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犯了錯,就該讓孩子承擔嗎?

2020-11-04 月伴星河情感驛站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哭著說:「我爸說我是他最重要的人,可我沒看出來。」

在他的印象中,父母總是在爭吵,自己莫名其妙地被父母打罵,「你必須小心翼翼地琢磨,現在大人是高興了還是不高興了,你是該迴避還是要勸和。」

生活在這種像定時炸彈似的原生家庭中,姜思達除了懂事,別無選擇,「沒有人想敏感,我寧可傻白甜。」

話說得有多無奈,童年就有多辛酸。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到成年後都很難自愈。

我們以為戀愛、婚姻會讓治癒我們原生家庭身上的傷痕,卻沒想到在多年的婚姻後,會在婚姻家庭中感受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窒息感。

這樣的狀態,讓我們每一天都過得非常辛苦。

內心不禁吶喊道:「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時的你或許需要一本書:《熱鍋上的家庭》。

在這本書中兩位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醫生,用大衛夫婦的治療案例貫穿整本書,讓我們看到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行為支配都是無形的。


書中,大衛夫婦為16歲的女兒,焦心不已。

他們擔心女兒克勞迪婭有自殺的傾向,更因為女兒逃學厭學,行為叛逆,經常夜不歸宿,每天和母親大吵大鬧感到心煩。

夫婦倆也因為克勞迪婭的問題,不得不向心理學醫生卡爾求助。

在卡爾和奧古斯都兩位家庭治療師的帶領下,層層抽絲剝繭地分析下,一步步地認清了問題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克勞迪婭只是家庭矛盾的替罪羊,問題其實出在大衛夫婦的婚姻上。

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是如何幫助他們對抗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痕,讓婚姻變得美滿?

多次諮詢後,大衛夫婦的家庭問題終於解決了,家中的每個人都得到了重生。

或許我們也能跟著大衛夫婦的步伐,一點一滴地修復婚姻中問題,在心理上真正做到彼此獨立成長,做到共同成長。

01別讓孩子成為問題婚姻替罪的羔羊‍

大衛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律師,妻子蘿拉則個家庭主婦,他們有一個16歲的女兒克勞迪婭、11歲的兒子丹、6歲的女兒蘿拉。

從表面上看,他們的婚姻很幸福的。

如果不是克勞迪婭經常夜不歸宿,經常和蘿拉吵架,或許一家人都還不覺得自己的家庭有什麼問題,都認為是克勞迪婭的問題,還曾讓克勞迪婭單獨看過心理醫生。

可,自從看過心理醫生後,克勞迪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因為克勞迪婭的問題,大衛夫婦經常吵架,甚至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此時,大衛夫婦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找到了家庭治療師卡爾和奧古斯都醫生。

最後在治療師的幫助才發現,不是克勞迪婭出現了問題,而是大衛夫婦的婚姻出現了問題。



孩子是最為敏感的,16歲的克勞迪婭似乎感受到了父母婚姻的問題,誰都不想父母的婚姻瓦解,而解決這個危機就是轉移他們的關注點。

所以克勞迪婭在全家人巧妙地潛意識指引下,讓大衛夫婦把矛盾點集中在了她身上。

她變成了父母眼中「壞」女孩了,夜不歸宿,和多個男孩子發生關係,經常和父母頂嘴。

大衛夫妻如大家所願,把所有的焦點和矛盾點都集中到了他們女兒克勞迪婭的身上。

克勞迪婭的問題成為了他們夫妻問題的滅火器,如果不是兩位治療師的經驗豐富,恐怕會被克勞迪婭的表面現象給蒙蔽,成為他們夫妻關係的替罪羔羊。

在書中說到,成為婚姻的替罪羔羊的並一定是青春期中的孩子,如果家中孩子有出現:多動、嗜睡、成績下降、尿床、口吃,厭學、暴脾氣、拒食等問題,此類孩子可能正在承受來自父母婚姻壓力的痛苦。

02婚姻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蘿拉不喜歡大衛一回到家就躲在書房裡,大衛也不喜歡蘿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

可是,大衛夫婦彼此都不敢像對方坦白自己不喜歡對方的點,夫妻倆的情感日益變得死寂。

這是因為大衛在他的原生家庭裡學到的是隱忍和壓抑自己的情緒,而蘿拉在原生家庭經常被母親挑剔,成為了毫無安全感的孩子。

有時候,原生家庭就像一個無形的手,把我們現有的生活一步步推入和原生家庭相似的情景中。

當婚姻生活讓我們覺得窒息,想要逃離時,如果懂得處理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我們成長解決問題的時刻。

可是,如果不懂得人就以為是彼此雙方出現了問題,只有離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並不然。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並不會在婚姻中得到救贖。


每個人結婚時,都抱著美好的願望步入婚姻的殿堂,覺得另一半會是自己的伴侶、朋友甚至是心理治療師。

期望另一半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成長問題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尚未解決的問題。

也確實,就每對夫妻如同大衛夫婦一樣,一開始會彼此幫助,感覺良好。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發現對方需要越來越多的幫助,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之後,對婚姻感到了窒息。

大衛夫妻一旦吵架,蘿拉總是退縮的那個人,因為大衛的怒吼聲,挑剔聲突然就變成了她母親的形象,那個時候的蘿拉仿佛變成了還沒有長大的小女孩。

於是,大衛吼叫,蘿拉默默流淚,就成為了他們停止戰爭的方式。

彼此不敢對抗,不敢大聲爭吵,都把彼此看成了原生家庭令自己害怕的父母,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兩個人根本就無法跨越障礙,坦白的相處。

他們彼此害怕的同時,又相互依賴。

在這種情況下,兩人的婚姻也就越來越沉默。



蘿拉希望得到大衛愛的回應,而大衛則覺得上了一天班非常的累,對於蘿拉的任何問題都是敷衍了事。

這像極了大多數人沉默的婚姻。

我們以為這樣的婚姻是因為把愛情轉化為親人的關係,其實,這是一種婚姻潛藏的危機。

03放棄依賴成為獨立的人

婚姻的危機,要麼通過出軌,要麼通過離婚,再不然就是通過孩子來解決問題。

幸運的是,大衛的婚姻沒有出軌,而是克勞迪婭病了。

所以在全家人都參與治療時,大家發現在蘿拉的原生家庭中,母親經常挑剔她,非常的專制,所以蘿拉在成年後,成為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這個孩子並沒有隨著蘿拉的成長,變成大人,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

於是,在和大衛進入婚姻之後,蘿拉把這種依賴情感轉移到了大衛身上。

就拿夫妻入睡這件小事來說,通常大衛上床睡覺時間比較晚,蘿拉比較早。如果大衛一直不來睡覺,蘿拉就會一直嘮叨大衛,直到大衛上床為止。

這樣的嘮叨,讓彼此雙方都不愉快。

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治療師稱之為夫妻共生關係。但這種共生關係,會讓夫妻逐漸失去自我。當婚姻變成枷鎖,就成為他們逃避自己內在問題的藉口。

想要徹底解決這種共生關係,唯有從最根本的問題著手——夫妻倆必須各自體驗他們的自我。


有一天,大衛照舊很晚上床睡覺,不管蘿拉怎麼叫,大衛都不來。

於是,蘿拉想起治療師的話,放棄了叫大衛上床睡覺的想法,獨自一個人先睡了。

當大衛發現蘿拉沒有等自己睡覺,自己先睡著了,大衛非常生氣地把蘿拉搖醒了,指責蘿拉為什麼不等他一起入睡。

可,蘿拉的感覺卻好極了。她在這件小事中感到了自我和獨立。

其實一個人從內心上正在感受到獨立,才能和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也是婚姻的保鮮秘訣。

其實這個秘訣早已不是什麼密碼了,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自己心裡上的獨立與否,和原生家庭有關。

以為自己長大了,就是獨立了。

其實,並不然。真正心裡上的獨立,是在夫妻相處中,不失去自己的獨特性,不強迫改變對方。

如果有興趣知道原生家庭是如何幹預自己的婚姻了,不妨去書中尋找更多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教孩子從小事做起,自己犯的錯,自己承擔
    教育孩子,不是給他講大道理,也不是讓他看那些哲理書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具體問題時,我們如何解決問題,同時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有時,父母的嚴厲甚至接近無情,但這種痛苦會形成孩子一生的記憶。法國著名作家莫洛亞,在談論父母與子女的時候,有一句很精彩的總結,他說:「經驗的唯一價值,因為它是痛苦的結果,為了痛苦,經驗在肉體上留下了痕跡,由此,把思想也轉變過來。」教孩子從小事做起,自己犯的錯,自己承擔,他才會逐步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 《二十不惑》:父母犯過的錯,早晚都會「報應」在孩子身上
    但是其他三個女孩,都存在著來自家裡的煩惱,父母犯過的錯,準確無誤地「報應」在了孩子身上。後來梁爽長大了,家裡條件也變好了許多,但她對父母依舊有隔閡。她上大學後,都是和奶奶通視頻電話,給奶奶買禮物,和父母卻幾乎不聯繫,可見她對父母的「怨氣」很難消除。
  • 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
    可是,遲到後,站立在同學面前的尷尬,老師的批評卻是需要她自己面對、自己承擔的,這是她自己的事情。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犯了錯誤的人應該承擔後果,讓他們承擔後果可以更好地讓他們不犯這個錯誤。 對孩子來說,犯錯的後果,讓他們自己承擔一次,疼痛或者難堪的感受都會成為成長中刻骨銘心的經歷,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促使他們在以後的道路中盡力避開之前所犯過的錯誤。
  • 月薪兩千,給孩子買了1299元的鞋子,老公和我吵架:我錯了嗎
    昨天她發稿費了,有1500元,她想著孩子一直想買的鞋子,已經念叨了好幾個月了,就狠心買了鞋子。最後她老公回來,狠狠的和她吵了一架,怪她不懂事,她很委屈,哭著問我錯了嗎?孩子也被弄得很委屈,媽媽明明答應考試100分就給買鞋子,最後媽媽遵守了諾言,爸爸卻說是媽媽答應的,他沒答應,他妥協說給他500元,讓他去退了。
  • 重溫《知否》:父母的偏愛會害了孩子
    相比盛紘的偏愛,老太太雖也疼明蘭,但是從不縱容她,犯了錯也是讓她承擔。如蘭明蘭被罰跪祠堂之後,大娘子還去找過老太太,希望她能求求盛紘讓兩個孩子別跪了。可老太太說這個家終究是盛紘說了算,況且明蘭要是在家寫字的話也不會這樣,她老子教育的對。
  • 實錄:兒子的婚外戀事發後,我想盡辦法滅火錯了嗎?
    看著她這樣我心疼不已,我知道她心裡受到的傷害有多深,自從嫁入我家,她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這個家裡,是賢妻,是良母,也是好兒媳,如今遭遇我兒子的背叛還弄出一個孩子來了,她能不痛苦嗎?那些天我一步也不敢離開家裡,放下診所的事情守在兒媳婦身邊想盡辦法勸慰她,好在她沒有把這些事情告訴她父母,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跟親家解釋。
  • 孩子犯了錯,母親是這樣教育的 孩子再也不撒謊了
    一天.孩子放學後,在客廳裡玩籃球,忽然,籃球打落書架上一個花瓶,「咚」 的一聲,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塊。這不是擺設品,而是祖上傳下的顧王朝時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膽戰心驚地放回原位。當天晚上,母親發現花瓶有些「變化」。吃晚餐時,她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 這類人就該不得善終嗎?
    他們犯了重要的錯誤,後面雖然迷途知返甚至站在了正義的一面,最終的結局仍然不得善終尤其是一些具有摧毀性損傷的錯。因而,大事大非面前,人活著,還是謹慎選擇的好。畢竟總人有會永遠記住你犯過的錯,甚至你犯錯時並沒有損害到他的利益。至於這類人到底該不該得到善終,我認為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 告白——少年犯,對生命的漠視
    這個結果不僅對受害者的父母,對於旁觀者的我們也是無法接受的。由這個案件讓我想起了這部由小說改編的日本電影《告白》。 認清生命之重,反省所犯之罪。這是森口老師向兇手的復仇,然而這也僅僅是開始。北原美月單純熱情的寺田良輝的自我介紹像是笑話,放肆笑著的孩子像是長著黑色翅膀的惡魔,荒誕冷酷到極致。這是北原在教室第一次見到寺田時的感覺。生命珍貴嗎?每一個人都一樣嗎?一直被同學稱為「美呆」的北原不這麼認為。
  • 何以為家:做父母的給不了孩子愛和照顧,真的不如不生
    那些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孩子的父母根本不配生孩子。當然,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言詞也讓人淚崩:我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有什麼錯嗎?我一輩子像奴隸一樣工作和賣命,只要能養孩子,我不惜犯千罪。誰都沒有權利指責我,除了我自己。
  • 原生家庭不幸,孩子就該自甘墮落嗎?
    二嬸個子矮,比較摳,不捨得吃也不捨得穿,比較仔細,二叔是講究吃穿的人,三觀不一樣的人在一起過日子,可想而知會是什麼狀態,三天一小吵,五大打一架,後來二叔提出離婚,二嬸不同意,就是拖著,大夥也勸沒什麼太大毛病就過唄,孩子也有了,離了又能怎麼樣?斷斷續續好幾年,二嬸受盡委屈,回來實在受不了了,只能同意離婚。孩子歸了二叔,就是今天我說的這個主人公。
  • 小說:莫煜安犯的錯,她無法原諒
    可她忘不了,五年前,是這個男人親自下令抓了她,也是這個男人,不顧她七個月的身孕,在監獄裡讓獄友打掉了她的孩子。過去的一樁樁一件件就像一根毒針,扎進她心裡,再要拔出來,只會再狠狠傷自己一次。莫煜安犯的錯,她無法原諒。皺著眉掙了掙,「莫先生,你認錯人了,我叫洛伊。赫華說過我與你的夫人長得很像,可我不是她。還有,請你自重,放開我。」
  • 《小王子》:每一個父母都要避免成為孩子世界裡專制的國王
    在專制型的父母面前,孩子沒有自己的權利,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一切都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能按照父母安排好的一切來成長。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成功案例進行強力說教,或者是像朗爸一樣強調自己的犧牲以及孩子應該承擔起本不屬於他的責任。
  • 「如果你們離婚,我就選爸爸」孩子受傷最深,為了孩子要將就嗎?
    知道許子言的懂事,但我反而更心疼顧佳,丈夫出軌,自己最愛的就是兒子了,她肯定也想給孩子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可一面是孩子,一面是現實的殘酷,她的內心該是怎樣的掙扎呀?孩子並沒有錯,顧佳義無反顧選擇離婚也沒有錯,錯就錯在許幻山不懂得珍惜原本幸福的家庭。
  • 《第八日的蟬》: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而我最心疼的是孩子。自始至終,孩子最無辜。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不得不承擔大人們恩恩怨怨的結果。小時候被假媽媽帶著顛沛流離,回來後又不能被親媽接納。我一直在想,如果親媽心理更強大一點,能對孩子有更多的愛與耐心,孩子的人生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 《以家人之名》:月亮痛哭求和,唐燦妥協,父母犯錯卻是孩子道歉
    陳婷是自私的母親,賀梅是溫柔而倔強的母親,月亮媽是為了孩子好的強勢母親,唐燦媽是目光短淺的勢利母親。今天最想討論的就是月亮媽和唐燦媽。她們都在教育子女的路上犯了不容小覷的錯誤,但最後道歉和妥協的卻是孩子。
  • 《知否知否》三娘育女:不懂真富養的父母,為何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時,似乎有一個疑問長久在父母的心中:面對孩子提出來的物質要求,我們是應該百依百順,還是壓制他們的欲望呢?養育孩子,到底是富養好,還是窮養才是硬道理?就像王老太太,她對女兒的愛是無私的,她包容著女兒的一切,為她收拾所有的爛攤子,她看似是女兒的保護傘,卻讓孩子失去真正面對風雨的能力,也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失去了正確的判斷。自古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父母以為他的愛足以保護孩子一生,卻沒想到是他們將孩子推入了深淵,成為了有毒的人。
  • 父母懶一點,孩子更聰明
    但反正,功勞是妥妥的,而且還開發了觸覺,承擔了責任。它讓孩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讓孩子學會獨處,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有自我負責的時候。父母懶得填滿孩子的全部時間,給孩子一些留白的時間,其實是把一些對時間的自主權交給孩子,把一些完全獨立的空間交給孩子。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的放矢。當然,這樣的留白是有限度的。
  • 你教育的孩子,TA真的幸福嗎?《幸福的勇氣》讀後感之一
    在正常情況下,朱朝陽的身上展示出來的特質,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父母共同期望的:成績優異、乖巧懂事、聰明絕頂、生活自立……,這些都讓他離異的父母感到無比自豪,然而這看似極為成功的教育和完美無缺的孩子,在內心隱藏的陰暗利爪下,不堪一擊,虛幻的美好如泡沫般破碎後,猙獰的惡魔面孔讓人不寒而慄!正如朱朝陽在結尾說的話:最後悔的就是給普普和嚴良他們兩個開了門,否則他的人生不會因此改變。然而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