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同名電視劇《天道》,覺得豆豆作為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的建築工人,能夠寫出具有一定哲理性的小說實屬不易。我個人是一個比較注重小說藝術性含量較高的人,對小說的閱讀價值比較看重,能夠從小說裡看出不一樣的見解就算是自己的收穫。
於是,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讀完了豆豆所寫的《天幕紅塵》這本書,兩本小說都對文化屬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裡邊,主人公對「神及道,道法自然,如來」有很多的論述,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主人公的理解展開的。而這部《天幕紅塵》延續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見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作者借人物之口,闡述了見路不走的具體思路,並通過人物的事件經歷來闡述作者的思考。
小說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著相,著禮,品鑑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於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癒,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於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於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麼: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為眾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
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並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
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因此,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呢?管用,不管用早就沒有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他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有了這種意識,比起為經驗為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了。人是最願意走捷徑的,比如說誰成功了,他以為別人成功了,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