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這部小說從蘇聯解體,石油大亨羅家明一夜之間破產自殺寫起。
隨著羅家明的自殺,他的天價債務也浮出水面,這些債務壓在了他遠在美國的妻子林雪紅身上。
林雪紅在美國唯一的一點生意就是在經營一家中餐館,突然之間丈夫去世,突然之間背負105萬美元的債務,這讓林雪紅陷入絕望之中。
林雪紅在幾乎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想到了與羅家明有四字交情的葉子農,用林雪紅的話講,就是她願意相信還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是她活下去的最後一點信念,成敗與否這是最後一搏。
林雪紅之所以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沒多少錢的葉子農身上,是因為葉子農的傳奇經歷。
葉子農的父母在文革期間雙雙去世,葉子農不明白父母至死不渝的那個信仰到底是什麼?於是從此潛心研究馬學。
1987年,葉子農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借了在北京做生意的羅家明5萬元。葉子農到曾經下鄉過的陝北油田附近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利用價格規則和油田的內部結算制度,用內部發票套購國家物資,以高於調撥價幾倍的價格轉手向市場售出,一年賺了200萬。
隨後,葉子農就出國到歐洲德國做研究,臨行前找到羅家明,並準備回報50萬,被羅家明推辭,羅家明向葉子農請了4個字,就是——見路不走。
正是這見路不走4個字,陪伴了羅家明的商場沉浮,這個像禪偈般的哲言貫穿了《天幕紅塵》的整部作品,成為小說中人人破解的一道難題,僑商,政客,演藝明星,海外學子紛紛登場,都慕見路不走之名而來,也隨之演繹了各自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何為見路不走?
這一說法的原創者葉子農,曾開宗明義的解釋,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就是不拘經驗教條。
可即便他如此解釋,聽到解釋的人,依舊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雲裡霧裡,但葉子農利用見路不走辦事的結果,卻讓大家驚嘆,看的瞠目結舌,所以人人都希望破解這個謎底。
林紅雪集合所有的債務人到德國去找葉子農,而葉子農出乎意料的應承下來,決定協助林雪紅解決債務問題,這讓林紅雪懸著的心放下,也讓一幫債務人開始刮目相看。
葉子農經過分析,提出解決債務的方案,利用中匈互免籤證協議,在布達佩斯籌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廠,有條件的招募一批指定名單的勞工,組織一次有規模的勞務輸出,這個方案的實質就是利用政策漏洞,合法的偷渡。
在上次解讀《背叛》的時候,我們曾分享過一個強者的生存法則。
作為強者,要麼就是制定規則的人,要麼就是利用規則的人,而葉子農就是一個利用規則的人。
他能精確的解讀大環境,利用政策的漏洞,第1次做生意賺200萬,第2次妥善解決羅家明的105萬美元債務。
經歷過這一次,葉子農見路不走的本事引起了幾個債務人的注意,演藝明星戴夢巖對葉子農產生好感,美國政論編輯布蘭迪則想讓葉子農去美國做政論節目,而另一個債務人美國華僑商人慕容久,希望藉助葉子農的高智商去破局生意上的困境。
而我們這次解讀的重點,就是分析慕容久如何從一個屢屢失敗的中餐館老闆,一路晉級到連鎖經營之路的大咖。
當葉子農在紅川執行組織赴匈牙利的勞工方案時,急不可耐的慕容久跑到了國內的紅川,開始尋求葉子農的點撥。在紅川待了一個月,沒有等到,又追著葉子農跑到了北京。
葉子農在軟磨硬泡之下終於鬆口。
什麼是見路不走?
葉子農說,見路不走就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之所以提出見路不走的說法。是因為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有提示性,通俗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什麼是大多數人眼中的路?
在多數人的眼中,路就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只能供後後人去借鑑,模仿,參照,而不能去複製。
因為成功者的時空在當下已經改變,用葉子農的話說,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
就如同今天你去模仿馬雲,一定做不出來第2個阿里巴巴。
你今天去模仿馬化騰,一定做不出來第2個騰訊。
而一個人到底要走什麼路?就是要走一條符合自己當下條件的路。見路不走運用到實際當中,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他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他是讓你利用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正確的判斷,就是基於對現象背後本質的認識,也就是能看到事物背後的實相。
就拿九哥的手擀麵來舉例。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
而手擀麵之所以好吃的本質,不是因為手擀的形式,而是因為用手擀做出來的軟硬度、薄厚、寬窄、給麵團做工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
這是好吃的麵條所要具備的條件。
而一旦具備這些條件後,就不管是手擀的形式還是用機器的形式,他都能出這個結果。
而當九哥把這個看透之後,便打破了思想束縛,當一個產品可以被流程化,標準化的時候,那就一定可以連鎖經營,這就是突破點。
這也是當下所有實體連鎖生意走向規模效應的本質所在。
當九哥得到突破困境的解決方案之後,就開始了實踐。
連鎖經營的本質不是開餐館,是設置一個賺錢機制或者叫能量源,誰來找你誰發財,你就把社會資源調動起來了。就如同麥當勞,如同肯德基。
九哥的合作者,中餐館的留學生方迪對這個商業計劃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論述。
這個連鎖經營的實踐,說到底就是如何把一把手擀麵做成標準的流水線產品,並一次做成連鎖規模效應。
手擀麵為什麼比機器面好吃?因為機器面是死的,手擀麵是活的。
如果有一臺機器能完全模擬手工壓面、擀麵、切面,制定出一套精確的操作流程,那麼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按照規程操作,就可以做出合格的麵條。
這時,餐館需要的就不是擀麵師,而是流水線操作工,這樣就會解決質量穩定的問題,和產量可無限大的問題。
再者,手擀麵的湯和滷,也是如此,原材料必須具備普遍性和四季性,必須是通用材料。
至於麵館提供其他的菜品,也依然是如此的道理,對半成品按操作流程再加工,不允許有廚師的個性手藝和理解,不需要廚師的技術悟性,只需要準確地、重複機械性操作。
如此一個傳統的麵館,變成了一個沒有擀麵師,沒有廚師的現代化標準餐廳。
一旦能做成這樣一個旗艦店,就立馬可以無限大的開啟加盟連鎖。
於是,方迪作為合作夥伴回到國內的北京,開始找廠商製作出相應壓面機,並成立半成品加工廠。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久悟槓子面的第1家旗艦店在北京正式開張。
第1天的營業額超乎九哥和方迪的意料之外,這讓屢經失敗的慕容久心緒難平,看到了希望,而在開業的第1天,久悟槓子面就已經確定了5個城區的加盟意向。
也正如葉子農總結的,開餐館跟別的是一樣的,都需要術、道具足,術就是烹飪手藝、資金,道就是思維方式、大環境判斷、決策原理,無道無方向,無術無實施。
當一切條件都具足,那就是因果律,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作為顧問角色的葉子農,在自己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慕容久和方迪預留了20%的公司股份。
這就是見路不走的威力,這就是擁有頂端思維模型的實踐效果。
方迪也基於這次經歷而做出論文《決策的法則——見路不走》。
其中有幾個知識點很值得學習。
什麼叫創新?
在現代社會裡,都在強調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思維創新。
但實質上,創新並不是執著於新舊,而是要善於發現和創造更符合實際的方法,創新的本質不是新,創新的本質是更適應條件和更符合需要。
任何事物從成立到結果都是有規律的,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什麼結果,需要什麼條件,這是科學。
人要掙脫固有的傳統思維,要用實事求是的,辨別的,證明的科學思維去認識事物。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不要去信奉什麼經驗教條,不要信奉什麼標籤和模式,要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
但事物的本質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很多問題的本質,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
在《天道》裡,丁元英建議芮小丹去練習開天眼,去覺悟天道,就是練習用思維的眼睛去看待事物。
思維的認識方法在佛教裡面叫開天眼,在現在的時髦詞叫解放思想,在西方來講叫智慧。
在《天幕紅塵》裡,葉子農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一個場的世界,有多少立場就有多少觀點主義,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在《天道》裡,丁元英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你的前途在哪?就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所以你才有價值。
世間所有人的行為準則,都遵循著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布蘭迪一味的想讓葉子農去做政論節目,終於引起了所在新聞集團的老大喬治的注意。
喬治信心滿滿的把葉子農請到紐約,以為自己可以說服葉子農來做節目,沒想到卻在邏輯的較量中,體無完膚的輸給了葉子農。
喬治的私人顧問奧布萊恩覺得葉子農羞辱了他的老闆,於是奧布萊恩基於他自己的立場,策劃了一個多米諾布局,葉子農被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從而失去了自由。
當面對失去自由的變故,戴夢巖為葉子農憤憤不平時,能做到出離立場的葉子農,反而安慰戴夢巖。
這世上所有的人,只要人性沒發生質變,就都是人做的那點事,只是隨著條件的變化,以什麼形態呈現而已,就如聖經裡講的,已有的日後必有,已行的日後必行。
事態的演變正如葉子農說的話一樣,最終,歐洲的極端組織在一次葉子農晚餐後伏擊,將葉子農暗殺。
在小說裡,喬治的私人顧問奧布萊恩評價葉子農時曾說,這個人只在需要用錢的時候才去掙錢,掙到夠用他就停了。
而觀察葉子農,會發現只要他想賺錢,他就能找到賺錢的辦法,他就能賺到足夠的錢,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一個能踐行見路不走的人,是一個能看到事物真相本質的人。
而回看葉子農鑽研的知識體系,其中有一個場景,是在他的床沿放著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貼著一大一小兩個標籤,寫著人性與社會的研究課題。
在這個筆記本的標籤上還有三行字,
第1行,是人性與人的社會性的區別。
第2行,是人性在經濟規律中的作用。
第3行,是人性與制度源設置原理的關係。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現在社會,如果能把這三個方面研究透徹。
你將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自己想要的方式來賺錢,就能做到自己想要的功成名就。
感謝您的閱讀、關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