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2020-08-22 雅礱江邊的漂石

我所在的院子裡住著三個耄耋之年的老人,這三個老人一個八十四歲,一個八十五歲、一個八十六歲。

他們雖然姓氏不同,但因長年累月住在一個院子裡,抬頭不見低頭見,尤其是人老後內心孤獨寂寞,加之肌體衰老更容易產生同病相憐的情感,三個老人便成了要好的朋友。

冬天,三個老人一起坐在院壩裡曬太陽;夏天,他們步履蹣跚地走到杉樹下乘涼,想聊天時隨意聊幾句家長裡短的瑣事,但更多的時候只見他們微微張著嘴巴安靜地坐在院壩的石階上,目光呆滯、表情麻木,透著濃濃的衰敗氣息。

院子裡的門衛是一個調皮的中年人,雖然年過五旬,卻像孩子一樣天真。

他閒得無聊的時候經常拿三個老人尋開心,打聽他們過去的風流韻事,了解他們已有多少年沒有碰過女人,如今還想不想女人這樣一些敏感的話題。

三個老人一聽門衛談起女人頓時變得樂呵呵的,張開沒有幾顆牙齒的嘴,眼睛也異常明亮起來,告訴門衛說他們已有近三十年沒有碰過女人。

「要不要我給你們找個女人來給作伴?」,門衛試探著問三個耄耋老人。

「放心,不用你們出一分錢?費用全包在我身上」,門衛笑眯眯地對三個老人說。

「去哇,去找來哇」,三個老人臉上頓時堆滿了笑,風燭殘年的身體似乎還能經受狂風暴雨的洗禮。

門衛無言以對,調侃也就此嘎然而止。

三個老人的老伴相繼去世,據說男女壽命相比,女的總比男的壽命更長一些,由此看來也不是絕對的事情。

從三個老人身上足以證明男人比女人壽命更長一些,雖然他們已經風燭殘年,各種肌本和功能皆已衰退,但吃飯睡覺和排洩這些基本的功能卻永遠存在,除非到了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止。

有時我也會同三個老人坐在一起聊天,好奇地打聽他們過去的人生經歷,看看他們有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

誰沒有年輕過,沒有激情燃燒的歲月?一談起過去,三個老人顯得有些急切,滔滔不絕地道出自己過去如何種地,如何當生產隊長,如何看到社會的變遷,如何經歷了改革開放,最終到了歲月衰老的這一天。

常聽人們說,人到五十一年不如一年,人到六十一月不如一月,人到七十一天不如一天,人到八十一刻不如一刻,誰知道三個年過八旬的老人今天坐在院壩裡曬太陽,明天還能不能照常坐在這裡呢?

人生的悲哀,生命的無奈,皆在三個行將就木的老人身上展露無遺,警醒無所事事的人們珍惜時光,向著人生鎖定的方向和目標奮進,將生命的價值寫進有限的生命進程裡。

到了像三個老人那樣的年齡,不後悔人生走過的路,不為曾經擁有的追求遺憾,能夠心安理得地閒坐在花園的角落裡曬太陽,享受生命的美好才好。

相關焦點

  • 吳從惠‖在蘇仙嶺看到三個老人
    三個老人每天早上,我從蘇仙嶺正門進。我總會看到一個老人,旁邊跟著一個呆傻人。呆傻人估計是老人的兒子。老人正常邁步向前走,不說話。呆傻人倒是四處張望,不時手舞足蹈,嘴裡念念有詞,說些也許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話。老人是哪裡人?呆傻人是怎麼回事?無論攤上誰家,有這麼個累贅都是個不幸的事,給家庭造成多大的傷啊。我在洞口前石橙上坐著。
  • 老人去世,三個兒子爭相盡孝,卻遭同村人鄙視
    中秋節快到了,正是萬家團圓的好日子,可是最近,村裡的葛大爺去世了,聽說是到村後的公路上收晾曬玉米時,被疾馳而來的汽車撞死的,三個兒子聽說後,從外地急匆匆的趕來,爭奪父親葬禮舉辦權,這一做法卻被同村人鄙視,這是為什麼呢?
  • 老人病倒在家中,三個兒子輪流贍養,一個月後老人凍死家中
    李大媽今年八十歲了,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大學畢業之後,就都留在了城裡發展,現在都成家立業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前還沒有成家的時候,子女過去都會回家看望一下李大媽,這幾年隨著生活壓力大,三個兒子已經很少回家了。
  • 【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五期)——一位老人的軍禮
    翻開有關南下工作團的報紙和書本,聽著老人的講述,我們仿佛穿越回那個充滿豪情、激情澎湃的革命歲月裡。 回憶起南下工作途中拉歌唱著「前進,前進,南下工作團,集中力量一條心……」《南下工作團進行曲》的激昂高亢情景,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是激動不已
  • 故事: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三個小故事說出其中的大道理
    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三個小故事說明白其中道理。原因主要有三條:1,養兒防老觀念難以改變。2,經濟收入難以承受。但是,有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柳雲是個明白人,早早開始存錢,準備用十年時間積累一筆錢,一旦需要可以找個好一點的養老院。老夏卻不以為然,覺得退休金足夠養老了,何況還有一個收入不菲的女兒。一場疾病花光了他所有積蓄,才明白柳雲存錢的重要性。
  • 有三個兒子的她,卻最終住到了女兒家養病,說出原因老人都是淚
    李大娘是農村人,70多了,自己做不動了,想要依靠三個兒子養老,誰知道在兒子們家不到一年後,卻不得不住到了女兒家。李大娘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是老二。大兒子和三兒子都成家了,大兒子在村子裡蓋了自己的房子,三兒子在鎮上買了房,還開了個小賣部,二女兒也嫁到臨近不遠的村子,只有小兒子還未成家,一個人在外打工。老伴前幾年去世了,李大娘一個人住在老屋裡。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大娘一個人生活越來越吃力了,女兒每次來看她,都和她叨叨,讓她去和兒子們住,大娘每次都欲言又止。
  • 三個兒女,哪個都不想讓老人去住,年老孤獨的老太太該何去何從?
    三個兒女,哪個都不想讓老人去住,年老孤獨的老太太該何去何從?說起來楊奶奶就火大:她生養了三個兒女結婚第二年就生了個大胖兒子,這讓她在家族裡掙足了面子,因而也對這個大兒子極其寵愛。雖然是在農村生活,別人家都打孩子成了習慣,他們家卻從沒動過大兒子一個手指頭。三年後又添了個小兒子。因為大兒子太嬌慣,一直到三四歲,每晚還得大人抱著哄睡,圍著村裡轉了一圈又一圈。剛生下的小兒子無暇顧及,才幾個月就常常被放在一個沙土窩裡,任他吃喝拉撒都在裡面。
  • 老人是寶(三)
    我們三口國慶節回老家,10月4日下午延安同學突然發來微信,說他的老父親已於早晨仙逝,定於10月9日出殯。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我在震驚之餘還是給同學回了微信,表示安慰,並解釋說我們回了老家,老人出殯我一定參加。
  • 八十歲老人靠撿廢品,為三個兒子撐起了一片天
    故事中的老人生了三個都是兒子,非但沒盡養老責任,反倒要依靠八十歲的老人靠賣廢品維持生活,令人唏噓。鄰居老人朱伯八十歲了,在他年輕的時候,由於一次意外受傷,頸部受到嚴重擠壓,由此脖子一直不能伸直,頭部只能向前傾斜著。到了該談婚論價的時候,還沒有合適的對象。碰巧鄰村也有一個未婚女孩,女孩長得很矮很瘦,比同齡女孩要矮上一截。經媒人介紹,兩人認識了。
  • 70歲老人說:家裡來了這三個「客人」,要及時「趕走」,別猶豫
    王爺爺燃起一根煙,緩緩道:「孩子啊,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一些意外之事,尤其我們的家裡來了這三位不速之客時,一定要及時趕走他們,否則後患無窮啊。」究竟王大爺所說的三個不速之客,指的是誰呢?老人說,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人,見不得別人好,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好,他就十分不開心,就幹些搬弄是非的事,非得把別人的家庭搞得雞犬不寧不可。這樣的人,就是小人。我們的家庭,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和和睦睦,一家人都好好的。
  • 公交車上的三位老人
    我要說的第一位老人就是在這輛車上遇到的。那天我坐在後面靠窗的座位上看著窗外,扭頭看見有個老人往車後面挪過來了,車廂站著的人不多,他往後面擠應該是不想給前面坐著的人壓力,因為老幼病殘孕專座都在前面那塊。挪到後面後他扶著欄杆站著。我當時雖然和他有點距離,而且我座位在裡面,讓座不是很方便。但既然看見了,就得讓,要不然我坐著也不踏實呀。我就招呼他到我這邊來坐。
  • 老人有三兒兩女竟無處過年,絕望之後,老人卻把繩子搭上房梁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老周,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在村裡算是大家主。一直和妻子住在一起,但是老伴離開後,老人就一個人了。一個女人怎麼能挺起一個家庭呢?即使她去了兒子的家,三個兒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不想要老人,所以他不得不自己住。兒子那不能去,本來可以去女兒家的,但是老太太認為她不能呆在兒子家,更不能想著女兒家。此外,如果他這樣做了,兒子的臉放在那裡。
  • 世俗榨乾了兩個暮年老人的耐心
    三間小矮的瓦房,連廚房和院牆都沒有也沒有像樣的家具。就剩人一個。有啥好騙的。小舅也有動搖,可是外甥侄子在多,都有家庭也不能天天在跟前。面對周圍鄰居的閒言碎語,舅媽小舅全不在乎依然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從未去打擾過他人。舅媽五十多歲,但生活的動力堪比年輕人。也許舅媽真的沒地方去。來小舅家後,小舅依舊去外地工地上做事,舅媽在家四處打零工,還不斷的聯絡親情。做到了娘家舅母的責任。
  • 老人系列閃小說之三
    老人系列閃小說之三老伴兒總是這麼問,把個老爹煩得不知說什麼好。你又不是不知道,兒子不是電話裡說不能回來嗎!王老爹說,自從煉鐵廠關門後,二小子就去了城裡發展再沒回來。知道是知道,可總覺得瞞著我們什麼。老伴兒心事重重地說。不會有事的,老瞎想幹啥?
  • 老人一生無子女,去世後卻來三個兒子送葬,兩歲小孩:他們不是人
    楊泉老人是大樹村唯一的大夫。十五歲那年,楊泉在縣裡的醫館當夥計,慢慢學會了辨認草藥還有醫術。但是他後來卻沒有留在縣城生活,二十五歲的時候,楊泉回到大樹村,從此,一輩子再沒有離開。請我去的黃皮子讓我進了一座空墳,那墳又大又寬敞,有個母黃皮子躺著,原來它是難產了。我就按照治人的方法給它施了幾針,過了會,那母黃皮子終於生產了。我一高興,就說了句:恭喜恭喜,孩子很健康!結果,那一窩三個小黃皮子,突然就變成了三個大胖小子。請我去的黃皮子喜得朝我直磕頭,說我不僅救了他妻子和三個孩子的命,還使他們一出生就有了人形。」
  • 老人收留小夥過夜,大黃狗叫個不停,老人留心眼,叫來侄子,懵了
    導語:老人收留小夥過夜,大黃狗叫個不停,老人留心眼,叫來侄子,懵了文/三點孫慶叔今年已經快六十多歲了,要說現在家中跟他最親的,非得屬家中的那條大黃狗不可了,如今它也已經上了年紀,是他老伴離開的那年養的,到現在孫子孫女相繼都有十來歲,算起來已經看過他家三代人了。
  • 故事:在農村,我遇見了兩位有6個兒子的老人
    文:秋月懸天楓葉搖—圖:來自網絡這些年,我遇到過兩位有6個兒子的老人,一個是我的爺爺,另一位是我在隨軍時認識的。一對於爺爺的記憶,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晚年生病的日子。爺爺離世後,爸爸弟兄六人實行的薄葬,村裡很多人都說父親他們弟兄幾個不孝順,但那麼多年的經歷,只有他們兄弟六個知道,只有家人知道。爺爺在走的頭一個月,父親還背著他去補牙,花300多元(當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爺爺的頭髮,都是每次都是三嬸給理,最後一次理髮,過了三天,爺爺就去了。
  • 父親把十二萬分給三個兒子,當自己病了,三個兒子的反應令人意外
    本來十幾萬存起來養老就好了,可李叔卻說要把這筆錢分給三個兒子,他一分錢也不要。本來他也不想分的,但二兒子說要跟他借四萬做生意。二兒子說去年買了商品房,今年遇到疫情,城管又不讓他們擺地攤,孩子讀大學,所以想跟他借四萬。如果借給二兒子四萬,其他兩個兒子知道了肯定不樂意。李叔也明白二兒子意圖,其實他就是想分被徵收地的補償款,十二萬,三兄弟剛好一人四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