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無叛逆不青春,無追尋不人生

2020-09-04 微讀咖


我總是驚訝地發現,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為出發的感覺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滿了可能性。

無叛逆不青春,無追尋不人生。

不辜負青春,追尋個性和自我,探尋生命的意義……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在路上》 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7年。

從時間裡程上看,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垮掉派」的第一部傑作。

凱魯亞克的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懺悔的意識,代表著整個&34;的內心的懺悔。

凱魯亞克有幾次穿越美國的旅行,消磨在路上約有7年的時間,回到家裡之後,就進入了自發性寫作狀態。

這本書,更像是凱魯亞克的自傳小說。

他顛覆了傳統的寫作風格,獨創了自發性寫作——即&34;的文體形式。

這種作品多以自傳性見長,在情節上卻有如隨意散漫的&34;小說。

在紐約初春的天氣裡,凱魯亞克寫得汗流浹背,把三條T恤輪流換著穿,最後只用了20天的時間,便一氣呵成寫完了《在路上》的初稿,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打上。

書中的幾個年輕男女,花費幾年的時間,一直《在路上》。

他們或開車或搭車,時而尋歡作樂,時而高談禪宗,時而披星而行,時而夜宿村落,常常恣意快活,也時時空虛迷茫。

一路放縱,也一路尋找。

然而,與其說書中的這幾個青年男女是在旅行,倒不如說他們在流浪式的追尋。

追尋理想和希望,追尋自我和自由,追尋生命的意義和真諦,也追尋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抗。

01不管在什麼樣的歷史時期,人都需要理想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

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

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陳腔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

就像神奇的黃色羅馬焰火筒爆炸,像蜘蛛在群星之間垂下長腿,

你在正中央看見最大的那顆藍色煙花綻放,所有人驚嘆「哇噢——」!

《在路上》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二戰時和戰後的四十年代,這也是凱魯亞克的青年時代。

這部小說,具有自傳性質,並且故事裡的人物設定,也都可以輕鬆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二戰後的整個美國社會,都充斥著高壓而沉悶的氣息。

反抗的虛無感和充滿了絕望感的戰爭,讓這些青年男女最終以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給當時的美國主流社會文化,帶來民強烈的衝擊力和某種震撼力。

對於嚮往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人來說,這種氣息讓他們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想以各種方式來嘗試擺脫。

所以,迪恩成為他們中的主宰者,其他人也逐漸成為「垮掉一代」其中的一個。

他們就像歌劇裡的那個男人,推開石門,高唱陰暗,從地下鑽出來,他們是美國卑微的嬉皮士,是新的垮掉的一代,而我正在逐漸加入這個隊伍。

在美洲遼闊的大陸上,他們或搭車行走,或瘋狂地開著快車無休止地往返奔波,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

這些行為,都是想要發洩內心深處的無所依從和不滿,想要擺脫束縛的極端表現。

但與此同時,這些年輕人也沒有一味地沉淪,他們在痛苦和迷惘中,也在不斷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

不斷追求,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大概這也是凱魯亞克的這部小說的最深刻之處吧。

整部小說還具有濃鬱的象徵主義色彩,這一點,是很多小說家比較常用的手法之一。

其中一點就是用色彩與季節的變換,來賦予它一些獨立的個性或者特殊的內涵:

比如,在人物生活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季節的變化:

在紐約、南方和紐奧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

還有一點就是宗教方面的象徵,比如作者不斷追求的&34;,就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形象。

凱魯亞克也曾經說過,他們基本上是&34;,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側找到信仰。

02不管在什麼樣的人生階段,人都需要追尋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

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

無論何人無論如何都能走的一條無論何處的路。

何處、何人、如何?

畢淑敏認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局限,但你要想法彌補。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說那句話: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感受不一樣的風景,發現不一樣的人生。

去年年底的時候,有一位72周歲的徐俠客騎自行車走遍全國的消息,上了熱搜。

他告訴我們:世界就像一本書,要努力前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了很多人的心聲。

但是,旅行是不是真的會幫助我們打破自我局限,解決很多人在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煩惱呢?

在知乎上有個很熱門的問題:「旅行有意義嗎?」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說得特別有道理:「旅行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才是最大的意義。

其實,大部分人的旅行,特別是現下流行的打卡拍照式的旅行方式,都可以用最近一個很火人詞來形容,就是偽旅行。

它不但沒有意義,還會增加焦慮和疲憊感。

而《在路上》的這群年輕男女,他們的旅行,更像是一種流浪式的追尋。

那麼,如果這一切真的毫無意義,這本書又如何會被稱作搖滾聖經呢?

或許,我們可以在另外一本書中找到答案。

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有寫過與兒子安德烈的互動,兒子嘗試著讓媽媽了解年輕人的世界。

安德烈和媽媽談音樂和青春時的情節,還是讓人心情非常緊張的。

當時旅行回來的安德烈,猶豫著是否能真實告訴媽媽自己都幹了什麼。

因為,看似放蕩不羈的安德烈,還是有些擔心自己的媽媽,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歐洲十八歲青年人的生活方式。

畢竟大多數的父母,都無法理解和接受。

對於安德烈和大部分的歐洲青年,他們在青春歲月裡的信條就是,「性、藥、搖滾樂」。

大多數父母聽到這三樣中的任何一樣,都會心驚膽顫、暴跳如雷,進而拼命壓制。

龍應臺也不能免俗,雖然她拼命壓抑著內心的不安並沒有發飆,但也立刻給安德烈發了郵件,問他信中所說的「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

安德烈回信說當然是隱喻,所謂「藥」,其實可以是酒精、足球或者任何可以讓自己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

而「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敢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

年輕人,追求個性與解放。

對未知、很燃很瘋狂的東西,熱切渴望、好奇追求都不足為怪。

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大多數的描寫裡,都如實還原了一些小人物的&34;及&34;特徵,書中有所有年輕人經歷和感受著的一切,也有他們渴望擁有的一切。

另外一點,就是在個人層面的懺悔上的描寫也尤為突出。

這部小說本身就是一部內涵豐富的作品,這其中也的確飽含著屬於所有年輕人的、和生活在混亂時代的美國的他們,更為複雜的內心情感:

迷惘,失望,反抗,尋找……短暫的亢奮過後,是長久的悲傷、失落和空虛,還有一種始終存在著的情緒,就是永恆的懺悔。

所以,凱魯亞克作品中的青年男女,其實是在一邊探索,一邊想要找到救贖自己的方式。

其實這種感受,也和當今現實生活是相通的。

當然也是可以借鑑的,不管青春叛逆的過程多荒謬,最終還是要抵達追尋「自我」這個終點。

03不管在什麼樣的生命旅程,人都需要自我

今夜的昏星肯定低垂,將點點星光灑在大草原上,隨後賜福大地的徹底黑暗會降臨世間,遮蔽所有河流,籠蓋山峰,擁抱最遙遠的海岸,而除了衰老這塊悽涼的裹屍布,沒有人知道任何人會發生什麼。

我想著迪恩·莫裡亞蒂,我甚至想到我們終究沒有找到的老迪恩·莫裡亞蒂,我想著迪恩·莫裡亞蒂。

曾經有人問了環球旅行作家皮科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嚮往的旅遊地方是哪裡?」

很多人以為他會分享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目的地,但他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哪都別去。

後來,皮科在TED演講中解答了這個問題:

旅行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確的視角看世界,否則大地依舊黯淡無光,就像你帶一個容易生氣不會欣賞美景的男人去爬喜馬拉雅山,他只會抱怨那裡的食物難吃,這跟哪都沒去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要講舉這樣一個例子呢?

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比如:失戀了,婚姻不幸福了,工作不順利了,煩了累了,消極了頹廢了等等。

總喜歡去尋求一種外在的解決方式,比方說宿醉、放縱或者旅行。

可是很明顯的,這些外在的方式,最多能治標就算不錯了,事實上根本無法解決本質問題,甚至很多時候,會讓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

凱魯亞克本人和他筆下的人物也是如此,他們最初享受了反抗、憤怒和放縱快感,但是這些過後,又會暗含著種種懺悔和反思的意識。

比如對自身的懺悔,懺悔自己的行為過於放縱恣意,逃避責任、不懂珍惜,又懺悔自己於現實生活中的窮困潦倒,半生流浪漂泊卻碌碌無為;

也對自己所在群體、所在的國家、所處的時代的懺悔,懺悔他們是一群垮掉的年輕群體,懺悔生在一個沒有自由和平等可言的國家,懺悔出生在一個混亂不堪沒有安全感的時代。

這個年輕群體,一直想《在路上》完成自我救贖,但卻始終無法真正實現。

因為如果找不到內在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蛻變,擁有不了那種智慧豁達的心境,是不可能對生活現狀或者希望和信仰發生任何實質改變的。

但值得讚賞的是,他們一直願意為尋找自我,而付出艱辛的努力。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讓人入迷、甚至時至今日依然感動眾人的搖滾精神,那一定是: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作者簡介: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

參考書籍:《在路上》。

相關焦點

  • 改變了鮑勃·迪倫的人生,影響了賈伯斯的《在路上》是怎樣的存在
    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就像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那樣。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聖經。」他們永不屈服,他們一直在路上。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渴望上路,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大多數人尚未啟程就已老去,而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我在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 《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殊不知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父母會老去,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好好盡孝,好好做人做事,不讓他們操心;孩子長大了會遠離,真正的陪伴也就他們人生的前十年,儘量用心陪伴;愛人是陪伴自己一路前行的人,風雨人生,需要時刻珍惜和守護,否則心涼了,人散了,家也破了。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些擦身而過,註定今生再無交集
    不知道是不是跟年代相關,那個時候流行的都是一些苦情劇,耳濡目染多了,竟覺得忍耐是一種最了不起的善良。所以,當阮婉說出那句:既往不咎,下不為例的時候,真的覺得這個女孩子好了不起。那一刻,我真心的希望故事裡的她能和自己愛的人攜手未來。
  • 《跟你說句悄悄話》:無法抗拒的青春純愛小說,不撕逼無綠茶
    對於小說迷來說,能夠看到一本甜蜜蜜的作品,真的是運氣超好了,每次要找到一本好看又撒糖的小說,我都要踩很多的坑,一不小心看到悲劇結局的小說,心裡都會難過許久,對於已經老了的我來說,更需要超甜的青春小說來給生活加點糖。《跟你說句悄悄話》就是我在踩過無數個「青春疼痛小說」的坑之後,才發現的一本關於青春、愛情的甜蜜小說。
  • 老婆難產住院,嶽母卻死活不接電話,從醫院返迴路上,我徹底無語
    老婆難產住院,嶽母卻死活不接電話,從醫院返迴路上,我徹底無語_3_1.jpeg 我叫張軍,我跟老婆都是農村的,她從小家庭條件不好,她是家裡的長女,還有2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雖家裡條件不好,但人緣好。她在村裡是出了名的好姑娘,因為家裡窮,她沒能念多少書,初中沒畢業就去打工了,她很能吃苦,也很勤快。
  • 《無問西東》:真實的人生最有力量
    有一類人,他們風華灼灼,充滿了責任感,有著蓬勃的青春和熱烈的理想,雖然總是因為過於樂觀和天真而失敗,但世人卻永遠不會因為他們的失敗而降低對他們的尊重 ——海晏《無問西東》四個故事,四段不同的人生,橫跨百年時空,交織出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從而告訴我們
  • 不念青春(短篇小說)
    而且,當時老師希望班裡的同學將來會有人能考上大學,畢竟他也不知道大學是什麼,所以那個少年對於他而言才是他的具體目標,儘管少年是天才,他是普通的孩子,可少年在後來的叛逆中漸漸被他超越了,因為少年輟學變成了社會青年,他的那個夢卻已經堅如磐石而又搖搖欲墜,最終在高中的壓抑的那短的三年卻像是過了三十年似的,他也看起來提前十年過了而立之年。
  • 殺死三天的世界只為追尋……?
    每一個糾結深重的故事,被作者河野裕寫得古井無波。好比夏日黃昏,聽著蟬鳴,看著月光,樹影斑駁下,影子隨著夕陽落下而漸漸變短,鳥兒鳴叫著給你講述一個平凡的故事。平靜夾雜起伏、溫暖裹挾冰冷、夢幻卻又現實的略帶殘酷的故事。
  • 這本火了60年的《在路上》,讓你的精神世界燃起來
    其中,披頭四樂隊的名字來源於「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曾說,《在路上》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多年後,一個毛頭小子在《在路上》的影響下,遠赴印度修行後創建了蘋果公司,他就是賈伯斯。
  • 《血色浪漫》衝破現實桎梏的牢籠,才能追尋自由浪漫的人生
    ..遼闊無印的草原,綺麗的外高加索風光,波濤洶湧的伏爾加河,圓頂的東正教堂,我的耳畔似乎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這歌聲憂鬱而深邃,讓你心裡酸酸的,忍不住要流淚......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在抱著憨娃屍體的那一刻,對於鍾躍民來講愛恨別離早就不重要了。就像秦嶺說的那樣,保持著「在路上」的感覺。生命的過程永遠比生命本身要精彩的多,在這個過程裡,鍾躍民已經學會,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 快樂是一種心境,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
    從前,有一位國王過著錦衣玉食、揮金如土的生活,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都給了他,但是他仍然感到不快樂。一位大臣向國王獻計說:「在全國找到一個最快樂的人,把他身上的那件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快樂。」於是,國王便派人四處尋找這個最快樂的人,訪遍朝廷顯要、朱門豪家。可是,人人都有煩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不快樂。
  • 小說《喜寶》:用青春換取捷徑,到最後卻無路可走
    在二者之間,喜寶選擇了年老但更有錢的勖存姿,她以為這只是一場交易,用自己的青春換取金錢,在完成自己的學業後,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等到交易結束,她就可以開始新的人生,然而,當她擁有無數財富時,卻也失去了親人、愛人、夢想,自己也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 給一個「青春不在」的女人留條後路吧
    時間跑起來快的嚇人,尤其是在我可以被稱作中年婦女的時候,只要周圍一切都安靜了,我便開啟胡思亂想的模式,想到青春從此再無回歸的可能,真的會嚇出自己一身冷汗!我知道,自己已經徹底把那個女人當成了人生中最大的假想敵。我也試圖勸說過老公換個男秘書、再不濟換個比我醜的女人也行,但這些想法都被老公以公司的安排為由一一拒絕了。儘管事後丈夫也一再表示,他和那個女人就是普通的同事關係,讓我別瞎想,並承諾一定會做個好老公,只為我和孩子努力打拼。
  • 許幻山不是傻瓜,他不拒絕林有有不過因為享受她的青春和崇拜
    大家都不理解,許幻山的老婆顧佳那麼好,要顏有顏,要才能有才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許幻山還出軌一個要顏沒顏,要才無才,要德無德的人,是什麼原因呢?能有什麼原因呢?許幻山人到中年,又不是傻子,他當然能夠看穿林有有的心機和茶,但他還是出軌了。左不過有以下兩點原因。
  • 《挪威的森林》|一種選擇,兩種人生
    說的不好聽的,除了一個早早自殺離開的木月無從得知,文中的男生都不是從一而終的,文中的女生都是愛一個愛到死的。初讀時,只覺著是一本傷感的愛情小說,細細品來才知,村上春樹寫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是關於成長,關於人生的思考。
  • 《克諾爾普》的啟示:願你心懷無匹的勇氣,行你所行,無問東西
    他將繼續走上流浪的路途,且步履不停,難道,克諾爾普是在追尋某種未知的事物嗎?克諾爾普的生平故事之終點走在漫天的風雪中,克諾爾普不斷地跟頭腦中的「上帝」交談,他一邊反思著生命的軌跡,一邊又在怨憤命運的不公,由於無從探尋人生的意義
  • 孫柔嘉為什麼會選擇「不討厭,但全無用處」的方鴻漸?
    孫小姐甫一出場,這樣描述:「長圓臉,舊象牙色的顴頰上微有雀斑,兩眼分得太開,使她常帶著驚異的表情;打扮的甚為素淨,怕生得一句話也不敢講,臉上滾滾不斷的紅暈」。 可見孫柔嘉長的並不美,看了後面的行事,我們發現她也一點都不柔。
  • 《曾經少年》丨青春、叛逆的孩子,如何被父親一步步拉回正軌?
    青春本是讓人無比羨慕的字眼,青春無敵、青春綻放、青春貌美……所有圍繞青春的字眼都讓人感到無限的活力,可是,慢慢地,父母們不再喜歡青春這個詞,只因為這個詞和&34;聯繫在一起,引起了家長無盡的煩惱。傑西的感覺很敏銳,甚至通過主人公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在學校的時候,我擔心自己成績不好,害怕惹上麻煩,現在我不去學校了,又擔心我也許已經搞砸了我的人生。
  • 「情感小說」我是大人眼中的壞學生,我的青春叛逆且迷茫
    作者:皇家豆奶第一章 叛逆的我,來到了職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黃浩作為一個剛結束九年義務教育的人,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的青春與別人不同,他的青春,是帶毒的。由於父親離世,自小由母親養大的他,如果按照那種感人電視劇的劇本,應該會考個好大學,後面跟著的彈幕狂刷「淚目」,評論區裡大家被這淚目的劇情感動,然後抱團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