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黎巴嫩的《何以為家》

2020-11-14 廖芳茉
  • 《何以為家》,黎巴嫩,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在戰亂的國家,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而電影裡的主角贊恩,他的爸爸媽媽生了很多的孩子,又因為養活不了他們,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這在他的記憶裡,是一個灰色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陽光。他最親密的妹妹,才十一歲就嫁給了一個二三十多歲的男人,贊恩想帶著妹妹離開這個家,爸爸媽媽用強迫的手段從他那裡把妹妹搶走,送到了那個男人的家,我想那個畫面會成為贊恩一生的痛。一個國家在計劃生育這方面,在中國以前可能也出現過,但在中國是為了傳宗接代,為了生男孩。而在黎巴嫩,贊恩的父母只是隨意的生孩子,沒有節制,想生就生,從不考慮自己的家庭情況,有沒有這個能力來養活他們,等到養不起的時候,就像買牲口一樣,把她們買掉,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贊恩離開了那個沒有溫度的家,到了另一個城市。他隨身的物品只有以前在超市工作時帶出來的方便麵,他餓了就啃方便麵,累了就睡馬路。後來,沒吃的就到飯店找工作,到蛋糕店去幫忙,可是因為年齡太小,沒有人接受他。在一家飯店,他遇到了拉赫,這是個善良的姑娘,一也許是一種緣份或者是一種本能在或者拉赫身上特有的善良吸引著贊恩,一路上上跟著她,一直跟到家。拉赫自己也有一個孩子,大概一歲的樣子,還在吃奶。善良的拉赫把他留在了身邊,給他洗澡換衣服做好吃的,並叮囑他好好照看著,她下了班就回來,因為自己沒有暫住證,所以拉赫特別害怕那些警察,不得不告訴贊恩要他不要亂跑,不要驚擾了鄰居,驚動城管。拉赫晚上把奶擠在奶瓶裡,準備好了一天的飯菜和零食,跟贊恩打好招呼就上班去了。

拉赫在一家小飯管工作,做服務員,也許那天飯店有客人過生日,在清理餐具和垃圾的時候,她偷偷地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用塑膠袋包起來,偷偷地帶回來了家。一路上她既興奮又緊張,回到家,點燃蠟燭,跟贊恩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我想贊恩此刻有了一種幸福的感覺,那就是家的感覺,也許在那一瞬間他已經把那裡當做自己的家了,他叫拉赫姐姐,因為拉赫看起也像一個不怎麼成熟的孩子,只是生活逼得她不得不成熟起來,她的衣著和打扮,也許更適合在社會上生活,太單純會容易被騙。她現在面臨著一個大問題,就是身份證和暫住證的問題,要辦一個假證需要一千美金,雖然老闆給她打了折,但還差四百美金,老闆要挾她,如果不湊齊錢,就把她的兒子做抵押,可以給她兒子找一個好的人家,而且還給她一大筆錢。當然,她不會買掉自己的孩子。她找老闆預支工資,可老闆不同意,她買掉了自己的頭髮,她找了很多朋友,還是湊齊不了。心灰意冷的她,把家裡的糧食準備好,安頓好贊恩,騙他說自己要到自由市場去買點東西,自己一個人離開了,把孩子扔給了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 其實拉赫家裡還有母親也許還有弟弟妹妹,她打電話給家人時哭著說,媽媽,我再也沒有錢寄回家了,可能她的家人都不知道她未婚先孕,還生了一個孩子。如果拉赫當初把肚子裡的孩子打掉,也許她的孩子不會跟著受這份罪。女人,如果沒有經濟條件還是不要亂生孩子的好,你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就要好好的照顧他,撫養他長大,讓他受到好的教育和好的生活條件,如果真的要選擇離開,那就要給他找一個好的人家撫養,這樣走也走得安心。
  • 拉赫走了,不知道去了哪裡,贊恩抱著她的孩子到自由市場去找她,問片了所有人都沒有找到她。他明白了,拉赫走了,拋棄了他和她的孩子。可贊恩自己也還是個孩子,他跟拉赫在一起時光是快樂的,那個孩子就像他的弟一樣,給他餵奶換紙尿褲,追著他跑,抱著他看電視。幸福總是短暫的,追求幸福卻要付出千貝萬貝的時光來換取。
  • 贊恩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坦然地接受著這一切,這是一個成年人都沒有的勇氣和擔當。他獨自照顧著拉赫的孩子,也許是報答當初她的收養和照顧的恩情吧。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善意播種在心田,在某個瞬間就會表現出來,毫不掩飾毫不昨做。贊恩抱著這個弟弟,在自由市場遊蕩,有一個女孩問他為什麼在這兒,他如實相告。女孩告訴他,如果有問題可以找一個人,並把電話號碼給了他,還告訴他這裡有一個救助站,可以去領食物。贊恩得到這個消息,很興奮,他們的生活有著落了。他帶著弟弟維納斯去領救助物品,那裡的工作人員問他為什麼會在這,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沒有說他是離家出走,他撒了一個小謊,說他跟家人失散身份證掉河裡去了。他給弟弟領了紙尿褲奶粉還有一些生活用品。當一個孩子無依無靠的時候,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養活自己,生存才是真道理。
  • 這小鬼想到了一個掙錢的好點子,他把奶粉放到礦泉水水裡,把它做成了飲料去買,這次他掙了不少的零錢。可是在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那些混混以為那是K粉,他們那吸毒的樣子,醉醉欲仙,搖頭擺尾,看著我驚心動魄,真希望他快點離開。在社會的底層可以看到反映社會陰暗的角落,那些墮落的青少年,沒有父母的管束,沒有政府的監管,會成為一個滋長販賣毒品的生長地,也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隱患。幸運的是,贊恩沒有墮落,他還在努力的為生活奔波著,他心裡有希望有信念有原則,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沒有放棄維納斯也沒有放棄自己沒有放棄對祖國的信任。
  • 他繼續為生活奔波著,但生活很殘酷,房東在他出去找生活時,把他的房門鎖換了,把他的生活用品都扔了出來,他有些恨這個沒有人情味的社會。他咆哮他憤怒,他無奈也很絕望。住的地方也沒,拉赫姐姐也離開了他,一個拖油瓶吃的喝的用的越來越多,他都有些走頭無路了。他找到了以前那個在自由市場遇到的小女孩,小女孩告訴他有一個人可以幫他,就是那個以前幫拉赫做假證的人。這是贊恩最後的救命稻草,那個幫他聯繫一個願意收養維納斯的人,在給一百美元做路費。就這樣,贊恩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 家還是沒有多少溫暖,剛回到家就得知自己最愛的妹妹去世了,才十一歲懷孕而死。他得知這消息,像一頭髮怒的獅子,拿著一把刀去找妹夫。還把他告到了法庭,家人害怕贊恩做出傷害人的行為,叫警察把他抓了起來。在監獄裡,他聽到了一個節目,是給少年兒童的,他打了熱線電話過去,電視是直播的,贊恩告訴了自己的困惑和內心真正的想法。他希望國家能有計劃生育的政策,希望爸媽不要生那麼多的孩子,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每次孩子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他們也是一條生命,他們的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父母也要尊重他們的生命權力。
  • 黎巴嫩是一個戰亂的國家,只有國家安寧社會富足,人們不用顛沛流離,小孩子也不會因為而跟自己的父母分開。國安家才安,沒有國,哪有家。

贊恩讓法官懲罰了那個無知的妹夫,在監獄裡遇到了維納斯的母親,警察也找到了那個做假身份證和暫住證的人,原來他們是一個販賣人口的人販子,並還有偷渡行為,而維納斯也獲救跟自己的媽媽相逢。贊恩也辦了張身份證,證明他是黎巴嫩的子民,他終於有家了,不再是漂浮的浮萍了,何以為家,國就是自己家。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教會我們的那些東西
    一整天,終於在斷斷續續中看完了《何以為家》。看完電影,彈幕中無數人表示: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樣的生活裡。《何以為家》透過電影,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痛苦為何物。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才忍住心中的痛苦與難耐看完。
  • 北活態度丨看完《何以為家》,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挪威?
    白鷺:一個寂靜的夜晚,看完《何以為家》,心情猶如一片夜色,看似寧靜,實則暗潮洶湧,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鼓起勇氣看了《何以為家》果真是每一秒都在暴擊人性全片的節奏不快,緩緩展現的是旁觀者的身份用「去窺探」一個人的生活
  • 《何以為家》——成為父母需要資格嗎?
    《何以為家》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影片講述的是一位12歲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辛酸故事就好像《家有兒女》裡面二兒子劉星打趣兒說的:「誰讓你生我了?經過我同意了麼?」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篇的主人公贊恩跟別人的一段對話,那時候贊恩正在接受法庭的審判,他因為持刀傷人被捕入獄服刑5年。在審判的時候,法官問贊恩的父母年齡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他們竟不知道他幾歲了,還要靠一份醫學證明才能確定贊恩的出生日期。
  • 看完影片《何以為家》 ,你們有何感想?
    小男孩名叫贊恩,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區,這裡擠滿了社會底層人民,他們有的是難民,有點是黑戶,贊恩家就是其中之一。贊恩也順利的給尤納斯領回來一大桶奶粉和一些尿布,倆個孩子坐在路邊,艱難的咀嚼著幹奶粉,來往的車倆飛速而過,就像是這個飛速向前的時代,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他們一眼。
  • 《何以為家》: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我想我不會來到這世上
    但是,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大概就是: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就好了……《何以為家》開篇就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的畫面。為了躲避戰爭,從敘利亞逃到了黎巴嫩的贊恩一家,家境貧困,父母連給孩子的食物都供不起,年僅12歲的贊恩就要去打工,承擔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
  •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觀《何以為家》
    觀《何以為家》昨晚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了就睡了,但我低谷了它的影響力,整整一天,它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反覆重現,就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讓靈魂抖了三抖。第一幕鏡頭,是小男孩在法院裡控訴父母的開庭。控訴理由「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是原罪。
  • 「何以為家」:能直擊心靈發人深省做出靈魂拷問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講述的是黎巴嫩一個名叫扎因的12歲男孩控告自己父母的故事。》這部影片又名:《迦百農》《星仔打官司(港)》《我想有個家(臺)》,首映於2018年5月17日的坎城電影節,2018年9月20日在黎巴嫩上映,2019年4月29日才在中國大陸上映。
  • 標題:何以為家?當人心成為「迦百農」,難有再恢復之日
    當一個人的閱歷和經驗還沒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即使是看同樣的電影、紀錄片和書籍,也依然是領悟不到的。因為你的精神世界不夠富足,所以,你能體會到的東西,也就是非常表層和淺顯的。 就像我早早聽說《何以為家》這部中東電影,耐著性子,一點點觀看完,用自己淺薄的經歷和眼光去解讀的時候
  • 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甩鍋給原生家庭——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
    看了電影《何以為家》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甩鍋給原生家庭。1,贊恩贊恩,12歲的黎巴嫩少年拉希爾租的小房子,布置得溫馨,孩子有東西吃,有玩具,相比贊恩家被鐵鏈栓在骯髒的地板上的孩子們要好太多。拉希爾工作時,把尤納斯放在離自己不遠的廁所,方便自己隨時照看。拉希爾生活如此困難,還不忘寄錢給自己的媽媽;她遇到可憐的贊恩時,還請他吃東西,並把無家可歸的贊恩帶回家。拉希爾從打工的店裡帶回別人吃剩下的蛋糕,分給孩子們吃的時候,贊恩悲苦的童年有了難得的片刻歡樂。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世人皆知,一雙父母是孩童在幼年最好的保護,即使是在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也依舊如此,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以半紀實的方式,向你展示一個12歲男孩為人子、為人兄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甚至流浪為家的故事。因為父母商量讓他去上學的原因居然是「學校管吃穿,鄰居家的孩子一摞一摞地往家裡拿東西;在學校吃飯,還能給我們帶回好吃的;這麼好的機會我們要抓住才是,放學後還可以讓贊恩去阿薩德那裡加班」。
  • 電影《何以為家》:無辜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
    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父母在已經無力撫養小孩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還將11歲的女兒賣給了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女兒大出血身亡,而贊恩也成了個無家可歸的孩子。1、父母有生孩子的權利,為什麼不盡到撫養的義務電影《何以為家
  •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萬人,講出了三個為人父母必須明白的道理
    1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最近看了一部評分9.1的高分電影《何以為家》,該片由真實故事改編,主演以及演員都是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影片一開始,是一個面黃肌瘦的小男孩贊恩控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因為他們生了我。」
  • 《何以為家》:「童年」是現代文明最大的仁慈
    我喜歡看《權力的遊戲》,因為它的基本架構是一個中世紀時代,拿劇中的二丫艾莉亞來說,第一季的時候,是一個7-8歲的小姑娘,這也就能夠理解她的母親凱特琳為什麼一定要讓她做煩人的「淑女」,因為幾年以後,在她還腦子都是冒險幻想的時候,她跟另一個貴族的兒子訂婚勢所必然
  • 《何以為家》這世界,每一秒都有悲劇在發生
    我斷斷續續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看完了一部一個小時五十六分鐘的電影--《何以為家》。不是因為它有多難看,難看到我無法看下去。我沒有辦法一口氣看下來,截止到中午,我才剛剛看到薩哈被迫嫁人。薩哈剛滿十一歲來了例假。贊恩為了防止家裡人把她賣出去,小心翼翼幫她隱藏,結果還是被人發現了。而發現的下場就是薩哈被人帶走。
  • 《何以為家》,讓全球觀眾獻出幾噸淚水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究竟還有多少骯髒的故事被埋沒在這個世界上,相信你看完這部電影,也會為他們的人生而留下淚水。
  • 《何以為家》,不要拿幸福的象徵製造不幸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作品。這部電源影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的父母生下了他,生下了那麼多兄弟姐妹,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們。看完這部作品,我才了解到男主角贊恩·阿爾·拉菲亞生在難民區,有著悲慘的命運,我才由感嘆一個孩子的演技如此之好,轉變為對這個群體的同情。
  • 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網友心酸: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我們都知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苦命的孩子讓人同情,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會是怎麼樣呢?攝像師看這個小女孩太可憐了,於是給小女孩準備了幾雙鞋,還有幾本書。
  • 現實版《何以為家》惹人心酸:不亂生孩子,是做人應有的自覺
    拍攝者問小女孩:&34;小女孩便把拍攝者帶到了她家。小女孩說:&34;家裡的另一個小姑娘身上也背著一個小孩子,也只穿著一雙拖鞋。拍攝者便抱來一些書、玩具和兩雙雨鞋給小姑娘,小姑娘看見了很開心:&34;在這個山區,很多大一點的小孩,都帶著比自己還小的孩子,小小年紀,他們瘦弱的肩膀就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何以為家》類型: 劇情>豆瓣評分:9.1戰爭之下,何以為家!直到看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後我才真正感觸到這句話的含義。電影用贊恩的視角展現出了以戰爭為背景的敘利亞難民艱苦度日的殘酷現實。它讓我們看到,世界上仍有一些地區,那裡的人們飽受著戰亂,貧窮和飢餓的折磨。而現如今我們對和平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便認為世界都似這般美好,但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