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離經叛道的追逐自由,矛盾對立中成長蛻變

2020-08-20 陽光彩虹城

垮掉的一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作為「垮掉的一代」的文學運動的宣言書《在路上》依然挺立著,見證了無數美國人追求夢想與自由的66號公路依然無言地蜿蜒著。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條飛翔之路,也迎來了越來越多審判的目光。

翻閱《在路上》這一本厚重的自傳式小說,凱魯亞克所歷經過的漫長的、瘋狂的、放蕩不羈的旅程撲面而來,這麼一群不斷通過旅程,用離經叛道的行為彰顯個性、標榜自我、逃離苦悶的現實生活的年輕人,到底為什麼會成為無數搖滾樂隊的偶像,催生出朋克、嬉皮士的文化精神,促使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

我試圖從書中窺得答案,但是充滿年輕的、衝動的荷爾蒙氣味的旅途無法回答我,放肆噴湧的激烈荒唐的故事沒有告訴我。我只能被動跟隨著一氣呵成寫就的文字,看著這些瘋狂的年輕人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車,來到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鎮,遇見不同新結識的朋友;旁觀他們突如其來的性愛、徹夜的狂歡後睜開雙眼看見的黎明;旁觀他們一路在不見盡頭的公路馳騁,書頁間儘是四濺的激烈渴望。

有人說,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不僅是表面上橫越全國來回奔波、尋找刺激的旅途,更是精神層面的旅途;雖然沿途中他們的所作所為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其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這一段旅途,就是薩爾擺脫傳統價值觀的矛盾與束縛,解放自我的酣暢淋漓精神之旅;是他找到真正的自我、尋求靈魂獨立自由的甦醒之旅。但是在守成的成年人看來,凱魯亞克所追求的自由只是感官上的尋歡作樂,是無所顧忌地踏入欲望的陷阱之中,是行為不端,是道德墮落

人們對《在路上》的評價、看法褒貶不一,追捧它的人認為這是追求自由的聖經,從中讀出了「只要內心依然滾燙,那就一直在路上」青春豪情斥責她的人認為這是赤裸裸的反道德,甚至意味著犯罪,揪著其中偷竊、吸毒、放浪的性生活等等不良行為唾棄連連。誠然,《在路上》中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難以被主流價值觀所接受的。但是其所追求的,自由的獨立靈魂卻是絕大多數人畢生的目標。所以,雖然「離經叛道」的追求過程並不值得稱頌,但是其追求自由和獨立靈魂的內核卻受到了大多數人,尤其是美國年輕人的認可。

《在路上》是矛盾的混合體,它時而是消極的,消極得坦坦蕩蕩,「我過得快活極了,整個世界在我面前敞開,只因我沒有了夢想」;時而是激昂的,令人心馳神往,「像神奇的黃色焰火筒那樣,燃燒、燃燒、燃燒,在星空中炸裂開來,就像蜘蛛一樣,中心點藍光『砰』的一聲爆開,人們都發出『哇』的一聲驚嘆」;

它時而充滿迷惑,「我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只覺得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陌生人」;時而清醒而睿智,「看著他們離去著實令我傷心,我意識到我再也不會見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了,但人生就是如此」、「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必須忍受各種災難,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記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歡樂」......

然而正是這些矛盾,勾勒出了最真實的現實。現實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這種複雜和多元常讓認定非黑即白的人無所適從,因為他們無法感受熱鬧人群中孤獨的一隅;無法體會黑暗中的光明;不能理解一念善惡;也無從談及懂得歷史和人類靈魂的渴望。

只顧批判「垮掉的一代」的「理智者」,無法體悟充斥著暴力色情、癲狂頹廢表象之下,薩爾和迪恩逃脫虛幻生活、追求自由精神過程中,對於現在和過去、未來與當下,在上進、墮落之間掙扎的對立與矛盾。

人們總是對旅途充滿著美好與浪漫的設想。生活本身有著令人痛苦的、壓抑的一面,人們被無處不在的規則束縛著,屈從於規矩之下,而旅途,仿佛為人們逃離束縛提供了一個可能。沒有什麼能比少年時代中穿越城市荒野、見識世界遼闊更能激蕩年輕的心了,這也是「在路上」成為無數人奉為《聖經》的精神追求的原因之一。

從「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裸辭教師,到每一個小長假黃金周人擠人的旅遊景點,人們用切實的行動,證明著他們對旅途的狂熱追逐。就算礙於俗務、工作,無法去遠方,也要在周末「出逃城市」,去踏青、去野餐、去農家樂。如果肉體上無法實現旅遊的夢想,那麼精神上,至少在朋友圈、在社交媒體裡,也一定要實現。過度的追求所謂的「自由」反倒成了新的「規則」與「束縛」,困住了旅途的人們。

我們無法簡單斷言《在路上》的對與錯,正如我們無法得知正確的答案,因為現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供予人們衡量、量化。正如書中所言,「我按我自己的意願生活,雖然它永遠是那麼可悲」。

「垮掉的一代」已經過去,「垮掉的一代」尚未離開歷史上從來不缺「垮掉的一代」,因為在年長者看來,年青一代總是「垮掉的」,但是風向遲早會逆轉。年青一代會成為年長者,新的「離經叛道」的年青一代又會出現,在矛盾對立中成長蛻變,是年青人永恆的主題

相關焦點

  • 我們都誤讀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它是講矛盾必然性的
    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而數學的基礎是集合論,是形式邏輯的不矛盾律,現在數學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我的天哪,這還得了?有人因此垂頭喪氣,因為他們認為整個數學都是建立沙灘上的,還有精神脆弱的人因此自殺!數學這麼精確的科學都不能避免矛盾,更不用說社會科學了。毛主席提出《矛盾論》,提出矛盾邏輯,一些科學家、哲學家不以為然,也是因為他們認為科學不能自相矛盾。
  • 第十二章 群落與矛盾
    與此同時,人際就是這幾種群落之間的矛盾、衝突和相處了!  鋼筋混凝土澆築成的「公路」,上班族起早貪黑的穿行,遊蕩的旅人路過,偶爾這「公路」上需要幾盞街燈照亮,所以「聒噪」的鳥群棲息、吵鬧和成群結隊!  人吶,一旦選擇了其中一個群落,便很難再改變了,從思想意識到行為方式都會去服從群落裡的安排!
  • 自由是艱難的,但卻是人人都嚮往的
    最初,我是有些不理解的,對於卡門這個離經叛道的女人,我的內心並沒有多少喜歡的成分在裡頭,但又總覺得,她帶給我一些說不清的感覺。一整個下午,我都處在間斷性的思考中。在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狹隘,原來自己是一個被裝在套子裡的人,我習慣性的用世俗的標準去評判著她,而卡門分明是一個「不自由,毋寧死」的人。
  • 《在路上》:無叛逆不青春,無追尋不人生
    追尋理想和希望,追尋自我和自由,追尋生命的意義和真諦,也追尋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抗。反抗的虛無感和充滿了絕望感的戰爭,讓這些青年男女最終以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給當時的美國主流社會文化,帶來民強烈的衝擊力和某種震撼力。對於嚮往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人來說,這種氣息讓他們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想以各種方式來嘗試擺脫。
  • 《誰的青春不迷茫》追逐在職場上的自由與心靈上的自由
    以前她覺得成功才有自由,遇到高翔後,她才知道,面對自我才有自由,她決定去和高翔道別。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大多數人,其實我們是少數人。如果你是大學生,你的學歷已經碾壓全國93%的人,因為大學生的佔全國人數的比例還不到7%。中國7成網民月收入不足5000,6億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
  • 「媽媽,我要自由!」
    周一接了放學的女兒回家路上,女兒要求吃肯德基,雖然我們提前約定好一周可以有兩次在外面吃的機會,但今天才本周第一天就要用掉一次機會,我有點擔心後續事態。考慮到既然已經制定過規則,現在也不算違反,我還是同意了,但是強調每周只有兩次機會。誰知道女兒說之前答應她的是三次。
  • 一頭蛻變的牛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在不遠的地方,正有一頭彈著琴等待蛻變的牛。牛者,鄙人是也!而是我們覺得做一頭牛,很自由,我們可以吃著滴著露珠的青草,爬著我們喜歡的高山,幹著本分的農活,我們覺得這遠比迷失來得純粹。
  • 戒毒故事|蛻變
    蛻變美麗荷園 重獲新生「我都說了,你們誰也別來看我,我也不需要你們任何人來看我!」小靜拿著話筒邊抹淚邊衝著探訪室對面的奶奶咆哮,頭髮花白的奶奶擦著眼淚輕聲安慰她。「我媽說來又不來,什麼都聽我姥爺的,現在不來以後就別來了!」這是小靜家人第一次來探訪時的場景。
  • 「老賴」的蛻變
    善良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或者說是一種蛻變的資本如果縣裡有關係可以去打聽一下,如果能拿到地皮我來投資……因此,我們的建築公司成立了,最後發展成了一個地產集團,而吳剛後來把縣政府所在的地皮買下來並建成了街心花園,讓全縣人民有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因此吳剛也從一個老賴蛻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幹事業的企業家,是善良的天性帶給了他機遇,讓他蛻變,讓他騰飛……
  • 《二十不惑》:見證95「後浪」常態宿舍關係,和解與蛻變並行
    此前,中國青年網就宿舍關係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與宿舍舍友發生矛盾的比例高達一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宿舍關係融洽,就會喜氣洋洋、溫情滿滿;但如果宿舍關係混亂,那可就是妥妥後宮甄嬛傳了!(2)一波多折,矛盾中學著妥協,經歷中尋求成長近年來,因為大學寢室舍友矛盾引發的衝突事件已經越來越多,不斷受到了大家的關注。2014年,復旦大學一名醫學生因瑣事對室友感到不滿,而在飲水機投毒致其死亡。
  • 子日山《我的天》:為什麼我們的青春總是在互相傷害中成長?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傷害,將會伴其一生,只不過有的人在傷害中墜落,有的人在傷害中成長子日山的作品《我的天》,說的就是在傷害中成長的故事。我們都是在傷害和被傷害中成長過來的,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不可磨滅的疼痛。看完小說,我反而覺得大疆的死是一種重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全書以日記的形式寫成小說,很有代入感,讀完讓人內心有些酸楚,壓抑,無奈又非常的真實。
  • 奇聞異事之,夸父真正追逐的不是太陽,神話人物夸父死亡之謎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古代神話傳說的故事 - 夸父報,夸父為了追逐太陽終於死於乾渴的天空。這一神話故事就出自於《山海經》,可是據山海經中還有分歧說法,夸父最初被應龍所戕害。那麼我們究竟包括夸父是如何死的呢? 為什麼同一文獻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 沉默的「好孩子」隨時會蛻變成「壞孩子」
    患上抑鬱症,徹底對這個世界失去激情,對生活失去期待;叛逆大爆發,從「好孩子」直接蛻變成「壞孩子」,一蹴而就,不需要任何的過渡。朱朝陽是後者。「你大爺的!你大爺的!你大爺的!朱永平死前一定是後悔的,後悔沒有給朱朝陽更多的父愛,才導致兒子在」黑化「的路上越走越遠。03.叛逆的年紀,請用無私的愛溫養孩子孤獨的靈魂青春期的孩子,總讓父母捉摸不透。「我不知道他要什麼。」
  • 《月亮與六便士》:在論斷與被論斷中成長,追月亮請先拾起六便士
    01夢想與現實外國人對於自由的放飛可以不顧生死,對理想的追尋可以不顧倫理,對旁人的斥責奉承可以充耳不聞,在斯特裡克蘭的一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夢想,竟然可以把現實生生地劃上一條分裂線。但生活不應該只是活給自己的,追逐夢想的同時要考慮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我們找愛人,生兒育女,是為了找一個心心相印的愛人,是為了把自己的愛與夢想傳遞下去。不能不負責任地為了毫無牽掛追逐夢想而讓父母痛苦、讓愛人和孩子受傷,讓朋友哀嘆。
  • 改變了鮑勃·迪倫的人生,影響了賈伯斯的《在路上》是怎樣的存在
    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聖經。」《在路上》深刻的影響了美國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他們永不屈服,他們一直在路上。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渴望上路,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大多數人尚未啟程就已老去,而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我在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 解讀《飄》,從女主斯嘉麗,看女性的成長與蛻變
    剛開始讀《飄》,著實不太喜歡斯佳麗-奧哈拉這個女主,他身上有太多的瑕疵與不完美:為了顯露自己的女性魅力,多次引誘、搶奪姐妹們的情人或未婚夫,儘管她對他們毫無愛意;她自私,為了達到目的,她可以不擇手段,親人、朋友皆可以捨去;她無知,錢是她的一切,以至於忽略了身邊重要的人和事;她刻薄,為了追逐所謂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