一輩子的意義。

有一個老畢親手送走的哮喘病老人,在生命最後時刻突然坐起來,非常順暢地對所有晚輩說,別哭,哭什麼?哪有父母跟孩子一輩子的?你們都成家了,我也到歲數了,沒啥好哭的。回去告訴你們長輩,我想她們,來世再見吧。

說完十分鐘,老人就去世了。

老畢說,這就是看透了。

大了:送的是逝者,了的是活人

老畢是天津的一名大了。大了,天津地區對婚喪嫁娶組織者的稱呼,現在專指白事組織者。天津地區白事規矩繁多,普通人難以熟悉所有規則,當家中有人去世時,都會請一名大了來家裡主持喪事,一應儀式、接待、物料,均由大了操辦。

從90年代開始,老畢就是一名大了,沒有師承,自學成才。年輕時老畢在當地人脈就很廣,紅白事情很多人會把他請去幫忙,忙來忙去,他就自學成為一名大了。最初大了都是兼職,幫忙處理喪事是不收錢的。

後來名氣越來越大,找的人越來越多,也就開始有「出場費」了。如今天津濱海地區很多人都知道有個知名的大了叫老畢,架子很大,「出場費」很高,老畢說這都是傳言,其實他是個有活都接的大了。

老畢在自己的殯葬小院 攝影:顧崎琦

老畢這幾年裝修了一個小園子,專門接待殯葬事宜。多年之前死者家屬都是請大了到家裡操辦喪事,現在普遍搬到了樓房,諸多不便,越來越多的人會在老畢的院子裡操辦。

一般情況下,接到電話後老畢會先派人把死者接來。派人去接而不是由家屬送來,有幾個方面原因,一來都有忌諱,普通的車不願意載死人,二來按照當地的習俗,死者不能乘坐電梯,需要有兩名抬屍人從樓梯抬下來,市場價一層樓一百元,這兩個人一般由大了來安排。死者接到後,會有專人給死者化妝、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等。

很多人都看過日本電影《入殮師》,其實中國大了也會做同樣的事情。換好壽衣後,老畢會主持三天葬禮的多個儀式,維持葬禮秩序,保證整個葬禮順暢結束,把死者最後也最重要的一件事了結。

老畢說,雖然大了處理的都是死者的事,但真正要了的其實是活人。

「比如老頭去世了,老太太一直哭,怎麼辦?大了要去勸,怎麼勸是個學問。別哭了,知道嗎?老兩口總有個先走後走的,哪有一塊走的,對吧?百年以後還會見面,一見面第一句話你知道說什麼嗎?你老頭過得挺好啊,怪不得不來看我!老太太哈哈一笑,這事就過去了,葬禮就可以繼續。還有大了都在強調眼淚不能掉在死者身上,老話說是親人眼淚會影響死者超生,其實也是為了讓人緩解悲傷,不然所有人圍著一直哭,葬禮怎麼繼續?身體哭壞了後面日子怎麼過?」

所有的規矩和儀式,其實都是為了活人好好活下去,記住親人、記住孝道、記住愛,這也是死者最大的願望。

但很多時候,葬禮上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插曲,民間稱為鬧喪。大部分鬧喪都和錢有關,死者家屬因為財產問題在葬禮上爭執甚至大打出手。這時候大了就要出面,把場面壓下來,避免出大亂子。

老畢很擅長處理這類事情,拿手絕活是盤道。在濱海幾十年來的生活工作,讓老畢積攢了廣闊的人脈。面對鬧喪的家屬,老畢會先把人拉到一邊盤道。

「哪兒人?哪兒工作?誰誰誰認識麼?認識啊,我也熟啊。幾句話下來就會發現都是熟人圈子。」盤道一方面能套近乎,一方面也是個威脅,圈子都不大,鬧得太僵之後也難混。盤完道就可以心平氣和講道理,有矛盾都理解,但要先讓老人入土為安,矛盾後面再商量,商量不好還可以打官司。

「拼的都是文化。」老畢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很自豪。

要做大了,必須是個完美主義者

老畢最喜歡說一句話,所有行業裡殯葬是最嚴謹的。因為其他的事情出差錯,事後都可以補救,死者是沒法補救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了這個職業又不是那麼嚴謹。大了沒有統一的師承和門派,也沒有成文的規則,都是口口相傳。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不同地區的風俗千差萬別,很難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規範。如何行事,全靠大了的理解和自律。

老畢很瞧不上一些大了的做派。有的大了穿著褲衩拖鞋就去主持葬禮,有人除了主持儀式亮一下相,全程找不到人,還有更過分的會在葬禮上順手牽羊。

在合作過的人眼裡,老畢是個完美主義者。每次接了活,老畢都會在葬禮現場盯滿三天,該主持儀式的時候主持,需要解決疑惑的時候釋疑答惑,閒下來就跟家屬聊天普及一下殯葬文化,或者乾脆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親人去世,家人都會六神無主,咱們在現場哪怕什麼也不做,也能讓人安心。」

應家屬要求製作的紙糊越野車 受訪人供圖

除了主持葬禮,大了還會經營各種殯葬周邊產品。老潘和老畢曾是同學,如今被他拉來製作各種喪葬用品。除了常規的紙人、紙馬,還要滿足顧客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

曾經有個死者家屬說父親生前喜歡越野車,老哥倆給對方用紙糊了一輛悍馬,不是簡單的紙殼,而是可以移動、幾乎1:1還原的車。出殯的路上,那輛悍馬被全城人圍觀。

最有趣的經歷是一名死者生前喜歡喝酒唱歌,老畢找老潘給做了一瓶啤酒一瓶紅酒加一瓶茅臺,還有三個話筒。據說還用紙糊了一名陪酒女郎,但老潘不肯承認,只說是陪葬的童男童女。其他的像軍艦、魚竿、寵物老潘都做過,只要顧客有需求,老畢就會拉著老潘給做出來。

紙糊的茅臺酒、話筒 受訪人供圖

老潘經常罵老畢,認為這個老同學毛病太多,總是提出各種匪夷所思的要求。普普通通做一個紙人,老畢經常提出要求畫上口紅、做個耳墜,電視機要有在播的節目,狗要有清晰的毛髮。

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個做出來就要被燒掉的東西,意思到了就行。但老畢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提出各種精細的要求,在他看來,對待死者的所有事情都不能隨意,這是基本的敬畏。

除了做大了,老畢還承包了醫院的太平間,改造成了一個殯儀館。院子裡的花草、展板、木架、佛像,都精心排布。老畢對他的這個手筆非常驕傲,在他看來,這個院子被改造後像一個花園,人處於其中不會有任何的恐懼感,而是平和。「事死如事生,在我們這行眼裡,年紀大的死者就像父母,年齡相仿的就像兄弟,平和地看待這些,就不會有恐懼。

未來,老畢準備把這個院子繼續完善,變成一個殯葬文化博物館之類的場所,更好地宣傳殯葬文化,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些傳統。

大了,一個終將消亡的職業

大了這個職業,正處於青黃不接的一個階段。老畢說,由於各種原因,殯葬文化出現了一次大的斷層,保留到現在的也就百分之二十,八成都丟掉了。

如今,剩下的這20%也很難保留下來。

老畢牆上掛著的八卦算盤 攝影:顧崎琦

去年四月發布的《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確提到,在公共區域擺放紙牛、紙馬等迷信用品,搭設靈棚,吹打念經,「送路」;在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紙牛、紙馬、冥幣等迷信用品或者花圈、花籃等喪葬用品;製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等行為都會受到相應處罰。近年來天津各區也陸續出臺多項規定推進移風易俗。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倡導喪葬從簡,簡化葬禮儀式、限制喪葬用品使用。作為從業者,老畢十分無奈,但也接受這個現實。

「未來這個職業肯定是會消失的,這個時間不會太久,甚至我可能都會看到這一天。」很多家屬依然希望用傳統的方式祭奠死者,之前部分大了會幫著家屬從外地購入紙錢,製作小體積的紙馬、紙人,在合規的邊界上完成整個葬禮,如今連這些擦邊球也沒幾個人敢碰。

除了政策規定,更大的衝擊來自年輕人的漠視。政策很難限制住需求,但當用戶群體沒有需求的時候,這個行業也就真的走到頭了。老畢明顯發現,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在意這些傳統習俗。大了作為葬禮話事人,權威開始受到漠視。當老畢在葬禮上提出某些舉動不合規矩時,有的年輕人完全無視他的話繼續我行我素。老畢很生氣也很無奈,「該說的我還是會說,做不做是你的事,我說了就問心無愧了。」

老畢覺得,葬禮最重要的意義是弘揚孝道,也是一場死亡教育。移風易俗可以理解,但很多傳統教育不應該一起被移走。

採訪到最後,我問老畢,做這麼多年大了,了了這麼多人,怎麼了自己?

老畢回了我四個字:「好好活著。」

「人生就是一場戲,每個人都在這個舞臺上,分飾abcd角色,有的人沒出聲,就沒了;有的在臺上唱了兩句詞;也有的人是主角,能把整場戲唱完。都是註定的,要看開這些。

「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活著。每天早起鍛鍊,養好身體,別給孩子找麻煩。」


出品:BOSS直聘

策劃:周周&成吉思春

攝像&剪輯:肚臍兒 海報:買大力

監製:qiu&小佔哥哥 支持:美玲&蟈蟈

相關焦點

  • 《入殮師》:如何優雅地看待死亡?日本死亡美學告訴你
    由於樂隊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就此失業。他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為避免高昂的生活成本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山形縣。然而除了拉琴啥也不會的大悟很難找到工作,一次看報紙發現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的招聘廣告,當他去應徵時卻得知對方要找的是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即納棺(入殮),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
  • 逃生(民間故事)
    春秋兩季漲水時,在盲管形河汊的進口處,視河道寬窄打下一排木樁,在退水前,沿著木樁在水裡沉下一種叫勹(bǎo)的巨型鐵絲網,派有經驗的水手潛入水中,用鐵絲將網和木樁紮緊,並用大石頭將河底的網壓住,從而形成一道阻擋魚群外逃的天羅地網。跑晾子就是魚逃出了包圍。
  • 宿州民間的朱洪武神話傳說行將湮滅(38)
    筆者現文抄《酸甜苦辣》中一段文字,助說筆者傳太祖殺牛在宿州山窩裡的神化故事非筆者臆造:「解放前後的一段時期,農村文化生活很是貧乏,因此農閒時常常有一些說書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來到村上唱絲弦,說大鼓和洋琴,他們一唱起來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晚上吃罷飯後,全村男女老少,抱兒攜女趕到村中心去聽書,有時唱到熱鬧處,不聽雞叫決不罷休。孩提時代我就好聽故事,絲弦大鼓和洋琴類的曲藝演唱,一有機會我是場場必到。
  • 《入殮師》:死亡並非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分
    莫名其妙的小林這時才被告知,這是一份與死人打交道的職業,入殮師。這種感情並不是死者為大, 並不是一個人死去後,他生前所有做一切都可以被原諒,這是一種生和死突然模糊的對比。死並非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分電影的主題是死亡,但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卻沒有因此將這部電影定格為陰暗,反而處處表現著生命。
  • 若不看原著,就看不懂《羅曼蒂克消亡史》
    2016年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很濃重的一筆,復古的大上海風格,精緻的場景和語言風格,優雅從容的舉手投足,賦予這部電影讓人捉摸不透的藝術性,就連電影中都說——導演沒打算讓大家看懂,導演的意思是說這是一部藝術片,是藝術,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
  • 第五人格入殮師推演故事:扭曲了生死,埋葬於墓園之下的」屍體」
    伊索·卡爾看著母親的墓碑,無聲地哭泣著,身後年長的入殮師將雙手輕輕地搭在他的肩上,似在安慰著他。等到一切都結束後,年長的入殮師牽著卡爾的手走出了墓園,卡爾看向身後的墓碑,最終走出了墓園。逝者已逝,活者仍存。卡爾感受著手掌上被大手包裹的溫度,他知道那將是自己未來的父親。
  • 小縣城的入殮師,他想讓每個死者都能體面離開
    幫朋友的親人淨身、穿壽衣加斂棺,都是免費幫忙,但朋友「事後」大多會封紅包感謝他,久而久之,有了行業標準(兩瓶酒,兩條煙,外加六百塊錢紅包),有了勞務報酬,便成了一個產業,久而久之,習武便成了縣城裡的「民間入殮師」。
  • 大布施,小布施(民間傳說)
    夥計進到廟裡頭,老和尚接住,說:「嗯,上大布施來了」。夥計上了布施。(黎青屏收集整理,溝南編輯)作者簡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
  • 殤情往事隨風而去(一)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從四德」,是古代對於女子的最苛刻要求,在辛亥革命將中國從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之前,很少有女性能衝破這個束縛。但早在近2000年前,就有一位特立獨行者不在意這些對女子的苛刻要求,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妻子穿短裙,這個人就是新朝皇帝王莽。
  • 一個初中生的發家史和消亡史(二)從房產起步到做大做強
    在新房售樓處幹了兩年,李達使勁渾身解數,積累了大量的本地人脈,當然,在這期間,KTV,酒吧,洗腳行等等本地一系列的娛樂場所,李達也混的門清。隨著手裡的財富日漸增長,慢慢的李達也涉足了娛樂等一些灰色產業,這也為他將來的消亡埋下了伏筆
  • 純愛|826 abo文《春日契約》《同病A憐,久病成O》
    本期資源獲取方式:+關注後私信回覆:826純愛,即可領取~~~(如需資源請儘快下載,私信關鍵詞設置數量有限制,所以一般月末會清理,之後私信關鍵詞不會再自動回復)養崽小劇場:生了崽之後, 容瑜發現寶寶的嬰兒奶粉總會莫名減少,直到後來某天深夜,他看到自家秦總竟然在……圍觀群眾: 有些人表面上是紋著大花臂的霸道總裁
  • 【清水茶灘】(十四) 餃子與冰棍
    【清水茶灘】(十四) 餃子與冰棍 古今中外,地域歧視這個問題,是一直存在的。趕緊說:杵者(著)!杵著,就是像木頭一樣,定定立著(或坐著)那兒,別出聲說話的意思。弟弟連著問了幾遍,哥哥如此訓斥了幾遍。 後來,有一天,弟弟獨自一個人進城了。想起上次哥哥帶他吃的那東西,真好吃,就找原來那家飯館。坐好後,夥計問:你吃點什麼?弟弟回答:杵者!夥計以為他嫌破煩,就招乎別人去了。一直到天都黑了,別的客人都走完了,又問他,還是回答:杵者!連問幾遍,都是這樣回答。
  • 後半句話(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尹全生民國初年,霧蒙山一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民不聊生。那時的官府只管向百姓攤派所謂的「太平費」,並不真心剿匪,象徵性地派兵到村寨串串也就是了。若真剿滅了土匪,「太平費」更難收繳了。
  • 龍城局(民間故事)
    吳大舌頭是人人痛恨的盜墓賊,能夠成為胡中園的座上賓,也一定得到林子文的暗中支持。金寶要侯大少用官府之手整吳大舌頭,斷胡中園的手腳。侯大少連連稱妙,他就不信人人痛恨的盜墓賊,官府會明目張胆地袒護。侯大少依計而行,暗中操縱將吳大舌頭告上了官府。官府抓了吳大舌頭,立馬又放了出來,反將告狀的打了十大板子,說是誣告。
  • 民間故事:華佗投師
    當五個病歷都查對完畢時,差不多二更天了(晚上9點半左右)。華佗伸著懶腰,打著呵欠,脫衣上床。可是剛一躺下,老郎中過來說:「起來上課!」華佗只得起來,聽完課,老郎中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自己看吧!」說完走出屋外。華佗不禁在心裡想:好嚴的老頭,比洗衣掃地難多了!可他不敢鬆懈,又用心地看了下去。日復一日,月復一月,老郎中一直這樣嚴格要求著,華佗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