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作為「垮掉的一代」的文學運動的宣言書《在路上》依然挺立著,見證了無數美國人追求夢想與自由的66號公路依然無言地蜿蜒著。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條飛翔之路,也迎來了越來越多審判的目光。
翻閱《在路上》這一本厚重的自傳式小說,凱魯亞克所歷經過的漫長的、瘋狂的、放蕩不羈的旅程撲面而來,這麼一群不斷通過旅程,用離經叛道的行為彰顯個性、標榜自我、逃離苦悶的現實生活的年輕人,到底為什麼會成為無數搖滾樂隊的偶像,催生出朋克、嬉皮士的文化精神,促使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
我試圖從書中窺得答案,但是充滿年輕的、衝動的荷爾蒙氣味的旅途無法回答我,放肆噴湧的激烈荒唐的故事沒有告訴我。我只能被動跟隨著一氣呵成寫就的文字,看著這些瘋狂的年輕人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車,來到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鎮,遇見不同新結識的朋友;旁觀他們突如其來的性愛、徹夜的狂歡後睜開雙眼看見的黎明;旁觀他們一路在不見盡頭的公路馳騁,書頁間儘是四濺的激烈渴望。
有人說,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不僅是表面上橫越全國來回奔波、尋找刺激的旅途,更是精神層面的旅途;雖然沿途中他們的所作所為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其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這一段旅途,就是薩爾擺脫傳統價值觀的矛盾與束縛,解放自我的酣暢淋漓精神之旅;是他找到真正的自我、尋求靈魂獨立自由的甦醒之旅。但是在守成的成年人看來,凱魯亞克所追求的自由只是感官上的尋歡作樂,是無所顧忌地踏入欲望的陷阱之中,是行為不端,是道德墮落。
人們對《在路上》的評價、看法褒貶不一,追捧它的人認為這是追求自由的聖經,從中讀出了「只要內心依然滾燙,那就一直在路上」青春豪情;斥責她的人認為這是赤裸裸的反道德,甚至意味著犯罪,揪著其中偷竊、吸毒、放浪的性生活等等不良行為唾棄連連。誠然,《在路上》中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難以被主流價值觀所接受的。但是其所追求的,自由的獨立靈魂卻是絕大多數人畢生的目標。所以,雖然「離經叛道」的追求過程並不值得稱頌,但是其追求自由和獨立靈魂的內核卻受到了大多數人,尤其是美國年輕人的認可。
《在路上》是矛盾的混合體,它時而是消極的,消極得坦坦蕩蕩,「我過得快活極了,整個世界在我面前敞開,只因我沒有了夢想」;時而是激昂的,令人心馳神往,「像神奇的黃色焰火筒那樣,燃燒、燃燒、燃燒,在星空中炸裂開來,就像蜘蛛一樣,中心點藍光『砰』的一聲爆開,人們都發出『哇』的一聲驚嘆」;
它時而充滿迷惑,「我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只覺得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陌生人」;時而清醒而睿智,「看著他們離去著實令我傷心,我意識到我再也不會見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了,但人生就是如此」、「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必須忍受各種災難,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記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歡樂」......
然而正是這些矛盾,勾勒出了最真實的現實。現實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這種複雜和多元常讓認定非黑即白的人無所適從,因為他們無法感受熱鬧人群中孤獨的一隅;無法體會黑暗中的光明;不能理解一念善惡;也無從談及懂得歷史和人類靈魂的渴望。
只顧批判「垮掉的一代」的「理智者」,無法體悟充斥著暴力色情、癲狂頹廢表象之下,薩爾和迪恩逃脫虛幻生活、追求自由精神過程中,對於現在和過去、未來與當下,在上進、墮落之間掙扎的對立與矛盾。
人們總是對旅途充滿著美好與浪漫的設想。生活本身有著令人痛苦的、壓抑的一面,人們被無處不在的規則束縛著,屈從於規矩之下,而旅途,仿佛為人們逃離束縛提供了一個可能。沒有什麼能比少年時代中穿越城市荒野、見識世界遼闊更能激蕩年輕的心了,這也是「在路上」成為無數人奉為《聖經》的精神追求的原因之一。
從「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裸辭教師,到每一個小長假黃金周人擠人的旅遊景點,人們用切實的行動,證明著他們對旅途的狂熱追逐。就算礙於俗務、工作,無法去遠方,也要在周末「出逃城市」,去踏青、去野餐、去農家樂。如果肉體上無法實現旅遊的夢想,那麼精神上,至少在朋友圈、在社交媒體裡,也一定要實現。過度的追求所謂的「自由」反倒成了新的「規則」與「束縛」,困住了旅途的人們。
我們無法簡單斷言《在路上》的對與錯,正如我們無法得知正確的答案,因為現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供予人們衡量、量化。正如書中所言,「我按我自己的意願生活,雖然它永遠是那麼可悲」。
「垮掉的一代」已經過去,「垮掉的一代」尚未離開。歷史上從來不缺「垮掉的一代」,因為在年長者看來,年青一代總是「垮掉的」,但是風向遲早會逆轉。年青一代會成為年長者,新的「離經叛道」的年青一代又會出現,在矛盾對立中成長蛻變,是年青人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