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2020-10-11 豆豆賈

一、孩子總是頂嘴、故意搗亂,讓家長心累。

張麗是一個5歲女孩的媽媽,全職在家。她和老公在二線城市,有一個三居室的房子,不用和公婆住在一起,沒有婆媳之間的矛盾困擾。

老公成熟穩重,對她和女兒溫柔體貼,工資每月按時如數上交。女兒聰明乖巧,健康可愛,這一切,讓張麗覺得很美好,很知足。

然而最近這些天,女兒發生了很多變化,讓她感到困惑和煩惱。

有一次,她準備去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忽然下起了小雨,於是準備了女兒的雨傘和外套。到了幼兒園,女兒卻不肯穿。

「媽媽,我打傘,不穿外套,我不冷。」

「你只穿了一件半袖,怎麼可能不冷,快穿上。」

張麗的行為,惹怒了女兒,女兒把外套往地上一丟,又狠狠地踩了幾腳,撅著嘴。

「不冷就是不冷。」

女兒丟下一句話,打著傘,往前面跑了,只剩下張麗在原地愣神。

還有一次,張麗和閨蜜用微信視頻聊天,女兒一會兒跑過來說口渴,一會兒讓她看衣服漂亮不漂亮,一會兒要她幫忙拿畫筆。

張麗一邊視頻,一邊說你不要搗亂,去你房間玩。女兒躲在屋裡,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一直到吃晚飯都不肯出來。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女兒總是頂嘴、故意弄亂家裡,總是讓張麗感到心累。

二、孩子每一種的行為,都有目的

女兒真的是在故意惹她生氣嗎?

在生活當中,很多父母也常常會遇到這些情況,乖巧可愛的孩子,忽然變得「叛逆」,他們非常自我:常常頂嘴、不僅不領家長的情,還要大發脾氣。常常在家長做事情時搗亂,一批評就消極懶散,大哭大鬧。

事實上,並不是我們的孩子突然變得不懂事了,而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1.什麼是行為目的?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提到:

孩子說的話沒有傻話,孩子的行為也都是有目的的。他們從小到大就知道,哪些行為能夠達到目的,那些行為不能達到目的。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

有一個第一次去幼兒園的小女孩,看到樓道的牆上掛了很多畫,她指了指其中一幅,對媽媽說:

「誰畫的畫呀,怎麼這麼難看呢?」

媽媽覺得非常尷尬,趕快制止她:

「別瞎說,你又不認識人家」

一旁的園長笑了,蹲下來對小女孩說:

「在這裡的孩子,可以隨便畫自己想畫的。」

過了一會兒,小女兒又看到了一輛壞了的玩具車。

「誰弄壞的呀,為什麼不批評他?」

此時此刻,媽媽仍然覺得很尷尬:

「你管他誰弄壞的呢,你在這裡又不熟,誰都不認識。」

然而園長說:

「這裡面的玩具都是用來玩的,玩的時候可能會弄壞,但這沒關係。」

小女孩笑著跑開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媽媽並不懂得小女孩的行為目的,她認為孩子到了新環境總在說傻話,但是園長明白,小女孩只是想知道: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玩具可不可以隨便玩?不小心玩壞了會被懲罰嗎?

2.孩子有哪些行為目的?

美國的精神醫生戴克斯,孩子在12歲之前的行為目的,分為四大類:吸引注意、爭取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吸引注意: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感,會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騷擾父母」,獲得父母的注意。

例如上文中,麗麗和閨蜜發視頻,女兒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媽媽評價,一會兒要媽媽拿畫筆。

爭取權利:當孩子不想被父母控制,而父母一定要控制孩子時,孩子就會用語言和行為證明,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如小女孩在幼兒園中的提問,其實就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自由」的權利。

報復: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吸引注意和爭取權利的目的,他就會覺得自己失敗,認為即便是反抗,也沒辦法贏過父母。他認為自己被傷害了,就會反過來去傷害父母。

比如有的小孩子會摔東西、故意弄髒地板、在衣服上亂寫亂塗等等。

自暴自棄:如果以上三種行為目的,孩子都沒有達到,那麼他們就會對自己徹底失望。然後他們就會變得消極,具體表現為什麼都不做。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父母不停地批評說教,最後他們乾脆就不寫了。

3.為何家長要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

3.1識別行為目的,是獲得歸屬感的前提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孩子也不例外。

心理學家、精神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能不能獲得歸屬感,取決於兩個因素:

1.他對這個家庭有所貢獻。2.在貢獻之後,有一個正向的回饋。

由此可見,無論是我們能不能發現孩子給家庭做出了貢獻,還是有沒有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回饋,都需要父母能夠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不認為孩子是在搗亂。

舉個例子,有的兩三歲的小朋友,就喜歡在媽媽擦桌子掃地時「幫忙」,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是在通過「吸引注意」,想讓父母知道她在給父母幫忙,從而獲得父母的誇獎。

如果家長不懂得孩子的行為目的,就會認為孩子在搗亂。如果家長懂得孩子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並給予孩子誇獎,孩子就會獲得歸屬感。

3.2識別行為目的,才能挖掘孩子內心的渴望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的一部分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也就是說,家長們所不能理解的,孩子的一些行為,只是最表面上的,通過識別孩子行為的目的,家長才能不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應對方式,才能夠理解孩子此時的感受和想法,繼而明白孩子在期待什麼,孩子渴望什麼。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周圍的人認同,渴望被人愛,渴望有價值,渴望自由、渴望被接納。

只有我們識別了孩子的行為目的,了解了孩子的渴望,並認同孩子,孩子才能知道「我是誰」,而不是一直活在別人的言語裡。

4.經常否定孩子的行為,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家長無法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總是認為孩子在搗亂,常常忽視、否定和批評孩子,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叫「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機制。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是失敗,他們乾脆就不再做了,即便自己能夠成功。

而長期的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的內心抑鬱。

三、如何識別和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目的呢?

1.我們應該怎樣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呢?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我們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不是根據孩子的行為,而是根據孩子表現某個行為時父母的感覺。」

當家長認為孩子所做的事情,讓他們很煩時,孩子就是在吸引家長的注意。

當家長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什麼事情時,孩子依然在做,家長覺得很生氣,這就是孩子在爭取權利。

當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讓他們很難過,很傷心,覺得非常討厭孩子,孩子此時的行為目的就是在報復。

當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讓他們非常的失望時,孩子此時的行為目的就是自暴自棄。

2.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目的呢?這裡給大家提供4個策略。

2.1.「忽視」偏差行為,「關注」正向行為

當孩子想要吸引注意時,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正向的,積極的,比如幫助父母做家務。還有一種是破壞的、偏差的,比如弄亂整個房間。

當孩子出現正向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並給予孩子反饋。否則,孩子就會出現破壞行為。

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父母要故意看不到他的行為,不要理睬他。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注意了,一旦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進行批評、警告,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2.2.退出衝突,給予幫助,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爭取權利時,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暴力溝通,然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上文中,麗麗的女兒不穿外套,事實上,冷不冷孩子自己知道,當孩子表示出抗拒時,父母就應當將雙方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或是給予女兒幫助。

例如,班上今天有沒有好玩的事情?媽媽幫你拿書包吧?

2.3禁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孩子出現報復性行為時,父母通常會採取暴力壓制的方法。如批評一頓、狠揍一頓,也就是所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對父母出現報復行為,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被愛了。這時,父母就要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在平時,也要多給孩子關注和愛。

2.4用放大鏡去尋找「優點」

當孩子開始自暴自棄時,說明他們覺得即使努力,也沒有任何效果了,所以不再作為。此時,父母就要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鼓勵。

例如,孩子上次數學考試40分,這次52分,依然沒及格。但要肯定孩子的進步。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的作者說:當父母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以後,父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好的行為要睜眼,對孩子的不好行為要閉眼。

生活當中,多數家長,常常會忽視孩子好的行為,格外放大孩子不好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讓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的行為,需要父母用智慧來對待,用愛來包容。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教育,你覺得應該是打還是不打
    接著這個話題,說了一句:「打那裡都好,可是不能打臉。」老娘接解釋說:「只是蹭了一下她的臉,不是打。而且是因為,她爬到樹上,這麼高的地方。。。。。。」很明顯,老婆只聽到打臉兩個字,後面的解釋,相信一句話都沒有在說。
  • 孩子犯了錯,母親是這樣教育的 孩子再也不撒謊了
    一天.孩子放學後,在客廳裡玩籃球,忽然,籃球打落書架上一個花瓶,「咚」 的一聲,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塊。這不是擺設品,而是祖上傳下的顧王朝時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膽戰心驚地放回原位。當天晚上,母親發現花瓶有些「變化」。吃晚餐時,她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 《隱秘的角落》——如何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孩子?
    但這也恰恰暴露出她的愛只停留在孩子身體健康上。但對心理健康的疏忽不是最可怕的,綁架式關愛才更為恐怖。作為一個婚姻失敗的單親母親,朝陽媽使出渾身解數把朝陽拴在自己陣營。一切那些看似是付出和犧牲的行為,實際都是對孩子變相的控制。
  • 一起吃飯,說了侄子兩句,小姑子黑臉拉著孩子走了……
    到了飯店以後,我女兒想要摘飯店的氣球,我說不可以,我們是來吃飯的,氣球是飯店裡的裝飾,不能拆,然後女兒問我為什麼哥哥可以?原來在我跟女兒講道理的時候小姑子摘了氣球給了侄子,我只能跟女兒解釋這樣是不對的,一會兒媽媽會跟他講道理,女兒雖然不怎麼明白,但也認同了我說的話。
  • 「棍棒教育」有多可怕?很可能摧毀一個孩子!
    從小對兒子施行「鋼鐵教育」、「棍棒教育」的經歷,已經徹底摧毀了劉睿的自尊、自信和反抗意識。劉睿為什麼會成為人人可欺的「受氣包」呢?首先是因為他身上有明顯的「受氣包」特質,這並不是對弱者不夠同情,而是心理學揭示的一種客觀真相,老百姓用俗語表達就是「專挑軟柿子捏」。
  • 同學聚會媽媽帶著孩子去參加,被班花說沒教育好孩子沒吃完就走了
    ,她老公經常出差,平常白天有保姆帶,那天恰巧保姆有事,沒辦法小芳問了自己兩個問題如果自己去參加聚會,那麼孩子怎麼辦?,沒想到各位同學都很熱情,還逗他玩,基本都不用我帶,也跟著其他女同學聊著孩子的事,怎麼帶孩子,孕後怎麼恢復,一扯都能扯得好遠,全場都很嗨。
  • 你的盛怒,只會將孩子推到你的對立面
    我一邊使勁把笨重的摩託推進洗車店裡,一邊對著店裡閒坐的一個男孩說。「老師!」,男孩衝著我喊道。「你是—」很快,我叫出他的名字。眼前的這個男孩子曾是我的學生。他很快離開座位,手腳麻利地拿起高壓水槍衝洗摩託。畢業兩年了,個頭也長高許多。曾經,這是一張倔強的臉。如今,你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你沒念書了?」我不由追問。「嗯!」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 r《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臺灣吳曉樂寫的一本書,說是小說,我更是把它當成一部紀實作品,這本書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作者開篇就引用了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所有讀者都能在閱讀本書前就能夠警醒,孩子是上帝派來陪伴你們的,而不是你的附屬品,不是來為你光宗耀祖的,不是來完成父母未能達成的理想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卻從不想是你的孩子(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和《必須過動》五個單元。脫離普通親子關係、教育題材和虎爸虎媽等常用的家庭相處模式,通過加入科幻元素加深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 琅琊榜:為何要說,蕭景睿生日宴後,謝弼是最惹人心疼的孩子?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疼惜身世飄零起伏的蕭景睿,確實,正如漸漸硬起心腸的梅長蘇所言,『景睿這孩子,豈止可惜!』那麼溫厚赤城的一個孩子,此夜過後,大概這一生都不願再過生日了吧!> 然而,可惜的、惹人心疼的可在一家中,往往是平日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孩子,會扛起家中的一切重擔。 無他,唯習慣耳!
  • 《三十而已》:你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多少?
    而面對這一切,顧佳卻表現得很從容,只是雲淡風輕地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3、能屈能伸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而最令人感動的細節是,她「打回去」的時候還特地背著孩子……顧佳說:「比起體面越來越多有能力的、沒有能力創造能力的家庭,都想為孩子的教育添磚加瓦。而在子女教育規劃中,一個海外身份,如今越來越在家長圈中走紅。因為無論是留學,還是在國內讀頂尖國際學校,甚至繞過高考,400分輕鬆進清華北大,有海外身份加持,這都不是夢!
  • 老人的抱怨讓中年人慾哭無淚:現在都免費教育了還說生不起孩子
    為何聽小可的話,現在孩子上學,還非常能花錢,花到你們不敢生了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生個孩子,沒病沒災的,怎麼就養不起了呢?小勇笑了笑,說道:這樣,媽,我先給老闆打個電話,請一上午假,再跟你細細說。老闆批假後,小勇再跟自己這個「老人」媽媽,慢慢地講了起來。這義務教育,可不是完全免費教育,這是兩個概念,完全不同。
  • 護士嫉妒別人的幸福,故意把兩家剛出生的孩子調包,六年後被發現
    梁多是一位日本地產公司的高管,如果不是醫院的一通電話,他還會往常一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妻子阿綠溫柔賢淑,兒子慶太活潑可愛。醫院來電話告訴他們,兒子慶太很可能與另一家相互抱錯了,這個消息對於梁多來說,簡直就是莫名其妙。抱著一絲僥倖心理,良多帶著兒子去醫院做了DNA鑑定,結果顯示他們與兒子慶太沒有生物學上的親子關係。良多生氣地錘打著車窗說了一句:果然是這樣。
  • 流傳百年的經典《小婦人》,告訴父母教育孩子應該知道的四件事
    01、以身導行,博愛的力量很偉大楊絳先生曾經在提到家庭教育時說到:「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而說起善良,不得不說馬奇太太給孩子樹立了極好的榜樣。書的開頭部分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四個孩子在家裡互相感嘆生活的清貧。她們甚至都沒有足夠的錢給自己準備一份心儀的聖誕禮物。
  • 父母犯了錯,就該讓孩子承擔嗎?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哭著說:「我爸說我是他最重要的人,可我沒看出來。」最後在治療師的幫助才發現,不是克勞迪婭出現了問題,而是大衛夫婦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她變成了父母眼中「壞」女孩了,夜不歸宿,和多個男孩子發生關係,經常和父母頂嘴。大衛夫妻如大家所願,把所有的焦點和矛盾點都集中到了他們女兒克勞迪婭的身上。
  • 小說:懦弱無能的王妃突然跟王爺頂嘴,家丁紛紛下跪,王爺震驚了
    懦弱無能的王妃突然跟王爺頂嘴,家丁紛紛下跪,王爺震驚了閔泊君的胸腔瞬時像是被堵了一團棉花,莫名的憋悶。然而看到慘死的看守,怒火旋即覆蓋胸腔,這畜生端的是生性殘暴!跟著進來的閔家長老們大怒,「真是屢教不改!」阿璇譏笑道:「口口聲聲說我畜生,可知你的寶貝兒子是我救的?閔泊君,你連畜生都不如!」閔泊君只當她胡言亂語想脫罪。
  • 教孩子從小事做起,自己犯的錯,自己承擔
    走到半路上,打電話給父親,說自己才想起,原來同村有位近鄰,也在市裡打工,正好那天要回市裡,想搭他的便車。他滿口答應,結果走得急,把捎人這事給忘得一乾二淨。車已經開出三十多公裡,兒子不知所措,打電話徵求父親的意見。這位老爸笑嘻嘻地對兒子說:「做人做事要言而有信,辦不到的事情就別答應,既然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
  • 喜歡拆表的孩子
    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埋沒了!」張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陶先生搖搖頭。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 那天爸生氣摔門而去,媽告訴了我一個殘酷的事實:原來他不是親爸
    2 爸爸媽媽就晴晴一個孩子,他們說打拼下的 為了給晴晴最好的教育,爸爸媽媽賣掉老房子,在學校附近買了學區房,每個月要還不少貸款。爸爸工作更努力了,媽媽也忙起來了。但無論怎麼忙,兩個人總有一個會顧到家裡,給晴晴做飯。 每一個學生家裡,都差不多一樣的生活。 上輔導班、做飯洗衣,上班還貸款,當然,父母之前也少不了白眼和爭吵。 那天也是如此。 爸爸媽媽又一次因瑣事爭吵。
  • 一根菠蘿冰棍的故事告訴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上學路上,女兒看著外邊的孩子們買冰棒吃,眼神充滿羨慕,但媽媽看了一眼自己的錢盒,所剩無幾,但媽媽把這件事記在心裡。媽媽說:「那你可以去菜市場,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賣的呀。」 我們第一次行走、第一次學會說話,父母會教我處世要謙虛恭敬、做錯事要知錯就改、接受別人幫助要表達感謝……許許多多的技能與習慣,都來自我們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給孩子的愛都藏在細節中,這些都是一種教育。 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