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觀《何以為家》

2020-11-19 最美不過煜見你

觀《何以為家》

昨晚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了就睡了,但我低谷了它的影響力,整整一天,它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反覆重現,就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讓靈魂抖了三抖。

第一幕鏡頭,是小男孩在法院裡控訴父母的開庭。控訴理由「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是原罪。但是,「生兒不養」,真的是原罪嗎?不養,不想養?不能養?養不起?還是其他什麼呢?

就像最後一個鏡頭所描述的:

法官:所以呢,你想他們怎麼做呢?

小男孩:我希望他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父母:好.

小男孩:那他們肚子裡的那一個呢?

看到這裡,真的想說,去他的控訴,去他的法律,有什麼用呢?這種原罪是用一場判決就能解決的嗎?充滿著孩子去未來的期翼,也是十二歲孩子在能力範圍內能想到最好的解決方式。但是期翼有時候真的只能是期翼而已。

正如,影片的最後一句話。這個男孩(真實故事的主人翁也是本篇的主演)及其所在的家庭在劇組和國際難民署的幫助下,已經在瑞典安家,也正常入學了。他的命運也許從這一刻起就改變了,但是黎巴嫩千千萬萬的其他孩子呢?這就是法律的無力。它能改變什麼呢?

課堂上的刑法老師說:法律人,切記,千萬不要認為法律是萬能的,有的時候,它真的沒什麼用。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說法律永遠是最後一道防線。它是政治經濟道德所有的手段用盡後的最後一枚武器。它的殺傷力大,但是殺傷力也是有限度的。

刑法老師也講:一名法律人,尤其是法官,一定要具有人文精神。因為有時,你要明白,真的不是有人想犯罪,真的是無路可走。被社會,被生活,被太多的東西逼著走上了一條無路可走而創造出來的路。

為什麼很多國家對法官的年級和之前的職業都做了極大的限制?我想我好似看到了一些答案。

就像這部影片,導演的選角到劇本的編撰再到拍攝時採用的大量長鏡頭,都在告訴你,真實。中國太多的本土影片打著浪漫主義的旗號,充滿了導演對現實社會的意淫。印象派也是要根植於土壤的。對法官的限制也是相同的道理,不能讓法律人充滿對現實生活的意淫。沒有千帆過盡的閱歷,真的很難看透世間百態。有怎麼能做出最公正合理的判決?

憲法老師的第一堂課,第一個作業就是:想一想,研究生這幾年,你打算怎麼過?他說:非法學出身的最大優勢,就是你有本科的非法學的知識。我想,這三年,我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不要忘記之前四年學過的知識,時刻記得用兩個角度看待一個問題。

那就著重考量,本片出鏡百分之九十的小男孩的世界。一個少年是如何在苦難中掙扎,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呢?

研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佛羅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繞不過去的路。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這個男孩是如何意識到本我的呢?從他認命班的工作 賺錢。機械般的日復一日的時候。他就明白了 這就是他的生活了,這就是他的命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

「自我」,就是當他認識到「他想」。他想上學,他想改變。但是,這僅僅是他想。他的原生家庭緊緊的根植於他的思想。他能想到的,就是偷,就是販毒等等。但是儘管他認識到了又能怎麼樣呢?

所有受到正規教育的人,都有爭取下一個社會管理的權利。 ――《下一個社會的管理》。

他沒有正規的教育,甚至連一張身份證都不能擁有。

「超我」,就是他明白了「他做」。他要保護妹妹,要離開這個環境。他做了,他照顧一個僅僅給過她幾天食物的母親留下來的孩子。他拿起刀捅向了害死妹妹的兇手。

儘管他做了,但是他做的就是對的嗎?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有的時候,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什麼也不做,也是不對的。所以總要做點什麼。――《一個母親的復仇》。

他是一個壞孩子嗎?

但是,他又是一個好孩子嗎?

這是一個道德與人性的問題。我實在無法判斷,下面的兩段話,讓我又了很深的思考,並且有了很大的啟迪。

一個農夫和一個教授陳述一個道德的問題。前者同樣有權對其做出判定,並且經常比後者更加出色。因為他還沒有被人們制定的規則引入誤區。――託馬斯《給彼得.卡爾的信》

沒有什麼對或者錯,除非對其有所了解。――李奧納多

那麼這個影片究竟帶給我什麼樣的改變呢?

看了何以為家 我才知道我活的有多幸福。沒有經歷過動亂,在死亡中徘徊,在溫飽中掙扎,像蟲子蚍蜉一樣活著,真的沒有資格說活著有多辛苦。 ――朋友圈隨筆

「溫柔」與「珍惜」是從這裡學會的兩個詞。

明白了溫柔的處理生活中所有的關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急切的想重溫《親密關係》,可惜,翻遍了延大的圖書館,也沒有找到這本書。期盼下次重溫過的感悟吧。

生活的現狀我無法選擇,但是,可以選擇生活的狀態。神不是萬能的,所以它創造了「人」,創造了「關係」。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所以要珍惜。

這是一個激情造作的時代。原本該沉默者安良卻真情流露的年代,換不來無良妥協的年代。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年代,也是一個還要為了一畝三分地掙扎的年代。哪怕扒皮抽筋,你也要不斷向前的年代。

但是,要記得,所有的鋒芒畢露都要披著溫柔的外衣。因為珍惜,所以溫柔。

摔倒的時候,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把眼淚倒回去。沒有人扶的時候,自己站直,路還長,背影要美。

黎巴嫩的男孩,我祝福你。

星星趁著人間的煙火墜落時,偷偷溜下來見了你。願你所有的苦,都是一夜的霾,天亮之後,喜樂相逢。

這個影片讓我本來就有些混亂的生活,越來越亂。迫切的寫了些什麼,沒有措詞,沒有構思。最直白的白話文。願自己平心靜氣,現世安穩。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篇的主人公贊恩跟別人的一段對話,那時候贊恩正在接受法庭的審判,他因為持刀傷人被捕入獄服刑5年。在審判的時候,法官問贊恩的父母年齡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他們竟不知道他幾歲了,還要靠一份醫學證明才能確定贊恩的出生日期。
  • 《何以為家》:一個男孩控訴親生父母的背後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既然一切從一開始就註定徒勞無用,那我的爸媽啊,你們為何要生下我?但不管怎樣,人畢竟還是要活下去的,於是,跟大多數難民家庭一樣,贊恩的父母也選擇了多生孩子,因為孩子對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是一種資源,可以幫自己養老,可以賣給本地人換錢,可以按人頭多領救濟,可以早早地打工掙錢,何樂而不為呢?在生命的殘酷現實和壓力面前,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所謂生命的自由與尊嚴在他們面前不值一提。
  • 《何以為家》——成為父母需要資格嗎?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孩子們沒有能證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證明或身份證件,這對糟糕的父母甚至都不清楚他們的確切的出生日期。贊恩歷經生活的磨難,最後卻因為傷人入獄,絕望之下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我要控告的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你們不愛我,為什麼要生下我?
    整理了下近期看的書和電影,伍綺詩的《小小小小的火》、由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祈禱落幕時》和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小小小小的火》講述了兩個女人因為一樁收養糾紛站到對立面的故事。 《祈禱落幕時》通過一樁謀殺案牽扯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女情。
  • 現實版《何以為家》惹人心酸:不亂生孩子,是做人應有的自覺
    ,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何以為家》。他們的父母生下了他們,卻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保障,讓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把孩子生出來卻無力撫養,無疑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02、生而不養,是種罪在電影《何以為家》的海報上,有著這樣一行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是影片中的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告。
  • 《何以為家》: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我想我不會來到這世上
    但是,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大概就是:如果出生也能有一個冷靜期就好了……《何以為家》開篇就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的畫面。如果父母也要考一個資格證才能當,我想孩子會幸福很多整部電影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句話便是,「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電影《何以為家》:無辜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們生下了我」一個12歲的男孩說出了這樣的話,並將父母告上了法庭。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父母在已經無力撫養小孩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還將11歲的女兒賣給了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女兒大出血身亡,而贊恩也成了個無家可歸的孩子。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世人皆知,一雙父母是孩童在幼年最好的保護,即使是在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也依舊如此,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以半紀實的方式,向你展示一個12歲男孩為人子、為人兄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甚至流浪為家的故事。因為父母商量讓他去上學的原因居然是「學校管吃穿,鄰居家的孩子一摞一摞地往家裡拿東西;在學校吃飯,還能給我們帶回好吃的;這麼好的機會我們要抓住才是,放學後還可以讓贊恩去阿薩德那裡加班」。
  • 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網友心酸: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
    我們都知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苦命的孩子讓人同情,當《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演會是怎麼樣呢?也直到這個時候,小女孩才說道:「我只有一雙鞋。」這引發了很多過來人的回憶,很多網友心酸表示:養不起孩子的人真的別生了!由此可見,如果條件比較不好的話,孩子一旦誕生那麼他們只能生活在一個較為糟糕的環境當中。這也充分證明,父母在生孩子之前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有很多的。
  • 《何以為家》:「童年」是現代文明最大的仁慈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始,贊恩因為傷害罪進入監獄,在監獄把父母告上法庭。,並且寄希望於生出一個頂用的孩子,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甚至生育本身也成了贊恩父母斂財的手段,他們把贊恩最愛的妹妹賣給一個做商販的老男人。
  • 何以為家:做父母的給不了孩子愛和照顧,真的不如不生
    文/喬沐影圖/網絡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難民群體,在社會底層怎樣苟活。飽受苦難的十二歲男孩贊恩,在獄中起訴父母:「他們生下了我。」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長大後所能回憶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毆打、侮辱、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像活在地獄裡一樣遭受折磨。這是贊恩在法庭上對父母的控訴。如果讓你去經歷了這一切後,對生活失望到絕望,再說沒有怨言,應該就很違心。
  • 「誰讓你生了我,經過我同意了嗎?」
    這個衝突的場景讓我想起,最近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它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敘利亞難民贊恩一家人,逃難到黎巴嫩,由於沒有身份,他們一家人過著悲慘的生活。而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條件下,還不斷生育子女,讓年幼的贊恩不得不早早出去打零工,承受沉重的生活壓力。
  • 《何以為家》,不要拿幸福的象徵製造不幸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作品。這部電源影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的父母生下了他,生下了那麼多兄弟姐妹,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們。她11歲的妹妹被賣掉給別人做妻子因流產而死之後,他的父母卻還要再生孩子。最後,他憤怒地捅了一刀害死他妹妹的男人。因此被關進了監獄,他控告了自己的父母,他不希望父母再生下跟他一樣命運的孩子。
  • 《何以為家》這世界,每一秒都有悲劇在發生
    我斷斷續續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看完了一部一個小時五十六分鐘的電影--《何以為家》。不是因為它有多難看,難看到我無法看下去。而是因為它太令人難過,太痛苦了。我沒有辦法一口氣看下來,截止到中午,我才剛剛看到薩哈被迫嫁人。薩哈剛滿十一歲來了例假。贊恩為了防止家裡人把她賣出去,小心翼翼幫她隱藏,結果還是被人發現了。而發現的下場就是薩哈被人帶走。
  • 《何以為家》教會我們的那些東西
    「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一整天,終於在斷斷續續中看完了《何以為家》。的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裡吃飽穿暖,又父母甚至更多人健全的愛護。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對比那些因戰爭受到傷害的人們,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抱怨。
  • 《何以為家》,讓全球觀眾獻出幾噸淚水
    可是還有部分被忽略的城市,某些不負責的父母就在糟蹋自己孩子的人生,生而不養是要遭受社會譴責。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在法庭上他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很難以想像,一個12歲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會做出如此舉動,故事中的贊恩父母在清楚自己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而作為長子的贊恩從小就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在得知妹妹要嫁給大她十幾歲的男孩做老婆的時候,他開始惶恐,直到聽說妹妹被其丈夫壓榨致死的消息,他決定離家出走,逃離這個可怕的家庭。
  • 看黎巴嫩的《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黎巴嫩,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在戰亂的國家,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而電影裡的主角贊恩,他的爸爸媽媽生了很多的孩子,又因為養活不了他們,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這在他的記憶裡,是一個灰色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陽光。
  • 北活態度丨看完《何以為家》,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挪威?
    白鷺:一個寂靜的夜晚,看完《何以為家》,心情猶如一片夜色,看似寧靜,實則暗潮洶湧,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鼓起勇氣看了《何以為家》果真是每一秒都在暴擊人性全片的節奏不快,緩緩展現的是旁觀者的身份用「去窺探」一個人的生活
  • 《何以為家》贊恩狀告父母為何生下自己:「生而不養」,不如不生
    在這裡他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家」的溫馨。後來做非法偷渡生意的老闆想「買」下這個孩子,贊恩始終不同意,一直獨自照顧嬰兒起居,並不斷尋找他的媽媽。贊恩一怒之下,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他在法庭上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萬人,講出了三個為人父母必須明白的道理
    1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最近看了一部評分9.1的高分電影《何以為家》,該片由真實故事改編,主演以及演員都是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影片一開始,是一個面黃肌瘦的小男孩贊恩控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因為他們生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