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網友心酸: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2020-08-25 小溪帶娃記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生孩子之前所考慮的因素往往是比較多的,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的話那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則孩子一旦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處於一個非常辛苦的成長環境中。

我們都知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苦命的孩子讓人同情,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會是怎麼樣呢?

最近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下雨天,一個穿著老舊衣服的小女孩出現在攝像機的視野當中。小女孩身後背著自己的弟弟,在看到攝像機的時候,她非常禮貌地對著攝像機打了一個招呼。

鏡頭往下拍,小女孩居然穿著一雙非常破爛的拖鞋,褲子上也有很多泥。攝像師非常好奇的問道:「為什麼不穿鞋子啊?」可小女孩並沒有準備回答。於是攝像師跟著小女孩去往了小女孩的家裡,才發現小女孩住在一個破破爛爛的房間當中。也直到這個時候,小女孩才說道:「我只有一雙鞋。」

攝像師看這個小女孩太可憐了,於是給小女孩準備了幾雙鞋,還有幾本書。可沒想到小女孩看到這些書之後,立刻激動地說道:「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書啊!」原來這位女孩一直沒機會上學。

這位小女孩的確是很可憐的,畢竟生活在這一個這樣的環境下,還要照顧弟弟,著實令人動容。這引發了很多過來人的回憶,很多網友心酸表示: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由此可見,如果條件比較不好的話,孩子一旦誕生那麼他們只能生活在一個較為糟糕的環境當中。這也充分證明,父母在生孩子之前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有很多的。

作為負責任的父母,生孩子之前要考慮什麼呢?

1.經濟問題

如果說不希望孩子一出生之後就陷入一個被動的局面當中,那麼父母最應該考慮的就是經濟狀況。有些父母正是因為在生孩子的時候沒有考慮過經濟狀況,以至於孩子出生之後出現了養不起的問題發生。

千萬不要覺得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吃苦,最起碼最基本的經濟問題一定要得到保障,不然孩子是會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受苦的。尤其是孩子步入到社會當中,當發現自己的狀況比較貧窮,那麼他們就會本能的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這也不利於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

2.精力問題

現如今年輕的父母生活狀況都是比較快節奏的,所以平日裡父母也會變得比較忙。如果說生孩子之前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的話,那麼今後就會沒有精力去照顧這些孩子,那麼問題也就繼而產生了。孩子們在童年期間是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顧的,畢竟他們更加依賴自己的父母。

如果說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缺少了父母,那麼他們今後就會變得與父母的關係淡薄。當然,最差也要讓家裡的親人能夠照顧好孩子,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辦法保證的話,那麼最好不要讓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

3.教育問題

很多父母都會間接的忽略了教育的問題,如果說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受到妥當的教育的話,那麼今後對於成長來說絕對是會產生不利的因素的。所以父母在打算生孩子之前,必須要抽出自己的精力,等到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後好好的教育著自己的孩子。

最好是不要在教育方面落後,不然的話孩子肯定會輸於其他的小朋友的。

所以說在生孩子之前,往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有很多的。考慮的因素越多,那麼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之後才會更加幸福。

有人說窮養富養都一樣,大家覺得生孩子是否要考慮那麼多呢?

本文由小溪帶娃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相關焦點

  • 電影《何以為家》:無辜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們生下了我」一個12歲的男孩說出了這樣的話,並將父母告上了法庭。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父母在已經無力撫養小孩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還將11歲的女兒賣給了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女兒大出血身亡,而贊恩也成了個無家可歸的孩子。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世人皆知,一雙父母是孩童在幼年最好的保護,即使是在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也依舊如此,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以半紀實的方式,向你展示一個12歲男孩為人子、為人兄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甚至流浪為家的故事。「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回到家的贊恩還沒有找到證件,便得知了薩哈的死訊,憤怒的他拿起放在抽屜裡的刀就衝向了雜貨店,瘦小的他跑得飛快,身後的父母壓根都追不上他。
  • 《何以為家》——成為父母需要資格嗎?
    《何以為家》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影片以其異樣的中東敘事視角、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倒敘的敘述手法、愛與救贖的情節,帶領我們了解一位12歲的小難民贊恩無奈與心酸的反抗史。
  • 現實版《何以為家》惹人心酸:不亂生孩子,是做人應有的自覺
    ,小小年紀,他們瘦弱的肩膀就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何以為家》。把孩子生出來卻無力撫養,無疑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02、生而不養,是種罪在電影《何以為家》的海報上,有著這樣一行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是影片中的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告。
  •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觀《何以為家》
    觀《何以為家》昨晚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了就睡了,但我低谷了它的影響力,整整一天,它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反覆重現,就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讓靈魂抖了三抖。第一幕鏡頭,是小男孩在法院裡控訴父母的開庭。控訴理由「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是原罪。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因為他們生了我。」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篇的主人公贊恩跟別人的一段對話,那時候贊恩正在接受法庭的審判,他因為持刀傷人被捕入獄服刑5年。在審判的時候,法官問贊恩的父母年齡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他們竟不知道他幾歲了,還要靠一份醫學證明才能確定贊恩的出生日期。
  • 《何以為家》,讓全球觀眾獻出幾噸淚水
    人們常說,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在現代化的教育之上,越來越多的家庭會更加注重自家孩子的健康成長,上最好的學校,參加最好的培訓班,似乎都想通過這些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更好走一些。可是還有部分被忽略的城市,某些不負責的父母就在糟蹋自己孩子的人生,生而不養是要遭受社會譴責。
  • 《何以為家》贊恩狀告父母為何生下自己:「生而不養」,不如不生
    遇見了好心收留她的人,幫助她照顧嬰兒,來換取食宿。在這裡他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家」的溫馨。後來做非法偷渡生意的老闆想「買」下這個孩子,贊恩始終不同意,一直獨自照顧嬰兒起居,並不斷尋找他的媽媽。他在法庭上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 何以為家:做父母的給不了孩子愛和照顧,真的不如不生
    文/喬沐影圖/網絡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難民群體,在社會底層怎樣苟活。飽受苦難的十二歲男孩贊恩,在獄中起訴父母:「他們生下了我。」就承擔起給小黑孩子找媽媽兼帶找食物的重任。不是只有影片中的贊恩會這麼想,其實很多在受親生父母虐待的孩子心裡都是如此想。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地點在甘肅一個吃水都要用地窖存儲的偏遠山村。夫妻二人為了要男孩,一口氣生下四個女孩,在生老四的時候,妻子不幸產後大出血送了命。丈夫無力獨自面對這個爛包的家,準備去外面打工。走之前,他把女兒們全部送人。大女兒因為有了記憶,沒人要。
  • 《何以為家》這世界,每一秒都有悲劇在發生
    我斷斷續續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看完了一部一個小時五十六分鐘的電影--《何以為家》。不是因為它有多難看,難看到我無法看下去。贊恩為了防止家裡人把她賣出去,小心翼翼幫她隱藏,結果還是被人發現了。而發現的下場就是薩哈被人帶走。
  • 看黎巴嫩的《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黎巴嫩,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在戰亂的國家,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而電影裡的主角贊恩,他的爸爸媽媽生了很多的孩子,又因為養活不了他們,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這在他的記憶裡,是一個灰色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陽光。
  • 《何以為家》,不要拿幸福的象徵製造不幸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作品。這部電源影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的父母生下了他,生下了那麼多兄弟姐妹,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們。她11歲的妹妹被賣掉給別人做妻子因流產而死之後,他的父母卻還要再生孩子。最後,他憤怒地捅了一刀害死他妹妹的男人。因此被關進了監獄,他控告了自己的父母,他不希望父母再生下跟他一樣命運的孩子。
  • 「何以為家」:能直擊心靈發人深省做出靈魂拷問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他因為持刀傷人被小鎮的法庭宣判入獄,幸得為他辯護的律師是位好人,在律師的支持下小男孩扎因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對自己生而不養,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使他無以為家,悲慘的生活經歷才讓他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 北活態度丨看完《何以為家》,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挪威?
    白鷺:一個寂靜的夜晚,看完《何以為家》,心情猶如一片夜色,看似寧靜,實則暗潮洶湧,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鼓起勇氣看了《何以為家》果真是每一秒都在暴擊人性全片的節奏不快,緩緩展現的是旁觀者的身份用「去窺探」一個人的生活
  • 《何以為家》教會我們的那些東西
    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一整天,終於在斷斷續續中看完了《何以為家》。的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裡吃飽穿暖,又父母甚至更多人健全的愛護。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對比那些因戰爭受到傷害的人們,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抱怨。
  • 《安家》最慘夫妻引熱議:太無私的父母,養不出懂感恩的孩子
    最近孫儷新劇《安家》,引起了很多討論。我印象最深的是,劇中老嚴夫婦的經歷,讓人又心酸又感慨。老嚴夫婦到上海十多年,開了一個包子鋪,每天起早貪黑,拼盡全力攢了三百多萬。老嚴有個兒子,談了女友,想結婚,於是老嚴夫妻拿出全部存款買房。到籤約的時候,兒子提出要加女朋友的名字,看到老嚴猶豫,女孩立刻表示自己已經懷孕了。二老高興之下,同意加上女孩的名字。
  • 《何以為家》:「童年」是現代文明最大的仁慈
    ,大多數孩子從6-7開始就已經開始勞作,第七季跟二丫上床的詹德利,被找到時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盔甲學徒,在作坊裡已經跟師傅工作了很多年,更多的孩子在麵包作坊,商店,農田工作到直不起腰。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始,贊恩因為傷害罪進入監獄,在監獄把父母告上法庭。
  • 姨夫被騙錢之後不悲反喜,背後真相讓人心酸(原創)
    姨夫家在農村,平時除了種地還會趕大集賣一些糖果餅乾之類的小食品,為的是多掙一些錢。 姨夫有兩個兒子,一個已成家,另一個在外地當兵。為拉扯兩個兒子長大成人,每天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大兒子結婚買車買樓房已經掏空了家底,小兒子更是沒少讓爹媽操心,小兒子打工不樂意去,最後決定了把兒子送去當兵。期間也是費了一番周折。
  • 故事:養不起,就不要養
    「我養鞋帶養了兩年呢。從小養的。」 它是只小母貓,黑色的。朋友家的貓生了三隻,養不了,我去湊熱鬧,結果它一看到我,就往我手上蹭,我可高興了,就把它抱了回來。它小時候特別鬧,抓沙發、抓衣服、撕衛生紙、咬電腦線。
  • 《何以為家》|被原生家庭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情感忽視?
    ——贊恩每看一次《何以為家》都會被贊恩最後的吶喊而觸動。明明他只是一個孩子,卻有著幾經滄桑絕望的眼神。這讓我想起《少年的你》中一句話「有的人活在陰溝裡,有的人卻在仰望星空」,而贊恩代表的就是那群生活在陰溝裡的小孩。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小鎮,贊恩和家人是沒有身份證的難民。他們如同小蟲子一般活在黑暗當中,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被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