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做父母的給不了孩子愛和照顧,真的不如不生

2020-08-23 喬沐影

文/喬沐影

圖/網絡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難民群體,在社會底層怎樣苟活。

飽受苦難的十二歲男孩贊恩,在獄中起訴父母:「他們生下了我。」


父母該不該被起訴

那些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孩子的父母根本不配生孩子。

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長大後所能回憶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毆打、侮辱、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像活在地獄裡一樣遭受折磨。


這是贊恩在法庭上對父母的控訴。如果讓你去經歷了這一切後,對生活失望到絕望,再說沒有怨言,應該就很違心。

當然,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言詞也讓人淚崩:我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有什麼錯嗎?我一輩子像奴隸一樣工作和賣命,只要能養孩子,我不惜犯千罪。誰都沒有權利指責我,除了我自己。


贊恩父母理解的是命該如此,誰也沒有辦法。孩子是苦,但做父母的也不輕鬆。不管是打罵孩子,還是賣女兒,都只有一個目的「活下去!」


贊恩的大妹妹薩哈

十二歲的贊和十一歲的妹妹薩哈,作為家裡的長子長女,在情感上更近一些。

因為窮,一大群孩子擠在一起睡覺。早上醒來的贊恩,發現床單上的血跡,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為了保護妹妹,他帶著薩哈清理了褲子,並把自己的背心脫下來給妹妹當衛生棉用。



雜貨店老闆阿薩德還是知道了薩哈開花的事情,帶了兩隻雞到贊恩家裡提親。

贊恩想到用逃跑的辦法,來避免十一歲的薩哈被賣為人妻。

但還是遲了一步。倔強的少年在與母親的扭打和爭搶中,看著妹妹薩哈被抱上摩託車,在哭聲中絕塵而去。


憤恨不已的贊恩離家出走。

後來因為想偷渡瑞典去過「好日子」,贊恩為了找身份證明再次回家。

他在跟父親發生衝突時意外得知,妹妹薩哈懷孕後大出血死了。死之前,因為沒有身份被醫院拒收。


氣到失去理智的贊恩,用刀捅傷了他的妹夫,被判刑五年。

去獄中探望贊恩的母親說了這樣一句話:「真主保佑,走了一個又來一個。我懷孕了,希望是一個女孩,就叫她薩哈。」

可憐的贊恩除了憤怒還是憤怒:「你說這些話簡直就是在扎我的心,我不想在這看見你,聽懂了嗎?畜牲!」

這個母親怎麼想的?薩哈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怎麼能替代。難道再生一個女孩來延續上一個的悲哀嗎?


贊恩和拉希爾母子

在外流浪的贊恩身材瘦小,看起來像六七歲的孩童,沒有老闆肯用他。

善良的黑人女孩拉希爾收留了贊恩,讓他留在貧民窟的出租屋裡,照看一歲的兒子約納斯。

在小黑孩子約納斯過完一歲生日不久,愛他的媽媽拉希爾,因為沒有身份證明,在外出時被警察抓走。一走多日,杳無音信。

贊恩對約納斯說了一句:「難道你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壞。」就承擔起給小黑孩子找媽媽兼帶找食物的重任。



到處是窮人。

一個出租屋到期,無家可歸的孩子又怎麼能養活一個剛學習走路的嬰孩。

多日奔波依然無奈的贊恩,想要丟棄小黑孩子約納斯。

他讓約納斯坐在街角別動。可小小的約納斯總是一次又一次蹣跚著奔向他。贊恩用媽媽鎖妹妹的方法把約納斯一隻腳綁起來,自己跑遠處坐著。但最終還是因為不舍,又跑回來。



此刻,這個12歲的少年,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和矛盾。

窮是原罪。

贊恩最渴望的是愛,最不齒的是遺棄。但在生活的重壓下,他還是把小黑孩子賣給了人販子,多麼諷刺的現實。

贊恩說生活是一堆狗屎,比腳上的鞋子還髒。

面對如此糟糕的生活,我們有什麼理由反駁?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贊恩原本就是敘利亞難民,影片中的大多數情節就是他的親身經歷。



拉希爾找回自己的孩子


「你們為什麼要生下我?」這句充滿痛苦的詰問。不是只有影片中的贊恩會這麼想,其實很多在受親生父母虐待的孩子心裡都是如此想。

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地點在甘肅一個吃水都要用地窖存儲的偏遠山村。夫妻二人為了要男孩,一口氣生下四個女孩,在生老四的時候,妻子不幸產後大出血送了命。

丈夫無力獨自面對這個爛包的家,準備去外面打工。走之前,他把女兒們全部送人。大女兒因為有了記憶,沒人要。就只好一人留在家裡自力更生,吃百家飯長大。

八九十年代的女孩並不稀缺,被送走的女孩命運也可想而知。

贊恩拍證件照時漸變的笑臉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讓這一代人去承載上一代人的悲哀,真的對嗎?窮的連尊嚴都沒有,還能活得陽光而灑脫嗎?



人類需要繁衍生息,但生育得有一定資格吧!

首先要心中有愛,其次要手中有糧。總不能為了騙人的香火鬼話,隨波逐流,沒有目的的隨意製造。

做父母的要是給不了孩子愛和照顧,真的不如不生!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贊恩狀告父母為何生下自己:「生而不養」,不如不生
    文|馨語新晴何以為家,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裡他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家」的溫馨。後來做非法偷渡生意的老闆想「買」下這個孩子,贊恩始終不同意,一直獨自照顧嬰兒起居,並不斷尋找他的媽媽。贊恩一怒之下,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他在法庭上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 何以為家!贊恩的內心獨白,我真的應該存在嗎?
    原來孩子需要父母照顧嗎?他們只給與我暴力、虐待、侮辱、毆打、鎖鏈、水管、皮帶……而我聽到過最溫和的話是「滾開!」她幫我洗澡,給我飯吃,讓我幫她照顧孩子。我是真的愛這個孩子,可拉希爾已經很久不回來了,我這兩天賺的錢也被可恨的房東鎖在拉希爾的屋裡,我砸不開門,連最後可以讓我的錢都沒了。
  • 標題:何以為家?當人心成為「迦百農」,難有再恢復之日
    所能體會到的,只是小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訴,以及生活在同樣艱難環境裡的那些愚昧無知懦弱的一對對父母。 僅僅是從家庭、個人層面去思考這部電影帶給人的思考,畢竟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這兩者帶給我的影響是最最深刻的。尤其是原生家庭那一塊,貧窮國家和貧窮地區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越是貧窮落後,越是要拼命生更多的孩子出來,至今我也不懂這是個什麼道理?
  • 父母給孩子的「家」,請一定把愛填滿
    昏暗的光,嘈雜的環境,以極其不舒適的坐姿,在過著和別人不一樣的學生時代。小女孩好像意識到有人在看她,抬頭看到了我,對我微微一笑,又繼續埋頭寫作業。回過頭來,小外甥已經坐在小路邊的石凳上,自己玩起了ipad,小哈則趴在他的身邊。小外甥相比小女孩是無比幸福的,而小女孩也一樣有著非常愛她的媽媽,雖然辛苦,卻還是伴有甜蜜。
  • 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網友心酸: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生孩子之前所考慮的因素往往是比較多的,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的話那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則孩子一旦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處於一個非常辛苦的成長環境中。我們都知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苦命的孩子讓人同情,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會是怎麼樣呢?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世人皆知,一雙父母是孩童在幼年最好的保護,即使是在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也依舊如此,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以半紀實的方式,向你展示一個12歲男孩為人子、為人兄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甚至流浪為家的故事。白天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去監獄看家裡的大兒子,晚上,贊恩和不知道是5個還是6個兄弟姐妹,擠在布簾的一邊睡覺,另一邊則是他們的父母。贊恩十二歲,身高和體重看上去卻像個8歲左右的孩子,在別人上學的時候,他要給家附近的雜貨鋪打工,贊恩會向放學回家的孩子投去羨慕的眼光,可當父母在討論讓他去上學的時候,他卻面無表情不抱希望,或者是壓根沒指望他們能讓他去上學。
  • 《安家》最慘夫妻引熱議:太無私的父母,養不出懂感恩的孩子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凡為父母者,莫不愛其子。 但很多時候,父母用盡一生心血,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一個個心安理得的白眼狼。
  • 棄養式育兒毀三觀,以家人之名生而不養談孝順,孩子淪為血緣工具
    一次又一次衝擊這個因為愛凝聚的家。迫不得已的離開讓人窒息的愛,不如互不打擾。陳婷(楊童舒飾)的突然回歸打破了久違的平靜,強勢回歸炫耀自己再婚後的幸福生活。用自己女兒綁架自己兒子,明明就是因為自己的自私拋夫棄子,美其名曰離開才是最好的決定。
  • 何以為家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豆瓣評分:9.1戰爭之下,何以為家!儲物間外的守候;生日時的蛋糕;面對假證過期,無聲的堅持;即使被捕入獄,她的愛也不減半分。泰格斯特將母愛演繹到了極致,且和贊恩的父母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邊,贊恩的父母遊手好閒,父親酗酒抽菸,整日癱在沙發上睡覺。母親戴著金色的耳環,漂亮的頭飾,他們沒有撫養能力卻依舊不停的生育。
  •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其實就是個彌天大謊。
    因為家庭的破碎,從沒得到過來自父母的任何一點關愛,再加上在各個親戚家受盡了冷眼和涼薄。簡安養成了很孤僻的性格,見誰也不愛說話,很冷漠卻也很懂事。在很小的時候,簡安就學會了自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因為每當親戚家裡跟簡安一般大小的孩子出門跟同學玩,或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簡安是需要幹活的,家裡所有的家務幾乎全都是簡安包的。
  • 曾經的愛是真的,離婚也是真的不愛了
    ,輔導學習,整理家務,伺候父母和公婆,每每在我們嘲笑她是古代女子風範的時候,她總能驕傲的說起,她的老公和孩子,她願意為他們付出,覺得那是一種幸福。說真的,Lynn無論遇到什麼難,都在兒子面前堅強,從不消極和悲哀,也從不埋怨和辱罵,她真的是個好媽媽,用心保護著兒子脆弱的心靈,讓他健康的成長,讓他也具備著感恩,陽光,快樂的心,這是我很敬佩她的地方。「親愛的,你還有什麼不舍嗎?」我很想給她做一次心理疏導。
  • 父母住女婿家帶孩子,婆婆不平衡也住進來,三個月後婆婆落荒而逃
    更多時候,帶孩子,需要你的耐心和細心。不要隻眼巴巴看著別人來自己兒子家享福,可背後的心酸,誰又能真正體會和感受過?為人父母,他們很傻。放著退休的大好時光不去享受,卻要為女兒女婿當牛做馬,照顧孩子和家庭。其實,父母也沒有這個責任,他們只是心疼女兒罷了。
  • 《何以笙簫默》深扒趙默笙對何以琛與應暉的雙標,愛與不愛的區別
    《何以笙簫默》講述的是大學時陽光開朗的趙默笙,對法學系高材生何以琛一見傾心,開朗直率的她「死纏爛打」的倒追何以琛,何以琛被她的陽光打動,兩人開始了一段純純的愛情。然而,因為兩人間重重的誤會和默笙家庭發生的變故,默笙誤以為以琛並不愛她,傷心出國,在美國認識了應暉,七年後,默笙帶著一個秘密回國,以琛和默笙慢慢打開心房,最後幸福的在一起。
  • 「何以為家」:能直擊心靈發人深省做出靈魂拷問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同是天涯淪落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二人就這樣湊在了一起,彼此幫扶和照顧著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扎因,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他因為持刀傷人被小鎮的法庭宣判入獄,幸得為他辯護的律師是位好人,在律師的支持下小男孩扎因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對自己生而不養,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使他無以為家,悲慘的生活經歷才讓他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萬人,講出了三個為人父母必須明白的道理
    1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最近看了一部評分9.1的高分電影《何以為家》,該片由真實故事改編,主演以及演員都是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影片一開始,是一個面黃肌瘦的小男孩贊恩控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因為他們生了我。」
  •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觀《何以為家》
    觀《何以為家》昨晚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了就睡了,但我低谷了它的影響力,整整一天,它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反覆重現,就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讓靈魂抖了三抖。第一幕鏡頭,是小男孩在法院裡控訴父母的開庭。控訴理由「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是原罪。
  • 《知否》:四種父母的愛,培養出了四種孩子不同的人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出自《觸龍說趙太后》。 意思是,父母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會為他們的孩子做長遠的打算,讓孩子有個好的前程。 從古至今,多少父母的一生都是為了子女在操勞,為了孩子有個好的前程,可以捨棄自己。
  • 《知否》原著渴望被愛的盛長棟:沒有父母偏愛的孩子,更懂珍惜
    他的生母是香姨娘,原是盛家嫡母王若弗的陪嫁丫頭,自小和王若弗一起長大,在她被抬為姨娘並生下長棟之後,她和王若弗之間的情分,慢慢的也被消磨乾淨了。生母不受寵,嫡母又不待見他,盛長棟在盛府的日子並不好過。從小在威壓之下長大的孩子,最容易養成懦弱的性格。
  • 故事:「預產期將近,公婆不照顧不帶孩子,氣得我不想生娃!」
    和老公已經結婚4年了,以前是覺得要賺錢攢錢,所以沒要孩,但是直到想生時,一時半會又懷不上,隨著年紀漸長,我產生的焦慮感也開始加倍!我不敢再拖了,越懂得多,越害怕生娃給我帶來了諸多改變。「遲早都是要生的,早生早了事。身邊幾個大我幾歲的閨蜜去了就是直接剖,就是因為年紀大了!醫生都不猶豫的!」我勸著老公!
  • 你們不愛我,為什麼要生下我?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控告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的故事。 三部作品雖然完全不同,但都深刻討論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問題。 《小小小小的火》圍繞理察森一家和租客米婭一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