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蟬》: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2020-08-29 洛紅塵1109

我是洛紅塵,歡迎關注哦~


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我看過兩遍,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百感交集。

這是一部呈現人性的電影。如果用一兩句話來概況電影的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小三偷走了原配的孩子,孩子把偷走自己的人當成了媽媽。

背後是一個原配的萬箭穿心。

這部電影根據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融合了道德、倫理、親情、犯罪、懸疑等要素,觸人心弦、發人深思,曾榮獲第3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十項大獎,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和探討。

故事的起因,緣於一段婚外情。

26歲的希和子愛上有婦之夫秋山並懷孕,然後在秋山的哄騙下墮胎,卻從此失去生育功能。

不久,秋山的妻子惠津子生下一個女嬰。

希和子偷偷去看那孩子,卻一下子愛上這個純真可愛的嬰孩。

她把女孩偷偷抱走,取名叫「薰」。然後帶著她東躲西藏,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傾注了全部的母愛,兩人一起度過四年單純快樂的時光。

與此同時,丟失孩子的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孩子終於找回來,她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在這個故事中,

小三形象最複雜,讓人又愛又恨;

原配是最大的受害者,卻又讓人同情不起來。

而我最心疼的是孩子。自始至終,孩子最無辜。

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不得不承擔大人們恩恩怨怨的結果。小時候被假媽媽帶著顛沛流離,回來後又不能被親媽接納。

我一直在想,如果親媽心理更強大一點,能對孩子有更多的愛與耐心,孩子的人生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1、偏執的母親:始終無法真正接納回來的女兒

希和子帶著孩子享受母愛溫馨的四年,恰恰是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的四年。

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惠津子卻無奈地發現,回來的,已經不是她日夜想念的女兒了。

首先是行為習慣。四年時間,自己的女兒被養得面目全非,髒兮兮的小臉,穿著別人送的男孩衣服,見了自己這個親媽竟會嚇得尿褲子。

其次是心理感情。女兒已經把誘拐她的人當成真正的母親,甚至為了尋找「親媽」,一次次地出逃。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對著媽媽撒嬌歡笑,惠津子會嫉妒得發狂。

她給女兒唱小星星,換了一個又一個,女兒卻總說唱得不對——她想聽的是以前希和子給她唱的那首。

真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惠津子痛恨希和子,是她讓自己的家弄得支離破碎。偏偏女兒的身上,到處都是希和子的影子。

她說:「一看到你的臉,就讓我想起那個女人來。為什麼非要讓我來受這份苦啊?」

惠津子的心理,屬於典型的「泛化」。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發生,遵循「刺激——反應」原理,即,接受一個刺激,出現相應的反應。

而所謂泛化,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後,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的過程。

心理諮詢中的泛化則是指,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甚至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

這種泛化,使得惠津子一直無法真正接納女兒,情緒也變得極端,有時溫柔和藹,有時崩潰大哭,有時又歇斯底裡。

為了逃避回家的痛苦,她就拼命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孩子的晚餐經常是超市的麵包。

講真,惠津子原本是個受害者,一個可憐人。但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她是失職的。

孩子被希和子養了四年,一定會對養育者產生依戀,並且有著養育人的痕跡,這是事實,無法改變,只能接受。

而且孩子畢竟只有四歲,只要付出更多的愛和耐心,一點一點溫暖她,孩子的心自然會和親媽越來越近。

但惠津子的心理能量太脆弱了,明明很愛這個女兒,但又不知怎麼去愛,情緒喜怒無常,最後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推越遠。

2、孤僻的少女:媽媽不高興,一定都是我不好

對於少女惠理萊來說,四歲那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四歲之前,她叫薰,跟著希和子一起生活。經常搬家,生活簡單清苦,但也溫馨快樂。

四歲之後,她被解救,跟親生父母一起生活。

父親就像一個模糊的影子,明明是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卻沒有擔當只會逃避。

母親一看到她就仿佛看到破壞她們家庭的那個女人,情緒喜怒無常,有時給她唱歌,有時又憤怒地指責她:

「真是我們的孩子,就不該讓我們擔心。你就這麼恨我們嗎?真是個壞孩子,不是我家孩子。」

惠理萊茫然無措,只會哭著跪下來,一遍一遍地說:媽媽,對不起。

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本能地認為,媽媽不開心,肯定都是自己的錯。

我不好,我不乖,我讓媽媽哭,所以我不值得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把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自我認知的過程。

孩子的自我不夠強大,自我認知就主要來源於身邊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態度和評價。

如果父母對孩子是接納、認可、信任、鼓勵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陽光、自信,安全感強,擁有愛的能力;

反之,父母對孩子否定的、批判的,評價是負面的,孩子就覺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愛的。會變得自卑、膽怯、自我價值感低,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深刻的親密關係。

在這種壓抑和自我懷疑中,惠理萊漸漸長大,長成了孤僻、清冷的少女。

父愛的缺失,母親的不認同,使得惠理萊差點走上與希和子同樣的路。母親越是不能接納,她就越是懷念被偷走那四年的溫馨。

大二那年,惠理萊愛上一個有婦之夫,並且懷了他的孩子。

而這個男人最初打動惠理萊的心,只因說了一句:

「那又不是你的錯」。

是啊,當一個孩子長期被否定、被質疑,只是有人說一句:那又不是你的錯,她的心就能暖得一塌糊度。

好在故事的結局很溫暖。

惠理萊和有婦之夫果斷分手,帶著腹中的孩子,回到幼年時和與希和子共同生活過的小豆島。

她不願恨任何人,只想把肚裡的孩子生下來,帶她看藍天、大海、陽光、花朵,給她很多很多愛,告訴她,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

帶著滿滿的愛,從此走向新生。

3、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如果一個人被接納,完全的接納,而這種接納中沒有評斷,只有同情與了解,這個人就能夠直接面對他自己,發展出撤除防禦心與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

《第八日的蟬》中惠津子的故事比較極端,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在做著同樣性質的事。

  • 你聽話我就喜歡,有自己想法就是不乖。
  • 考得好我就喜歡,考得不好別的方面表現再好也不算。
  • 完美無瑕我就喜歡,有了「汙點」就不喜歡。

你再努力他們也看不見,因為他們愛的不是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而是幻想中那個完美無瑕的好孩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期節目中,一個女生吐槽自己的媽媽。媽媽總喜歡打擊她,還動不動就拿她跟她的閨蜜比。

女孩一臉委屈:

「媽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真的,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可媽媽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一直說個不停,試圖證明女兒是真的不夠優秀。

最後女孩又失望又難過,哭著跑下臺。

範曉萱也有類似的經歷。

範曉萱出道很早,17歲就以甜美元氣少女形象走紅,但她真正喜歡的卻是搖滾。

後來她決定轉型走搖滾風,形象也徹底顛覆,穿奇裝異服,剪短髮、打耳釘。

但這次轉型很不順利,質疑和抨擊紛至沓來,就連一向疼愛她的媽媽也表示反對。這讓範曉萱壓力很大,24歲就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過輕生。

直到很多年後的某一天,媽媽對她說:

「我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一些MV,還有一些表演,我把那些視頻又看了一遍。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得晚了些。

已經人到中年的範曉萱一下子哭得稀裡譁啦:

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那對我很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那是我們人世間最初的溫暖與力量。哪怕來得晚一點,也彌足珍貴啊。

4、那些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怎麼辦

父母的接納與認可,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這些。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此,可能就會被困在父母的世界裡,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那麼,該怎麼辦呢?

1、「課題分離」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之所以煩惱,就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

對此,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理論。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把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分開來,無需過度承擔本該由他人擔負的責任,自己的責任也應該自己承擔。

簡單來說就是,

父母不接納,不一定是你的錯;

父母可以不認可、不高興,你也可以堅持做自己。

當然,課題分離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既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那一部分負責。

2學習自我悅納

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展。

不僅接納自己人格中的優點、長處,更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在接受不足的基礎上,努力改進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3、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發展被需要的感覺

電影《第八日的蟬》中,女記者千草的出現對惠理萊有特別的意義。

千草其實就是惠理萊幼年在婦女庇護所生活時的小夥伴馬倫。

馬倫陪惠理萊尋找童年記憶、一點點解開她的心結,最後又決定和她一起回到小豆島,幫她照顧肚子裡的孩子,給了惠理萊很多的溫暖和力量。這種女性之間的情誼非常動人。

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多建立「橫向關係」,避免「縱向關係」。

所謂縱向關係,就是批評、稱讚、上對下的評估、有權者對無能者的關係。

橫向關係,就是接納彼此差異,保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這才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最佳狀態。

比如,你在父母眼裡也許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個熱心的朋友,一個稱職的員工,一個有才華的社會人。

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就能從更多的途徑獲得力量、感受自己的價值,從不一樣的角度客觀評價自己,從而淡化來自父母那邊的缺憾。

【結語】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現在的不幸是過去的創傷造成的。但阿德勒強調個體的力量,他認為,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經歷,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讓生命發光、發熱再艱難也要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這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願你我活得舒展、喜悅、明亮。


我是洛紅塵,用心寫好看的文章,主要分享情感、心理學等內容,歡迎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度光陰的人》「邊界」是自由與保護,「自我」是人生珍貴的禮物
    最近重刷電視劇《歡樂頌》,五個女孩完全不同的職場經歷、家庭生活環境再次引起我很多思考,其中最讓我感覺心疼的,依然是最普通的樊勝美。親情淡漠、事業一般、愛情不順,獨自在大城市打拼,她的身上有著太多普通女生的影子。
  • 唐三送給女神的禮物,孟依然是暗器,寧榮榮是仙草,小舞的最珍貴
    頗為有意思的是,雖說唐三態度都是直接拒絕,但也贈送了禮物給她們。並且,一些禮物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品,甚至足以改變一生。火舞,捨身相救如果要說最能體現唐三人品的舉動 小舞,暗器+仙草作為唐三的唯一,小舞從唐三手中收到的禮物一定是最多
  • 《娘娘腔的日記》:父母最好的愛是寬容和接納
    媽媽最後輕輕告訴他「我在這裡孩子」,給了他一個熊抱,引爆了姐妹團的淚水,屏幕前的我們眼眶也溼潤了。歸根結底,父母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平安順遂的過下去,在塵世中獲得普通人的幸福。孩子讓父母失望不能滿足父母的期待是常態,在生死疾病面前,Golf的媽媽選擇了包容孩子的錯誤,幫助他接納現有的自己。Gus傳統嚴厲的爸爸《娘娘腔》第一季開篇Gus被甩,坐在房間裡嚎啕大哭,Gus爸爸出現了,典型的傳統嚴厲的父親形象。
  • 《時間的禮物》:最好的禮物是時間,最糟糕的也是時間
    給了自己就不能給父母,給了工作就不能給孩子,我們最終成為怎樣的人,留下什麼樣的回憶,都源於我們每一次做出的選擇以及如用何掉自己的時間。」書中的父親事業有成,是一個「診斷的報告都會上新聞」的人,這樣的人一生都在為錢而奮鬥,出差、加班,用了全部的時間投入在事業上,所以時間也給了他相應的回饋,巨大的資產、什麼都能賣出去的才能,他人難以企及的名氣等等。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性想獲得認可和愛,要付出多少代價?
    由於覺得自己弱勢,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感覺會被孤立,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更害怕他人的攻擊,所以總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藏在心裡,而不是完全大膽勇敢的表露出來。松子在童年時,是希望父親多給她一些關注和愛護的。當松子看到父親經常給妹妹帶禮物,卻沒有她的份的時候,她心裡是很難過的。但是她不敢表達這份渴望,擔心父親會拒絕她。
  • 小說連載:戀上你的12枚發圈(五十三)——最珍貴的禮物!
    洛崇南,沒給你找麻煩吧……」Mickey趕緊岔開話題……「嗯,很順利……他沒有那麼笨,這個時候給我找麻煩,就等於給他自己找麻煩……」洛哲言不想跟Mickey聊別人,「琪琪,想要什麼禮物麼?」「你怎麼突然叫我『琪琪』了?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缺愛的女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松子從中學教師到風俗女郎,她一生都在追尋愛,被家人驅趕、遭情人拋棄、被命運百般羞辱,卻始終對人心無戒備。對於愛,她不懂什麼叫絕望,只知道要勇敢地去追尋。她的一生,是荒誕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卻也是不放棄希望的一生,是認真活過的一生。雖然她的&34;精神令人敬佩,但因愛失去自我、愛得卑微,卻是悲慘的一生。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愛,是命運饋贈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這就是愛:我們捨棄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生活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據了絕大部分」——《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講述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對夫妻,吉姆和德拉,在聖誕節前夕,為了給彼此一份特別的禮物,把生命裡最珍貴的東西變賣掉,為對方精心準備的禮物,卻發現對彼此已經沒有了意義。但是他們卻收穫了彼此的愛,收穫了艱苦貧窮的日子裡,閃閃發光的真愛對方的心。
  • 夏日,關於蟬的故事:三個星期裡的童話
    在同一棵樹上離他不遠的一片樹葉下,一隻漂亮的蟬姑娘聽見了他的曲子長長地嘆了口氣,她是一隻昨天才從土裡爬出來的雌蟬,也在這棵樹上看落日。「別那麼傷感嘛,太陽明天還會升起的,昨天這個時候我也以為我再也見不到它了。可是你瞧,我今天又曬了一天太陽。」這隻蟬姑娘伸了伸她的兩隻前足,慵懶地說。這是這一天土殼第一次注意到的一隻蟬姑娘,漂亮的蟬姑娘,夕陽染紅了她黑亮的殼。
  • 金庸小說裡的育兒觀--楊過,越被否定的孩子越叛逆
    父母的不經意的否定,會一寸一寸的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永遠活在自我否定的痛苦裡。02、父母的否定態度會使孩子更叛逆而有些孩子卻恰恰相反,父母的否定態度會使孩子越加的叛逆。試想,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最初的依靠。可是,當父母不斷地否定孩子時,就如同將孩子不斷地往外推。
  • 《時間的禮物》你願意抹去曾經活過的痕跡來換另一人的一生嗎?
    這本《時間的禮物》是巴克曼治癒小說合集(另外兩本是《外婆的道歉信》、《清單人生》)中最短的一部。故事梗概:《時間的禮物》用第一人稱來講述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就像《時間的禮物》裡成功人士可以給予小女孩一樣。為了愛,可以捨棄人生(時間)。因為時間用來愛與被愛,我們回歸了最本真的自我,得到了最豐沛的時間的禮物。「我每天晚上都在想,有沒有可能改變一個人。」「你的結論是什麼?」「我們始終是我們自己。」
  • 《父母的覺醒》:為人父母,就是一場育兒、育己的覺醒
    01對於過去的覺醒都說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治癒,因為童年的創傷會一直縈繞在我們心頭,除非我們自己有能力將其治癒。作者認為如果父母太過專注於自己過去的創傷,而不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應有的反應,那麼孩子長大後不僅會感到內在的空虛,而且還會感到心靈的分裂。
  • 《清平樂》徽柔的悲慘一生:不懂界限感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劇中最讓我意難平的莫過於徽柔一角。徽柔公主作為宋仁宗的長女,大宋的公主,集齊萬千寵愛於一身。她是宋朝第一個冊封行禮的公主,可見宋仁宗是將他當做掌上明珠一樣看待。可就是這個說要讓徽柔當全世界最幸福的姑娘的人,他用自己的權勢和偏見斷送了女兒一生的幸福。
  • 《奇蹟男孩》:接納和諒解,動人友情的主旋律
    下面將通過書中幾個主要人物的關係,分析孩子們在與親情指向分離的階段,走出父母的保護,獨立經歷友誼的複雜性和同理心的過程和變化。.傑克和奧吉:真正的接納是考驗友誼的金標準傑克·威爾是奧吉最先認識的三個同校同學之一。
  • 《三十而已》內向男陳嶼眾盼芹離:父母如何養育內向孩子
    所以,內向不是缺陷,內向的孩子不等同於社交障礙,不等同不善言辭,不等同於情商低,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內向的孩子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那麼,針對內向的孩子,我們父母如何做來幫助孩子呢? 父母的標籤或者評價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樣的孩子,從而限制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我是內向、害羞的人,理解女兒不願意融入團體的焦慮和侷促。所以,在別人邀請女兒加入,而女兒有不願意加入時,我會幫助孩子說:「她需要些時間,有些慢熱,熟悉些就好了。」
  • 《蟬聲》誕生的故事(冉崇君)
    這聲音一下變得如戰場的炮聲擊來:這麼多年了你作為家長也不與你兒子我這班主任打個照面,也不主動給我打個電話來關心你孩子學習情況……你在哪裡?在成都。你馬上過來。好。 我在校找了好一陣,才找到孩子班主任的教研室,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班主任,她美得我差點站不住,真後悔不常來找她假裝問孩子學習事,我立馬控制了我興奮情緒,按她指定位置坐下,我坐下的姿態被這眼前美女徹底徵服得像個傻瓜兩手放在腿上不動,頭縮進肩,屏住氣雙眼貪慕地望著她,她對我從交流語言到訓我語句,一大堆話我只記到幾句,孩子的學習成長是學校與家長共有責任,你不要認為孩子進了校,一切就交給了學校
  • 蟬-歌唱家背後的辛酸《被冤枉的歌者》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蟬,還有很多人知道那個《蟬和螞蟻的寓言》。寓言的大意是這樣的:在冬天到來之前,螞蟻儲備了很多糧食。而蟬在整個夏天和秋天都在歡唱,沒有為冬天做任何準備。一天,又冷又餓的蟬來到正在晾曬糧食的螞蟻門前,乞討一點兒食物吃。螞蟻不但不給蟬,還對蟬挖苦、嘲笑了一番。
  • 《麥琪的禮物》:細節下的「文學語言」再現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伯特,他一生困頓潦倒,而歐亨利這一筆名,也是源自於他在監獄生涯中看到的一名法國藥典作者的名字。他的寫作生涯正是從監獄裡開始,作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他曾寫過幾百篇短篇小說,而最為我們熟知的想必就是《麥琪的禮物》了。
  • 二刷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同樣是個孩子,父親便把所有的心思和愛都給了小女兒,卻忘了同樣是女兒的松子。其實偏心這個現象在很多家庭裡都是一種老舊封建思想,比起世俗的批判,最重要的應該是為人父母對子女愛的表達。同樣是從小在家裡不被父母偏愛的女孩。為什麼德善最後能嫁給她心儀的阿澤,然後迎接幸福,而松子最後的人生時光,卻只是蓬頭垢面臃腫肥大的一生孤獨。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請回答1988》裡,我們心疼被父母偏心的德善,卻也點讚德善面對父母不公平對待的正確表達不滿的方式。