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莉葉·芭貝裡/《刺蝟的優雅》
最近,先看了2009年上映的《刺蝟的優雅》,又讀了2007年出版的原著。 原著作者為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
「女門房」勒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文學史上有許多有名的「門房」,「女門房」似乎僅此一例。
勒妮的一生,可以說是藉助知識的力量,超越卑微的處境,實現終身成長的一生。
一個54歲的寡婦,在27年的門房生涯中,裝笨、扮醜、粗俗;可一旦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便把每分鐘都用來讀書、看電影和聽音樂。她理智通達,從不抱怨和絮叨,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總結深刻的道理。
門房是她的職業,這份工作能給她溫飽。
睿智聰明的勒妮,深諳職場的遊戲規則,所以她要裝笨、扮醜、外表粗俗,以使那些業主一看到她,更加感覺自己的優越;此外,讀書增長了她對人性的見識,她看穿了那些人的心思,她不想成為業主心目中「危險的女人」,她要安靜地呆在自己的「領地」,不受打擾。
讀書則是她的生活,勒妮的讀書段位相當高,甚至能與博士候選人就哲學問題平等對話。勒妮對自己的學問水平有自信,她認為由於在閱歷、實踐經驗上的優勢,相對於當代年輕人,自己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可能更勝一籌。
她廣泛涉獵哲學、政治、歷史、社會和經濟,陪伴她的則是胡塞爾的現象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中世紀哲學。聽馬勒、莫扎特的音樂,賞倫勃朗、米蓋朗基羅的作品,文學方面則偏愛司湯達和託爾斯泰。
楊絳先生說過一句話:「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這也是勒妮最好的寫照,儘管原生家庭很糟糕,從來沒有上過學,但是她卻沒有任由自己的人格往扭曲病態發展,反而變得內心豐盈,通情達理,人格健全,在不完美的世界裡,硬是活出自己的美好來。
再來說說情感問題。勒妮與富商的感情,怎麼說呢?作者把一個日本富商「引薦」給了勒妮,兩人互生情愫。
表面看,作者很欣賞日本文化,日式家居、日式料理、日式繪畫、日本書籍等等。然而,她有勇氣描寫一個法國富商與勒妮相愛了嗎?我想,她不敢!因為她知道這麼寫是在自欺欺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有建議:不要把某些特定的經歷當作未來人生的基礎。勒妮活成了女文青想要成為的樣子,她是不折不扣的「另類」(Alternative)——保羅.福賽爾在《格調》中把知識階層單獨劃為另類。與其說勒妮逃避社會,倒不如說她是大隱隱於市的高人。
孟子《孟子·盡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不錯,這也是勒妮給我們的啟示。並不是人人都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來成就自己平凡人生中的優雅夢想。
不要把「如果當初......怎樣怎樣」掛在嘴邊,好好地對待當前的生活,走好以後的人生道路,才是理性的選擇 。從現在開始,多讀書,讀好書,享受藝術的樂趣,感受知識的力量。
結尾令人心碎。勒妮出門倒垃圾,看到鄰居喝了酒在大街上「醉逛」,於是上前拉拽,不料想,被迎面而來的小客車撞倒在地,當即死亡。
作者給勒妮死亡配上很詩意的意境,「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做什麼」,「她正準備去愛」。看得出,她用這種詩意衝淡化生活的無奈和現實的殘酷,從而給讀者帶來安慰。
也許,活的無奈和現實的殘酷連作者本人都害怕面對。
最後還是要說,閱讀吧,閱讀是最好的自我救贖,也是普通人承受得起的方式。
歡迎交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