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我想我不會來到這世上

2020-10-27 豬豬有前途

最近的離婚冷靜期火了,許多人調侃,相比起離婚冷靜期,更希望有一個結婚冷靜期。但是,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大概就是: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就好了……


《何以為家》開篇就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的畫面。


為了躲避戰爭,從敘利亞逃到了黎巴嫩的贊恩一家,家境貧困,父母連給孩子的食物都供不起,年僅12歲的贊恩就要去打工,承擔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

而他的妹妹,被當地的雜貨店老闆阿薩德盯著,生理期一來便被「逼迫」和其結婚。受不了妹妹被交易的贊恩離開了家,遇到了一對母子,獲得了短暫的被母親照顧的快樂。


在拉希爾被關進監獄後,贊恩被迫成為「父親」,照顧拉希爾年僅1歲的孩子。


為了獲得身份證,贊恩回家了,卻意外得知妹妹因為懷孕逝世的消息。衝動的贊恩拿起了刀,傷害了雜貨店老闆。於是便有了開篇的一幕在監獄中,贊恩起訴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將他生下來了。

影片的原稱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名字,是耶穌開始傳道遷居到的地方,傳聞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發生在這。


迦百農的另外一個意思便是「混亂,無秩序」,而影片主人公所處的環境也是混亂、無秩序,在生存溫飽間,不斷遊走於灰色地帶。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只是工具與交易

原本應在學校上學的贊恩,卻在街頭賣飲料、幫雜貨店老闆打工、幹著各種辛苦活。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那貧窮且愚昧無知的父母。因為貧窮,他的父母不得不忍氣吞聲,寄人籬下,賣兒子的苦力,賣女兒的身體,以此來艱難的生活著。

「窮「,即萬罪之源。

窮,讓年僅12歲的兒子打工、讓女兒11歲就嫁人。更可怕的是,因為窮,無所事事,或是為了增加勞動力,「貧窮」帶來的愚昧,讓這個家庭不斷誕生著新的沒有身份證明的生命。

「窮人生育,越窮越生」,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一個小女孩11、12歲就可嫁人換取食物與金錢,小男孩七八歲便可承擔一定勞動活。因此,和勞動力相比,少量的食物算不了什麼。多幾雙筷子不大影響家庭的開支,反而是可以給家帶來勞動力與收入。

不僅黎巴嫩,世界各個貧窮落後的地區都是如此,越是貧窮落後的地方,每家每戶生的孩子越多。在窮人的眼裡,孩子的作用是增加勞動力。身為人父母,對孩子不考慮一絲教育與關懷,只是寄希望於孩子長大後有能力替父母幹活,做著一份份苦力活來改善家庭環境。

上述的即是「窮人思維」,窮人以為生育孩子就像買彩票一樣,生得越多,越容易改善家庭環境。但實際上,生育從來都不是買彩票,比起多生少教育,不如少生多教育。送孩子去學習,通過知識去改變家庭命運才是最好的方法。可惜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人們無法忍受當下的艱難,放眼未來的美好,寄託希望於未來。

前段時間的離婚冷靜期火了,我想,對於貧窮地區,只被當作勞動力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出生冷靜期或者出生選擇權。


當父母的作用不是教導孩子、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與關愛和教育,而是把孩子當作生存之道,孩子也有必要思考,是否要選擇這樣的父母


如果父母也要考一個資格證才能當,我想孩子會幸福很多

整部電影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句話便是,「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因為貧窮,父母生下贊恩卻沒辦法給予他關愛與教育,小小年紀便被迫成為大人,在本該上學、玩遊戲的年齡裡,做著大人應該做的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愚昧貧窮的父母生下了贊恩。

有人說,父母也是被逼無奈,正如影片中父母所辯解的那樣,他們也不想過著如此貧困潦倒的生活。父母的貧窮無奈令人感嘆,卻不令人認可他們對子女的做法。

當今社會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不會選擇生孩子,如果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的話。」這句話直截了當地說明了當代清醒之人的思考,當我們連自身都沒辦法好好生存時,我們憑什麼再去兼顧其他生命?

但顯然,贊恩的父母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把「生孩子」當作上帝給予的恩賜,是上天送的廉價勞動力或者交易對象,而不是應該好好教育、好好呵護的心頭肉。

當贊恩提及要去學校學習時,父母的反應只是覺得學校可以拿很多吃喝及穿用的,並不是兒子能學到知識。他們甚至還怕贊恩因為學業而影響工作!

這在我們看來是很滑稽可笑的,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在贊恩父母眼裡顯然不是。


貧窮蒙蔽了他們的雙眼,生活令他們無暇去思考未來,只能得過且過。


贊恩父母的愚昧確實令人氣憤,但我們更應思考其背後的原因

影片結尾時,字幕上解釋道,「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贊恩跟隨家人來到了黎巴嫩,成為了難民」以及「本片大部分內容來自真實故事」。


由這些,我們可以想像到,在中東,還有許許多多個贊恩和贊恩父母,他們飽受了戰爭的摧殘,生活窮困潦倒,四處躲避戰爭。

何以為家?不單單是在擁有這樣的父母下的贊恩,何處是他的家;也是在戰爭下,人們的流離失所、四處避難,到底能以何為家?

雖然全片沒有提及戰爭,也沒有戰爭的一絲絲畫面,但這故事的發生的背景便是戰爭。這部片,讓我們看到,戰爭對家庭的摧殘,戰爭下的家庭對孩子的摧殘。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3歲的艾倫庫爾迪嗎?他為了躲避敘利亞的戰爭,一路逃亡,死在了歐洲的沙灘上。

當時一張《沙灘上的敘利亞小男孩》震驚了全球,歐洲的難民湧入潮,顯示出的是戰爭對人們家園的破壞以及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環境的渴求。

這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到:在一些地方,「和平」是讓人觸不可及的夢想。何以為家,戰爭之下,貧窮潦倒之下,又能以何為家?


贊恩的經歷與行為,表面原因是他的父母的無知愚昧,但更深的原因是,戰爭摧毀了無數的家庭,以及戰爭下,無數人的無以為家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成為父母需要資格嗎?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這對糟糕的父母甚至都不清楚他們的確切的出生日期。如果你把我生下來只是為了把我遺棄、虐待、辱罵,那又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世上?就好像《家有兒女》裡面二兒子劉星打趣兒說的:「誰讓你生我了?經過我同意了麼?」
  • 北活態度丨看完《何以為家》,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挪威?
    白鷺:一個寂靜的夜晚,看完《何以為家》,心情猶如一片夜色,看似寧靜,實則暗潮洶湧,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因為他們生了我」如果可以選擇,你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嗎我想,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大概很多人不願意來到世界上世界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
  • 《何以為家》這世界,每一秒都有悲劇在發生
    我斷斷續續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看完了一部一個小時五十六分鐘的電影--《何以為家》。不是因為它有多難看,難看到我無法看下去。我沒有辦法一口氣看下來,截止到中午,我才剛剛看到薩哈被迫嫁人。薩哈剛滿十一歲來了例假。贊恩為了防止家裡人把她賣出去,小心翼翼幫她隱藏,結果還是被人發現了。而發現的下場就是薩哈被人帶走。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篇的主人公贊恩跟別人的一段對話,那時候贊恩正在接受法庭的審判,他因為持刀傷人被捕入獄服刑5年。在審判的時候,法官問贊恩的父母年齡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他們竟不知道他幾歲了,還要靠一份醫學證明才能確定贊恩的出生日期。
  • 刀白鳳的離婚冷靜期
    由於擺夷族規定一個男子只能娶一個女子為妻,刀白鳳在嫁給段正淳之前,已經和老段約法三章,他只能娶刀白鳳,不許納妾——擺夷族這「一夫一妻」和我們現行的婚姻制度倒有幾分相似。 再後來,段正淳在江湖上沾花惹草到處留情,紅顏知己遍布,長期周旋於花紅柳綠之間。
  • 電影《何以為家》:無辜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們生下了我」一個12歲的男孩說出了這樣的話,並將父母告上了法庭。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父母在已經無力撫養小孩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還將11歲的女兒賣給了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女兒大出血身亡,而贊恩也成了個無家可歸的孩子。
  • 給我一張身份證,我想離開這個家
    Hi,又跟小夥伴們見面了,這裡是老白笑侃影劇,我是老白,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何以為家》。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贊恩也對這一切出奇的平靜,似乎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贊恩疼愛自己的妹妹們,勞累一天下班到家,看著被鐵鏈鎖著無關看管的幼妹他彎身抱起,晚上替妹妹捂著耳朵屏蔽掉一旁行房父母發出的聲音。直到有一天贊恩發現妹妹薩哈床單上的血跡,她知道妹妹開始來例假了,他幫妹妹洗內褲,把自己的背心脫下讓妹妹墊上,告訴妹妹千萬不能讓父母知道她來例假的事情,否則她會被送給房東的兒子。
  •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觀《何以為家》
    觀《何以為家》昨晚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了就睡了,但我低谷了它的影響力,整整一天,它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反覆重現,就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讓靈魂抖了三抖。第一幕鏡頭,是小男孩在法院裡控訴父母的開庭。控訴理由「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是原罪。
  • 《何以為家》教會我們的那些東西
    一整天,終於在斷斷續續中看完了《何以為家》。被贊恩的掙扎感動,為薩哈的順從心痛,為泰格斯特的艱苦難過……電影中有一幕令我影響深刻。在這個世界的角落裡,每一秒都有悲劇在發生。看完電影,彈幕中無數人表示: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樣的生活裡。
  • 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網友心酸: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生孩子之前所考慮的因素往往是比較多的,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的話那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則孩子一旦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處於一個非常辛苦的成長環境中。我們都知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苦命的孩子讓人同情,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會是怎麼樣呢?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世人皆知,一雙父母是孩童在幼年最好的保護,即使是在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也依舊如此,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以半紀實的方式,向你展示一個12歲男孩為人子、為人兄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甚至流浪為家的故事。直到小男孩手腕被銬上手銬,我才明白,原來小男孩正在服刑,他因為捅傷了一名成年男子被判入獄五年,男孩的手腕纖細異常,不用掙脫就可以穿出手銬的束縛。他名叫贊恩,出生於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老實說,我一直沒能數清楚他到底有幾個兄弟姐妹,二刷仔細數了數應該是8個。
  • 看黎巴嫩的《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黎巴嫩,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在戰亂的國家,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而電影裡的主角贊恩,他的爸爸媽媽生了很多的孩子,又因為養活不了他們,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這在他的記憶裡,是一個灰色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陽光。
  • 多地推出預付卡「冷靜期」,能否終結行業亂象?
    近來,針對健身房等預付卡消費帶來的行業亂象,深圳、上海等地推出「後悔藥」,一段時間「冷靜期」內可予退費。一石激起千層浪,預付卡「冷靜期」引起不少網友「點讚」,但一些業內專家認為,真正讓「良幣」驅逐「劣幣」,還需不斷完善預付卡消費監管機制,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
  • 《活著》:我已經有過這世上最好的東西
    福貴家的有慶、鳳霞、家珍、二喜,都一個個先後離他而去。唯一的小外孫,倒是認了命苦,叫苦根,哪知道最後也是福貴安葬的。 一生前前後後送走了5位至親,如果說失去一個親人就是在心裡割上了一刀,那福貴的心,早就千瘡百孔了。
  • 她希望她的孩子能平安來到世上
    從他出生那天起就是她一個人一手帶大,所以孩子非常非常的粘她。如果她選擇住院了,那麼將會導致無法再照顧兒子。可大寶離開她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半個鐘,如果找不到媽媽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哭鬧下去,即使是哭鬧到嘔吐也不會停歇,除非小音馬上把他抱在懷裡。她實在是不忍心讓大寶離開她,不想看到孩子傷心大哭的樣子,她捨不得。她拒絕了住院,最終醫生只能給她開了一些保胎的藥。雖然醫生沒有堅持讓她住院,可卻不停的交代著,回家了一定要臥床靜養,不可再讓自己勞累。
  • 看完影片《何以為家》 ,你們有何感想?
    知道,因為我用刀捅了一個狗雜種,那你今天又為什麼站在這裡呢?我要起訴我的父母,起訴他們生下了我。很難想像,這些話是出自於一個12歲的小男孩之口。到底是怎樣的經歷會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呢?小男孩名叫贊恩,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區,這裡擠滿了社會底層人民,他們有的是難民,有點是黑戶,贊恩家就是其中之一。
  • 現實版《何以為家》惹人心酸:不亂生孩子,是做人應有的自覺
    拍攝者問小女孩:&34;小女孩便把拍攝者帶到了她家。小女孩說:&34;家裡的另一個小姑娘身上也背著一個小孩子,也只穿著一雙拖鞋。02、生而不養,是種罪在電影《何以為家》的海報上,有著這樣一行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是影片中的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告。
  • 「如果能重生,我一定不會嫁給他!」
    有時候雪妹會忍不住想,如果當時沒有遇到大森,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人生。或者遇到了不嫁給他,人生也會不同吧。但是人生怎麼可能有如果,現在的一切都是從前的因成長的果。 【1】單純的富家小姐和帥氣的窮小子雪妹不是美女,無論是年輕的她,還是現在的她,充其量就是個清秀。
  • 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甩鍋給原生家庭——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
    看了電影《何以為家》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甩鍋給原生家庭。贊恩小小年紀,幫爹媽買曲馬多、給雜貨店送貨、賣飲料......做起來得心應手,能看出他從小經歷了生活的磨難。在校車經過家門前時,贊恩的眼中有羨慕和渴望,他很想上學,但現實無奈,他需要幹活,幫助父母養活一大家子人。贊恩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沒有怨言,他尤其疼愛11歲的妹妹薩哈。
  • 故事:如果你死了,就不會有薛洋這個人在世上活著
    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宋薛短篇,BE )上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戰爭打得人心力交瘁,漫天的濃煙,遍地的殘骸,徹夜的警報,每個人都努力在夾縫中苟且求生,卑微的期盼著光明的到來。9月23日宋子琛靜靜的坐在在炮灰紛飛的戰場上,在打完一場勝仗後獲得短暫的喘息機會後想,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